
【时光】试论《野花》的社会责任感(诗评外二篇)
“野花”顾名思义,野生的花草,区别于生长于温室的花草。当然,我并不怀疑读者对标题字面意思的解读,只是用作自我暗示而已。
整首诗歌十一行、百余字,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物象的选用,乍一看来都很简单。不过就是对日常事物的再现,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推崇或值得品味的东西。细细咀嚼几遍之后,诗歌内在的味道才会被释放出来,其香沁人心脾。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风一吹/它就点点头/再一吹,它又点点”,诗歌的前四行用一种近乎素描的方式,将读者司空见惯的景象进行描述,很有动感。仿佛可以看得见一株或一丛野花在道旁随风摇摆,是比较单纯的写景,在这里诗人应该没有注入过多的理性思维,或者情感的宣泄。
“它见的风/多了/没有哪阵风/吹倒过它”,的确,没有那一阵风可以吹倒一株野花,即使吹倒了,它也会很快地站起来。纵然吹折腰身,它们也不会随意地枯萎,仍然会坚持将泥土给予的那一份绿意毫不保留地呈现给每一个路过的人。若说前面的句子纯粹写景,那么这四行十五个字就不仅仅写景,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震撼人心的东西更具有鲜活的人格魅力。在此,我暂且假设“野花”代表普罗大众,身处底层、背负艰辛的普罗大众,“风”作为一切坎坷、磨难的化身。这样一来,诗歌的社会属性便得以完善,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很好的彰显。我相信,世间没有哪一个具有“野花”般坚韧秉性的普通百姓,能够被艰难困苦的“风”吹倒,更何况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倒是那些风/吹着吹着/就不见了”,最后三行意在言外。既写出了那些“风”的结局,只能是吹着吹着就不见了,“野花”依旧笑春风,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直面困苦、艰险的精神和斗志,并对世间一切“风”发出挑战的檄文。
诗歌虽短,但意蕴丰富、厚重。诗人惜字如金,胸怀悲悯,却极其压抑内心的情感(隐忍应该是很好的品质),其创作是对自然力量以及存在的另一种呈现,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诗句看不到刀砍斧剁的雕琢痕迹,或者说没有技巧才是最好的技巧,着实令人敬佩。
附原文:野花宗小白
不知名的野花生长在道旁
风一吹
它就点点头
再一吹,它又点点头
它见的风
多了
没有哪阵风
吹倒过它
倒是那些风
吹着吹着
就不见了
探寻《脚手架》的内在高度
脚手架,依靠体力劳动赚钱养家糊口的农民工几乎都不曾离开过它,犹如一张硕大的网——网住微薄的希望或者命运。在一定程度上,脚手架也是一座座独木桥,广大的农民兄弟走不完的独木桥,以此为题已然深入人心。
“才进城一天,我的农民兄弟就信基督了”,起笔自然,顺畅,诗句里的“信”让读者感觉到“不信”,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进城一天就信了基督,其事件的可信度的确值得怀疑,留下了伏笔,也增加了阅读兴趣。
“他在脚手架上叫喊,我是耶稣/旁边的兄弟笑了,我也是耶稣”。诗人直截了当地对首句进行了回答,干脆利落。对农民兄弟身处底层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境遇一概不言,反而用更多笔墨凸显了他们纯朴、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不由得心生敬仰。
最后两句“将脚手架砍断,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十字架/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进一步答疑解惑并点明主题,那矗立在城市里的一座又一座的脚手架,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十字架组合而成?行走在十字架上的农民兄弟又何尝不是“耶稣”?他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挥汗如雨、无怨无悔的生活状态,何尝不是一种“救赎”?
短短五行,言可尽意无穷。面对社会日益膨胀的欲望和享乐主义,农民工兄弟却能坚守在脚手架上,为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奉献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的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却能够用爽朗的笑声和善良的目光回报生活,这是身处都市的“我们”所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
附原作:脚手架樊健军
才进城一天,我的农民兄弟就信基督了
他在脚手架上叫喊,“我是耶稣”
旁边的兄弟笑了,“我也是耶稣”
将脚手架砍断,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十字架
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
修行,胸怀苍生的悲悯情怀——读木行之《悬空寺》有感
寺,佛教文化的象征,古往今来以此入诗者众多,这一首短诗能够在瞬间让人眼前一亮,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悬空寺》一题,可分而解之,一为“悬空”,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寺庙悬空为实,大众悬空的诉求为虚;一为“寺”,晨钟暮鼓的庙宇,心中供奉的信仰。如若沿着这个轨迹来品味,此题的确很妙,有雪落无痕的用心或者无心插柳的惊喜。
“究竟要修炼多少年/方可在悬崖峭壁间攀岩”,首句便以凌云般的气势将佛家禅道的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大小倒置的写作手法效果极佳。一方面诗人跳脱出原本狭隘的陈旧观念,其独树一帜的巧妙构思和高远视角令人拍案;另一方面赋予寺庙以僧侣或者信徒的人格,让历经千年洗礼的佛教文化更加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如果前两行采用拟人手法,凸显人文的传承和发扬。那么,接下来两行“翠屏峰腰间系着一座寺院/这块祖传的宝贝,从不离身”,则运用比喻和素描的手法,恰到好处地托出了千年古寺的惊险景观和历史价值。在这里,诗人将文学创作与绘画构图的功夫相融合,一动一静,一大一小,不仅提升了诗意,而且让诗句变得传神,更具艺术性和可读性。
“背后有恒山这座大靠山/对于风雨,一笑置之”,作为诗歌的最后两句,很好的延展性让其迈向了成功。诗人交代了悬空寺所在的同时,不忘拔高——悬空寺背靠恒山,恒山矗立在神州大地,有了如此强大的靠山,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奋力拼搏,面对任何“风霜雨雪”的侵袭都能一笑置之,至此胸怀苍生的大悲悯得以彰显。这,应该也是全诗的诗眼。
整首诗歌总共六行,不足百字,却表现出了较为宏大的气势和厚重的精神内核,实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统一,实属不易,值得广大读者细品。
附原作:悬空寺木行之
究竟要修炼多少年
方可在悬崖峭壁间攀岩”
翠屏峰腰间系着一座寺院
这块祖传的宝贝,从不离身
背后有恒山这座大靠山
对于风雨,一笑置之
送去秋天的问候!
《脚手架》和《悬空寺》我是第一次读,一读完,立马就喜欢了。诗歌都不长,值得反复的读,仔细的读。
好的诗歌,看似表象,却意蕴深长。这种无招胜有招的诗技,是我一直想拥有的。
每次使用“像”“好像”感觉自己还是诗歌路上的初级者。
高手从不使用“刀剑”,对于高手来说,草木,石子,月光,甚至叹息与长啸都是刀剑。
回头看自己的,不得不说有一种差距感。
感谢草根兄带来精彩诗歌和诗评!秋安!
能自我寻找差距就表明你们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这是可喜的事情。
顺致秋日安康!
抛砖引玉而已,顺致秋安!
面对好诗的一点感悟,放在家中好整理,顺致秋安!
这么好的文字功底,想写诗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