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丹枫】年前节后(小说)

编辑推荐 【丹枫】年前节后(小说)


作者:苏十 童生,84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2发表时间:2018-09-11 20:37:45


   有时候屎尿一起拉在裤子里,他还不知道。
   刘一山经常天黑之后打着手电筒到村子里各条小巷子去寻找刘大河。
   村里几个老人对刘一山说,你爹现在越老越迷糊了,你夫妻一整天从早到晚不是去打工就是去忙自家地里活儿,没人有空看管你爹,还不如把他关在一间房里,免得他东走西走,怕他走下鱼塘或是走去煤场,煤场那些报废小煤窑的井坑多得很,万一掉下去谁个看见,谁个知道?到时死连尸体都找不着。
   刘一山想想也是个理,就把他爹刘大河锁在一间房子里。
   每天早上帮爹清理好夜间的屎尿,换下脏衣服,把衣服拿到村口的池塘里去漂洗,回来给他洗脸、擦手。然后打粥给他喝,同时拿个饭提装满粥,另外装些青菜摆在爹住的房屋里头,锁上门才去工厂上班。到傍晚六点钟下班,回到家,放好摩托车,先去看看老爹刘大河,把爹屙脏的衣服裤子换上干净的,拿去池塘漂洗,然后才生火做饭。
   村子里几个老人每每聊起刘大河都唏嘘不已,都说大河哥是个会寿不会死之人,害苦子孙哦,大家于是咒骂刘大河,你这老鬼,不死还活到几时?你这老鬼害死子孙呐。
   爹刘大河这两个月来连路也走不动了,大概是锁在房里太久的缘故,只能拄着棍子挪着脚步,在床前移动。刘一山现在不用锁他爹的房门,不用担心他爹走失了,但是他爹的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了。
   村子里好几个老人来看刘大河,他一个也认不得,而且说话颠三倒四的,不知所言样。就连刘一山是谁他也不认得。
   刘一山常想,人要是活到他爹这个份上就不值了,爹现在犹如一块腐木一般,简直是活受罪。他盼着他爹早点死去,这样不仅减少自己的生活负担,也减少爹在世上这份活受罪的苦,解脱爹的罪孽。
   昨天星期五,大儿子从隆安县城回来,大儿子在隆安中学读高二,大女儿在南宁读幼师,小儿子在隆安县民族中学读初中。
   三个小孩读书,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刘一山几乎喘不过气来。不说开学一次性要交多少多少的学杂费,单单每个月的生活伙食费都让他头痛。大儿子每个月的生活伙食费是600元,零花钱100元,因为晚上有时要买泡面来充饥;小儿子每月伙食及零用也要500元,大女儿读中专每月也需800元生活费。三个小孩每月至少在2000元左右,三个小孩正是长身体的年纪,而且学习很紧张,你不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哪有心思认真读书?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误了孩子的前程。
   大儿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高中二年级,每次考试在整个班年级都排在前三名。
   傍晚夫妻俩打工回来,大儿子已弄好饭菜,也装饭给刘大河先吃了。这点令刘一山感到很欣慰,因为在整个刘家村来说,没有多少个小孩能像他家小孩那么懂事理。他家小孩星期六从学校回家不管父母在不在家,都会自觉煮好饭菜,然后装给爷爷先吃,最后一定等父母收工回来,装好饭给父母,一家人才围着桌子高高兴兴地吃晚饭。
   吃晚饭的时候,大儿子对刘一山说,“老爸,下个月我们要补课。”
   老婆说,不是元月十几号就放假吗?还补什么课?
   儿子说,我们老师说了要加紧上完高三的课程,下学期就开始复习练题备战高考。
   刘一山说,听老师的,错不了。
   儿子面露难色,吞吞吐吐地说,可是……可是……刘一山问,“可是什么?”
   儿子小声说,“补课是要交钱的。”
   老婆骂了声,“我就知道肯定又要交钱啦,什么补课?是老师巧立名目乱收费以饱私囊。”
   刘一山叹道,话不能这么说,学校有学校的安排,如今做老师也不容易嘛。
   老婆说,现在的小学生才一年级,背着的书都有十几斤重,以前我们读到初中才六本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绘画也才十一本书……儿子说,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你们那时代拿什么来跟现在比?现在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
   老婆讥笑儿子道:“才读几年书,你很会说话嗯!”
   刘一山伸手制止他们说,这次补课要多少钱?连伙食费明天带多少钱去学校?
   儿子说,补课费每人四百零五元,补二十天,伙食需要五百元,加上来回车费至少得一千元。
   老婆嘟嘟囔囔着:“我还以为放假了不用花钱了呢,谁知道……现在养小孩真难哦,供读书都难,早知道这样,当初还真不该生那么多个小孩……”
   儿子对着他老妈问,“当初你不懂得政策吗?”
   老婆被儿子的话噎住了,气得直翻白眼。
   刘一山望了望儿子,忽觉得荏苒间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自己过多地呵护。
   老婆有点唠叨,刘一山是可以理解的。俩人做夫妻也有十几二十年了,想当初生活不知有多苦多累,想吃一餐猪肉都难,偶尔吃一餐汤粉或面条算是开了荤,衣服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添一件新的。一双解放鞋穿了又补,补了又穿,舍不得丢。
   如今夫妻俩人已有四十来岁年纪,生活是比以前好多了,但小孩读书的费用一年比一年多。有时想想夫妻俩一年忙到头,所挣的钱都不够三个小孩的开支,想想还真让人有点气馁。但为了孩子们的以后和将来,刘一山只得拼命地挣钱。
   大儿子本来是可以到南宁市第三中学去读高中的。那年大儿子初中毕业去参加南宁三中高招特考,有180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仅录取五十名,儿子考上了录取分数线。可是一问除学杂费外,每学期要赞助学校七千五百元,也就是一年要额外给学校一万五千元的赞助费用。
   刘一山当时心里算了一下,去南宁三中读高中固然是好事,上重点大学的几率很高,但一年的赞助及学杂费伙食费等等不少于三万元,三年高中就得花十万元。还有女儿、小儿子的学杂费?一只麻雀能榨出几两的油来?
   刘一山思前想后,反复衡量,最终不得不放弃让大儿子去南宁三中读高中的机会。
   刘家村的人们说,到南宁三中读高中等于一只脚已踏入大学的校门口。还说要是我等有这么一个儿子,就是去借贷款也要让他去读南宁三中,一万五千元的赞助费算个屁,两万,给我儿女去读我都给。
   为这,大儿子对刘一山一直耿耿于怀。
   刘一山对大儿子说,只要你是念书的料,读哪里都一样是个人才。韶山冲一个穷沟沟,还不是一样出了个毛主席!
  
   三
   广西广西飞捷钢结构生产加工基地在隆安县那桐华侨开发区是二00三年开始建成并投产的,工人来来往往,有些工人来做一年或几个月的又去别的地方做几个月,然后又回来,然后又走。多数人是来来往往,没有打算长久做下去之意。极少有一进来就安心做长久的工人。
   由于钢结构是属重活类,所以一直难于招到合适的工人。特别是那些焊工,焊得好的你不给他高点的工资,他即刻走人。他们焊工师傅经常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有奶便是娘。
   钢结构构件多是用钢板来组合成H型的产品。而焊H型钢焊得好的师傅多为江苏、四川、贵州等外地人,隆安那桐开发区那些所谓的本地焊工师傅技术确实技不如人呐。
   工厂不得不重金招聘几个焊工技术好的外地师傅。
   电焊组的组长独眼张就是其中一个。独眼张是江苏徐州人,右眼是只玻璃眼睛,乍一看去,像瞎了似的,而且满脸麻坑的。
   独眼张左右两只手都可以用来焊东西,有时候,闭上双眼他都可以焊好一个配件。他说有时用耳朵听,都听得出你焊得好或不好。
   独眼张焊的钢构件,质检部老马拿探伤机来检测,从来没见过不合格的。
   只是独眼张有时候脾气很暴躁,一发火连厂领导都被他骂得不敢吭声。
   刘一山是二00七年下半年进入广西广西飞捷钢结构公司的,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里刘一山从一个对工厂工作一无所知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合格的钢结构工厂的工人。车间里生产的流水线岗位,刘一山都待过,而且每个岗位上的操作他都拿得起放得下,操作娴熟自如。可以说像刘一山一样能随便做好车间里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人厂子里除了李弋没有第三个人。
   刘一山是个干活勤快,老实认真,又善于向别人讨教,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工作有责任心的人。
   但刘一山一向不善于言表,嘴有些笨拙。
   刘一山是从工厂里一名油漆工开始,到组合,埋弧焊、校正、铆焊工、焊工,最后又返回下料班,剪板、割板、割孔、钻孔等等。
   前两年,厂里要把他调做油漆班长,但他不敢做。后来让他去下料班带领新工人,本来厂里也有意让他做领班,但刘一山说自己嘴笨,不善于言表,他不敢做领班,带带新员工可以。
   厂子里只能另外安排别人做领班。安排个流动岗位给刘一山,厂里今天哪个岗位缺勤员工,刘一山就去顶上。没有缺员刘一山就拉个小斗车在车间里捡拾些废板废铁。
   钢结构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是这样的:钢板一到位,首先是下料班,下料班按图纸要求把钢板切割成一条条小钢板,还有图纸上的三角板,顶头板、加强板等等所有图纸的零附件都由下料班来做。
   下料班做好一些材料后就由组合组把切割下的钢板组合成H型钢结构构件。然后交给下一个岗位埋弧焊,埋弧焊好后由校正接手,把H型钢构件按尺寸校正,校直,不能让十几米长的H型钢件歪斜不平的。
   校正完一条H型钢件,铆工组就接过去按图纸要求给H型钢点铆,比如一号三角板放哪里,二号三角板放哪里,加强板放哪里,顶板怎么放,有没有底柱板,一一固定点焊上去,把H型钢点焊成一条钢梁钢柱。
   点铆焊完成,焊工就把钢梁钢柱接过去,进行焊好焊死。
   焊工焊好钢梁钢柱之后,质检部老马就来进行探伤,简单说就是用仪器检查焊缝内部焊得好不好,是否有杂质或气泡气缝,有的话要重新返工——重焊。
   老马检测合格后就可以拉去喷砂抛光,即机器除锈。喷砂好后,进行人工铲渣、打磨,检查有漏焊的地方要补焊,然后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刷油漆。上好油漆就可以装车出货。
   厂里原来对招聘来的工人原则是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合格转为合同工,有定一年或三年的合同工。
   然而由于物价年年上涨,工人们没有几个人愿意签订合同的。多数外地来的工人,最多也是干完一年就走人,有些才干一两个月的。
   而本地的农民工则是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多数人看见太辛苦太劳累,而且工资又不能及时发放,所以也没几个人愿意签合同,厂里给来干活他们就来,不给来他们就去别的厂,反正开发区工厂多得很,他们无所谓。
   厂里领导经过几年招工和实际情况看出了问题,厂里一有活就忙得人手不够用,日夜加班的,累得好多人喊辞工。一闲有时两三个月才陆续接得一些小单,几个一两百吨的货,人多粥少也是个问题。
   李弋上来做副厂长后,他和几个厂领导商量讨论,最后决定那些试用期满合格的,让他们签合同,不签也可以,没有活儿的话即停工待料的,签合同的工人每天可以得到厂里发三十元补贴费,不签的没有。还有活儿少的话,那些签合同的工人优先安排干活,没签的只能等待。签合同的工人还有意外保险。
   虽然这样,但是本地的还是有大半以上的人不签。他们认为签了合同等于卖身给工厂,不签我几时走人都可以。
   刘一山开始也不想签,后来想想自己除了对钢结构工作熟悉之外,其它别的工厂的活儿还真没干过。要是去别的厂做,没有熟人是进不去的,而且进去一切还得重新从头学起。在钢结构自己虽然不算得上大师傅,但几年来自己也带了大小十几个徒弟,什么岗位的徒弟他都带过。那些徒弟称他为师傅,刘一山不让叫,他让徒弟们称呼他为老刘就可以了。徒弟们开始不敢称呼刘一山为老刘,但一喊刘一山为师傅,刘一山不但不应,还板着脸,老大的不高兴。后来渐渐地徒弟们也跟厂子里的人一起喊刘一山为老刘。
   刘一山清楚,从自己家里到厂里,开摩托车一般要二十五分钟,早上来,傍晚六点钟下班,路过农场菜市顺便买点猪肉回家。每天来回要花一个小时,摩托车油费要三块多到四块钱。自己在厂里每天工资是六十元,一般每月至少也有一千五的工资,有时中午加班或傍晚连上到八点才收工又多得一两百元。
   在开发区工厂的工资基本都在一千五到一千八左右。钢结构公司的普通员工工资算是比其它厂的普通员工工资每月多几百元。而且好多工厂也是做几个月又停工待料十几天,或是做二十天停七八天的待料,都一个样。
   三个小孩读书,家中又有个痴呆的父亲,刘一山想去广东或南宁搞建筑都没办法走开。
   刘一山只能跟广西捷钢结构公司签合同,他别无选择。
   刘一山回到广西飞捷钢结构,心情感到莫名的兴奋。为什么兴奋?他也不知道,总之他看着眼前那个高大的深蓝色的铁皮大厂棚,他就有些兴奋。七个车间连在一起横看竖看都很壮观,厂棚顶上的白炽灯把几个车间照得一片耀白。
   刘一山是流动岗位,他的工作归李弋副厂长直接安排,连车间主任都不敢乱给他安排。
   李弋是从工人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当了领导后每天依然混在车间里,他为人很随和,因此厂里一些老工人直呼他为李弋或老李。刘一山跟李弋也是一起工作几年时间,而且两人又是同一年出生的,所以刘一山称李弋为老李,李弋称呼刘一山为老刘。

共 41908 字 9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9
转到
【编者按】约四万字的小说,小编从开头看到结尾,脑海里一直在闪烁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行古诗,为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农民工叹惋、怜悯、震撼、感动!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小说所写广西飞捷钢结构工厂的生产情况,是那么细腻,那么生动,那么有技术含量,那么有人间烟火气,那是因为作者也曾经工作在广西广西飞捷钢结构那桐分厂!厂里的农民工,明知厂里安全隐患大,对身体伤害大,但因为比别的工厂多那么二三百元钱,为了生活的亟需,一切都显得别无选择。老宋和甘老四之死,连各方面都很优秀很精明的刘一山,才不过人到中年,不得不在家里养病了!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富含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人物栩栩如生,农民工的形象是那么真诚无私,高大高尚,令人肃然起敬!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9-11 20:39:09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富含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人物栩栩如生,农民工的形象是那么真诚无私,高大高尚,令人肃然起敬!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9-11 23:16:23
  数据翔实,故事情节逻辑性强,塑造的人物和事件生活气息浓厚!
3 楼        文友:苏十        2018-09-12 09:37:32
  感谢梦锁孤音老师和陆屿璠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你们辛苦了!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