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我实习的那点事儿(散文)
其实说来惭愧,从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囔囔着要在假期找一份工作锻炼自己,却都是嘴上说说,一直到上大学,我都没有一份兼职的经历。
今年五六月份,我还在学校的时,父亲在微信上发给我一则招聘信息,是他的老乡同学发出的,正在招微信编辑,想让我去学习一段时间。对了,我学的专业就是编辑出版,人们似乎对这个专业的认知都是出版社里,杂志社里的编辑,工作日常就是约稿写字。然而,在这个互联网领跑的时代,自媒体的兴起让大众看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这一方面。想着暑假也是无事可做,便答应了下来。
八月十三号,我来到这家公司,公司位于一幢写字楼内,楼下是连成片的小吃馆,每天中午这里总是聚集着一群又一群上班族,简单吃一点后返回写字楼。公司很小,与我想象中差别很大。一楼放着七八台电脑,二楼是公司负责人,也是我父亲的老乡的办公区域,他们是一对夫妻。公司一共六人,主要负责的是河北省,尤其是老家张家口各个区县旅游资源方面的公众号运营。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就坐在了电脑面前,开始了工作。
作为一名新人,我的工作,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天收集信息,明天就是配图修图,后天也许就是修改文字。日常还包括扫描文件、打水、打扫卫生、叫快递等一系列新人必做之事。
那段时间,正好是公司正忙的时候,阿姨带着几个人去了外地负责招标的事情,后方就剩下了连我在内三个人——如果我能算一个劳动力的话。说到这,我觉得中国的辈分称呼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我叫带我的人叫哥哥姐姐,他们又称呼负责的夫妻为x哥、x姐,但两个人是父亲的同学,算是一辈人,我只能称呼为叔叔阿姨。这就使得我尽量避免在哥哥姐姐面前称呼叔叔阿姨,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我的工作就是在后方为前方的招标小分队提供当地的宾馆和餐馆的信息,虽然说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但要求一个不出名的小县城能共享信息实在是有些难度。我用了两天时间,翻遍了美团、百度糯米、去哪儿、携程等各大共享平台,才凑齐了宾馆和餐馆十多个,包括地理位置、人均消费、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
因为后方缺少人手,我和留守的一个姐姐天天忙到晚上六点多才能下班。我还和同学吐槽,会不会发加班费给我。我同学说,能有工资就不错了。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星期后,出差的丹丹姐回来,我就被分配到她手下。丹丹姐大学时候学的是汉语言文学,现在主要负责公众号的编辑运营。我跟着她,从一开始帮忙查看语句错误,到渐渐找资料试着写推文,到最后自己独立排版,负责一起推文发布,二十多天的时间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记忆最深的是当时做一个非遗传承人的系列推文,我向推荐人拿到联系方式后一个一个打电话过去向对方询问资料。可能也是当时没有经验,拿起自己的手机就开始打电话,对方见我是浙江的号码,似乎把我当成了骗子,再三询问缘由,其中一位更是向推荐人核实了我的身份才作罢。后来再有类似的任务,我都一律用公司座机。
其实学习这件事情,不一定是我这一次真正学到了什么技术或者本领,感受到工作的状态和气氛也是一种学习。每天花三个小时在来回的车程上;暑假本来是睡懒觉的时候却要六点半起床;午觉叫醒我的不是闹铃而是手臂被压麻后的痛感;下班前半个小时恨不得能拨快时间……小时候总抱怨做学生好累,长大后才发现当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还在这段时间有幸经历了几场面试,见到了不同职位不同的人来面试时候的状态,在大一时候的几场面试,均是以失败告终,这让我开始认识到面试的重要性,想想以后要是场场面试被刷,我岂不是找不到工作了?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二十多天里是不是做得够好,也纠结了好久要不要把每一件事都写出来,犹豫过后还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就当能和我一样的人有共同的语言吧。
或许我还涉世未深,或许我还不懂工作中的条条规则,但怕什么呢,我才大二,有的是时间让我足够长大,足够更好地踏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