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微刊视界】洪七爷教牛

精品 【微刊视界】洪七爷教牛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22发表时间:2018-10-15 07:41:47

【微刊视界】洪七爷教牛
   在洪家坳,洪七爷一直是个人物。村里人家,有谁家孩子淘气、不听话、不受调教的,那父母生了气便总会骂一句:“你这孩子咋教不会呢?是牛也该教会了!如果再教不会,就让洪七爷来教你。”
   洪七爷教牛,那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谁家牛犊子长成了,到了该套犁的时候,如果教不会,便都会去请洪七爷。而洪七爷,也自有办法把你那不听训教的牛调教得服服帖、听话、好使、准拉上犁。
   洪七爷教牛,也有他的教牛经。用他的话说:“懒牛不怕鞭子催”。性子懒的牛,温和,好教会,但拉起犁来慢、不卖力。而性子烈的牛,不听使唤,难训教,但一旦教会了,拉起犁来就疯狂,肯卖劲。
   而再怎么性子烈的牛,只要一到了洪七爷手里,他都自有一套他的训教办法。
   集体那阵子,有一年队上缺牛,队长便带了洪七爷,还有队上的会计,三个人一起去外村买牛。
   那牛,队长是早打听好了的。那是附近一个叫梨树坪的村子、一头很难训教的牛。那牛性子烈、好斗人,又尥蹶子,梨树坪队上的人都不敢接近,所以一直没人训教,便耽误了下来,再也没能套上犁。
   三个人一起来到梨树坪,那队长把他们带到一户人家的栏圈外,对他们说:“就是这头牛,你们看看吧。”
   三个人一看,一头强健的水牯牛,正敦实地站在栏圈内,三个人看了都喜欢。洪七爷瞧了瞧,却说:“这牛看上去该六牙了,为何还没套上犁?过了这年龄,可就疲了难教了!”
   六牙,圈内行话,即牛长到三岁以后。“三岁牛牯十八汉”,正是长力气使劲的时候。三岁以后,牛便成年,性子趋于稳定,便难教会,那叫“疲教”。
   梨树坪的队长听着,觉得说到了点上,便没说话。这时候,同来的会计看着喜欢,便忍不住钻进栏圈内,去摸那牛。谁知刚碰着那牛,那牛便转过身,扭转屁股,飞起就是一蹄子,正踢在会计的膝盖上。会计痛得抱着腿直嚷:“这牛不要,这牛不能要,买了也没人敢训教……”
   听了这话,同来的队长看着就笑。队长是事先打听清楚的,知道这牛性子烈,这队上的人都不敢训教,所以愿意贱卖。庄稼人不养闲牛,而那时候的耕牛,也没人敢随便宰杀。队长带洪七爷来,就是想听听洪七爷的说法,想以最贱的价,买一头最好的牛。
   洪七爷不看队长,也不看会计,只盯了那牛,也不等队长答应,就坚定了说:“这牛咱要了,教会或教不会,就包在咱身上了。”接着话锋一转,说:“只是这头牛,显然不那么好训教,万一教不会,我们就赔了,所以价码上,应该更便宜些。”一句话,就拍了板,也夯实了基础。
   队长听着,点点头就首肯了。那梨树坪的队长听了,也便答应。一头烈性地水牯牛,就这样以最低的价格,买回了洪家坳。
   牛买回来后,洪家坳的人都担心教不会。开始时,队上也没人敢接近,每次套犁时,都需要几个人摁住才能勉强套上犁。而且,每次一套上犁,那牛就昂了头,拉了犁飞奔,让扶犁的人怎么也追不上,然后把犁撂了。有时候,那牛用它那尖尖地弯角,剜那引绹的人。有时候不停地尥蹶子,让人不敢在身后扶犁。
   后来,洪七爷想了个办法,每次套犁时,便在那牛的膝弯处拴一秤砣,那牛一尥蹶子,那秤砣便砸在膝弯上。时间长了,那牛受了痛,便再不尥蹶子了。那牛爱斗人,洪七爷就找块布把牛角包了。那牛跳垄,洪七爷就把牛的眼睛蒙了。后来,洪七爷亲自引绹,手抓着绹,紧紧地贴着牛鼻子,把牛头压得很低,以免牛松了轭,也避免了牛拉了犁狂奔。然后拽着牛,直直地沿着地垄往前走。
   就这样,半个多月过去,那牛终于被教会了,拉上了犁。
   那牛教会后,拉起梨来果然卖力,耕起地来比别的牛要快一倍。因为拉犁快,扶犁轻松,队上的青壮劳力们都爱使这头牛。
   后来,队上人都说,洪七爷好眼力,以最低的价格,买了头耕地最快的牛。那以后,队上每有需要买牛时,便都请了洪七爷去看。
   人说:洪七爷不但会教牛,还会看(相)牛
   责任制实施了几年以后,集体便解散了,田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庄稼人对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有一年,洪七爷攒了钱,准备去县城的牛市场买一头牛。村里有另两户人家听说了后,便把自己的钱也交给洪七爷,托洪七爷给他们买一头牛捎回来。对洪七爷相牛的眼力和本事,他们绝对的信任。
   洪七爷揣着三家的钱,坐车行经县城的公路。快到县城时,忽然看到公路旁的水田里,“铁牛”突突地冒着烟。他下了车,站到地头上一打听,忽然就改变了主意。进了县城,他再不去县城的牛市场,却钻进了县城的农机店,兀自用三家买牛的钱,买了一台机耕地“铁牛”。
   “铁牛”运回家,他跟另两家商量,说三家一起买下这台“铁牛”,正好是三头牛的价钱,这“铁牛”比牛好使,也快很多。那两家听了,愣是不依。洪七爷只得答应,他们两家整个春耕的田他全包了,一个月后春耕完便把钱如数还给他们。另两家听了,也就答应。心里想:反正买头牛也是为了春耕,这整个春耕不用管了,春耕后钱如数归还,自然赚了。
   一个月春耕忙下来,洪七爷让那些没牛的人家请去翻耕田地,早把挣来的钱还了那两家买牛的钱。并无偿把那两家的田地耕了。
   这时候人们才反应过来,说那“铁牛”耕地的速度,远远要比一头牛快好几倍。还不用饲养,省人、省力、省饲料……
   人都说:洪七爷不但教牛很有一套,脑子也转得快!
   洪七爷听了,却只嘿嘿地笑。

共 21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得出来,洪七爷不仅有着相牛训牛的真才实学,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头脑观念。相牛,他能看得准哪头牛有发展潜力;训牛,他能把最不好训的牛训成一个犁地的好劳力。当他最后一次去县城牛市相牛买牛时,在路边看到人家用旋耕机犁地,于是他不去牛市而去了农机店,挪用另两家请他买牛的钱买了一台旋耕机回去。一场春耕下来,他不仅还清了另两家买牛的钱,还赚了个盆满钵满,最主要的是,这“铁牛”耕地的速度,远比一头牛快好几倍。还不用饲养,省人、省力、省饲料……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17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老游湖        2018-10-18 22:49:54
  老实说,本人不生长在农村,能知道这些?即便现在移民到城市,如有牛、犁、轭头给我,我还能扶犁耕田。至于难驯的牛,一在性子烈,二在鼻子硬。怎么解决?单用一根绳,穿过下口,勒紧,系在缰绳上,一拉,牛疼,自然老实了。至于三岁都还未驯好的牛,即便神仙都难驯服。另,生产队时,牛都在集体选定的牛栏里,几时分到了个人家?你我并不相识,今来抬杠,只为文中所写事情与事实不符才予指出。至于个人服与不服,与本人无关!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间,揽经史子集,只为敷衍成一则小文。
回复11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19 01:11:59
  不生长在农村,也就难免你不懂了!我可是一直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生产队的牛,分到一家一户看养,家中有小孩的,一户看养一头,牛就养在自家栏内。小时候,我就看养过一头。你没见过,就说没有,这未免有些太武断。至于训牛还是“驯驴”,我想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何况我生长在南方,只见过牛而没见过驴,更不知道驯驴应该怎样。而且南方大多是水田,我想驴也下不了水田……
回复11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19 01:39:23
  至于生长于农村或“移民于城市”,那都不是炫耀的资本。而若把一场争论拘囿于“抬杠”或“服与不服”,那你我的头脑便真的不如“洪七爷”的头脑活泛了!简单而无灵变,便难免抬杠了!
12 楼        文友:余攀        2018-10-19 19:44:57
  鄙人觉得第一段文字与下面内容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个见。
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
回复12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20 17:05:45
  谢谢!但愿你的“个见”能成为众见。努力吧……同学们!别人叫我们一声老师,那是别人对我们客套,我们可千万别当真。如果让我选择,我宁肯选择做学生。因为学生,便能让人包容,包容我们的无知和浅见。我写的不是“日记”,便难免会有“渲染”和“铺垫”,也难免“牵强”和“附会”。谢谢老师!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