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祖国】第一次赶考(外一篇)
◎第一次赶考
清晨,滴滴答答的小雨终于停了。我吃过母亲准备好的早餐——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条,穿好套鞋,连忙赶往学校。
田间小路很是湿滑,泥巴像胶漆一样粘在鞋底。我用木棍剔掉泥巴,踩着路边的小草快速前进。
同学们都到齐了,可送考的汽车却还不见影子。我们站在校门口翘首企盼,像群伸着脖颈的鹅。
得知汽车发生故障,来不了了,同学们开始骚动起来。
校长和班主任李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李老师带着我们先步行出发,他再想办法联系别的车辆。
公路上到处都是浑浊的小水洼,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飞溅的泥水打湿了裤腿,谁也顾不上擦一擦。我们现在都很明白,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台拖拉机开过来了,又一台拖拉机开过来了。这是村里仅有的两台车辆。村里修水渠、水坝、石桥的时候,就是它们将硕大的石块,从深山里一车又一车地运出来的。这几天下雨,刚好歇在家里。
校长从驾驶室跳出来,招呼同学们赶快上车。我们知道,这就是今天的交通工具了。我们叽叽喳喳爬上车厢,背靠背蹲坐着挤在一起。校长和李老师不时地提醒大家坐好抓稳。
雪峰岭像一位威武的将军把守在村口。望着岭顶缭绕的云雾,我想起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成语。为了能顺利赶到考场,参加全县的小升初统考,我们必须尽快从它身上越过去。
拖拉机“突突突”地吼叫着向岭上爬去。道路翻浆,拖拉机打着趔趄,欲进不能。我们随着车厢左右摇晃,惊叫连连。司机站起来,稳住扶手架,将拖拉机停在了山岩边。
校长和李老师急忙去请附近的村民来帮忙。
村民们闻讯都赶了过来,有的拿着锄头,有的背着稻草。司机和他们商量了一会,拟好了方案。
我们都想下来,帮忙推车。牛老爹止住我们,高喊着对大家说:“今天我们就是抬,也要把娃娃们抬上岭去。”
拖拉机又发动了。有的在前面填坑,有的在泥浆上铺草,有的搬块石头,准备随时垫在车轮下面,阻止拖拉机下滑。牛老爹和其他人扶着车厢,吆喝着一齐用力往前推。
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拖拉机像蛇一样在公路上蜿蜒移动。我们坐在车厢里,看着一个个黑的、白的、灰白的脑袋,不禁热泪盈眶,纷纷掏出手帕,擦拭他们头上的汗珠。
一台拖拉机来到了岭上。又一台拖拉机来到了岭上。在送别的人群中,我看见满身泥浆的母亲,正微笑着向我挥手。还有忠叔,还有菊婶。
开完一段“之”字形的下坡路后,就是通往县城的平坦大道了。司机加大马力,载着我们向前飞奔。“突突突”的呼啸声,惊飞了路边树上的雀鸟。
当我们衣冠不整地踏进一中的校门时,开考的铃声响了。
考场作文,是《一件难忘的事》,想起这次赶考的经历,我思如泉涌,一挥而就。
后来得知,全班26位同学,无一例外地写了这件相同的事。我们班的成绩,破天荒地荣获了全县第一。
那次赶考,成了我们永恒的记忆,成了我们奋勇前进的无限动力。
转眼,三十二年过去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宽阔的水泥路早从县城修到了村里,公交巴士来来往往。昔日“难于上青天”的雪峰岭,也成了村民休闲“揽月”的好景点。
◎书店天堂
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那年冬天/我和弟弟去卖炭/漫天的雪花/肆意驱赶着路上的行人//我们站在书店门前/站在那棵香樟树下//眼巴巴地盯着寥落的大街/手脚冰冷//书店的阿姨/将我们拉进书店/电烤炉的热量/瞬间流遍了我们全身//阿姨的笑容/温暖着我们/一直温暖到/二十年后的今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地点,就在云溪二工区的新华书店。那时,我正在云溪中学读书,亦是一个非常羞怯的农村少年。以往,我偶尔去书店买本字典也会局促不安。但自那以后,书店便成了我最向往的乐园。每周五下午,学校一放假,我就像小鸟一样飞进书店,在书海里泡到夕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六七里的山路,月亮走,我也走,咀嚼着书中的故事,我并不觉得害怕、孤独。
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觉得,天堂,更应该是书店的模样。天堂的管理员,都是像书店阿姨这样的人。
离新华书店400米左右的汪家岭,有家红枫书社,零售一些杂志和报刊,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手上近百期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都是在这儿购买的。
书社的主人,据说叫何平,一个非常励志的残疾青年。一次,当他微笑着把与朋友合办的诗报赠送给我时,我才发现,他的双手没有手指头,光秃秃的如同木杵。一个从小被电火烧得如此严重的人,却还如此乐观,真的令我感动与敬佩。
如果说,新华书店的那位阿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大爱,那么,红枫书社的这位青年,让我明白了何为坚韧。他们就像两盏明灯,照耀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上奋勇前进。
多年过去,那张诗报早已不知遗失何处了,但张紫汀先生的诗作《情到深处人孤独》,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初,只看了一眼诗题,我的心即被打动。
后来在长沙求学,上班,看到书市日渐式微,出于对书的热爱及自我的阅读体验,我写了一篇《我想开家书店》的文章,发表在1998年6月11日的《长沙晚报》《青春园》上。在文中,我写道:“我若综合书店与图书馆的优点,加以发挥,为读者提供一个理想的购书、租书、读书的场所,正确引导读者的读书观念,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友联谊会等,何愁书市不兴,生意不隆?!”
事实证明,在电子化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仍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遍布长沙的各大社区。各种新书发布会、读书分享会、诗歌沙龙,搞得有声有色,人气爆棚。我当初的构想纷纷得以实现,这真是作者之幸,读者之福,更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前段时间回到老家,漫步在熟悉的云溪街头,我竟找不到一家像样的书店,心里感到有些失落。曾给我无限欢乐的新华书店早被分割成银行和电器商行,火把一样在我心头燃烧的红枫书社,几经易手改成了如今的化妆品专卖店。在生存压力之下,这些书店书社选择离开,确也无可厚非。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共同为书店书社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为我们的城市守住一个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