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脉书香出阁来(散文)

精品 【流年】一脉书香出阁来(散文)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80发表时间:2018-12-06 15:50:56

【流年】一脉书香出阁来(散文)
   一
   迎着初冬微冷的寒风,穿越雨雾迷离的月湖,踩过湿漉漉的石板小径,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向一座青砖黛瓦的古老建筑慢慢靠近。
   脚步迟疑,心跳突突,呼吸轻颤,我以朝圣般的虔诚,叩响了一扇厚重而庄严的大门。
   天一阁,我终于来了!
   三十五年前的初夏,大学毕业前夕,我初访宁波,始闻天一阁之名,即刻便有走近它的冲动。然适逢闭馆修缮,无奈地与它失之交臂。没曾想,这一错失,竟然逾越了三十五个春秋。
   这期间,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感怀其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对它的向往又增添了几分。后来,我调入华南一著名高等学府,成为一名图书馆人,了解到天一阁在图书馆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不仅是现代图书馆之滥觞,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殿堂。如此书香氤氲的圣地,如此古朴沧桑的精神家园,怎不令我魂梦相牵。
   今天,我千里迢迢赴一场书香之约,为的是了却三十五年来的一桩夙愿。今天,让我暂且放空自己,怀揣一颗素心,缓慢而谦恭地打开你——天一阁,你这本古老而厚重的线装书。让我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里,找寻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呼吸悠悠墨香中散发出来的精神气息。
  
   二
   那不就是您吗?天一阁的缔造者——范钦,范东明。峨冠长髯,一袭长衫,手捧书卷,正襟危坐。果真是一派读书人倜傥儒雅的风范。我默默地站在您的面前,向您行注目礼。呼吸有些急促,手足有些无措。在我的心目中,您不仅是一位读书人,您还是中国最早的图书管理员,最早的图书馆馆长。作为一位普通的读书人,一位现代图书馆人,我该怎样向您致敬呢?让我虔诚地向您鞠一个躬,喊您一声范老先生吧。
   范老先生,在您生活的明朝,皇帝昏庸,宦官专权。上梁不正下梁歪,多少官员得过且过,纸醉金迷。而您却出淤泥而不染,酷爱读书。年轻时,您的家境并不富裕,您千方百计借书抄书来读,终于金榜题名;入仕之后,您到处搜罗图书,以致偌大个东明书楼,容纳不下您的宝贝;年岁渐老,回归故里,您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劳心费力,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天一阁,集天下奇书而藏之,最多的时候达到七万余册。您大概自己也没有料到,您爱书爱出了新高度,成为中国藏书第一人。
   在古朴斑驳的大门前,我静静地站立,默默地仰望。宝书楼,天一阁,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你依然屹立在这里。我的双眼抚过一扇扇精美的窗格,凝眸于那古旧而厚实的天花板,仿佛想透过它,去窥见幽暗而神秘的二楼书库。我知道,那里便是您当年藏书之处。
   我一阵恍惚,仿若穿越到了四百多年前。我看到了您,范老先生,着一袭蓝布长衫,神采斐然,在一排排书架中间逡巡,好像一个国王,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您,一会儿站在书架前,笑吟吟地看着一册册图书,嘴唇嚅动着,似乎在与它们窃窃私语;您,一会儿从书架上慢慢地取出一册书,用手指轻轻掸去封面的灰尘,然后,翻开书页,小心翼翼地放入一枚芬芳的芸香草……
   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官员不计其数,多少人曾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可他们的名字至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您——范老先生,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标,令一代一代的读书人高山仰止。李白曾狂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成就李白千古之名的,哪里是他的豪饮,而是那一千多首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呀!同样,如果没有天一阁,范钦这个名字怕是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难得被人提起吧。
   世界上最长久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金银财宝、功名利禄,只有文化,才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基因,一个人流芳千古的资本。
  
   三
   几百年前,受印刷及传播技术的局限,收藏书籍是一件极端艰难的事。纸质书籍,像婴儿般娇贵,稍有闪失,便前功尽弃。它遇火成灰,逢水发霉;怕虫蛀,忌鼠啮;时间长了会风化,多一次触碰,多一份损伤;尤其遭战乱,被贼偷,更是它的灭顶之灾。黄宗羲曾感叹:“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写道:“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那么,这奇迹又是怎样创造的呢?范老先生的开创之功,自然是功不可没。
   他不仅搜集并保存了七万册图书,还苦心孤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防虫的措施。天一阁的名字出自《易经》里的“天一生水”,是富含深意的,即以水克火。他还在屋前建造水池,以备不时之需。
   “长喜青葱多带草,遥知呵护有卿云。”用书带草去火,以芸香草辟蠹,皆是老阁主的创新和美意。书带与芸香,实际上成了天一阁的护阁神草。尤其是芸香草,它以干枯的形态入藏书圣地,拥万卷书籍而眠,保全了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升华了自身的价值。即便在今天,依然是藏书人的珍宝。
   创业难,守业更难。范老先生用尽毕生精力创建的天一阁。该如何保存下去呢?这成了日渐衰老的范老先生的一桩心病。
   一天,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叫到自己的病榻前,将两份遗产摆在他们的面前:一份是他一生置办的金银财宝,房屋地契;另一份便是天一阁及其藏书。
   大儿子范大冲拥有优选权。老人浑浊的双目紧紧盯着大儿子的脸,似乎想从他的神情里窥视出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只见大冲神色笃定,不慌不忙地拿起那本天一阁的地契,双膝跪地,郑重说道:父亲,您放心。二弟早逝,我是长子,保护天一阁,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人微笑颔首,两行浊泪汹涌而出。
   范大冲此举确实令人赞叹。要知道,他这是继承了一笔负资产啊!要保管好这七万册图书,要付出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多少钱财,他心知肚明,可是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当下,国人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盛行,许多家庭在遗产分割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对簿公堂。与古人范大冲相比,他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耻吗?
   我想,范大冲之所以有这份担当,应该得益于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良好家风。他的父亲一生饱读诗书,学而优则仕,成为一名文化官员。可想而知,作为长子,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在他的脑海里烙下深刻的印记。他懂得百善孝为先的孝道,他理解“诗书传家”的真谛。从此,范家后代开始了一场保护天一阁藏书的接力赛。这根沉重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一直传递了十三代,延续了四百多年。
   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
   范钦去世之后,范大冲成了天一阁的新阁主。他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建立了一套维系天一阁藏书的严苛家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律条一直被子孙后代所遵循。
   在一个房间的墙壁上,我看到一份清道光年间制定的《范氏禁例》:
   子孙无故登楼者,罚不与祭三次;
   私领亲友入阁并擅开书橱着,罚不与祭一年;
   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
   ……
   也许有人会说,书藏之不用,有何意义?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初入图书馆工作,所有的书库都还是封闭的,是不允许读者进库选书的。读者要借书,还要填借书条,让工作人员去找出来。这对于读者来说,多么不方便呀!可当时的图书馆为什么要这样做?究其原因,还是为了保护图书。在印刷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末,图书馆尚且还采取闭架借书的措施,那么,四百多年前的天一阁制定一系列保护藏书的规定,就不难理解了。
   假如没有这些严苛的制度,天一阁也会像其它诸多藏书楼一样,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如果没有天一阁,那些珍贵的明代地方志和明代官书,今天还能看到吗?如果没有天一阁,中华民族的文化谱系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断层。
   “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五
   说到范氏家族家规的严苛,总是让我想到一个人。徜徉在流淌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的人文气韵的庭院,似乎总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在我眼前浮现。
   她叫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子。可是她生不逢时,生在一个尊崇“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但是,那些儒家礼教,挡不住她一颗如饥似渴的读书之心。她是宁波知府的内侄女,家里也有不少藏书的。她读完了自己家的藏书,又从叔叔家借了不少的书来读,依然贪书无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范家的天一阁藏书富甲天下,便不顾女孩子的矜持,求叔叔做媒将她嫁到范家。
   她终于成了范家的新媳妇,离藏书楼只有咫尺之遥。她喜不自胜,仿佛已经置身于一片书的海洋,正贪婪地吮吸着芸香草的芳香。
   一日,夫君要去阁中读书,她说我也去。
   夫君两手一摊,摇摇头说,家规规定,女子不能进阁读书。好似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她打了个寒颤,脑子顿时一片空白。
   她不敢说什么,她又能说什么呢?她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多少次,她临窗伫立,仰望那座神秘莫测的藏书楼。它,近得仿佛触手可及,又仿若远在天边。她终日神情恍惚,落落寡欢,好像丢了魂似的。她恨,恨自己没有生为男儿身。不久,即抱恨而终。
   这是怎样一个嗜书如命的奇女子!她对书的痴迷让我感动不已;她的不幸遭遇,让我为之叹息,为之不平。
  
   六
   公元1673年,即清康熙十二年,是天一阁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一贯坚持的“外姓人不准入阁”的铁律终于被打破,它对外紧闭了一百多年的大门终于徐徐开启。打开这扇关卡重重的大门的,是大名鼎鼎的浙东学派领袖黄宗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黄宗羲早已听闻天一阁的大名,一直有登阁一览的愿望。可想到天一阁的森严壁垒,他又犹豫了。然而,他毕竟是一位敢想敢做、在朝野上下影响深远的大学者。无论如何,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都要试一试。
   那天,他长衣布鞋,轻车简从,来到范氏门前,报上自己的大名。当时,主持天一阁的是范钦的曾孙范光燮。范光燮久闻黄宗羲大名,对他崇拜有加。他急忙召集各房子孙,一把把铜锁次第打开,黄宗羲成了登上天一阁的外姓第一人。从此,沉睡了150年的天一阁苏醒了。
   范光燮这种不墨守成规的开明之举,迎来了天一阁的黄金时代。黄宗羲翻阅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从此,天一阁的藏书广为天下所知,开始显现藏书原本的意义。
   说到底,藏书的终极目标是用。用得其所,其价值越大。天一阁自黄宗羲之后,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小小缝隙,此后二百年,先后有十位文化史上有名的学者登楼阅读,并广泛宣传。可以这样说,没有黄宗羲等学者的登阁阅读,便不会有天一阁在历史上的辉煌。
  
   七
   我以为,天一阁历史上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为编撰《四库全书》献书。
   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学者编撰的一部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集中国古代图书之大全。
   当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地藏书家积极进献之时,天一阁的祖训“书不出阁”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在遵从祖训和响应皇帝号召之间,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审时度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就像小河归入大海,留存于民间的私人藏书,汇集到了祖国文化典籍的汪洋之中。这一脉来自四百多年前的书香,终于慢慢飘出了深阁,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据史料记载,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百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百七十余种列入存目。这是对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啊,完全可以说是一件彪炳千秋、泽被后世的壮举。
   乾隆皇帝的目光由此被天一阁所牵引,不仅多次予以褒扬奖赐,还授意新建的南北七阁藏书楼要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连取名也都效法天一阁,取了一组典雅而富有深意的名字,如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垂青,天一阁更是声名大振,闻名遐迩,光耀古今。
  
   八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社会混乱,天一阁也一次又一次遭受劫难,藏书散失严重。但它历尽沧桑之后,依然屹立不倒,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一脉书香。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天一阁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2010年,第一批三万册珍稀古籍,全部实现数字化,全球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线阅读。
   正当我们要告别天一阁的时候,一群小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在老师的引导下,鱼贯而入。他们清脆的童音,充满朝气的脸庞,使得有些沉寂幽暗的庭院,霎时明亮起来。
  

共 49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满怀虔诚走近天一阁这所古老的精神家园,嗅闻华夏文明传承的缕缕墨香,感慨万千。天一阁的缔造者范钦老先生倾其毕生心血建造天一阁,搜集天下奇书藏之;他苦心孤诣摸索出藏书的妙招,创造出艰难而又悲怆的文化奇迹。儿子范大冲义无反顾接过藏书的“负资产”,承担起保护藏书的重任,他的孝道令争遗产的诸多国人汗颜。严苛的藏书家规,使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四百多年;但也使得嗜书如命的钱绣芸即使想方设法嫁入范家却不得书读,郁郁寡欢,抱恨终生。“外姓人不准入阁”的铁律为黄宗羲而打破,曾孙范光燮的开明之举,让天一阁天下广知。为编撰《四库全书》献书,得到了乾隆帝的垂青,天一阁更是声名大振。而今天一阁在政府保护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数字化的在线阅读,让古老的缕缕书香飘出深阁,香远世界。作者告别天一阁时,见到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鱼贯而入,深幽古老的书香将在祖国未来建设者手中发扬光大。作者用心撷取天一阁历史上最具转折点意义的事件去着墨,生动地记叙,精彩地剖析,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天一阁的历史渊源和重要地位,更在作者与现实的对比中感受到了天一阁的创业者与守业者美好的情怀 ,他们用心收藏的祖国文化典籍对于古老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深远。文章文笔严谨,诸多史实的运用信手拈来,而且想象力十分丰富,面对古老枯燥的书阁,用生动的文笔鲜活了那一个个穷其一生爱书藏书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也身不由己为之肃然起敬。值得称道的还有作者对于标题的设计,可谓颇具用心,“一脉”一词修饰书香,也暗含范家人代代呵护天一阁的传承,“书香”是天一阁作用的象征, “出阁来”则概括了天一阁的发展历史与当今状貌。好一篇“一脉书香出阁来”,气势恢宏,结构匠心,脉络清晰,运笔自如。佳作如斯,倾情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208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上官风        2018-12-08 08:05:41
  很喜欢阅读这样的文章,一方面可以一方面了解历史背后的轶事,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天一阁?久闻大名,只是没想到它背后还有那么多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尤其是江南才女钱绣芸,居然为了读到“天一阁”的藏书,不惜把自己嫁到范家,怎一个“痴”字了得?其行为着实让人敬佩……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作为昔日的图书管理员参观这座饱含历史和心血的特殊“图书馆”,无论是视角或者感受都一定有不同的视角。
   这篇文章流畅、自然,新奇。作者抽丝剥茧般,结合自己的经历,将一段特殊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娓娓道来,不急不缓,读起来很舒服,赞
   小风问好春光姐,期待下一篇佳作,哈。
回复1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12-08 11:10:03
  感谢小风弟弟的认真阅读和精彩留评!这类文章因为涉及到诸多历史,很难不落入窠臼。
   我也是费了洪荒之力,才勉强过了自己一关。我自知还有诸多不足,还要继续努力哟。
12 楼        文友:上官风        2018-12-08 08:12:25
  文章很有画面感,尤其是第二段老先生伫立书架前看书……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回复1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12-08 11:16:35
  为避免行文过于枯燥,加入了一些想象。
   小风慧眼,些微的优点都看出来了。
   小风有才,每个节气都填一首词。
   可以组合起来,发到流年,供大家欣赏。
   祝小风冬季安康!创作日益进步!
1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12-08 18:49:13
  一脉书香出阁来。三十五年前的冲动,竟然熬了三十五个春秋。了解了天一阁的缔造者范东明,爱书藏书第一人。后辈范光燮的开明之举,让天一阁的藏书显现藏书原本的意义。天一阁对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一件彪炳千秋的壮举。阅读后了解到这么多重大信息,感谢燕子!文笔厚实,构架精致,收放自如,文风严谨,情真意切,信息量大,好作品!大赞!
回复1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12-08 21:16:12
  谢谢山地!你百忙之中来读拙文,令我感动。
   去了一趟天一阁,回来写了一篇文,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感觉完成任务了。
1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12-09 10:59:49
  第一部分特别有文气,打动人!一个“脉”,贯通全文。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1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12-09 21:11:55
  谢谢轻舟大哥的关注!请多多指教。遥祝安康!
1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8-12-15 16:13:50
  眼睛终于好了些,赶紧来姐姐家浸染一点儿墨香。天一阁,如果不是姐姐的文,我还真不知道,实在孤陋寡闻了。跟着姐姐的文字,了解天一阁,了解范家,了解中华文化典籍的传承,获益匪浅。再看风姐姐的强大按语,我这艳羡之心啊。只好再说一句,奋起向姐姐们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1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8-12-16 21:33:05
  落雪好!眼睛事大,不可轻视。姐妹们在一起日子长着呢。
   谢谢妹妹!遥祝安康!
1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9-01-01 20:07:41
  姐姐的一脉书香,和风姐姐的贴切美按,相得益彰。
   天一阁,姐姐之笔,已全方位抵达其文化内髓:搜访、收藏、传承、开放、数字化……娓娓道来,融入图书馆人特别的视角和想象,也引用名人名句,化枯燥为活泉,丝丝缕缕流淌出阁来。
   姐姐斯文,高标,立体,走心。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1-04 13:50:40
  谢谢雁子!
   我们在宁波匆匆一见,同睡同吃同玩,好温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17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9-01-01 20:19:02
  从初创者到守业者,由痴书人到盗书贼,动荡的四百年中,天一阁,蔚然成丰碑。
   标题新颖,点旨的意味中藏有时光与情怀。
   前有余秋雨,今有燕剪春光,雁子更写不出《天一阁》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1-04 13:52:16
  雁子谦虚了。每个人眼中心中的天一阁都不尽相同。
   不同的视角,会有不相同的效果。期待佳作!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