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对“抵制圣诞”的冷思考(随笔)
每逢年终,在微信上总会看到一些抵制圣诞节的帖子,有人看了,头脑发热,一哄而起,到处转发。昨日又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所谓“重要通知”的帖子,说是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中小学都收到文件通知,杜绝圣诞节搞任何庆典活动,让大家支持政府这一决议。还说查了若干资料,洋人过圣诞节守“狂欢夜”的由来,是1898年八国联军到丹东屠城后狂欢庆贺,把这夜晚称为“狂欢夜”。这样荒唐可笑而又无知的帖子,有人广为转发。看了那拼接成的红头文件、某地传达文件的场景和“抵制洋节,不过圣诞”的横幅,让人啼笑皆非,如骨梗喉。
众所周知,圣诞节(Christmas)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古罗马教会在君士坦丁时代(公元313年),就开始在12月25日庆祝主的诞生。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平安夜(Christmaseve),即圣诞前夕的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国家是圣诞节的一部分。延伸发展至今,平安夜不仅是指12月24日夜晚,指的是圣诞前夕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节日氛围在晚上容易调动起来,大型活动都集中在晚上,故被称作“平安夜”。
1898年八国联军从北京一路打到到丹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血腥的屠城,历史上这耻辱的一页,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绝不能忘却。但一千多年以来无数个圣诞节和平安夜发生过多少事情,有欢乐,有悲伤,有善良,有罪恶。但无论善良的还是罪恶的,与圣诞节本身都风马牛不相及,都不能归集于这一旷世流传的节日的世界性节日。平安夜更不是什么“狂欢夜”。西方没有“狂欢夜”这个节日之说,只有狂欢节。它是基督教四旬斋前饮宴和狂欢的节日,起源于非基督徒的节日庆典,如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以及凯尔特人的宗教仪式等,盛行于欧美地区。一般在2、3月份举行。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拼凑居然还声称“查了若干资料”,令人喷饭。
帖子粗俗,与历史文化史实不符倒不要紧,要紧的是,它宣扬的其实是当今社会的不和谐音。这些帖子看似爱国,其实是极左思潮的残余。就像当初“我是中国人,为何学外语”一样,是何等愚昧无知。客观上混淆视听,煸动仇外情绪,掀起排外思潮,伤害许多国人和外国友人的感情,阻碍中外文化交流,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互利共赢,互相包容,共建美好世界的思想格格不入。
圣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现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得很快,尤其是年青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的高层次引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和各友好国家交朋友,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当然会过圣诞节,也过中国的春节、中秋节。你能阻止他们在中国的国土上过节吗?洋人在中国也过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中国人也可以过洋节,这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城乡有多少耶基督教堂?有多少耶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所规定的,政府能发一道文件,阻止人们过洋节吗?能够阻止得了吗?
随着人们对圣诞节的钟情,平安夜庆祝活动会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上个月初,我去了一趟西欧诸国,在巴黎香榭丽大街的大型商场中,我看到一株硕大无朋豪华无比的塔形常青树,足有一个楼层那么高,占据商场的中心位置。苍翠的松枝上挂满红色的圣诞花和明亮剔透的彩挂,点缀着无数闪亮的星星,闪烁着吉祥喜庆的光芒。在距离圣诞节近两个月时,这个城市已然披上节日的盛装,可见圣诞节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
圣诞节前夜是平安夜,就像中国的除夕。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会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中和家人团聚。平安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参加圣诞派对,做弥撒,唱一首《平安夜》圣诞歌。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人们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道祝福,报平安,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据说圣诞老人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筒袜里,给他们一个惊喜。年青人或者会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这个幸福、祥和、欢乐的平安夜,是何等的温馨,与中国人过春节何等相似乃尔。如果外国人也像帖子中所说的那样,抵制中国的春节,你会怎样想呢?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在很多国家,华人过春节,国家元首会向华人发新春祝贺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大度一些?让我们摒弃狭隘的民族仇恨和不合时宜的偏见,抛开莫须有的担忧,丢掉前嫌,寻求共识,与时俱进,携手共创一个美好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