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土墙房祭(散文)

精品 【心灵】土墙房祭(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8发表时间:2018-12-20 15:21:54
摘要:倘若上苍能够赐给我几亩宅基,我定能够亲手建筑起比现代别墅更豪华、更舒雅的村居。首先在规划面积的四周,取土为池,土夯为基。南塘种上白荷,北河撒下红菱,东沟养上鱼虾,西池广播蒹葭,滨柳如帘,岸芷汀兰……这,只是我的一个梦罢了,也是我梦起的原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家乡的人大多走的是黄土路,住的是土墙房,好多的日常的生活用具也都是泥土做的,甚至连人走进城市,常常被有些市侩的人瞧不起:“这人也太土气了。”不过,这也是件无可厚非的事,农村人特别是那个年代的农人,整天与黄土泥巴打交道,怎么能够没有土气。但,就是这些土气的力量喷发,才托起了社会的全新发展。
   我出生在一个土墙房里,第一眼看到的房屋就是土墙房。从小就受到了土墙房的福荫,也幸福地在土墙房里成长,更深深地感到曾经的土墙房里,拥有着更多、更淳朴的呵护,生活在土墙房里那些人更具有互帮互助的习性,淳朴而善良。
   我还亲眼见过如何建造土墙房,记忆犹新,倘若上苍能够赐给我几亩宅基,我定能够亲手建筑起比现代别墅更豪华、更舒雅的居所。首先在规划面积的四周,取土为池,夯土为基。南塘种上白荷,北河撒下红菱,东沟养上鱼虾,西池广播蒹葭,滨柳如帘,岸芷汀兰……这,只是我的一个梦罢了,也是我梦起的原点。
   其实,在曾经的年代,要建上一宅土墙房,准备工作也许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沿海平原地区没有山区那砍伐不绝的毛竹,桁条主要用的是木材,十年树树,有的人家为了儿女将来的成家立业,往往是在刚刚结婚后,就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栽下准备做桁条的树,为儿女准备着桁条以及打家具的木材。
   如果没有老的宅基,确实要如同梦境里一样,要取土夯基,宅基堆土后还要让它风化粘结,起码也得要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起来,伐树去皮,风干或者水浸,再取直去弯,除了准备桁条外,喜欢宽敞的人家还得准备好架梁的木材,更要准备门窗用材。
   缮顶的茅草一般是在盛夏炎炎时节去采集,只有这个季节,茅草最为柔韧,晒干后也不会变质霉烂,数千斤的茅草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收割。缮顶的第一道工序是要在桁条上覆盖一层芦苇做的笆,或者直接将芦苇扎成为长长的细细的捆子(当地叫做柴子),讲究的人家还会首先增加一层席子,也是芦苇编织的,所以还得收割大量的成熟的芦苇。
   夯实墙体、加工土坙(音为jing)、墙面装修都是要用熟泥,需要大量的草莚(音yan)子(土语,就是细细碎碎的草,打谷时扬下来的碎草和谷壳),也需要大量储藏。
   加工制作土坙,是一个十分劳累而繁杂的活儿,首先将风化透的泥土运送、堆积在一块场地,再担来河水去浸泡,然后撒上一层草莚子,牵来老水牛上去踩压和搅拌,反复多次后,泥巴就会和芽糖那样粘结,最后将它用铁锨铲到一个四十乘以二十公分的一个土坙模子里,用抹子压实抹平,脱模后,让风吹日晒,成为了一块块灰白的砖头一般的土巠。土坙,主要用于墙体建到平檐后,去垒砌山墙用以及建筑土炕和灶台之用。
   万事俱备后,主家请来了八个青壮劳力,燃放几串喜庆的鞭炮,飞舞起手中的铁锹,沿着预先画好的线,开挖深约一米、宽约一米二左右的地基,一套三间的住房大概要挖上一整天的时间。
   地基挖好后的第二天早晨,就开始打夯了。夯,在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更别说打夯的场景了。夯,就是一根直径三十公分的原木,长约一米左右,在七十公分的地方固定上十字交叉的四根两米左右的粗绳子,作为操作的把手,要求原木重而光滑,一般要加上铁块或者石头增加重量。操作时四人在号手的指挥下,同时拉起绳子提高原木,然后再同时松手,将原木砸向号手指定的地方,那个地方将被夯实夯平,并依次前行。打夯一般分为二组,一组四个人,分为头夯和二夯,头夯主要是夯实,二夯主要是夯平。打夯是有号子的,打夯的人要听从号手的号语,才能够劲往一处使。假如你听过三峡船工的号子,或者你听过日本的民歌《拉网小调》,你就可以十分了解打夯号子的雄浑而高亢的气魄,听:嗨吆(号手大声喊),嗨吆(夯手大声紧跟着),大家带把劲吆(号手大声喊),嗨吆(夯手大声紧跟着),小夯打起来吆(号手大声喊),嗨吆……起起伏伏的的号子声,瞬间划破村庄早晨的寂静,飞向远方。一套房子在夯手们的努力下,一般也要一整天的时间,从朝霞满天一直要打到星月争辉。
   第三天,石匠就慢条斯理地叮叮当当起来,敲打着形状怪异的石头,雕硺出一块块尺寸适当的石头,合缝四齐地为主家铺下了斩脚(相当于现在建房的地圈梁),巧夺天工地垒砌出推幌不动的略高于地平的基础,石匠手艺如何直接影响到房子的寿命。石匠的工期一般也就两三天的时间,期间请来的青壮劳力不仅要为石匠搬运石头,还要重复着制作熟泥的工作。
   一旦石匠收拾工具,拿着主家送的喜烟、喜糖准备打道回府时,青壮年们就得不断地将和好的熟泥运到宅基上,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熟泥铺满整个斩脚上,足足有二十公分,然后继续制作熟泥。而对建房有经验的一批人则在斩脚上的熟泥上,均匀地撒上一层麦穰(小麦打谷时,被石头磙子反复碾压,色泽金黄,柔韧抗腐),然后脚踩棒夯,使得熟泥于石头尽可能地粘结为一体。如此反复垒砌,只多出了用木榔头锤砸的过程,一天下来大约建出半米高的墙体。由于活儿重,主家总是给他们送来一些简单的点心,大多是当地生产加工的馓子。一日三餐,主人家总是尽力而为,当然少不了酒菜招待一番。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很人性化,不管是谁家建房子,他不但不会去扣除青壮年的公分,还会早早地给主人家送来红包,主动地为建房子的人家凑集缺少的材料等。
   为了牢固,墙体需要干燥几天后才能够再能够再垒砌,当然请来的人并没有闲着,一是要对墙体进行修正,一把把崭新锋利的锹沿线铲下,干净利落地一锹到底,这个活确实需要大把的臂力。被铲下的熟泥还得迅速再垒砌到墙体上,同时得用棍子连续鞭打墙体,夯实夯平。只要天气晴朗,大约五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垒砌墙体。一般一套房子要进行四次垒砌才能够平檐,经过夯实清理,等待着上梁。
   在垒砌墙体空闲期间,要做的是还有好多,涮草是一件既有耐心又要细心的事,首先要用草叉将草彻彻底底地打乱首尾顺序,然后再将草梳理顺,捆成为大约二十公分粗的捆子,其间的草不能够环头其中,不然缮出的屋面肯定会形成漏雨。为了屋顶干净一些,家主还得请来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大姑娘,帮助编织特定图案的芦苇席子。喜欢用柴子的则扎柴子,喜欢用笆的则要编笆,这是二者选一的工作。
   河淤,是建草房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而且用量很大。由于当地气候春秋干旱,晴天丽日多,而夏日多雨影响质量,冬天又寒冷无法施工,所以家主一般选择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开始施工。二月和八月虽然天气不寒冷,但要光着臂膀下河还真的有些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下河前不仅要活动身体,还要大口大口地喝上一些二锅头,然后,拿起预先准备好柳筐子跳进河水中,迅速地将筐子插入河底,一声“拉”的号子,岸上的人死劲地向岸边拉上,左一筐右一筐不停地捞淤泥……堆积河岸的淤泥黑幽幽的,宛如黑炭一般,要经过一宿二日的沥水才能够运回宅基。环保的时代,河淤里隐藏着许多诸如河蚌、蚬子、田螺和泥鳅等小生物,慢慢沥去水份后,淤泥淤结,使得它们只好争先恐后地钻出来,引来好多孩童去捡拾,去喂养自家的鸡鸭鹅。沥去水分的淤泥运回宅基,往往倒在一个低洼的地方,然后再撒上草莚子,牵来水牛不停地和,直到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才可以使用。
   上梁之前,石匠的身影再度出现在现场,不过这次不是在低处,去敲打石头,他们站在高高的墙檐上,用土坙去垒砌房屋的山头。熟练的抛坙手头都不用抬起,一块结一块地将十几斤土坙,抛向站在三米多高的脚手架子上的接坙手,还真的不是容易的事,非一日之寒之功。
   土坙到了石匠手里,三番两绕的功夫就会砌出一个三角形的山头,只半天的时间就将整栋房子的山头完工。紧接着上去的是木工,去校正桁条的平整度和倾斜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寿命。土墙房致命的弱点就是怕漏雨,倘若平整度和倾斜度不好,雨水不能够顺利地通过草导流掉,时间一长肯定漏水,一旦形成渗漏,草,笆,席,全都会霉烂,从而功亏一篑。所以在曾经的岁月中,无论是木工还是石匠,都要经过三年时间的学徒,而师父在选择徒弟是也是十分严格调选的,非聪明伶俐、心灵手巧、胆大心细的人,师父是不会录用的,因为徒弟的日后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到师父的名誉,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曾经的年代里,也有一些人三年出了师门,继续留学,不得私自接活。所谓的出师,仪式虽然不怎么隆重,但也十分讲究,师父会为徒弟置办一整套工具,甚至会把自己最好用的工具送给徒弟。
   桁条是按照房屋的跨度设置的,一般分为五路、七路和九路桁条。木工的工艺再好手脚再快,剩余的时间再多,也不会将客厅最顶部的那根桁条连续安装好,因为那个桁条虽然最早在地面上校正合格,但必须要等到主人家约定吉日良辰的几点几分,才可以安装,也就是上梁的时间,上梁不是指安装房屋的梁,而是安装最后一个桁条。一般来说,手头一天校正桁条,等到第二天才举行上梁的仪式。
   听说建房子人家马上要上梁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在前几天就送来了份子钱,同时还要送来贺礼,贺礼大多是玲珑的糯米糕、精致的馒头、甜蜜的糖果,无论礼品多少种类,但绝少不了粽子,很是汗颜,不知道其所以然。除了糖果外每一件贺礼上都会印上桃红的梅花图案,寓意着喜庆的氛围。人家送的礼品再多再精致,主人家再忙再累,家庭主妇也要安排蒸上八只大馒头,并用红纸包好,留着上梁开始的仪式之用。
   听说某某人家明天早上上梁了,让附近的孩童高兴得往往一夜都睡不好,因为届时将“抢”到平素很难吃上的礼品,即使自己抢不到多少,主人家也会喜气洋洋地将他们的口袋装满。到了上梁的那天早晨,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赶集路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围拢宅基而来,充满着喜庆的氛围。
   等呀等,终于等到木工师傅的师父来了,见多识广的大师傅几句话就说得人们大笑起来。木工师父来的目的是在主持上梁仪式的同时,最后校正桁条各种角度,也是对主人家的负责态度。所以上梁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吊装最后一根桁条,第一个上去的就是木工师傅的师父,第二个就是石匠师傅,还有八名吃苦耐劳的青壮年,他们分别带上了十挂几万响的鞭炮,还有几笆斗的二踢脚双响炮。
   当八名青壮年帮助木工师父和石匠把桁条安装好后,十个人分别站好自己的位置,主人家赶紧送上去了十笆斗礼品,二位师傅同时喊道:“吉时已到,上梁了!”八位青壮年各自点燃了手中的鞭炮,震天动地。与此同时,二位师傅能够将八只大馒头绕最后安装好的桁条作360度绕行,并能够落尽主人兜开的衣襟里,着实让人折服一会。这八只馒头就有了特殊的名字:“滚梁馒头”,这八只滚梁馒头将会送给八个青壮年,感谢他们付出。紧接着,二位师傅各自扛起一笆斗礼品,站到屋脊上,异口同声:“东撒金,西撒银,南撒元宝北撒钱……”伴随着他们的贺喜声声,几乎也动作一致地向各个方向撒去各自礼品,围观的人立刻欢呼起来,你拥我挤地抢拾着礼品,伴随着二踢脚的高高低低的声响,二位师傅更是大把大把地撒起礼品来,引得宅基上的人欢呼声高潮迭起……经验丰富的二位师傅再怎么发飙地撒,但总要为主人家留下三分之一的礼品,因为除了主要打发那些抢不到多少礼品的孩童,还得为借给午宴桌椅凳和碗筷碟的人家,特意留下一些感恩的馈赠。
   当人群散去,几十个工匠一起上阵,尽可能地早点装好席子、钉好笆(或者是柴子),然后抹上一次已经加工好淤泥,再层层叠叠地缮上草把,再及顶后,其顶部以及二个山头顶部,都要压上沾满淤泥的草把压实。整个屋面用特制梳子(面条上钉上大约五公分间距的十公分长的元钉子),最后就是在屋檐下垫好一根方木,用砍刀逐一剁齐,宣告上梁工序结束,二三个月的忙忙碌碌,也是提心吊胆的二三个月,到此,才让工匠和主人家感到了安全感,但上梁并不代表着房屋全部落成,还有一半的工程在等待着去干。
   拆去大门口的几根脚手架,数张八仙桌抬进了新房子里,椅凳一旦摆好,主人家就端来了八个冷盘,并为每一位在座的功臣满上一杯杯酒,瞬间酒香溢满房屋,远飘云端。尽管那个岁月艰窘,但主人就是借贷,也要上梁的宴席置办上三道:冷、炒、烧的二十四个菜,既是地方风俗,也是主人尽力而为,虽然菜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酒也只是乡镇上酿的散装酒,但气氛却无比融洽和高兴,因为下午无事,午宴往往要吃到傍晚,大伙才次第回家歇息。(那个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你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工匠们一般在半个月后的早晨才继续回来(因为墙体需要干燥),进行墙体里外饰面,其材料仍然是黑黑的河淤和草莚子,砌墙是由下而上的,而饰面则要从上而下进行,那是因为高处的山头都是土坙垒砌的,本身是干燥的土块,同时一边饰面一边还要把室内的脚手架拆下,直到饰面离地面大约一米五左右时,脚手架也全部拆掉了,当时的脚手架不是象今天全部由钢管和扣件组合而成的,很快捷,而是东家借来一根毛竹,西家扛来原木,用麻绳绑扎而成的,曾经的工匠们确实头脑活络,一个骑马扣就将交叉的二根原木绑得结结实实,绝不会晃动和滑动,不得不令人叫绝。到了拆掉脚手架时,确又能够轻轻地一拉绳结,再轻轻地一抖,绳子就脱落了,恰似马戏团表演的魔术一般。那借那还,让家主统统地归还给人家。

共 72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作者家乡农村建房情况的散文作品。一个祭字,说明了作者家乡已经告别了曾经的时代。之所以要祭,那是曾经的岁月中,有着作者无法忘怀的流年。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中,有着作者无法忘却的那方情感,终身难忘,刻骨铭心,诉说着感恩曾经岁月中那些人和事,特别是那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所以要用“祭”字,因为那个年代已久走远,已久逝去了半个世纪,土墙房已久淡出了时代的视野,是对曾经岁月的回顾和念想,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传承着一种精神,一种团结互助、相互关爱的情怀。祭,就是祭那种天下一家的情感。作者用细腻的语言仔细介绍了土墙草房的建造过程,不光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农村建房的情况,还得以了解上个世纪农村中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作品语言流畅,对建房的过程描写得很是细腻,从建筑材料到修建的工序,都描写得甚为清楚。不光如此,作品还对当时建房时当地的风俗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乡村的气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也各具特色,体现出了了作者一惯的风格和遒劲笔力,的确是一篇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22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2-20 15:22:50
  一篇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儿的作品,值得一读。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2-20 15:23:16
  拜读大作,为你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2-20 15:23:45
  恭祝冬安!恭祝创作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