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往事】我的第一次秋收(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往事】我的第一次秋收(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3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35发表时间:2018-12-26 07:47:15

庄稼院的农活中,秋收是最苦最累的了。我十七岁下学回家参加农社劳动,参加的第一个正规战役就是秋收。到如今,我已经有了五十二年的“农龄”。五十二年的农家岁月,我的记忆犹如手上的老茧,被覆盖了一层又一层,但第一次秋收却像一个血泡,触摸它一下就会牵动全身的神经。
   秋收割地属于正宗的“上趟子活”。“上趟子活”这个词是从解放前的旧社会流传下来的,没人给它作过定义。我的理解是:凡是由个人独立作业、有明显的数量显示、互相之间能够参照对比、领头的干多少你就得干多少的活都可以叫“上趟子活”。割地时根据庄稼的不同确定几条垄称为一趟,以六垄为多。社员们一字排开,每人一趟,在组长的率领下,就像田径短跑比赛一样,拼命地向前冲去。工分按天计算,而干多少全在组长。排趟子的时候,组长为一号,其余社员提前抓号定序,一秋天不变。我是刚入社的,没赶上抓号,就排在最后。因为人太多,组长都割出老远了,我还没找准垄,没等动刀就已经挨落了。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这活别说没干过,连看都没看过。这庄稼有的割下来放成铺子不用捆,如豆子荞麦之类;而有的则必须边割边捆,如高粱谷子。需要捆的难度就大多了,你必须首先得学会捆。捆捆儿以谷子捆和高粱捆为代表。捆谷子首先要会“打靿子”,这“靿子”的打法也有多种,但打成后的靿子应该是一个样子的。以捆上不开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以快捷为高。因为割一天谷子,起码要打数百个靿子,捆数百个谷捆,挨落的因素有一半是慢在打靿子和捆捆儿上。不是吹牛,几年的磨练之后我琢磨出来的一种打法超越了所有老把式的传统打法,让他们啧啧赞叹,只可惜我没有向国际申请专利。
   割不用捆的庄稼说道也不少。这种庄稼多是一人拿两垄,三人一伙放成一趟,也就是六垄一趟。由中间的那个人放堆,称为放铺子或是放趟子,这个人基本得是个快手才行,否则就容易被两边的人“砸趟子”或叫“砸铺子”。两边的人称为“辅趟子”,割下来的庄稼往中间的那个人的趟子上放。如果辅趟子的人割到放趟子的人的前面,把割下来的庄稼放到“放趟子”的人尚未割下来的庄稼上面,你这活就很难干了。当然,这种恶作剧不能老整,给你放上一两把开开心也就行了。两个辅趟子的位置也有很大区别:一个是“顺撇”的,就是右手握刀,左手抓庄稼,而放的趟子恰在你的左面,割下来后向左面一放,很顺便;而另一个就是“逆撇”的,左手抓庄稼却必须向右边放,庄稼人称之为“别撇”。如果再赶上顶风,那么你挨的累就要比那两位多了不知多少“大卡”。
   第一天下地,就赶上割高粱。割高粱这活的技术要求最高了。一趟最多时七条垄,当然不是绝对的,视人数和垄数也可以每趟六垄或五垄。行家割起来,左手尽量高举抓秆,右手握刀向外挥甩。先向前割右侧的四垄或五垄;再回身,将余下的两垄割完捆上,一个转身完成一捆。割的时候,每垄割一把,一把抓四棵,七垄二十八棵,加上捆捆儿的两棵,正好每捆三十棵,都不用特意去数棵,保证不差。放棵的时候,根先着地,往垄沟一杵,自然蹾齐;穗那头轻轻放下,以免摔掉粒子。捆的时候,选两棵较细的秫秸在中间撅折,穿到铺子底下,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将这捆高粱在撅折处兜起来,就势用左脚在打捆处踹一下,使其紧;再就势,左手绕一扣,右手也绕一扣,一捆高粱就捆上了。从割到捆,那动作,就像舞台上的刀马旦一样,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当然,从始至终,一丝不差地这般操作,全部达到同一标准,谁能做到?大体上是这个干法就算行了。但在当年我是半点不会,就连用哪只手握刀都把握不准,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割下一把还没等放到地下就在手里耍了叉子。捆捆儿更是乱拧一通,捆完后一拿就散。当时还真多亏了半脱产的老队长,他过来给我割了几捆做示范,边割边讲了一下要领和要求,就算给我发了毕业证。我就得“上趟子”顶一个了。
   耳旁的嘈杂声逐渐消失,我知道我距大帮越来越远了。一开始时想跟住大伙,手忙脚乱地胡抡,没割几捆左小腿肚子就被划了一刀,受邱少云精神的激励我连看都没看一眼。可惜那点猛劲也没挺上多大会儿,就松懈下来了。日头已经偏午,也不知道几点了。我走出趟子四处一看,人家早都割到头收工回家吃饭去了,我也撂下回去吃饭。下午大队人马挪地干别的去了,我还得接着茬继续割。人家半天的活,我却贪了个大黑。手上机械地做着动作,脑子里却翻江倒海地胡思乱想。吴运铎、高玉宝、学校、老师、同学……好不容易干到头了,早已是繁星满天。我一歪一晃地往家走,各种滋味在心里翻搅。学校的生活是很艰苦,可是和这“广阔天地”比起来,咳,悔之晚矣!
   第二天,队长去看了我割的那趟高粱。鉴定结论是:茬子割得七高八低倒也罢了;放的捆太大,捆得又特松,无法装车,必须“拆铺毁捆”。另派了一个社员去整,工分由我支付。半天活的报酬,连罚带扣,我的记工票第一天便出了负数。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趔趔巴巴地坠在大队的后面,不管贪多大黑,当天的活当天完,拿下了我平生的第一个秋收战役。这不单是自己要志气,更是队里的要求。苦累不必细说,工分也没挣到手多点儿,最大的收获就是刻骨铭心地感觉到了新课堂学问的高深和走向社会的艰辛与复杂。

共 2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难得作者对自己的第一次秋收战役写得这么详尽,这么有声有色,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的。岁月已然逝去,但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那特定的时期、环境永远定格在过去。如今,机械化早已代替了昔时那繁重的体力劳动,第一次秋收作为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作者劳动场面都写得异常精细和精彩,文章意蕴深远。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力荐文友共享!【编辑:宫国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宫国军        2018-12-26 07:51:24
  作者语言功夫过硬,描写劳动场面精彩。用词异常准确!感谢赐稿柳岸,问候作者!
2 楼        文友:宫国军        2018-12-26 07:53:30
  农村的这些活我都熟悉,难得作者写得这么传神!读起来倍感亲切!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2-26 08:00:44
  别样的成长史,心与力的磨砺,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深思,苍白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这样的文章给了我们的后代,不是填充一段空白,是注满了丰满的养分。怀才抱器拜读感言。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18-12-26 12:54:08
  打靿子、放趟子,熟悉的词语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几十年前。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这些都是父辈们儿时常讲的词。也感知那时的辛苦。感谢老师用生动的文字分享过往,祝冬安、幸福!
5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8-12-26 16:45:19
  拜读佳作,庄稼地里的情景写的很生动,很感人,很细腻。问候老师!
6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18-12-26 18:05:25
  多谢各位老师赏评
1948年生1964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至今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