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你欠自己一个谢谢(随笔)
记住生活里的一些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大约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在社团做网络编辑,一起做编辑的人有很多,虽然网络编辑入门相对来说比较低,水平也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每一位编辑,我想应该是比纸质媒体更为辛苦。他们没有任何报酬,每每编辑一篇文章,都是十分地投入,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了自己的创作时间,都是凭借着对文学的爱好与执着,为了广大文友心里的文学梦,甘为他人做嫁衣。
在2018年,应该是3月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事情是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位司机称自己在夜路中遇见一位骑单车回家的小学生,因一路上都没有路灯,十分黑暗。热心司机担心小学生回家途中害怕或遇到危险,于是开车跟着小学生,为其照亮前方的路,直至有路灯出现。全程持续大约有20分钟,小学生为表感激,下车对着司机深深鞠了一躬。
事情在网络上被爆出后,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评论道:这汽车的灯光不只是照亮了夜路,还照亮了孩子的心灵,也照亮了大家的心。司机为夜间骑行的小学生照路,孩子则以鞠躬致谢,助人者举手之劳,被助者心存感恩,传递的是人间朴实的大爱。
其实,司机为夜间骑行的小学生照路,说难也不难,但是却很少有人做到;而小学生用“弯腰行礼,以示感恩”的鞠躬礼告诉我们:善良、有教养和年龄无关,和知识拥有程度无关,心怀感恩的致谢才是最美的!白居易曾经询问鸟巢大师:“何为佛法大意?”鸟巢大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惊讶地道:这是三岁小儿都懂得的道理。鸟巢大师对曰:“三岁孩童懂得,八十老翁未必行得。”
那位热心的司机表示,拍视频本心是怕小孩摔倒讹诈自己,孩子的鞠躬让他在那一刻感到“无地自容”,这也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吧。其实,这里道出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品格:司机代表的善良和孩子代表的感恩。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动人的故事,虽然我们彼此陌生,但善良与感恩让我们的心可以贴得更近。鞠躬,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也会温暖被感谢的人和周围的人,更是对其他人的言传身教。
联想到在社团里的事情,大凡发表文章的,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应该是成年人,他们知识的拥有程度,生活道理的懂得,都远远超过那个孩子,但表现如何?很多文友,只关心自己的作品发表与否,谁又会像那个孩子一样,对默默付出的社团编辑说过一声谢谢呢?真正应验了鸟巢大师的那句话:“三岁孩童懂得,八十老翁未必行得。”不说谢谢,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懂,或许是不愿,亦或是不屑,这大约只能从这些人的修养上寻求原因了吧?
因为一次善意的照明,收获了一份惊喜,传递着一份感动。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懂得感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可以让我们的心地更善良。我们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感恩儿女,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感恩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我们感恩同事,是他们给我们提供帮助;我们感恩农民、工人,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须。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更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感知生活。
曾经看过一个“拐棍禅”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佛祖在讲佛法,一位老翁问道:“信佛可以让一切变得更美好吗?”佛祖说:“当然。”老翁又说:“我信佛这么多年,也奉献了不少香火钱,为什么生活还这么困顿呢?”佛祖问:“你会感恩吗?”老翁说:“我现在老了,无依无靠,五个儿子也不赡养我,我如今以乞讨为生,到处都是歧视和白眼,哪有什么需要感恩的?”佛祖问道:“真的没有吗?”老翁答道:“让我想想,哦,我需要对我的拐棍感恩,走路的时候,它不让我摔倒;遇到恶狗的时候,它能帮我打狗。”佛祖说:“信佛不是简单地供奉佛像,重要的是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现在就教你一个‘拐棍禅’,你每天对自己的拐棍感恩就行。”
老翁告别了佛祖,过了一段时间,老翁又去见佛祖。佛祖问:“最近生活怎么样了?”老翁说:“生活比以前美好多了,我发现需要感恩的人太多了,那些给我施舍饭菜的人,那些给我水喝的人,我以前从来没有感谢过他们。”老翁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我以前对孩子们要求过高,他们其实也很孝顺,只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我总是不满意,从来没有谢过他们,自从佛祖让我学习‘拐棍禅’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总想着自己,从来没有感恩过别人。”佛祖说:“很好,明天你就给大家讲讲‘拐棍禅’。”
第二天,老翁给信徒们开始讲“拐棍禅”,快结束的时候,台下上来五个中年人,他们正是老翁的五个儿子。他们流着泪对佛祖说,以前他们也对父亲很好,但是只是出于一种责任,很少想过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对他们付出的艰辛。所以,当父亲责骂他们的时候,他们心生抱怨,放弃了抚养父亲。当听了父亲讲“拐棍禅”的时候,他们开始反省,觉得他们缺少的正是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发誓,一定再也不让父亲过着乞讨的生活。在生活中,别忘记自己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无论如何表达,请别让感恩尘封心底!
在企业文化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因为其中就有一条是“责任、感恩”。在《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辛未(公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友善,懂得感恩会赢得他人拥戴,给自己带来福报。《了凡四训》很多思想是迷信的,这一点我也不是很赞同,但抛开迷信的色彩,其中的很多关于自身修养的内容读后受益,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反映着他的是自身素质水平,一个人的修养怎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就能体现出来。我们很多文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首位,而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素质修养。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或许,有些人认为,礼节上的有些事可以忽略的,用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来为自己做开脱,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小节开始,从对自己负责开始,从学会感恩开始,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后,检查一下,是否欠自己一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