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雷老先生的救国梦想(随笔)

精品 【荷塘】雷老先生的救国梦想(随笔) ——再读《铁鱼底鳃》


作者:上大人孔乙己 秀才,121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74发表时间:2019-01-30 13:53:16
摘要:沧海桑田中历史的巨变,一个时代的印痕,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铁鱼的鳃沉没了,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悲伤……

【荷塘】雷老先生的救国梦想(随笔)
   去年的某一天偶然看到了《大国重器》这个节目,久违的激动感又涌上了心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每一个公民的重任;每一次崛起,每一个公民都感到无比的自豪。看到介绍到黄旭华院士才知道,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从1958~1986年,30多年来,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黄旭华院士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尤其是他亲自下海深潜测试潜艇的性能时,那种置生命于不顾把国家的崛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责,那种感动除了泪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直到2013年,黄旭华院士的事迹逐渐被外界所知,亲友们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院士顺道探视老母,90多岁的母亲与60多儿子默默相对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0多岁的黄旭华院士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事业,为了祖国,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工作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动?
   忽然想起了初中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铁鱼底鳃》,文章是许地山先生写的。许地山先生的文章,我读过的不是很多,其中记忆最深的是《落花生》、《春桃》和《铁鱼底鳃》这三篇文章。那时候我还幼稚,《落花生》印象最深,《春桃》读得是半懂不懂,把《铁鱼底鳃》当作了一般科幻性文章,自己根据文中所描写的文字模仿着做了一艘舰艇,不过做了一半就不知道扔到哪个角落里了。看了黄旭华院士的事迹后,重新在书架上找出了许地山先生的文集,翻出了那篇文章,细细地读了起来。故事是熟悉的,人物也是熟悉的,不同的只是自己的年龄和阅历。
   再读这篇文章,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初认为的科幻小说,而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救国梦想和强国梦想。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人民一直被西方列强凌辱着,旧中国政府奴颜婢膝,先后与西方列强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然而,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屈辱史,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中国近代史上,科学救国思想无疑是爱国知识分子们最大的梦想,他们提出了用西方科学拯救中国的想法,梦想着通过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来实现中国的富强。
   许地山先生的文章,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背景下创作的。《铁鱼底鳃》是抗战后许地山先生的一篇小说,小说没有了《春桃》的神秘色彩,反映的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抗战主题。文章中许地山先生在主人公身上浓缩了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可敬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梁思礼、黄旭华、于敏、黄大年等等一批为国奉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家。
   小说的主人公雷老先生是一位执着又可敬的先生,他兵工知识渊博。文章中70多岁的雷老先生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于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老先生教员当过一阵,工厂也管理过几年,最后在离那个大城市被割让的岛上的海军船坞做了一个小小的职工。雷老先生在船坞又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尽管雷他刻意隐瞒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是被一位军官注意到了,他们怀疑他是奸细,所以老先生不得不离开了那家船坞。
   雷老先生是一位兵器的发明家,但他的“死光镜”(激光武器的原型)、“飞机箭”(导弹的原型)一类的利器最终没有被当时政府所采用,他手里所抱的“铁鱼的鳃”(潜艇的气体交换系统)模型,是用来增强中国的海军军备,但最终也一样没有变为现实。
   雷老先生没有将自己的发明献给军事当局。最为可敬的是即便在困顿中,雷老先生也没有把他自己设计的图样献给外国军队,他把民族的利益得放在第一位,于是他辞了工,离开了那船坞。在战乱的流亡中,他依旧怀抱着他的模型,守着他的梦想。
   雷老先生的爱国思想,让我想起了导弹之父梁思礼先生,梁思礼先生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梁思礼先生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林桦,他们都在美国留学。梁思礼先生选择了回国,林桦选择留在了美国。有人曾经问梁思礼先生对此有何想法?梁思礼先生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杨振宁看望身患癌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时,对邓稼先离开美国大为不解,邓稼先院士说:“你永远不会理解中国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20元奖金的的含义,这20元的意义远远大于你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意义。”正是这样一批像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梁思礼、黄旭华、于敏、黄大年……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无私的奉献,才使中国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他们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骄傲!
   “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到广西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满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文章就这样结尾了,给人留下了无尽的伤感与深思……
   许地山先生塑造的雷老先生最终离开了那个时代,雷老先生带着他未能实现的梦想,带着他寄予心血的“铁鱼的鳃”,终是沉没大海了。在对一个时代绝望的时候,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痛?雷老先生怀抱着“铁鱼的鳃”毅然投向了大海,犹如屈原先生的最后纵身一跃,带着大义与未实现的梦想和无尽的悲哀……
   浩瀚的大海,曾经有雷老先生的梦,那个长长的梦戛然而止了。不过最终是黄旭华院士实现了雷老先生的梦想,也是许地山先生心中的梦想。
   一个时代的印痕,留给我们许多思考。雷老先生和他的“铁鱼的鳃”沉没大海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悲伤……

共 2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什么是“大家”?很平实的话像流水一样,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不留任何雕作痕迹,但又是那样层次清楚,紧扣主题,围绕中心,扣人心弦。孔乙己大人老师这篇作品就是这样。文章饱满爱国情爱,由一档电视节目《大国重器》黄旭华院士投身海底潜艇科学,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引起了作者内心敬仰与思想共鸣。这样的情感,触发了作者再读许地山作品《铁鱼的鳃》,这书里主人翁也具有爱国精神,发明的“铁鱼的鳃”(潜艇的气体交换系统)模型,是用来增强中国海军军备,但在国内那样的环境下不能发挥作用,即便如此,也不交给外国军队,最终抱沉大海,许地山先生在主人公身上浓缩了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可敬的形象,让作者想起: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梁思礼、黄旭华、于敏、黄大年,同时这些闪光的名字在读者心中闪烁。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让读者沉思其中受到感染,血液和细胞被激活与沸腾。作者通篇文章没有赞美之词,但让我们读着身心俱热。作者文笔朴实无华,创作经验丰富,驾驭体裁娴熟,具有很深厚的写作功底。总的讲这篇散文很好,在此个人拙见,一、开篇起句很细腻,把那个时候没电视看,而小孩子们看电视的渴望写得很好,但后部分关于明星类的表达,可以考虑删去,虽然我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先抑后扬的意境。二、文章结尾落到了《铁鱼的鳃》沉没了,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悲伤,然后完了,这样意境没有达到最高升华,有种未完之感,因为如《国家利器》里那些闪光的名字,他们已经完成了祖国使命,使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他们,让我们骄傲。过去科学家们没有完成的使命,没有实现目标的遗憾,今天已经实现了,如此振奋人心的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让我们读后肃然起敬,也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响应。不妥之处请见谅。期待孔乙己大人老师更多精彩!【编辑:言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20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2-07 23:02:53
  多上大人的文章,里面包含了浓烈的情感温度在里面,是真精品。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