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说说那些你不知道的狗事(随笔)
它曾月下长嗥,呼啸山岗;它曾奔如流星,草原为王。黑夜之子,狼族后裔,还在狩猎采集时代,狗就被驯化成了人类的助手。狼与人,两个群居的族群,世代相仇。一个狼群族灭,幼狼被俘获,许是为死去的亲人出气,故意丢之以垃圾、遗之以粪便,幼狼在饥饿中吞食,人屎中的毒素渗入狼族血脉,将之污染、腐化。从吞咽下第一泡人屎开始,屎就成了它的基因符号,狗的喉咙就再也吼不出长嗥,只能狺狺狂吠。屈身事仇,甚至反族为仇,出行狩猎,寻踪追迹,冲锋在前,“狼奸”之狗,成了人类的忠奴,看门守户,缉盗护主。
狗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山海经》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黄帝居然有个狗子孙!这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情何以堪啊!而且,居然有诗为证,《诗经•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卢重鋂,其人美且偲。”黑狗铃铛响啊,那人俊美又善良;黑狗颈上环连环啊,那人俊美又勇敢……《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郑国,与弟子走失,独自站在外城东门。送国人看他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部以下跟大禹差了三寸,没精打采的模样,像只丧家狗。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看!大成至圣先师听说他的精气神像丧家狗,欣然大笑。好在几千年的进化、分化,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不用肩上扛一狗头,人已像人,狗也像狗。只是狗通人性,会狗仗人势、狗屁不通,人有狗性,会人模狗样、人面狗心。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有一头皮毛色彩斑斓的狗,叫盘瓠,犬戎犯边,它作战勇敢,咬杀了犬戎将军,帝喾把小女儿嫁给了它。又,《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行伯东有犬封国。郭璞注: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东海狗封国,难道是那岛国?
身为汉人,怎能不说说大汉王朝那些狗事。刘邦统一天下,立国为汉,以萧何功高封为酂侯,武将们不服。刘邦以打猎时的人与狗、“功狗”“功人”为比喻,说萧何是功劳无人可比的“功人”,武将们是受之调遣的“功狗”,众人遂服。自然,这些功狗们终不免“狡兔死,走狗烹”,下场多半不好。汉武帝爱狗,专门建了“犬台宫”,又在“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还将小舅子、创作千古名曲《佳人曲》的音乐家李延年,封为“狗官”——“给事狗中”。文学家司马相如得见武帝,也与他当“狗官”的同乡杨得意有很大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再入龙楼称绮李,应缘狗监说相如”,说的便是此事。汉灵帝更是爱狗若狂,史称他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缓”,“王之左右皆狗而冠”。给狗戴冠系缓,成了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后来骂坏官为“狗官”,该是典出于此吧。
司马相如,乳名“犬子”。《史记》记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长大后,觉得名字实在难听,与其文质彬彬的气质太不相符,加之十分仰慕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就自己更名为司马相如。而后人为借司马相如几分才气,向客人介绍时,均称儿子为“犬子”。那爱菊成痴的陶渊明乳名“溪狗”,你不知道吧?宋徽宗赵佶属狗,下旨禁止杀狗,不准百姓吃狗肉。属狗就不让百姓吃狗肉,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只好去金国做狗了。
狗跟人类一样,是群居动物,有着极强的等级制度。任何一个群体的等级制度,都是通过撕咬、拼杀建立的,一旦形成,就会维持极大的稳定性。领头狗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异性有最高话语权、分配权,谁不听话就会受排挤。群体为了维稳,对不听话的外来狗会进行围殴。群体内部也有争斗,不想当头领的狗不是好狗,强壮的公狗总是野心勃勃,想要挑战权威。所以领头狗为了宝座,得保持高度警惕,将一切挑战扼杀于萌芽状态。而小狗狗们从小就被长辈教育:要守规矩!要懂礼貌!一旦乱了规矩,就会受到领头狗的警告,甚至攻击。只有在懂得所在社会的生存规则之后,狗才能融入种群、融入人类社会。
狗有极强的领地意识,知道哪块地盘是自己的、哪个区域是种群的,撒尿做上领地标记,加以保护,不让其它动物侵入。如果外敌入侵,视敌强弱、所侵地盘是自己还是属于种群,再定方略,是向前狂扑,还是惺惺作态,或者呜咽几声,夹着尾巴逃跑,躲进狗窝抗议。
狗对你露出肚皮,意味着投降和顺从,它会缠着你摇尾讨好,撒娇卖萌,一副奴才模样。也许正是这模样,才不被人尊重,而将它用作骂人的称谓,狗东西、狗杂种、狗汉奸、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苟蝇营、狗头军师……凡带狗的成语、俗语,没一个好的。可不知何时,社会上开始流行自认“狗爹”“狗娘”,将狗称作“儿子”“宝贝”,叫得那个亲热。小狗偶有小病小恙,当狗娘、狗爹的那个忧心忡忡,比自己爹妈病了还上心。
小时候家里养过两次狗,贵族血统的宠物狗自然养不起,乡下人只配养养土狗,美其名曰:中华田园犬。放学回家,它早等在路口,一见到主人就热情洋溢地上前问候,身前身后跳来跑去,嗅嗅闻闻。有时烦了,踢它一脚,它也不生气、记仇,比人好相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喜。我总希望它能高大威猛、威风凛凛,就可以雄纠纠、气昂昂地引着它,人仗狗势,去报复那些欺侮过我的人。可两次养狗,都蔫不拉叽,没有威势,见了陌生人不会猛扑狂吠、作势吓人,同类相争,只会夹尾逃回,站在家门口吠叫几声。是因为小时候我踢过它,踢去了血性?还是因为我唤它吃过屎?
冬天来了,狗已膘肥,正是屠狗好时令。都说狗是有灵性的动物,能通人心。杀狗之前,它就感到了主人的杀机,它的眼神变得很忧郁,常常一个人,哦,说错了,是一个狗暗暗呜咽,甚至流泪。有时,它会跑得很远,很晚了才回家。也许,它曾想过离家出走吧,只是割舍不下,或者是怕成为野狗、丧家狗、癞皮狗吧。主人也怜惜,可终于还是杀了它,冬日狗肉大补啊。乡下杀狗不用刀,狗血性热,补身。叫来几个亲友,准备狗肉的盛宴。主人伸出手,狗上前舔吻,想要唤醒恻隐之心。主人却顺势掐住它的嘴巴,亲友早作好准备,抓腿抱身,将狗塞入麻袋,扎紧口,抛进水缸摁住,狗在水里挣扎呜咽,人在缸外唾涎笑谈。等得狗死,褪毛、剖腹,或煮或焖,肉香扑鼻,一边手撕嘴咬,一边追忆狗的生平事迹,它如何聪慧乖巧、如何懂事听话。而狗是落在肚里了,打着饱嗝、打着酒嗝。
其实,在人统治(简称人治)的世界里,动物的命运都很相似:不是宠物,便是食物。即便是宠物,如果不能乖巧伶俐、善解人意,拂逆了主人心意,也不免沦为食物。我们有无比发达的饮食文化,对于虐杀动物、烹饪食物,有着中国特色的庞大体系,棒杀、刺杀、闷杀、溺杀、枪杀、活杀……蒸、煮、焖、烤、煎、炸、炖、炒、烧、焗……包你吃得热汽腾腾、杀气腾腾、热血沸腾。
又及:英语中有不少含狗的俗语、词组,不同于汉语对狗的侮辱与谩骂,同样以狗喻人,西方文明对狗释放着尊重与善意:aluckydog,幸运者;atopdog,身居要职的人;abigdog,大款、大人物。作为中国人,面对这些词语,我的理解只会是这样:那只幸运的狗,高高在上的狗,真是只大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