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作者:陈宁 白丁,1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31发表时间:2019-02-19 16:27:51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今年底,汤老师的新房建好,乔迁之日,汤家又杀猪又宰羊,应汤老师邀请,几位好友前去远郊乡下,为汤老师祝贺,我欣然而至。
   汤老师读高三的小女儿汤菊,穿一身新袄,笑容满面在大门口迎宾。
   作为老友也无啥好东西相送,买了两封花炮,一块十字绣匾,用红布结了朵大红花,到了汤家门口,自己点一封炮仗,噼噼啪啪过后,对方门口小哥还礼一封,又是一阵噼噼啪啪过后,剩余的一封递给还礼的小哥,将匾一并奉上方进得门来。
   进了大门,汤老师媳妇一副很富态的样子,挺着个肚子,系一块花围腰遮着,双下巴,两只眼睛胖得眯成一条缝,见人进来就忙着打招呼:“大兄弟,好多年没来我家走动,快些请进,请进。”我嘴里应道:“老嫂子好,多年不见,发福啦!”
   汤老师媳妇呵呵笑道:“哪里、哪里,让大兄弟见笑了。”
   我四处打量了下院子环境,足有15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三层半的楼房,真是不错。
   进到客厅,汤菊忙着泡茶、递烟,我问:“你几个姐姐在做什么?”
   小汤菊告诉我:“大姐做生意,二姐师范师大学毕业,考取了人民教师岗位,在乡镇中心校教书,三姐大学毕业,考取了公务员在当村官。”
   小汤菊说道:“逢年过节几姐妹很难聚拢,以前住老房子,年关快到,选个晴朗日子,大姐夫带着我们掸尘,他在前面大声念,侄儿小汤圆跟着牙牙学语在后面念:一掸清吉平安,二掸地久天长……十掸十全十美。”
   “掸完尘,我们姐妹分工,各自洗抹家具,洗衣服被子、晾晒被褥,裱窗花、裱顶棚,大人们筹备年货,熬麦芽糖,小孩子偷酥肉分享食物,其乐融融。”
   “现在不同了,偶然回来下,各人低着头玩手机,立马又走,几姐妹在一起好不容易打个家庭麻将,都是哭丧着个脸,谁差谁一炮,抢都要抢过去,这下可好了,逢年过节干脆都不回家。”
   老汤媳妇:“小孩子别多嘴,一边玩去,大兄弟,你喝茶。”
   跟着陆续到了几位老汤的好友,大家都认识,点头打着招呼。
   我对汤菊说:“你以后考出去,学成能回来带领家乡百姓致富固然好,走出去,也不错哦。”小汤菊点了点头。
   大门处汤老师老远哈哈大笑着走进来。
   后面陆续跟着大女婿吕干云、汤梅、汤兰、汤竹、拉着侄儿汤圆一起进来。
   汤老师用沙哑的声音和大家寒暄、问候,打着招呼。
   这村里客人,都被安排到上面龙潭旁的公房去吃喝,家里就留了俩桌老朋友,老汤媳妇邀大家入席、开饭。
   我和汤老师坐了上席,吕干云和汤梅坐了侧席,汤兰,汤竹坐对面,小汤菊和汤圆坐了我下手,刚好八人坐了一桌,各位老友另设一席。
   陆续上到桌子上的菜肴有红烧墩子,煮酥肉,清炖羊肉,套炸银鱼、炸蜂蛹、剁炒山鸡、生虹鳟鱼片、炖甲鱼、红彤彤的老火腿片、还有几道素菜,车厘子银耳羹……食物很丰盛。我对老汤媳妇说道:“整这么好的一桌菜,难为你啦。”
   老汤媳妇:“大兄弟啊,可不能这么说,那些年穷,没有吃的,还得谢谢你们各位,对我们家的支持和帮助。”
   小汤菊跑上楼去,拿了几瓶酱香酒下来,我忙说“大家喝老白干吧”
   小汤菊早把酒瓶打开,拿杯子给大家斟满。
   汤老师哈哈笑着说道:“那年你来我家,图价格便宜,喝老白干,喝上了假酒,差点把眼睛喝瞎了,没喝死是我们的福气,真是毒酒猛于虎。”
   那年的假酒案确实是轰动全国,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就是“毒酒猛于虎”。
   老汤笑说道:“就这酒是买的,其它都是家屋所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这里山水都占着,来来来,大家尝尝嫂子手艺如何。”。
   这满盘的老火腿,切得大片大片,冒着一些热气,香味早扑鼻而来,用筷子拈起一片,颤微微,那绯红色,皮子与瘦肉间夹带一点脂肪,油而不腻,轻轻送入口腔,慢慢咀嚼,嚼烂嚼碎,用舌头搅拌着,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细细品味,就着一口美酒,吞咽下去。
   老汤左手使筷子,我右手使筷子,俩人坐一起,一起出手拈菜,不是我挡他,就是他挡我。小汤菊见状呵呵直笑,汤菊拈些菜在我碗里,我忙说道:“自己来,这饭菜太奢侈,都在倡导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更不能浪费,真是太麻烦你们啦。”
   老汤:“麻烦啥子,这是家里寻常饭菜,你们不来我们还是要吃,多年不来,你我们虽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快别说这些无聊的话,来来来,大家喝酒。”
   小汤菊说道:“我家果园现在种的是高档水果,果园下面全改造成鱼塘,咱村龙潭出来的水质好,淡水养殖,无任何污染,都是优质、无公害食品。虹鳟鱼、鲟鱼养得有,一笔定单出去就够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后观光旅游业发展起来会更好,村里现在有了好多像我大姐夫一样的小老板,在我们家里我管账,大姐管出纳,我爹管总,其他的人管花钱。”逗得大家呵呵大笑。
   看着眼前这热热闹闹的场景,不仅令我想起了汤家曾经的一段往事……
  
   二
   汤文基,是最后一批来这里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同一个户里的知青,有的高考升学进入了大学的校园,有的陆续回城参加工作就业,最后剩下汤文基一个人没走。
   原因是一场误会让汤文基爱上了生产队长的闺女小凤。
   那年汤文基有个半导体收音机,稀奇货,别人没有,汤文基通过收音机,收听到国家领导人逝世的消息,出来对大家说。
   生产队长听到汤文基说出这样的消息后大怒,说汤文基反党,是现行反革命分子,带人把汤文基绑了,汤文基有口难辩,被村民乱拳爆打一顿,汤文基慌乱中抱着头喊:“别打我的脸。”
   半导体收音机里的7号电池早不发生晚不发生,偏偏此时电放完,大家手电筒里都是5号电池,这7号电池一下子还真找不来,半导体收音机放不响,爬坡不来油,关键时候掉链子。
   村长准备把汤文基送人民公社,交派出所处理,当时村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
   用绳子五花大绑了汤文基,一行人磕磕绊绊一身都是泥,押着前往人民公社走来,边走还听汤文基喊道:“冤枉啊,你们不信,快去找7号电池,现在还在播报中。”
   谁也不理会他,走了好几个小时,来到人民公社,老远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着哀乐,人民公社正在开领袖逝世的追悼会,这才慌忙把汤文基给放了,原来真是一场误会,当时对领袖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极盛。
   大家回到村里,汤文基因为被村长带头冤枉打人一事,在知青户里一睡就是好多天,伤好了也故意不起来出工。
   生产队长内心愧疚,炖了大阉鸡、煮了老火腿让自己闺女小凤送来服侍汤文基,汤文基也为此事而因祸得福。
   这只鸡和肉,是汤文基吃过最怀念的食物,现在回想起来都无法忘怀,真是太香了!
   知青户里其他知青,因为出工天数不够,分的公分与口粮都少,按农村人说,越穷,饭越吃得,又是些青年人,饭量极大,肚里没啥油水,眼瞅着粮食要吃完,正急着想办法,哪里还能吃上鸡肉,喝上鸡汤?这下沾了汤文基的光,把那鸡放入大锅里,多加些水,再放点盐,又煮了一遍,大家嘻嘻哈哈分享着鸡肉和鸡汤,都称赞生产队长的闺女小凤,人长得好,知冷知热的,看似对汤文基有点那意思,大家心知肚明,没有挑破。
   汤文基脸上则是一副不肖的神情,经大伙这么一说,却也暗暗留心观察起小凤来。
   就在小凤这送饭送菜的日子里,小凤帮汤文基换下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小凤还说“你看看你那床单和被子也该洗了”,二话没说,帮汤文基洗被子,洗好后,晒干,又订被子,又铺床,忙个不停,看着这大眼睛,长辫子,小脸红彤彤,走路像一阵风似的小凤,汤文基的心跳开始加速了。
   汤文基与小凤在这段日子里,小凤借书、还书为由,俩人讨论着书里主人公命运,互相开始产生了爱慕之情,恋爱了。
   俩人感情不断升温、竹林中散步、拥抱、接吻……
   为了小凤汤文基想好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知青一旦在农村结婚生子,很难回城,即使回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汤文基很是努力,通过教育局各项考试,政策性转了正,成为了梨树坪小学一名正式的小学教师,娶了生产队长的闺女小凤,把知青房变成了新房,变成了他们幸福温暖的小家。
   汤文基婚后,妻子小凤怀过一次孕,怀孕期,有一天,小凤大喊大叫地说肚子痛,并开始出血,忙找人用担架抬了,送县医院。经过医生检查,是宫外孕,所幸手术及时,这次手术差点要了小凤的命,小凤也因此终生不育。
  
   三
   村里有个龙潭,由于出水口位置高,水桶般粗的一股潭水,从潭心里汩汩涌出,溢满潭边,经过出水口,一分为二,沿着左右两个沟渠顺着山两边,哗哗流淌开去,龙潭傍边的龙王庙由于多年失修,看上去已是摇摇欲坠。
   某日,村里来了位云游道长,这道长一身仙风道骨,目光如炬,在村里四处走访,最后找到村长,询问了一些村里人的饮食、起居、习惯。
   道人找到村长,提出让村民们投工投劳,让村里人一起帮着翻新一下龙王庙及厢房,等龙王庙翻修好后由这位道长来主持龙王庙事物。
   村长和村里人一听这事,都道:“翻新龙王庙是好事,投工投劳没问题,大家都愿意。”
   道长有些能耐,找到了省道教协会,又找各相关部门,当道长再次回来时,带来了相关批文与手续,且筹得了一笔善款、龙王庙修缮费用有果。
   道长择了个黄道吉日,让村里人把河沟里一块柱状巨石,用“葫芦”(滑轮)拉起来,抬到龙潭不远处,与龙潭出水口遥相对应,搞了个底座安放好,取名“镇潭石”。
   这个石柱不细看也罢,细看却神似男性生殖器图腾,大家心照不宣,任由那石头安放在那里,男人见了激情涌动,女人见了娇羞不已。
   道人让男人们在龙潭不远处建窑烧砖瓦,做饭,每日烧热汤、沐浴。
   窑旁支起几口大锅,买了些粮食,办起集体伙食,村民投工投劳,男女青壮年们都在这里一起开伙食。
   让妇女们每天上山找柴,带回一些山里采挖的蘑菇、黄精、松茯苓、石木耳、蕨菜及各种山毛野菜,用香油炒来做下饭菜,香喷喷,回想起来让人直流口水。
   这龙潭水惠及本村大部分耕地,邻村和下坪子村也沾了此水荣光。春耕时节,邻村和下坪子村民,经常为水源分配,来梨树坪村求情,潭水最终归于坪子下面水库,几个自然村就数咱村受益多,也最为富庶。
   村里祖祖辈辈喝这龙潭水,因为有了这流淌的龙潭水,洗浆起来方便,村里人,无论大人和孩子,穿戴都十分干净整齐,女人们长得是眉清目秀,水灵灵,聪明伶俐的,男人则长得英俊、高大。
   龙潭后面是青山,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树林,春雨时节,山花烂漫,沟渠里哗哗流淌下来的泉水,潭边树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房屋在晨曦雾霭中忽隐忽现,景色迷人,置身于这样优雅环境中,犹如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四
   时下正值抓计划生育,墙壁上随处可见“计划生育,匹夫有责”,“一胎放环,二胎结扎”的标语,村里妇女们三五成群茶余饭后在一起议论,“匹夫有责,难道我们妇女没责啊”,一时成为大家的笑谈。
   近几年,村里所生娃,多是女娃,男娃相对少,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病,渴求生男娃是当时每个家庭的愿望。
   道长教大家做的一道菜,名为“观音豆腐”,此菜用的是一植物叶子,用手搓揉出汁液,兑上水,抓把火塘里豆杆烧成的灰,往汁液里一撒,搅一搅,片刻凝固成胶状体,再打成小块状,盛上糖水,大家喝下去,味道清香、甜美、解渴,似有滋阴壮阳之功效。
   “镇潭石”安放在那里,妇女们天天往那里经过,顺手摸一下,触景生情,胆子大点的还边走边笑说:“累点么累点,今晚回去决不放过当家的。”
   龙王庙翻新落成时,刚好接近一年,参加劳动的妇女们,好多陆续生产,生的男娃与女娃五五分成,大家跑到邻村夸大事实,宣传此事,都觉得龙王庙龙王显灵,神了。
   用科学眼光看这事,村里人以前都是男人干重体力活,吃的饮食多为酸性食物,男性携带的遗传物质xy与女性携带的遗传物质xx,在进行减数分裂,受孕基因重组后,酸性环境中配对多数为xx,生下来的自然是女娃多。
   男人们得到了休息,饮食方面多为碱性食物,酸碱得到了平衡,生男生女的比例也自然趋于平衡,此功劳自然而然记给了道长和龙王庙。
  
   五
   农村生育政策,每家可以生两胎,城里有工作单位的双职工准生一胎,独生子女政策。渴望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在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很普遍也很严重,连续生两胎女婴,有的人家开始丢弃女婴,这样做虽然不道德,但事情却时有发生。
   龙王庙翻新好后,汤文基先后收养了丢弃在龙王庙门口有着相同境遇的4个女婴。
   这女婴也不知是本村还是邻村人家,见二胎也是女孩,为了能有机会再生一胎,便忍痛趁天不亮把孩子用提篮装了,盖上小被子,写张生辰八字纸条,篮子里放个奶瓶和一包奶粉,送到龙王庙门口。

共 74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主人公汤文基心地善良,连续收养四个弃婴,在一个月只有50块钱的工资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和妻子一道把四个捡回来的女儿拉扯大,并都成了一番事业,这在当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佳话。梅、兰、竹、菊,代表着汤文基对四个女儿的无私的爱和美好的祝愿,一家人共渡难关,女婿吕干云的加入,更让这个家庭力量倍增,在一家人的辛勤劳作中,慢慢有了殷实的家底,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小汤圆的出世和名字的来历,也预示着这一家人对生活的满足对幸福的知足。文章用插叙的手法,借用回忆,叙述了汤文基和他的特殊的家庭的生活经历,也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赞叹,文章由小见大,突出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拥护,也表达了对汤文基收养弃婴,并把她们培养成才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文章结尾用一句化用的古诗“龙潭潭水深千尺,不及汤家收养情。”点出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全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行文自然流畅,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是一篇好文章,拜读学习了。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祝您在八一文学创作愉快。【编辑:今生何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9-02-19 16:29:10
  这是一篇弘扬正气,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人故事,令人感动,拜读了,祝您在八一文学创作愉快。
今生何求
2 楼        文友:闲妹        2019-02-19 18:48:12
  充满爱心的作品,有了爱就温暖。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陈宁        2019-02-19 19:04:26
  感谢今生何求老师在元宵节百忙中为我题.....谢了,遥祝元宵节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