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养育之恩大于亲生(赏析) ——电视剧《你是我的亲人》赏析
大学生刘震在学校运动时受伤需要输血,父亲献血后发现儿子的血型与他们夫妻俩配不上,一下子懵了!
电视剧《你是我的亲人》一开始,便将这个问题摆在观众面前。
原因倒不复杂。生刘震那天,产房里有3位孕妇,各自生了一个儿子,由于当时发生地震,产房有点乱,她们相互抱错了。
由此带来一系列寻子、认亲、情感煎熬的故事。
刘震的父母先是不相信,自己养育了20年的儿子怎么会是错的?情感上根本接受不了。但血型摆在那儿,那是科学,不是信不信的事。
接下来便是想方设法寻找自己亲生的儿子。20年过去了,到哪儿去找?经过回忆、查找、寻访,终于找到另一个儿子抗震。谁知道抗震的母亲也不相信,根本不愿意让儿子去做亲子鉴定。
经过反复请求、沟通、协商,终于做通了工作,结果鉴定报告确认,抗震不是刘震父母的孩子。
刘震的父母知道结果后,满心的期待落空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刘震自己,一起生活了20年的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自己的亲生父母又在哪里?
只好再回忆,再寻找,再想办法,最后在郊区农村找到了震宝。原来是当时三家交叉抱错了。好在有两点是相同的:三位母亲都记得产房地震时的那一幕,三个男孩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震字。
结局自然是圆满的,每个儿子多了一个爹妈,每个爹妈多了一个儿子,每个男孩多了两个兄弟,大家有缘,都是亲人。
但这个寻亲认亲的过程却是烦恼的,痛苦的。其焦点在于:养育与亲生的情感纠结。
作为父母,当他们确实知道抱错后,心情是极为复杂的。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儿子却不是亲生的,但整整20年的相依相伴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儿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有养育亲情,牢固的情感基础摆在那儿。
与此同时,自然也会想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在哪里?他现在过得怎么样?血缘关系是天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那是亲情的发源地。
作为儿子,心里也不轻松。一直以来的父母,却不是自己真正的父母,那种失落感是无以名状的,像风筝断了线一样,任意飘零。父母是儿女情感的基石,血缘不存在,亲情如何延续?
同样也有另一个问题: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人们都需要知道自己的根系由哪里生发。
在这件事情上,儿子是被动的,其本身没有错,却要承担错的后果。
其实三位母亲也没有错。看起来是她们相互抱错了,有责任,但地震是不可抗力,谁也没法阻止。
错误已成事实,问题在于如何对待。
从情感上看,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子,都显示出亲情大于血缘。20年的家庭生活,早已确立了各自的认知、经历和情感,那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个人情感的重要依靠,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也替代不了。
找到亲生父母,只能说明自己的出处。虽说遗传因素决定了自己天生的很多方面,但那是在另一个家庭环境下发生的相互作用。就像剧中的震宝一样,亲生父母都是城里的知识分子,自己却在农村长大,初中毕业后到城里打工,年龄不到就准备结婚,完全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生儿育女,要是细说起来,生更多的是自然现象,养却是一种责任。从时间上看,前者尽管怀胎十月,但比起养育来,那还是短暂的。从过程上看,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成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如果没有抱错这一说,生与养连在一起,两者无需比较,合为养育之恩。但两者因故分开,便有了比较。我觉得,还是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剧中设计了抗震在认亲之前就有了两个妈,其中一个是继母,是抗震4岁时父亲离婚后再娶的,为了抗震的成长少受影响,继母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养子女成人后,对养父母就有赡养的义务,而对单纯的生父母则不一定。
我有一个熟人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两口子婚前生有一女,因种种原因让医生送给别人。近二十年后,他俩又多方打听到女儿的下落,只想与女儿相认,如有可能,愿意资助她。经过多方努力,连养父母都有所松动,母女俩也在大学里见了面,解释了当初将她送人的原由,但女儿还是回绝了他们。女儿说,在她的心里,她只有自己的父母。
不管这个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在我看来,她的这种做法,也证明了父母养育之恩的分量是重于生育之恩的。
您站在人生成长的高度来看待某些特殊经历,连接起过去、现在和将来,让人深入思考。
谢谢您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