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大山里的人们(散文)

精品 【渔舟】大山里的人们(散文)


作者:陕北房子 童生,55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22发表时间:2019-04-27 21:09:04

这个冬天几乎没有像样的下过一场雪,人们在干燥的气候中白白在寒冷中等待了一个冬天,可是,除过等来比之前几年更彻骨的一股股寒流之外,更多更大的雪似乎都怪异的下在了南方。没有雪的陕北,一如一个贫穷的人,总是穿着一件发黄的旧衣裳,显得有些自卑甚至无精打采。
   直到立春后的一天,一场不算大的雪才像赶赴冬天晚宴的贵族,姗姗而来。
   我有幸在行走的路上遇到了这场雪。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在风中,如万千飞蛾,如梦如幻。干燥的大地似乎也瞬间有了灵气,风不再那么干巴巴的抽打着瘦弱的树枝,似乎忽然多了一些柔情,轻轻的、慢慢的、把万千雪花斜斜的荡在空中,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景。
   我是伴着这场美丽的雪来到了大山深处。
   大山深处,一个小村庄静静的沉浸在一片雪的爱抚中,就像躺在大山怀抱里正熟睡的少女。这是一个地地道道植根于黄土高原的小村庄,四处是绵延不断的黄土山脉,即便也有万千沟壑,却难得能看到裸露在黄土之外的石壁,更不要说悬崖了。
   黄土地把这个小小的、远离县城的村庄保护的近乎完整,眼前的每一片泥土都是松软的,这便证明了这片土地上依然有农耕人勤持的脚步,也有牛羊、庄稼等生息的快乐。
   或是应了一种冥冥中的召唤,我被一股飘着雪花的风吹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漂流瓶,被几朵浪花就送上了岸边。而我,有幸被一片地地道道的黄土地收留,在她温暖的怀抱里,让我彻底沉醉在一种厚重的民俗种不愿醒来。
   一场雪虽然洋洋洒洒的飘了一阵子,但是,说停也就停了。虽然大地山野间已经被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细纱,可终究还是没能让久违的大地酣畅淋漓的享受一场大雪的厚爱。
   然而,大山里的人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人们在雪后凌厉的寒风里已经开始布置一场隆重的庆典活动。这种被称之为“清醮会”的民间祭祀活动在陕北已经少有地方举行。只有在一些偏远村落,依然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所谓:“清醮会”即敬奉天地,清洁晦气,以使得到天地呵护,保佑人畜安宁,五谷丰登。
   许多时候,我对陕北民间这种类似庙会的活动缺少一种探究的热情,我更喜欢像那些父老乡亲一样去经历这样一种信仰的洗礼。不管我们是否真正会得到天地的护佑,起码,在这样一个过程里,人们在享受自己的付出,而且是那样的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清醮会一般由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村庄轮流举办,类似打牌坐庄。对于手头紧巴的乡下人来说,举办这样一次活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一个村庄十几年才能轮到举办一次,因此,每当遇到一个村庄举办时,一村人都会倾尽全力做好这一年一度盛大的祭祀活动。
   我来的时候,一座临时的佛堂已经在一片空旷的空地上搭建了起来。佛堂内挂满了绘制于粗布上的各种经图,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是却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空灵和清静。几位老乡还在佛堂内忙碌,一脸的沧桑,却又一脸的淡定。
   几个老乡看我们的行头不像本地人,便主动热情的和我们搭话,问长问短之余,语气里满满的都是真诚和善意。
   这些和庄稼打惯了交道的老乡,每每看到挂着相机、穿着怪异的人,便会认为这些人就是记者。言谈举止间便会无形的对这些人充满好奇,同样充满尊重。遗憾的是,这些并不是记者的所谓摄影人常常会借以老乡这种笼统的认识,用一种近似无耻无知的张扬去亵渎老乡那份纯朴的情感。
   每当看到一些摄影人手持昂贵的相机,在简单头脑的驱使下为了所谓的作品把老乡们呼来唤去的时候,我就会觉的隐隐的难过。我为这些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更多是为了那些自以为是,却还没有打好做人基础的一些摄影人感到难过。
   或许,也只有在陕北,只要你不是过分的干扰或者指使你的拍摄对象,你绝对不会轻易遭到老乡们的拒绝。我在陕北拍照十多年来,也从来没有遇到哪个老乡因为你要拍照而向你伸手要钱。可类似西藏这样一些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净地的地方,你已经很难如在陕北这样想拍就拍了。据说在拉萨,许多大人和小孩只要一看到你端着相机拍摄,首先会用手挡住眼睛,然后告诫你,拍一下五元或者十元。
   所以,我一直感怀陕北这片土地,更感怀这片土地上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他们对人性中原本善良的虔诚就像对神一样虔诚。他们对点点人情的珍惜,就像对土地一样珍惜!因此,时常走在乡下的我总是能在神灵一样的光环下,珍惜每一次行走的经历和感动。
   眼前,赶会的人们陆续从四面八方的山路上像一条条溪流向这里汇集而来。小村里也迎来了空前热闹的景象。不管各方神灵是否在人们虔诚的跪拜下已经端坐于高高挂起的佛塔(人们用彩色纸做的几丈长的经幡用缆绳挂在高空)之上,人们还是如期的开始了这一年里属于他们的盛事。
   年前就排练好的秧歌,这个时候在锣鼓声的带领下就在小村里扭了起来,在佛堂前扭了起来。我不知道神能不能看到这种原本就属于祭祀的民间舞蹈。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一群男女老少踏着铿锵的鼓点迎面而来,他们欢快的舞步像旋在风中的一片片彩云,轻盈、舒缓、却又充满热情。而这片片彩云之外,围着浓浓的一片蓝。这蓝是四处拥挤而来的父老乡亲,他们奔着对一种传统情结的依恋,奔着对一方民间舞蹈的喜爱,被那一片片跳动的彩云缭乱了视线,缭乱了心中的喜悦。
   也许,外面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样一方偏僻的地方,有这么一群人正沉静在娱神娱人的狂欢中,上演着一场民间大戏。
   佛堂前不凡有虔诚的信徒跪在几寸厚的尘土上烧香拜佛,他们大都一脸的平静,虽然人来人往喧嚣杂吵,可那时候的人们,全然无视周边的一切,从容的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
   另一边,一些小商小贩正忙着经营自己的生意。小摊前大都围着一些碎脑娃娃,他们一边贪婪的盯着眼前五花八门的玩具,一边又皱着眉头在裤兜里揣捏着仅有的一些零花钱。更多的大人们在这个时候正和会上碰到的亲戚朋友们拉着散散话,家长里短的东撩一洼,西撩一洼,不过都显得异常亲切。
   我毫无目的的在人群中走来走去,贪婪的视线不时随处搜寻自己想要扑捉的瞬间。我喜欢用平常的视角真实的去留住人们一些真实的状态,比如一位半躺在一洼泥土上看戏的老乡入神的情景。我总能从他们这种于泥土的亲近中,找到一种人性的根基,一种陕北的根基。
   为了拍摄这个活动一个全景,我爬上了对面的一个山峁。站在高处俯视,眼前这派繁华热闹的景象真的让人心生怀疑。
   你甚至不敢相信,在这样一处几近荒芜的地方,会突然出现这么多的人。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平素显得有些老实木讷的人们,把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完整的沿袭至今。我不清楚,这是人之所需,还是冥冥中神之所需?但是,当你目睹眼前这些景象,你不得不对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执着感到由衷的佩服。他们不只是在民俗中让信仰得以升华,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在谱写民间的一部巨著,何况这是一本宝贵的人文历史的巨著,只是他们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在书写。
   不远处,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坐在高处望着山里的情景,小小的身影就像一棵小树孤独的长在山坡上。
   快走近他时,他已经站起来向我这边走来。我看到他手里一个小小的塑料袋里装着一根油炸的火腿肠。我知道,这一根一块钱的火腿肠味道并不怎么样,因为,此前我不得买了两根用来充饥,那个时候已经顾不得味道了。
   小孩不过七八岁,一脸的清纯,一张沾满了尘土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可爱的大眼睛。小孩是邻村过来赶庙会看热闹的。看着他手里提的塑料袋我逗他说:这油炸的东西凉了可就不好吃了,你是不是买的吃多了,现在撑的吃不下去了?
   小孩有些腼腆的说:不是,我只买了两根,我吃了一根,留着这根要带回家给我奶奶吃。我奶奶瘫痪在炕上好多年了,又不能来赶庙会,我给我奶奶留着……
   他边说着,边向一条小路上走去。
   我站在山梁上,默默看着他小小的背影拖着一阵阵凛冽的寒风走向远处。那一刻,他稚气未退的声音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我给奶奶留着……
   四野的雪早已消融,不见了踪迹。大山深处,晋剧演员粗哑的唱腔就浮在一片被风掠起的灰尘中,久久飘荡在空中。山里那么多人依然因为这一场民间盛事,沉浸在各自的悲欢中,让每一刻流逝的时间都感到一种神圣的满足。
   这个时候,我也不再那么渴望这个冬天能下一场厚厚的雪了。雪于我来说,只是满足心灵一时浪漫的所需。而身处民间,才是我心灵真正的快乐!

共 33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北人的娱乐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春节,每年的庙会都是人山人海,这是难得的盛事。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庙会中的神灵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盼雨水,我们敬龙王;防狼害,我们敬山神;盖房子,我们敬土地;盼生子,我们敬娘娘;想发财,我们敬财神;祛疾病,我们敬药王;盼丰足有余,我们敬库神;祝全家平安,我们敬灶王……这篇散文富有生活气息,大山里不尽然是清苦,也有着壮阔的娱乐活动,作者围绕庙会,摹写细致,读之有味,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精神风貌,点出了山里人们洁净的心。【编辑:柳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2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约        2019-04-27 21:13:06
  欢欢喜喜赶庙会,热热闹闹过大年。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2 楼        文友:柳约        2019-04-27 21:19:40
  在民俗演变与人心选择方面,如果能写得深入一些,会更有特色。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