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人赏江山文】像大海一样苦,像大海一样深(淡雅晓荷)

精品 【江山人赏江山文】像大海一样苦,像大海一样深(淡雅晓荷) ——读何叶精品散文《老吕头》


作者:干云 布衣,18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3发表时间:2019-05-09 09:01:48


   一、无法承受的真实
   何叶的文学叙事,好像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但她在江山论坛所发表的大量精品文章却表明,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实力派写作者。
   我细细阅读过她几篇新作,也大致观察过她的创作痕迹。她的创作实践是多方面的。小说就不用说了,她擅长的是情节性小说。《老吕头》这个不到四千字的散文,起承转合章法有度,人物个性突出遭际复杂,如果作者有足够的耐心,一定可以将它发酵成一个中篇小说。
   《老吕头》是一个有时代精神的叙事散文,故事性较强,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有时代性,有悬念,有解密,十分好看。而故事的内核却很尖锐,刺痛了我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的心,几乎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一声低沉的呐喊:救救孩子。
   读完这篇散文,我心里有点难过。我老想着一个问题:作者怎样选择文章体裁的呢,故事是真的吗?因为对于散文来讲,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痛苦太苍凉了,简直让人承受不住。真的,如果文章里的故事,不是作者在医院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而仅仅是想当然地虚构的一个小说,我也能告诉自己“纯属虚构”,从而解脱思想的重负。
   在这种文体之辨、题材真假的巨大困惑和思想矛盾中,我分明感受到何叶所讲述的故事对自己心灵的巨大冲击。
   小说家刘汀在自己的《炼魂记》创作谈中说:“当我强调虚构的时候,我是在说现实。”何叶决心面对真实的时候,她也是在说现实,她紧紧地抓住了散文的真实性。
   陕西作协副主席朱鸿曾这样讲散文说:“散文文体的巨大优势是可以迅捷地反映真相,充分地表达真情,巧妙地呼出真理,而且保证其准确性、生动性、深刻性和审美性。一切优秀的散文家无日不是心动神沸,无日不在感受,在体验。”
   我分明感受到何叶文章里那一对大学毕业生情侣的痛苦,好像他们就是我身边的邻家男孩和女孩。他们出身社会没有法律概念,没有工作热忱,到最后不得立足,居然作恶。他们远没有《罪与罚》中的大学生杀人犯那样有勇气有思想最后竟至于主动地忏悔,他们为了活命竟然选择舍弃道义,举起道德的利器杀伐恩人。
  
   二、不能忘记的心灵
   所有怀有责任感的作家,都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文学事业,对于反映时代人心的责任。作家是时代的传感器,他们的作品会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温度,论断时代的病症,并期待智者给出解药。
   没有心灵的满足,锦衣玉食也难以令人满足。麦家谈自己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风声》时说:“其实在这个一切价值都被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创作勇气的象征了。我承认,生活中确实有丑陋、黑暗、无情的一面,但正如要驱散黑暗,最简单的方法是引入光明一样,有时我们塑造一个英雄,展示一种庄严、庄重的理想人生,也许可以温暖一个读者的心,给他们一点正面的人生启迪。人天生是需要柔软、温暖、有力的东西的,人们欣赏文艺作品就是为了寻找精神伴侣,当我们的创作一味沉迷于身体和欲望的叙事中,读者难道不会厌倦吗?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是对的,但我相信人必须要有理想和信念。当下,人们对物质和欲望的不断追求,正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我们忘记了人除了身体和欲望外,还有一个心灵。”
   麦家这段话所阐述的创作思想,其实暗含锋芒。
   欣赏文艺作品就是为了寻找精神伴侣——多么精妙的表达!我们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多么艺术的批评!麦家的话里面有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文学就是从无中看出有,就是自我诊治拯救,是从混乱中找到秩序,从寒冷中找到温暖,从黑暗里找到光明,从肮脏里找到洁净。社会批判是文学的使命,只不过作家不用制造标语的方式来招摇过市,不在街市上大吹大擂来企图振聋发聩。
   引用麦家那么长一段文字,是因为那些话跟何叶散文《老吕头》有内在思想的关联。《老吕头》一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因为我就是它的读者之一,而我绝没有为一个美女作家抬轿的主观必要。我觉得,跟读过《老吕头》而悸动的心比起来,流行歌曲《驿动的心》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
   人心就像大海一样广袤无垠而又深不可测。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和悲剧,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段话是一位播音员用最美男声播出来的,我听着感觉极其震撼。
   何叶书写的这样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可以得到所有读者共鸣的,因为它出自绝望的人心。
  
   三、危机之下的赞美
   读过三遍《老吕头》之后,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文中两个大学毕业生男女所面对的危机,不仅是心灵的危机,而且是社会的危机。
   关于社会的危机,已经有学者进行过清醒深刻的思考。叶平先生的文章《文学是一种诚实的劳动》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学感言:
   “一个社会,如果不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从零做起、从脚下起步,再宏大炫目的美梦都是泡影。在金钱至上、骗子与假货流行的时下,崇尚诚实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个人理想的基本前提;赞美诚实的劳动者,是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良心。”
   这些话是在暗示我们:如果文学的眼光不能向下,然后向内,那么文学的危机就将到来。
   《老吕头》的笔触确实低到了尘埃以下,并且伸到了灵魂的病灶之内。《老吕头》里那一对把许多事情都搞砸了的大学毕业生情侣,恐怕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逢着这样的厄运——没有工作却有了孩子,打胎药竟然打不下胎——如果从此以后他们能够一变而为诚实的劳动者,那么应该不会再制造这种害人害己的悲剧了吧。电影里的悲剧已经太多了,最好不要在生活中制造悲剧,何况现实悲剧往往都是要命的。人应该有可能在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社会,活出有理性的人的尊严来。
   一双纤纤素手敲打出来的《老吕头》这文,说不上多么优美和精巧,然而它仿佛一首开阔宏大的题为《春》的交响曲,那样轻易地就征服了人心,令人听见群鸟悲鸣,江水回旋,情不自禁地感慨动容,陷入沉思。
   《老吕头》还让我想到叶平先生的另一段话:“每个合格的作家和诗人,都应该经常叩问自己的良心:面对水一样流动在低处的诚实而普通的劳动者,我们该为他们献上怎样的礼物?还有什么比书写他们忠诚而坚定的劳动信念更厚重的诗文?”
   何叶无疑是个合格的作家,《老吕头》就是献给一位诚实而普通的劳动者的。老吕头忍辱负重如同历尽劫波的中国的土地,他拿出了自己的善举,承担了巨大的痛苦,最终拯救了这两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而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居然是大学毕业生。
   何叶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弱女子,却因为有智慧有追求,早就找到了文学的根脉所在,她早就在生活的沃土上耕耘了许多年。我想,叙事散文的支流大约有两个,一个是向内的,回忆;一个是向外的,生活。何叶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并且表现不俗。
  
   四、欣赏的几个维度
   请允许我在这里说一句大话。我感觉,写出了《老吕头》这样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的何叶,真的可以令所有的写作者仰视。
   我无法用一句话说出《老吕头》的好来。但我知道它无疑是一个好故事,其中有相当丰富的可供发掘的意味。简而言之,《老吕头》有以下这样一些欣赏视角。
   忧患主题,即道德的缺失。而这种主题的达成,是采用多方面交战的方式:情感与理智的交战,弱者与强者的交战,善良与丑恶的交战。这个指向写作技巧的问题很好理解,我就不展开论述了。
   爱情主题。树木开花须按时令,早开的花儿必然早凋。无所附丽的爱情导致的罪恶并不少见。当女大学毕业生面临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她完全受恶念的控制而采取了恶劣的行径,而配合这种丑恶行径的大学毕业生男女的谎言,尤其令读者胆寒。人性的黑暗表露无遗。卡夫卡说,为每天的面包所感到的忧虑,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性格。《老吕头》则告诉我们,爱情,摧毁了女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人格和生活!试想,如果没有未婚先孕的遭遇,女大学毕业生何至于堕落到如此地步。
   女人的疯狂。在老吕头被冤枉之后,他的妻子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冷静地分析问题,而是跑到他的单位去闹,把他的工作闹黄了,还把他从家里撵出去,把婚离掉了。女人这样的疯狂表现,是读者都非常熟悉的女人应对婚姻失败的套路。女人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大约也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没有一点信任基础的中国式婚姻,其实也没有什么道德可言。
   男人的颟顸。老吕头的遭遇,应当不可能发生在一个知识分子身上。老吕头以一个弱者形象出场,只会招来更多的伤害。他这样一个底层社会的男人有明显的性格弱点:他固然勤劳,却不善表达,跟妻儿沟通不足,最终只好无言地承担离婚的悲剧;他固然善良,对女大学毕业生倾注了同情,却毫无防人之心,最终招致平空而来的恶名。
  
   五、恋爱般追求语言
   这话用来与何叶共勉吧。作家必然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锻打语言。
   文学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标准,那就是读者的心。文字要入读者的眼,打动读者的心,靠的是什么呢?从主观上讲,是勤勉的态度,不厌其烦的修改;从客观上讲,是精细的语言。
   何叶的文学语言还有需要推敲和精练的地方。
   请原谅我不揣鄙陋,展览一下自己的语言经验,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吧。
   语言精练的方法之一,是少用虚词少分段。何叶文章里的“了”似乎用多了,有的分段也不必要。
   “女房东听了女孩的哭诉,去了自己男人单位大闹了一场,把男人撵出家门并离了婚。”
   第二句可以写成“去自己男人单位大闹一场”,去掉两个“了”字也没啥影响,语言更干净。
   “女房东怕事情闹大,就赔了钱给女孩,并帮着女孩住了院。在李姐的帮忙下,女孩在医院做了引产手术。”
   这是《老吕头》第一节末段的文字,本来承上段来的,应该是从李姐处听到的才比较合理,但是何叶或许出于形式上的考虑,在这里分了段,使之成了无来源的叙述,于是,像传统小说那样,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现身了——而这个全知全能者在全篇中一闪而过,像一个巨大的黑色翅膀从我眼前掠过。
   以上引用的两段文字,在文章里也是连起来了的。“女房东怕事情闹大”这句,我看有点语言方面的疏漏,忽略了事理逻辑。
   “女房东怕事情闹大”,这句话无法与上文衔接起来:女房东到男人单位去闹的时候,难道不是已经把事情闹大了吗?只要在这句话上面加上“进一步”三个字,改成“女房东怕事情进一步闹大”,就可以把上下文衔接起来。
   再举一个例子。
   “老吕头和他老婆看两个孩子确实可怜,就给交了医药费,另外又给两个孩子拿了一些钱买了火车票,两个人一起回了云南老家。”
   这是《老吕头》第五节第二段的文字,最后交代了两个大学毕业生的命运。这样的文字还是有疏漏。一是有语病,前面三个句子的主语是“老吕头和他老婆”,最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却是“两个人”,所以语气是不连贯的。只要在最后一句话前面加一个“让”字,就可以消除语病。
   还得去掉最后一句话里的“了”字,因为不合事理。“老吕头和他老婆”让他们回云南,但他们最终“回了云南”没有,是没有人知道的――文章里的“我”已经无从知道,或者“我”并没有再次关注,所以是不能作为最后结果来告诉读者的。如果要再次请出那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来讲述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么文章里故事亲历者“我”的存在,不就会显得多余吗?不必追求圆满和单一的解决方式,留点遗憾或者想象余地也许更耐人寻味。
   文章链接【晓荷·家国天下】老吕头(散文)http://www.vsread.com/article-865291.html

共 45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全文,让人不由自主的想为作者的文字鼓掌。何叶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副悲悯的菩萨心肠,她笔下流泻出的众多小人物的故事都是那么的丰满与真实。本文作者非常透彻地剖析了《老吕头》的文本特色,而且着眼于“作品的真实”“心灵的拷问”“人性的赞美”“欣赏的维度”这四个方面引经据典,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何叶文字中的略略瑕疵之处:语言还需锤炼,还可以精益求精……总之,这是一篇非常走心的赏析,表现了一个读者对于他所喜欢的文字的最大诚意。佳作,力荐!【编辑:至简至爱】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5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19-05-09 09:02:54
  学习老师精彩的文字,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何叶        2019-05-15 20:06:21
  恭喜姐的文斩获精品!再一个感谢姐对社团的付出!姐是真正的最棒的作家。文笔优秀,写啥像啥。我喜欢。献花!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