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老师·老板(小说·家园)
一
“你慢着点骑,路上车多!”二楼窗户大开,一个中年女人探头冲楼下叮嘱着。
“知道了!知道了!这老太婆瞎操心。”中年男人老王不耐烦地回应了一句,蹬上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蹽出了小区……
老王是刚刚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按他自己的话讲:磨了一辈子的粉笔头,粉笔沫子可以把他埋半截了;一辈子没啥爱好,除了读书就是书法,用掉的墨汁可以泡澡了。
退休后的老王,一不返聘回校教他的语文,继续站那三尺讲台;更不受聘于“私教”机构,挣点“外块”留点“私房钱”。依然是眼不离书,手不离笔。难怪会计出身的老伴送他一句贴切、形象的话——只食桑叶不吐丝。埋怨老王是既不写书,又不卖字,更不辅导补习。她的铁算盘不用拨拉就知道,高级职称的教师身份、重点校的语文“大拿”,现在在社会上价值可不菲。
实在不忍心老头子整天窝在家里,足不出户,担心可别再憋出个啥毛病来。于是,两千元给老王买了辆山地自行车,不图过上啥有钱人的日子,咋也得让老伴有个运动员的身体才是。所以,老王每次出门,老伴总是抻着脖子叮嘱一番。
老王轻松地骑着自行车,跟在一溜“骑友”的后边一路拉风。早上七点多钟,正是上学、上班的高峰,可车队的速度并不慢。因为这些年“自行车大军”早已消失,小汽车倒是堵满了机动车道,人行道的人不多,速度自然不慢。这几年,“骑友”车队已经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奢侈,又很亮眼,老王很是享受。
“哎嗨,王老师,又在健身呢!”路过“实验中学”门前,一句粗声大嗓的喊声传到了老王的耳朵里。
“啊!冯总!早哇!”老王一搂车闸停了下来,单腿叉地,回头望了一眼。一辆黑色的“别克”轿车边,站着一个胖墩墩的壮年人;年纪比老王小上十来岁,可腰围却比老王大了一两圈,正向老王招着手。
对于这位冯总,老王可是熟知得“底掉”。两家前后楼住着,可环境却大相径庭。老王住的后楼都是八十多平的两居室,而前楼却是一百五十多平的“豪宅”,车库、花园、落地窗,那是富人的乐园。同一个小区,已经有了不同的“阶级”。冯总文化不高,但命运不错。随着经商的大潮,从烤地瓜起家,倒腾服装卖水果、承包食堂开饭店,包了几年的工程,摇身一变成了“东海融资公司”的“总”了。人家可是一步一个台阶,被大潮涌着水涨船高,而老王依然是一拍一身的粉笔灰,从没离开过讲台。不过,老王并不羡慕,甚至骨子里还很清高,从没向钱低过头;倒弄得冯总面对他,还有些手足无措之感,总觉得哪个地方短了那么一截。
“王老师,新车?不错哟!八变速的。”冯总紧走两步,来到老王跟前。眼睛先盯到了车上,“这车不错,得三五千吧?”拍了两下车把,手腕上的金表“哗啦啦”晃动。
“没有没有,二千多,老伴买的。”老王不卑不亢,瞄了眼后边的轿车,“俩儿轱辘可比不上四个轮子,这个活动方便。”眼光又落到了冯总粗壮脖子上的那条金链子上,“冯总,你这是……”
“嗨,我这不是送儿子上学嘛。”冯总有些得意地瞟了眼“实验中学”的牌子。
“哎哟,孩子学习不错呀!能考到全市的重点高中,好!好!”老王很兴奋。无论是谁家的孩子,只要是学习出色,他就由衷地祝福。
“啊!这……这……”冯总的脸“唰”地变得不自在起来,如同犯错误的学生突然遇到了老师,嘴角一咧“嘿嘿”道,“考……考的……嗨!不瞒你说,是……是我花钱办来的。”后面的声音不高,底气也不足,但老王也听得真切。
“噢,也不错嘛!有好的环境,也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老王没多想,他知道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唉!环境再好,估计这小子也不行。哪像你的儿子呀,‘清华’毕业,那才有面呢。”冯总此时是羡慕的眼神。论钱,他可以在老王面前挺胸抬头;可要论儿子,就得溜着边地躲着老王。
“别急,三年努力,孩子不会差的。你忙,我走了,一会儿撵不上了。”老王远眺了一下车队的影子,准备告辞上路。
“别!王老师,我还有事求你呢。一会儿我拉你追,保证不误事。”冯总有些急,他今天可是有意在“偶遇”老王。昨天和媳妇商量了半宿,为了孩子前途,两口子决定“挖”走王老师这棵宝。
“冯总真会开玩笑,我一个退休的穷老师,还能帮上你啥?再说,咱一个小区住着,有话好说。”老王被人求的事不少,但内容只有一个“私教”,其它的事也没人求他;就算求他,凡和教育孩子无关的,他也不应承。所以,有人也送他一个绰号:木脑壳。
现在冯总开了口,他知道肯定与孩子有关,于是大方地道:“冯总,你不用客气,啥事说来听听。”老王偏腿下了车,把车挪到马路牙子上停好。
“王老师,你看我这文化……这个……啊,这孩子能花钱整进高中,可要花钱整上‘清华’,那不是鸡屁股拴绳——扯蛋嘛。所以呀,想求……求你……”冯总知道自己的“MBA”是咋来的,面对自己的短板,他就是再有钱,也没啥底气。
“你是说帮孩子补习课程?”老王早就想到了,也只是话赶话地问一句。
“是呀,王老师。你看我没学好,可儿子再学不好,那……那……我这脸……”冯总顺手抹了把圆鼓鼓、油光光的脸,还感觉出了一丝臊热。
“嗐,行!只要孩子出息,我老王发挥点余热没啥。”老王爽快地答应了。
“真的?你真答应了?!”冯总有些意外。做梦没想到两口子琢磨了好几天的事儿,王老师却一口应承了。可随即又吊起了心。他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有不花钱办成的事?不知道王老师会开出什么价码来,但就算是天价,他也要同意。他可不想自己的儿子再被人称为“土豪”。
“真的!我会骗你吗?”老王瞪着眼睛,那份“诚信乃立身之本”的劲儿,全写在了脸上。
“不会不会!王老师,您……您看……费用……”冯总知道,请这样一位高职名校的老师辅导孩子,费用少了那不是埋汰人吗?可又不知道应该出啥价,索性让王老师“开”,倒显示出他的诚意和财大气粗。
“甭提费用,孩子出息比啥费用都值钱。晚上七点到九点,让孩子到我家来吧。”老王伸手抓车,再次准备追赶队伍。
“那多麻烦,还是到我家。家里环境好点。”冯总千恩万谢,可也在家庭“硬件”上找回了一些“自信”。
“行,定了。走了!冯总。”老王偏腿上车,猛踩脚蹬子。
“王老师,送你!喂!送……送……”看着老王钻进了人流,冯总这心总算是落了地。请了这尊大神教孩子,他可是大有高枕无忧之感。可如何答谢王老师,又开始闹起了心。他知道在老王面前,钱不一定就那么管用……
二
很快,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冯总的儿子虽然不是突飞猛进地提高成绩,但也是步步为营地往前赶着,名次也是一点点往前挤。从入学考试尴尬的后几名,现在已经在中上游区可以找到孩子的名字了。
“成绩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冯总对此是深信不疑。这期间,他安排媳妇没少到老王家去,开始是按月给钱,老王老伴是执意拒收;后来又定期送物,可贵重的被退回,日常的东西人家留下少许。这样一来二去,两口子还真动摇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可这感激放在心里、挂在嘴上,那可不是两口子的作风,他们总是琢磨着如何表达自己的谢意,让老王能够接受。
“我说媳妇,你说这王老师真是啊,都说文人清高,这点我信;可人不爱财,我可真是头一次见。还有两年呢,得咋处这关系呢?一天天我都愁死了。”冯总把烟头往烟缸里一戳。他已经连续吸了三支了,摆平王老师比摆平银行领导可让他费的脑子多了去了。哪不浇油哪不滑溜,他懂得这个理,就怕王老师教儿子在哪里再“短了斤、缺了两”。
“依我看呀,你俩就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你有财,人家王老师可不缺才。这财和才是一个音,但却不是一个义。”冯总的媳妇可是个大学生出身,虽然不是啥名牌学校出来的,但肚子里的墨水可比老冯多得多。在一家事业单位混个小科长,那思维可比冯总敏锐。她有时候也纳闷,最先富起来的那帮子人,不是胆大的,就是没啥文化的,还真是时势造英雄。有时看着丈夫拉关系喝得上吐下泻的,还真是心痛。可现在形势不同了,再粗枝大叶地搞下去,恐怕连“土豪”这个词都得过时。现在骗子都整上高科技了,生意人再不撵撵行情、熏点文化,那真是没“面”子了。
“媳妇的意思是……”冯总盯着白皙苗条的媳妇。他虽然不太明白媳妇刚才说的话的全部意思,可觉得这话挺深奥,而且是话里有话。自己这两把刷子,在媳妇面前真挥不了几下子。
“王老师是文化人,人家喜欢文化氛围浓的场所。喝酒K歌送东西,档次忒低;要是喝喝茶,聊聊文学,那或许……”媳妇“点”了一下丈夫。
老冯一拍脑袋:“高!我咋没想到呢?!我听说王老师还会写字儿。正好,我有茶社的贵宾卡,哪天请王老师潇洒潇洒去,喝上它两杯。”冯总一高兴,又摸起了第四支烟。
“你瞅瞅,你这一张嘴就不够档次。那叫书法,那叫品茶,啥话到了你嘴里都成了酒味了。”媳妇狠狠地剜了一眼丈夫。
“对对,书法、品茶,嘿嘿。明天,就明天……”冯总“啪”地打着火机……
又让冯总意外的是,没费什么周折,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喝茶聊天的邀请。老王也知道,茶社可是清静、雅致之地,甭管进去的人长的啥样,一迈进门槛就有一股传统的中国风扑面,熏也能让粗人收敛点野性。镂空的隔断、山水的屏风,墙上的书法字画、屋角的书柜报刊;再加上旗袍礼仪小姐躬身相迎、古筝美女的轻灵弹奏,这才是老王心中品位的人生。
冯总也陪过不少的客人到这家高级茶社消遣,可那些客人,包括他自己,总是觉得有种格格不入之感,置身之中,浑身冒着虚汗;就算服务小姐的茶道再地道、动作再优雅,也是打不开他们拘束的心灵。
“冯总,你可有日子没来茶社消遣了,最近在哪又发大财呢!”老板娘优雅地斟着飘香四溢的龙井,和冯总套着近乎,“冯总是这里的贵宾,你不来,我可要饿死了。”瞟了眼老王,“这位先生很有品位,是……”
“老板娘,这可是我的恩师,人家可是有才能的人。就人家那书,能拉几车;人家那书法,那是一字儿难求。你可别慢待了哟。”冯总借机表达对老王的钦佩,更是对老师的感恩。他是这里的常客,就算是贵宾,但无论怎么优惠,因为生意,每年也要往这家茶社扔个十万八万的茶水钱。
“冯总,你可别这么说呀。老板娘,我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师,普通人。”冯总这么一吹,老王倒真有些坐着不自在。一辈子厚积薄发惯了,被人一下子抬得高高的,还真有些晕眩,怕丢人现眼。他也知道现在大忽悠不少,可自己不想忽悠人,也不想被人忽悠了。
“哎呀,王老师真谦虚。像您这样有才能、有品位的客人,可要常光顾小店才是。那啥,王老师,你给指点指点,看看小店的风格、装修还差啥!”老板娘半是吹捧半是认真。其实,主要是让冯总开心。
“对对,王老师,您给长长眼!”冯总顺水推舟。
俗话说得好,“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都不会放过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如同有些有钱人总喜欢炫富一样。但同样的炫,却有着品位上的差别。
其实,一进茶社的门,老王就以文化人的视角审视着整个茶社。装修豪华,摆设一流,服务员素质不俗,都显示出茶社的非凡,可总是觉得少点啥;现在再抬头瞧着墙上的书法字画,老王突然发现了问题。轻咳了一声:“老板娘,这茶社硬件很高档,投入不少吧?”
“王老师,你真有眼力,几百万都扔进去了。你看还缺点儿啥?”老板娘话是给王老师说的,眼光却瞟向了冯总。
“王老师,你喜欢这口,以后常来。哪不足,我帮着改。”总算找到了一个报答的机会,冯总准备来个“一箭双雕”。
“嗨,缺的东西也不值钱。我觉得还是少点文化内涵。你看啊,进门两边如果挂上书法对联,那品位就一下子提升了。”老王觉得茶是中国人传统文化象征,浸泡着悠久的炎黄历史;茶要是品不出文化来,那不但没有品位,更没有品味了。
“对呀,还真是,王老师就是独具慧眼。我也一直觉得少点啥,可就是找不到问题在哪,您这一说我才明白了。明天我就做一副对联。”老板娘开始真的正眼瞧这位“穷”老师了,连“你”都改成了“您”。
“老板娘,明天干吗?王老师就会写字儿,不,是会书法;再说了,手写的和电脑打出来的一样吗?”冯总突然开了窍——给老王一个展示的机会。
“真的?那太好了。求之不得!求之不得!我去准备。”老板娘话音刚落,起身一股风似的飘去,准备文房四宝。
也就眨眼的工夫,纸墨笔砚便摆在老王面前。
此时,再客气似乎有些虚伪。老王挽了一下袖子,提笔在手,蘸饱了墨,略一思索,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需花。一气呵成的行书写罢,长出了一口气,活动着有些酸的手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