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十年一觉文学梦(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十年一觉文学梦(散文)


作者:苏中老农 秀才,21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38发表时间:2019-08-17 15:25:40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过了十年。感谢上苍,时年七十八岁的我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不像短期内会去天堂与父母团聚的样子。五六年前写成的这这部自传一直躺在电脑文档中。近期突发奇想,想在八十岁前将其付梓成书。为了给后人们留下一个完整的我,我用这篇续章(代后记),补上这十年的空白。还会不会再有续章?也许有,也许没有,说不准,因为不知道这世界还会留我多少年。再说,这条懒婆娘的包脚布哪里还会有再版的机会。
   我这十年的主题词就是两个字——文学。杜牧曾经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两句诗概括了他在扬州的经历,我也附庸一回风雅,将这篇续章的题名定为“十年一觉文学梦”不过,此梦非彼梦,他那是醉生梦死,我可是正儿八经的梦想,跟现在常说的“中国梦”意思差不多。呵呵,扯得有点远了,还回过头来说说我这十年的文学梦吧。
   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在兴化近郊的一所出租屋里写成的。孙子在附近的一所中学读初中,我和老伴陪读。那一年,因为癌症晚期的母亲需要人照顾,老伴不常去。电脑是带过去了,但没接宽带,不能上网,只能打一些简单的游戏或练习打字。那里原来是城郊的一个村庄,后来逐步被城市包围,连公交都没通,附近也没有一个熟人。有一个堂兄住在城北,下午偶尔会去那里打八圈麻将,去时很不方便,要步行一公里多路赶到最近的一个公交站台,然后还要在车上从城南坐到城北,傍晚还要赶回来为孙子准备晚饭,因而不常去。在那种情况下,我写出了我的第一篇散文——《洗手间随想》。那年我六十八岁,算起来已经过了整整十年。那篇散文还算不上是我的处女作,因为之前我在编《季氏家谱》时曾在里面插了两篇短文,一篇是《关于季氏家族的传说和联想》还有一篇是《我的父亲母亲》。
   从第二年开始,云飞就没再要我们伴读,原因是怕我们宠坏了孙子。老母亲走了,浴室也卖给了别人,我们便在村子里过了好几年一无所事的日子。这段时间内我写成了三十多篇散文和这部自传的前二十三章。算起来也有了三十多万字。
   写得较多的体裁是我经历过的水乡农事,计二十篇,近六万字。那是受到兴化本土作家一本书的启发,那本书叫《乡村捕钓散记》书名是知名作家莫言题写的(那时他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书中述说的是我们这个鱼米之乡的渔事,读后兴趣盎然,觉得作者在书中提及到的那些捕鱼方式极具史料价值。联想到我当了那么多年的农民,后来又做了许多年农村工作,当初用的那些原始方式的农具,还有那些凭人力完成的手工活儿,大都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何不将它们写出来,给它们留个影?我还想到可能没几个正儿八经的作家经历过那些事或者干过那些活计。像我这样的亲历者又没人会写,因而,我有责任将这件有意义的事尝试着做一做。起先是想写四五十篇,凑一本书,书名就叫《水乡农事散记》。后来这计划没能完成,只写了二十篇,后来是在我的那本散文集中插了一个专辑——“水乡农事”。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每年差不多能写出十多万字的小说、散文。如果按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算,每天只写了三百字左右。听说人家网文写手动辄日更数千,一篇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几个月就能完篇,我哪能跟他们比,就是叫我抄现成的也打不出那么多的字,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一只手打字,常常自嘲自己是“一指禅”。不过,打字的速度慢并不是写得少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脑子里挤不出东西来。再加上,一天中也没用多少时间去爬格子,庄子上有几个打麻将看纸牌赌友,几乎每天下午都有牌局,我又好这一口,有请必到,不肯黄人。于是只剩上午和晚上才有时间坐到电脑前。有时候牌桌上连输几场,输得“惨”了就要歇几天等转运,那几天就成我的“丰收季节”,一天写两三千字的情况也曾有过,我将这情况自我调侃为“赌场失意,文场得意”。呵呵,只有输“怕”了的时候才会安下心来写文章。
   虽然几年前就学会了上网,但那时还不会处理文档,写的东西都躺在电脑中睡大觉。等到弄懂了最简单的“复制”“粘贴”后,才尝试着在网站上发表。我第一次发文的网站叫“可爱老人网”,那是一家老年人自娱自乐的网站,有个文学版块还挺热闹,而且其中不乏有高人,那些人发表的古诗词和制作的动画让我大开眼界。一大群全国各地的“可爱老人”聚集在一起,每天见“面”,频繁互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能得到网友的帮助。至今仍然觉得那个现在已不存在的网站,是我文学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我在那个网站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笔名是用我的QQ昵称——“霜叶红于二月花”。后来觉得用这个笔名有点狂妄,意思是想在人生的冬季绽放出一种别样的美丽。因而,没过多久便改成了最能显示身份的“苏中老农”“荒村一叟”。
   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纯文学网站叫“烟雨红尘文学网”。那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有数万文学爱好者在其中游弋,还有一些网文高手在上面连载长篇。人多,点击率就高,我在上面发表的散文也总能得到数千乃至超过万人的点击。在那里还能常常得到编辑老师们的佳评,让我信心大增。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因为涉黄被封,“烟雨红尘”烟消云散。
   期间,我还在另一家叫“杨柳岸”的文学网站上做过一段时间的散文编辑。二零一四年正式入驻“江山文学网”并成为该站的签约作者。后来的几年,我在那里发表了四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散文,总字数一百多万。因为其中有二十多篇散文被评为“精品”使我得到了“江山之星”的殊荣。
  
   二
   二零一三年,我动手写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人的村庄》。全文十八章,十六万多字,每章分四至五小节,每小节两千字左右。这是顾坚老师的成名作《元红》的格式,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只能邯郸学步。村庄是以我出生的那个自然村为原型。书中的两个老人的经历都有我本人的影子。那部长篇花去我一年多的工夫,写成后自己觉得并不满意,主要是情节过于平淡,缺乏高潮和悬念,只是自然主义地反映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完篇后在国内几家文学网站上连载,也没引起多大的“轰动”
   二零一五年,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二侉子和他的女人们》完稿。这是我的第二个“孩子”,自己觉得比它的“老大”要耐看得多。果然,在几家网站上连载后,反响还不小。西祠胡同兴化市民论坛上点击达到十七万人次,泰州的一家叫“泰无聊”的网站至今仍将它全文挂在置顶的位置,点击已达三十四万!我写的都是家乡读者的身边事,因而更容易打动家乡人。小说连载的那段时间,我是在忙碌和兴奋中度过的,每天都要给许多互动的读者回帖。不过,等到我冷静下来后,觉得那部小说也算不上完美无缺,有些情节还引起了读者们的一番不小的争议。原因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二侉子(本名陈春福),先是在特定环境中娶了大他十二岁的远房表婶(表叔已离世),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后来又在妻子的精心策划下被逼离婚,娶了小他一轮的妻子的女儿,前妻升职成岳母。在第二任妻子因车祸离世后,他们又几经周折回归初恋,共度晚年。争议中有人说是“亮点”有人说是“败笔”。也不知道哪一方对哪一方错,反正对也好,错也好,这一贯穿首尾的主线没法改。
   与此同时,北京有一家传媒机构跟我联系说,想将这部小说作为改编电视剧的选题,为此填了许多表,折腾了好些日子,可惜后来二审没通过。不知道那位编辑是一开始真的看上了它,还是在拿我开玩笑?
   二零一八年秋天,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刘来根正传》完稿。小说的架构有了新的突破,不再像前两部那样以大章分小节,而是直接以章代节。全文八十二章,每章两千多字。虽然总字数也与前两部差不多,但我却自以为它是我最满意的一部“鸿篇巨制”。小说从主人公刘来根一九一九年出生,一直写到他到二零九年离世,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见证了苏北里下河农村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在这里,让我花点篇幅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刘来根生父张三是个孤儿,十三岁时到邻村刘家看牛,十七岁时与东家的独女等娣子日久生情相互爱慕,致使等娣子怀孕。其时,等娣子早以跟本村的陈家订过娃娃亲,事情败露后陈家扬言要打断张三的一条腿,无奈之下,刘家只好让张三出门避一段时间。后来张三在一艘货船上遭遇江难,从此断了音讯。那年,等娣子生下张三的儿子——来根。
   后来,等娣子在娘家苦等了十二年,直到父母在一场霍乱中双双离世,才改嫁秦二宝。分家时,她将父亲留下十几亩祖田全部给了已经结婚生子的刘来根。哪晓得她这样的安排却害了她视若生命的儿子,土改时刘来根被定为富农,让他当了十几年的专政对象。在他婆娘去世后的十多年里,没一个女人肯做他的填房。
   刘来根四十岁时,他的生父张三才有了消息,原来那年在江难中他被一条在江上打鱼的船救了起来,后来辗转去了湖南参加了红军,不久就牺牲在长征途中。牺牲时他已是一个连长。消息证实后,富农刘来根变成了烈士子女,并很快被安排当上了村里的仓库保管员。那一年,人民公社刚成立,接下来就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他看管着村里几万斤种子粮,有时还能和村里的干部们一起偷偷聚餐。村里那些饿疯了的女人们为了能从他那里得到一点吃的东西,纷纷向他投怀送抱……
   后来,他因为贪污了村里几十斤米被撤职,当了好多年普通社员,直至人民公社解体。
   刘来根的后半生经历了人民公社后期那段相对稳定的时期,那时,虽然极端经济困难已经过去,但饥饿和贫苦仍然如影随形。期间,他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小凤重组家庭,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在贫苦交加中熬到分田到户、改革开放。后来还经历了一段风风光光的晚年。
   他的一生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部近代史。
   这部小说在网上连载后,受到了家乡读者的热捧,特别是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中老年读者更觉感慨万分,都说小说情节真实、生动,人物场景栩栩如生。现在这部小说仍被兴化的另一家论坛挂在“原创笔墨”版块中,前些天,我去看了下,点击已达十九万七千。
   在创作长篇的间隔,我还写成了两篇各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一篇是几年前完成的《发小五小》一篇是今年刚脱稿的《不孝有三》。此外,这些年我又陆陆续续地写了三十多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散文写得较多的是游记,这些年,我和老伴差不多每年都要出门在国内转一转,写成的游记有:
   二零一一年:北京旅游与嘉峪关访故(已收入本书)
   二零一二年:杭州、普陀山之旅
   二零一三年:浙西皖南行
   二零一四年:悠游山西散记
   二零一五年:成都周边游之流水账
   二零一六年:再上庐山
   二零一八年:福建厦门旅游记实
   二零一九年:徜徉江南古镇
   由此看来,我这十年还不算是虚度光阴吧?
  
   三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的小说散文,到现在有没上过大刊?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他,基本没有。全国性的报纸只上过惟一的一次,还是由我的一个在化工系统工作的外甥向编辑推荐的,算是人情稿。二零一四年,中国化工报刊登了我的一篇散文——“家乡的渡船”让我拿到了生平的第一笔稿费。也是那一年,南京有一家叫“百家湖”的文学月刊选用了我的一篇散文——“水乡农事散记:家庭副业”那篇文章的编辑先是在网上看到然后跟我联系的。没过多久,便收到二百元稿费汇款单和两本样刊。那是一家民刊,估计现在也停办了。第二年,我还在高淳的“一字街”文学双月刊上和福建漳州的“冰月文艺”发表了几篇散文,这些民刊大都是有稿费的。
   地方上的报纸副刊是不谈钱的,用稿还必须要跟编辑拉上关系,有人说现在有不少无良的小报编辑审稿时只看人不看文,那些在政府部门供职的编辑大都是公务员,眼下公务员的习性无需我多说,芝麻大的一点权力也被他们运用到了极致。有些报纸副刊选稿基地的网站基本是封闭的,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进得去。我也在扬州、兴化的几家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散文。近几年没去凑热闹。如果真想去凑热闹,还必须动点脑筋花点小钱去拉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年代早就成为过去,现在也没多少君子了,这些年文学这块神圣的净土也被铜臭玷污了。
   二零一五年,我通过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难忘旧时光》。这本书选进了我那几年写的四十八篇散文。
   为了出这本书,前前后后让我纠结了一年。一方面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要有一个出书梦,我也不另外,好像只要所写的东西印成书,摆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才能挤进所谓“作家”的行列;另一方面是现在出版的门槛很高,中国特色的“出版自由”骨子里就是没有自由。首先是作品的政治倾向要突出为政治服务,不能离经叛道,没有“正能量”。如果这方面过了关,出版社还要敲作者一大笔“银子”才能批一个书号出来。听说过去写文章是可以养家糊口的,为什么现在反而要“倒贴”?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文学被边缘化了,没多少人喜欢那玩意儿,大家都忙着赚钱发家致富,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网络文学风起云涌,一部手机就是一座图书馆,要想看的话,那上面多的是,何必花那冤枉钱去买书?因而,出版社都不敢用公费出版纯文学作品,除非你是出了名的“大家”。于是自费出书便成了业余作者的惟一选择。没办法,想出“名”就要先出钱。

共 1066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的人生经历和十年人生梦。光阴似箭,转眼间又是十年过去了,回顾我十年来的写作经历,心中有诸多感慨: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在兴化近郊的一所出租屋里写成的。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我还是艰苦的的条件下,写出了我写出了我的第一篇散文——《洗手间随想》,此后,从第二年开始,我的写出了三十多篇散文和一部自传。在乡村的那几年,我每年差不多能写出十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多个网站结识了很多文友,也做过编辑,我的文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二零一四年正式入驻“江山文学网”并成为该站的签约作者。后来的几年,我在那里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有二十多篇散文被评为“精品”,我得到了“江山之星”的殊荣。我的长篇小说《老人的村庄》《二侉子和他的女人们》《刘来根正传》得到读者的认可,点击量很高。十年来我到过很多地方,写了很多的游记,没有虚度光阴。其中我的散文也有被几个文学刊物发表,二零一五年,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难忘旧时光》。我也曾经有过出书梦,但如今我不再纠结了,因为互联网同样圆了我的梦想,自费出书我又过了把签名售书瘾,也给自己做了次广告。在这十年里,我由乡村来到城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界的名人,也加入了市作协。二零一六年,市作协举办了“兴化市首届郑板桥文学奖”,散文集在活动中得了优秀奖。在家庭方面,儿女们事业有成,生活富裕,我们很欣慰,我和老伴生活无忧,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散文通过叙述自己在文学道路上追梦的经历,叙述出一位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心态。他在文学道路上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敬仰,也描述了知足常乐的博大胸襟。散文笔触细腻,贴近生活,感悟人生,抒发情愫,励志书怀,很有正能量,给人向上的力量!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8-17 15:27:19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9-08-19 19:59:32
  谢谢刘社再次为拙文编辑,辛苦您了,问好。
2 楼        文友:老百        2019-08-17 16:24:07
  苏中老农从68岁到78岁,从事文学创作有十年了,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江山的经历,苏中老农是2014年注册的江山,至今有6年了,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110篇短篇作品,这样的成绩,真让人佩服!
   致敬,一个热爱文学的老人,一个在江山辛勤耕耘的创作者!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9-08-19 20:01:13
  谢谢老师一如既往地关怀与鼓励,问好并祝秋安。
3 楼        文友:刘文龙        2019-08-17 17:13:07
  为老先生点赞。此文叙事平易近人,文气虽形散而神聚,足见质朴而原汁原味之风光。晚辈梅山向老先生顶礼!老先生为人为文风趣可人,夕阳一景,落霞如火。祝愿老先生仍是纸上一匹千里马,在字里行间问鼎文坛!更期待《奴隶社会穿越记》早日横空出世。此部长篇立意新颖,一定会精彩纷呈。伟哉老农,苏中白头翁,耕熟地阅世苁蓉,思接千载泼墨当下。梅山妙觉洗木耳恭听雷音、拜读留言!
回复3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9-08-19 20:03:15
  文友的赞誉不最大的鼓励,我会努力的,谢谢你的关注 。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8-18 10:20:41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