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谈古论今都江堰(散文)
堰,过水的低坝,寻寻常常的一种水利设施。
普天之下称作某堰者数不胜数,唯都江堰名气最盛。一座堰成就了“天府之国”,至今已经泽被后世两千多年。
我不止一次参观过都江堰,江边玉垒山上的玉垒阁曾不止一次地登临。当年李冰登玉垒山,就在现在的玉垒阁址上,完成了都江堰水利枢纽的选址。
在那个缺乏测绘手段的时代,登高望远,总领全局,便是唯一可行的手段。为了纪念李冰,由亭台到楼阁,后世历朝历代不断修固加高,终成七层高阁。
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看见两千多年前的李冰静静地站立山巅,山脚下江水滔滔、白浪滚滚,他双眸凝视手拈胡须,深思熟虑,运筹帷幄。
环走高阁之上,俯瞰都江堰,鱼嘴前分流的水势清晰可见。山葱葱,水蒙蒙,青山绿水之间,水随着山势划出了一道弧线,浩浩荡荡的岷江被“鱼嘴”分成了内外两江,分水堤上绿树掩映,内外二江水花飞溅。
山的另一边是被唤作都江堰市的古城,一座水利设施一座城,都江堰成就了古城,古城以都江堰而闻名。
古城被唤作都江堰才不过二十余年,在此之前名唤灌县,灌县之前被唤作灌江口,李冰之子便是灌江口二郎真君,又被称为二郎神。
一部《西游记》让天下人都知道了灌江口的二郎神杨戬,缘何父子异姓?这里还有一段凄美传说。
以战国当时的技术和工具要修建都江堰这样浩大的水利工程,其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为了修建这座“千年一堰”,李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玉帝之妹瑶姬感动于李冰一心为民的精神,扮作凡间女子去帮助他,并结为连理,生下了儿子李冯。
瑶姬私自下凡犯了天条,玉帝派遣天兵天将将她捉回天庭。李冰三界不分,擅自跟神女通婚,同样是闯下了弥天大祸,玉帝定下了都江堰建成之日,便是李冰死期来临之时。
李冰毫不畏惧,依旧义无反顾地带领百姓完成了都江堰工程,他临终前担心玉帝不能放过儿子李冯,便把儿子托付给当地的一位部落首领杨摩,改名杨戬。杨摩已有一子,杨戬便成了二郎。
传说是虚假的,蜀郡太守李冰却是真实的。历史上的李冰只有一女李凌,也累死在开凿玉垒山的工程中,后人奉其为“岷江水神凌娘娘”。
儿子李冯是虚幻的,虚幻的他《封神榜》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艺术性地虚构成神通广大的二郎神,他是都江堰的守护神。
说到李冰父子,就不能不提及供奉他们的二王庙。江边山脚,三层建筑面水背山,南连青城,西望岷山,气势恢宏,红檐黛瓦,在葱绿的山林间分外壮观。
二王庙为宋代所建,正殿上一排历代的牌匾,题有“利益西川”、“万世戴德”、“德浩功深”、“惠民济世”、“利济金川”等,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李冰父子的敬仰之情。
《封神榜》和《西游记》皆成书于宋代之后,也就是民间供奉二王于前。既然李冰无子,又何谓二王?原来李冰领引修建和设计都江堰,功高至伟,参与修建的普通民众劳苦功高,亦不可忘记,于是淳朴的民间百姓便巧妙地将他们幻化成了李冰之子。
大殿里李冰父子的塑像分坐左右,左为上,官贵民轻,已成惯例,于是父子在二王庙里便尊卑有序了。
官也好,民也好,如一首歌所唱:“谁只要为了咱老百姓谋幸福,浩浩青史千秋万代留美名。”
二王庙前的照壁上“深淘滩、低作堰”这六字真经,堪比一部宝典,维系了都江堰二千多年的生生不息。
鱼嘴连着分水堤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比内江略宽两成,内江又淘得比外江深了许多。枯水季节水往低处流,大部分水流入内江,丰水季节大部分水流入了宽阔的外江。内外江之间枯水期六四分水,丰水期四六分水。无论江水丰枯与否,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一直很稳定。
另一绝妙之处在飞沙堰。相传当年李冰曾设石人在此,现在石人已去,唯留下二点一五米的数字,此为飞沙堰不能逾越的高度,保证从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足而不盈,行水利,避水害。
岷江裹夹着大量的石块泥沙,从川西北的崇山峻岭间流过,流入平坦的成都平原后流速变缓,泥沙石块沉积河床抬高,致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害频发。
郡守李冰的治水之策,是在岷江流入成都平原前先分流江水,他指挥民众用火烧水泼之法,历时八年凿开玉垒山坚硬的岩石,称谓“宝瓶口”。
水如若从宝瓶口泥沙俱下,不蒂于又创造了一条害河,于是李冰设计了都江堰,依据山势成弧形,湍急的水流产生了离心力,泥沙石块先在鱼嘴处排入外江。一些带入内江的石块在流入宝瓶口前又被甩过了飞沙堰,随着溢出的水流再次排入外江。
从此一江清水从宝瓶口浩浩荡荡汇入成都平原,一分二,二分三,灌溉了千里沃土,从此物阜民丰。恰如《道德经》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离都江堰不远处的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道教还没有形成,但被奉为道教教义的《道德经》已经成文,不知道李冰兴修都江堰时是否已经谙熟于心?
千年都江堰,聆听了无数鼓角争鸣,至今仍安然无恙,皆缘于这千古一堰秉持了“循自然之法、创人文之利”的原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