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家乡的婚俗(散文)
我们那里的臊子面是非常讲究的。碗不大,盛的面也不多,最多两筷头,但汤很多,“油、煎、旺”是其特色,吃饭的人只需吃面和菜,不必喝汤。因此,一顿饭下来,每个人至少要吃八九碗左右,否则别想吃饱。更何况这是早饭,等到下顿饭的时候,已到日头将落。因此,这顿饭必须吃饱,否则,很难坚持到下午。如此一来,服务者就端个不停,一趟接一趟,趟趟不空手。他们知道,这是在招待娘家人,一点不敢怠慢,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主人家声誉。
半小时后,早饭吃完,还是那几个长者,分别将送女的人安排到几个本家休息。
安顿好娘家人,才开始轮到本家帮忙的人吃早饭,各自为阵,直至吃饱。
婚礼
这个阶段,便是婚礼的最高峰。
聘请的司仪会在上午十点整举行仪式。三下礼炮响后,全村人基本到齐,围在主人家门前,等看“拜天地”。我们那里把举行婚礼仪式叫“拜天地”。
时间一到,司仪便开口讲话,几句简单的开场白,引得人们一阵掌声,新郎新娘已站在了台前。新郎父母也并排坐在准备好的凳子上。按照统一指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结束,婚礼仪式也就结束。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繁缛礼节,如同简单的儿童游戏。
但人们并非马上离开,在夫妻对拜时,会上来很多调皮的小伙子,按住新人的头,一下下的夫妻对拜,不到九十度不行,两人的头没挨在一起不行,新娘子没笑脸不行。
这当中,人们会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并仔细打量含羞带笑的新娘子:五官端正,俊眼秀眉,乌黑短发,扎成小辫,上身自缝棉袄,外罩时尚散花洋布衣,下身自缝棉裤,外罩时尚深色洋布裤,脖子上围一大红毛头巾,更显得身材苗条,体格风韵,转盼多情,恍若仙子。再打量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新郎官:英俊潇洒,身材健壮,新衣新裤虽为自缝,却非常得体,焕然一新。两人站在一起,真如天造一双,地配一对。不由的让人们心生羡慕,面露微笑,鼓掌不断,喊声不绝。直至仪式结束,方移身离去,等吃酒席。
酒席也是非常有讲究,第一轮是亲戚朋友,第二轮是远近村民,第三轮是本家帮忙之人。但无论是哪一轮酒席,中途都要有新郎新娘随一长辈前来敬酒。此时的新娘已另换新衣,光彩照人,落落大方。近距离接触,又引起人们一阵阵称赞。之后是男方家庭的父母及新郎的兄弟们给大家敬酒。三轮喜酒吃完,已近午后三点多钟,略作修整,便准备娘家人的酒席。
这是最关键的一轮酒席。对男方家来说,今天是娘家人的天下,招待得好不好,礼数到位不到位,全看娘家人满意不满意。因此,主人家会竭尽全力服务,菜碟子要满,菜质量要高,菜数量要多,人常说的“七碟子八大碗”在这个时候全要上齐,真是一种“厨内精心调五味,酒席聚首款至亲”的浓浓氛围。同时,照看席口的人更要懂得礼数:筷子要整体摆放,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端菜端汤要小心谨慎,不要洒在客人身上;斟酒不能倒得太满,寄烟要等吃完起身。
这中间还有一道程序,不可小觑,那就是中午十二点多钟,主人家要特意安排人给娘家人“打煎”。就是给安排在几家休息的娘家人端几盘菜、馍、汤,简单的先吃一点,免得间隔时间太长,有失礼节。其实,是否打煎无关紧要,娘家人打牌正在兴头,谁还有心思吃饭。但这是规矩,不能破坏。
下午四点多钟,当娘家人被请上酒桌,在一番精心的招待之下,一个个吃得酒足饭饱,等待最后一道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谢媒”。
“谢媒”是男方主人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一般是一双质量很高档的布鞋。当着男女双方代表的面,亲手交给媒人,并说些“千里姻缘一线牵,媒人辛苦腿不闲,今日终成百年好,你的恩情大似天”之类感谢的话,以表心意。
至此,一桩美满的婚礼宣告结束。媒人,也完成了他的光荣使命,谢幕而归。
闹洞房
闹洞房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我们那里的规矩是结婚前三天,夜夜闹洞房。尤其是第一天晚上,闹洞房是最热闹的一次。大都是些没结婚的小伙子,不是平辈就是晚辈,不是让两对新人喝交杯酒,就是将一只苹果掉在空中,让新人不用手动地咬着吃,只要嘴与嘴碰在一起,就会引起阵阵笑声;也有几个小伙子,将两对新人面对面绑住站直,让他们相互亲嘴,如果不亲,就有人拿一根针在新郎屁股上扎,新郎赶紧撅屁股向前,更会引起人们哄然大笑;更有甚者,专门有些捣蛋鬼,突然拉灭电灯,在屋子一片漆黑时,有人会乘机亲新娘的脸或摸新娘的胸。当然,这只是两三分钟的事,电灯很快会亮。如此这般的大半个晚上,直闹得新郎新娘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方才慢慢散去。
但这并不算完,整个晚上都会有人不时的在窗外偷听,看有没有重大新闻,好第二天进行宣传。哪怕是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也会被加盐调醋、夸大其词地到处宣传。不过这都是些最亲近的兄弟朋友,闹新房图的就是喜庆和热闹,新娘即使心里不高兴,也只能面红耳赤,含羞不语。记得小时候就听到一件闹洞房的趣事。几个闹腾了大半夜的捣蛋鬼,在夜深人静散去后,便又去打牌,直打到凌晨四点多钟才收场,就在他们回家经过新郎新娘家的途中,忽然想到再进去闹腾一下,便悄悄翻墙进院,又轻轻拨开门栓,神不知鬼不觉地扑进新房。也许有人在推门的时候故意弄出点响动,好给一对新人通风报信,可时间太短,等到新郎新娘发现有人进屋时,灯已亮,身上的被子也被人抢抱了去,两个赤条条的身体迅速暴露在众人眼前,情急之下,新娘新郎赶紧揭开苇席钻了进去,才避免了更多的尴尬和难堪。就这一下,众人便一哄而散,夺门而逃。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新娘见了那几个人都面红耳赤,低头不语,匆匆离开。
这样的闹洞房一直持续三个晚上,即使那些捣蛋鬼余兴未尽,也只能就此打住,这是规矩,必须遵守。
回门
“回门”就是在结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带着厚礼回娘家,我们那里叫“回门”。回门的时候不能只有一对新人,还必须有一位本家最直系的长辈领着。
这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娘家人会早早地在家等候。这是新郎最幸福的一天。他会得到超规格的待遇。不但小姨子围着他问长问短,小弟弟也会缠着他不离左右。还有村里的一些小姑娘,会不时的扒在窗台外面朝里张望,有的也会挤在门口,你推我搡的进来看一眼,又赶紧退回去。这个时候新郎会不失时机地从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水果糖分给她们;那些帮厨的小媳妇也会有事没事地走进房子,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什么你可要好好待我妹子,她是我们村有名的大美人,你要是敢欺负她,我们一定不会放过你?什么今天可要多吃点,都是嫂子亲手做的拿手好菜。说的新郎满脸通红,只好一个劲回答是是是,好好好。
新娘今天是最自由、最清闲的人。从开始进门。她就有说不完的话,跟在母亲身后寸步不离,但也不时用眼瞅瞅房内的新郎,看有人为难他没有,如果有,他会及时跑进来主动解围,也会帮着新郎给小孩子们发喜糖。但也有嫂子们看不惯的,打趣地笑话她:“哟,咋这么护着他呢,这才刚结婚一天,就这么心疼他,真是女大不中留。”羞的新娘一个劲辩解:“说什么呢嫂子,人家必定是客人嘛?”“好好好,人家是客人,嫂子今天好好招待他。”说着,便转身离开忙活去了。
忙活中的这些嫂子们,围在一起一个劲得夸新郎新娘:咱妹子有福呀,找了这么个俊小伙,谁见谁都爱,将来小两口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听的新娘的父亲心里美滋滋,新娘的母亲脸上笑得乐开了花。
下午五点多钟,是娘家人盛情款待客人的时候。一阵寒暄让位之后,男方的长者坐主位,女方的长者坐副主位。新郎是主角,也是今天的贵客,按规矩被安排在男方长者的左侧。剩下的座位,按娘家人辈分高低不同依次排列。
菜一碟碟地往上端,酒一杯杯地给你斟,一碟比一碟丰盛,一杯比一杯热情。但新郎心里最清楚,他每夹一口菜,每吃一口馍,都小心翼翼,从不大口吃,也从不多吃,尤其是对斟满的酒,他也是象征性的喝一点。端上来的汤,他更是小心着喝。如果太咸,他会偷偷地喝一点放在一边。他知道这些嫂子们,今天专门是针对他的,说不定在哪碟菜或哪碗汤里放一把盐,让你难以下咽。但不管怎样,他必须很睿智地应付下来,既不失体面,也不让人笑话。风风光光地回门,高高兴兴的回家,让自己的婚礼自始至终做到喜庆、风光、完美、幸福。
结局
这就是我家乡的婚俗,传统而富有特色。但只要你细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一传统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婚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不是吗?单就“说媒”而言,两人恋爱,已经远远脱离了媒人。同事之间,一个电话便可表白;同学之间,一个微信即可约会;同城有约,一个信息便可相识;网上聊天,几次接触即可相知。说媒已嫌麻烦,媒人已是多余,自由恋爱,已成时尚,我的婚事我做主。
不是吗?单就“走丈人”而言。已不再是每年初二才能和对象见面,只要愿意,便可天天走丈人,帮丈人家干活,和对象手拉手,进进出出,甜甜蜜蜜,谈笑风生,我的幸福我做主。
不是吗?单就“要人”而言。要人没有那么繁琐,结不结婚年轻人说了算,什么时候结婚,通知家长就行。什么“三转一响”、“二十八腿”。自己有本事自己买,别给家里添负担。条件自己定,聘礼看着给,两个人过日子,幸福在手里。
不是吗?单就“出嫁”而言。哪还有哭嫁一说,喜事就得喜办,出门高高兴兴,进门欢欢喜喜。陪嫁都是实用品,不必几床被子,几身新衣,够用就行。只要人好,一切都是浮云。
不是吗?单就“迎亲”而言。哪还有什么花轿车之说,全部是现代化的汽车迎娶,再配以照相摄像。也像城里人一样,新郎西装革履,新娘漂亮婚纱,迎亲时新郎一同前往,抱着新娘上车,伴着新娘回家。
不是吗?单就“婚礼”而言。哪还有在家举办一说,全都在镇上置办酒席,聘请婚庆公司主持婚礼。男女双方亲戚朋友一同参加,一同接受儿女跪拜,一同见证美好时刻。什么送女的一天吃三顿,从早到晚忙不停;什么酒席一轮又一轮,累得腰酸又腿疼。
不是吗?单就“闹洞房”而言。不再是那么粗野,也向文明靠近,热热闹闹开玩笑,欢欢喜喜闹洞房,点到为止,绝不过分。
如今的家乡婚俗,完全向城市化方向靠近,不失地域特色的传统因素,又是现代文明与传统特色的完美结合。参加这样的婚礼,会给人一种既时尚又文明,既温馨又甜蜜,既快乐又激动的幸福美感。
如果有时间,请你一定来我的家乡看看,看看这独具特色的婚俗吧!
二0一九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