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花中巢许欧梅情(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花中巢许欧梅情(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82发表时间:2019-10-21 18:10:00


   在滁州琅琊山醉翁亭景点,有一株独特而古老的梅树——欧梅。欧梅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时亲手种植的一株梅树,被誉为“花中巢许”,也是琅琊山镇山之宝之一。琅琊山向来以“梅、亭、泉、石、碑”闻名天下,而欧梅以其古老的神韵及千年文化底蕴备受游客青睐。
   梅以其花之美、气之清、韵之奇而受文人喜爱。特别是梅花不畏风霜雨雪,在严寒的冬天傲然绽放,一枝独秀,更加令人钦佩。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梅的诗词曲赋文等佳作,描写梅的特性,赞美梅的品性,显示梅在文人眼里独特的个性。梅的那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迷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雅,使得它成为文人心中的偶像,而这些写梅的诗句也成为人们喜爱并传诵的佳句。
   欧阳修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饱读诗书,很有才气,但在科举考试中两次意外落榜。不过,后来他还是中了进士,步入了官场。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此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期间,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欧阳修深受滁州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欧阳修是一个文人,到了滁州就特别喜爱上了琅琊山的风光,常常带着幕僚和百姓一起到琅琊山游玩,流连于山水之间,野炊饮酒,怡然自得。琅琊山的高僧智仙大师成为他的知音。他们常常一起游玩山水,享受山水之乐。智仙为欧公还特地在琅琊山的山脚修建了一个亭子,供其游玩时休息,这就是被欧公取名为“醉翁亭”的名亭。欧公有饮酒的嗜好,而“饮酒辄醉”,就自号醉翁,并在游山玩水之余,挥毫洒墨写下了传世名作《醉翁亭记》,从此,醉翁亭因为欧公的声名和《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千年以来,琅琊山,醉翁亭,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迹,历代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而来,留下精美诗文和墨迹,留下许多传世佳话。
   欧梅位于醉翁亭西面的古梅亭园中。现在我们看到的不是欧阳修手植的梅树,而是明人补植的,原梅已经枯死。这棵梅树,即使是明人所植,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欧梅的文化历史应该从欧阳修算起。
   欧梅树高约8米,树冠华美,花开时节,枝繁叶茂,华盖约50平方米,有四枝主干,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每年3月15日前后开粉色花瓣,果为独特的杏梅类,味苦酸甜,食之清醒,回味无穷。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梅花开放时,枝繁叶茂,花缀满枝,清香四溢,引得游人赏之悦目,闻之陶醉,盘桓流连,迟迟不想离去。欧梅之韵,岂止在自然之韵,更在于它的历史之悠远,人文气息之深厚,即人文之韵。见了欧梅,可以陶冶性情,感受其古韵,其灵魂。
   欧梅的北面与南面分别建有两个亭子:古梅亭和影香亭。它们和欧梅相得益彰,成为醉翁亭景点的一大看点。
   古梅亭,原名“梅瑞堂”,是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说是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观赏到古梅的不同姿态。其实,赏梅也是追慕欧公品节。尤其到冰雪季节,在古梅亭凭栏观梅赏梅,雪映梅花,疏影寒淡,凌寒独自开,何等赏心悦目。南宋诗人卢梅坡有首吟咏雪梅的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中描写了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而雪花有了梅花的点缀,也变得丰富多彩,梅、雪、诗巧妙融合,妙趣横生。在古梅亭观雪梅,怕也有这样的雅韵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滁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遂将其改名为“古梅亭”。古梅亭的亭名篆刻为“古某亭”,“某”即“梅”也。“某”是“梅”的本字。某,古义为“酸果也,从木,从甘”,后来,“某”的果子本义消失,另造“梅”字,表示一种孕妇喜爱的酸味果子,而“某”演变为不定代词“某人、某物、某时”之义。
   古梅亭建于欧梅北边,地基略高于古梅,这样更加便于观赏。亭内壁嵌石碑六块,上面是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的咏梅诗。亭北面墙正中悬挂一幅古梅的画,上面有个牌匾“芬溢南谯”。古梅亭有副楹联: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此联借赞梅花铁骨冰姿赞欧公和东坡的高风亮节。
   那棵古梅南面正对的园墙上方镌刻有“清气”二字,以状写梅花开放时清香之气满园,给人一种神清气正之感,这“清气”不正是欧公在滁为官一身廉洁正气的写照吗?在园中东边有一个人工土筑石砌的览余台,上面有“四时之景不同”字样。站在览余台上远望,琅琊山山景尽收眼底,只见群山耸立,树木葱翠,郁郁苍苍,亭台庙宇,小桥流水……这里的确是观景的好去处。四时之景不同,这不禁让我想起《醉翁亭记》里描写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的佳句。春天,山花烂漫,幽香扑鼻;夏天,树木葱茏,秀美如黛,浓荫蔽地;秋天,天高云淡,风清霜洁;冬天,溪水淙淙,清澈透亮,水中卵石依稀可见。在这样的山间游玩,真是其乐无穷也。
   古梅的树基立有一碑,上面书“花中巢许”四个字。这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在欧梅台壁上题刻的。巢许是上古时期的隐士巢父和许由的合称。据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帝尧请许由代他治理天下,许由不接受,认为帝尧和大臣的那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出山洞,来到颖水河边清洗自己的耳朵。正碰见巢父牵着牛犊饮水。巢父听了许由的话,不屑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谁能看见你?帝尧肯定也找不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他数落过许由,牵了牛回头就走。许由纳闷,巢父说:“不饮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这牛犊的嘴!”后来,就用巢许代指不愿做官的隐士,指那些品节高尚者。
   李嵩阳把欧梅誉为“花中巢许”,意在称赞欧梅有巢许品格,将欧梅比喻为隐士贤人。欧梅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不就是花中的隐士吗?而“花中巢许”,也是赞美欧公的品行,像巢许一样的高洁。李嵩阳巡视滁州,留下了“花中巢许”的题刻,也是为了表达对欧公的景仰之情。
   出了古梅亭的庭院往南,便是影香亭了。站在古梅亭南边的园墙外,抬头可见八角形的园门上方镌刻“仰止”二字,显然取《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意,以表示一进入园子就有对欧公的崇敬仰慕之情。园门两边有两棵松柏,墙两边靠下写有两联: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寒流疏影是吴兴尹萝璧题写,翠积清香是杏山王赐魁题写。这两联也是状写古梅丽影和清气。
   影香亭坐落在欧梅南面,与古梅亭相对。影香亭,原名“见梅亭”,明代洪熙元年,滁州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凿石引水建方池,侍御邵梅墩在池中建“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改名为“影香亭”。亭名取自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亭周池水清澈,倒映梅花倩影,花开时期,亭北一棵古梅,香气四散,取名影香,十分恰切。在亭的圆柱上就刻有这两句诗,更增添亭子的雅韵。
   影香亭坐落于池中,亭子四周用石块垒砌,中间是一个石墩,然后在石墩上建起的亭子。亭子四周环水,水源自于山泉,清澈见底,水中尚有放养的金鱼供游人赏玩,小小的金鱼在阳光下鳞光闪闪,真是“锦鳞游泳”,十分可爱。亭子靠西北角也有一株梅树,枝干弯曲似虬龙,枝条纷披于水面,婆娑可爱。可惜的是,在欧梅开放的花期,这株梅尚未开放,只见枝条,不见梅叶梅花。坐在亭中的石凳上,望着梅树在水中倒影,不禁想象梅花盛开时繁花点点映入水中而花香四溢的雅致光景来,这也是一种期待和享受吧。
   欧梅、古梅亭、影香亭,三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千年来,古梅尽显风采,尽态极妍,散发出幽幽的古韵。古梅虽经历史风霜的侵袭,却依然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这要感谢古人护梅的那份执着和对梅的爱恋,也要感谢当代有识之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想,有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厚爱和传承,欧梅文化一定会延续下去。
   花中巢许欧梅情,你的千年文化和古韵会继续在琅琊山的醉翁亭生根开花,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你的美你的情会永存世间。
  

共 34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滁州琅琊山醉翁亭一景点“花中巢许”开篇,并列举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梅的诗词曲赋,同时引出琅琊山欧梅的出处,详细地介绍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年代背景以及一生的各种事迹。尔后,又详细地介绍了古梅亭和影香亭,引用了相关的典故以及著名的诗词歌赋,生动细腻的笔墨,宛如身临其境,透着灵性,借物喻人,讴歌了古人的智慧,诠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道出了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景。佳作倾情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10-21 18:12:06
  跟着作者的文字游览了滁州琅琊山的美景,了解了欧梅、古梅亭、影香亭的典故及其深厚的精髓。拜读学习,问候作者!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王祖锋        2019-10-22 11:31:21
  品读佳文,最喜欢这中文章的风采,读罢此文,获益颇多。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