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妙蓝:用声韵音符燃放文字(赏析)
我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声音控,特别喜欢江山主播妙蓝老师的声音。她用流莺般的声韵擦着了文字的火花,用如玉般的音符挑起了文字的旋律。
巧得很,也许是江山有声文学的“江山听书吧”里的主播妙蓝老师对我的散文作品的偏爱,请允许我这样一厢情愿地联想。最近我的散文《素年锦时》和《蒹葭苍苍》被妙蓝老师选中,制成了音频文学,每每打开江山的扉页,看着美图,仿佛从中轻传出玉音暖声,声入耳鼓,音抚心瓣,日子在声音里变成了旋律,将时光演绎成歌,挑音击弦,曼铺时光舞曲;把时光巧织成诗,平仄谐声,击节鸣婉,铿锵着日子的变奏。我每日要听一遍,是我的情感爱好被妙蓝主播“控”了。
一股清溪,本在深涧,突然从音箱里铺开,款流入心,冷落了溪渠,润了我的心田;一袭清风,从秋树的缝隙,带着清脆的哨音,灌入耳孔,摇荡着心神。一滴淡墨,一张宣纸,声音的墨盒打开,滴在纸上,浸渍漫延,将心打湿。是的,我这样来形容妙蓝主播的声音,从未有过的一种声音艳遇。
我相信,一种声音的温度可以播远,遥感温暖,静听流韵,绝不是幻觉,更非痴人说梦。我从妙蓝主播的声音里颠覆了温度的概念,听见了被声音唤醒的时光。我静想妙蓝主播的容貌,其实,我也想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妙意,但还是忍不住在脑海绘画这个发声体的样子。
我喜欢从名字里求意。
妙,从女,从少,少亦声。美妙少女。本义:美,好。从妙蓝的声音里寻找“声音年龄”,流年打磨过的声带,震颤着老玉被弹而出的醇厚的好音,但这种发声依然藏不住青春的魅力,所以“妙”。《史记•律书》注:“妙,谓微妙之性也。”正是这种“微妙之性”给声音以细腻的玉感,给足了令人揣测的意念,所谓声音如磁,大概就是如此吧。
蓝,是声音之色,让声音沉淀着蓼蓝的醇美之色,《说文解字》注:蓝,用来染青的草。妙蓝之声,从翠色出,听声着色,声音带着人,走进濡染浓厚的染料池,原本素白,提出则陶染,抖动则蓝鸣。蓼蓝,是蓝染植物,兴于苗、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他们加工蓼蓝,扎染蜡染,朴素之中透出了以旧洗新的转换感,韵味特别。妙蓝之音,朴素而新丽,醇和而醉心。
其声色,我宁愿相信属于从湛蓝的海中提取了“邈蓝”,款款浪生,由远渐近,声音之潮,撞击耳之畔。我还生出一款款行岸的女子,手中拎一款皮包,名“妙蓝”,那是声音的音盒魔盒。我还想,可能就是一枚蓝色的野果子,就像蓝莓,挂着白霜,总有朦胧而不得看透的韵味。声音难以捕捉,我宁愿如此类比,来求其声之妙。
妙蓝,或许这些解释就是这个名字的弦外之音,是用诗意包装的,极深,却令人急于破解,而可忽得意趣,所以被“声控”,原来声造珠玑。
声音是属于艺术的,如此韵声妙音,并非鼙鼓之音,我想,应该是金玉琢磨之后的产品。《庄子》句云:“吾闻子之言,九年而大妙。”我想,妙蓝主播的声音,早被庄子言中,或许就是妙蓝主播遵行庄子修道之语而“九年”大成大妙,所以才配“妙蓝”两个字。
用文字写无形之声音,历来是一个难点,但寻声之妙,让我入声而有了赏声得妙的情趣。
《诗经》里有两个句子,“关关雎鸠”,“呦呦鹿鸣”,古人认为鸟声鹿鸣,才是最有温度的声音。如果我将妙蓝主播的声音拟作鸟鹿之声,不为过吧。
一、用极富表现力的音色绘出散文所表达的颜色美感。
《蒹葭苍苍》《素年锦时》两篇散文恰巧都是对颜色的虚实写意,声音的轻重缓急,也必须与之相谐。主播精心拟声,不拘一格,释放出的声音,韵致精当,余味流丽。
在《蒹葭苍苍》里,无论是蒹葭的“苍苍”之色,怎样从诗经时代的蒹葭远古之色,到作者的童年蒹葭旧色,还是到如今黄河入海口处的时代之色,可以说弄“色”一贯全文,色感连绵。“素年”也本是朴素之色,“锦时”是余绚璀璨之色,两种鲜明的冷暖对比,构成了原文的色律。怎样用声韵将多变的色感描摹出来,的确需要对声音的表现做出符合原作的艺术处理。
妙蓝的声音跌宕生姿。“我即兴吟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苇花不笑我痴情,秋风轻拂,吹斜了的苇杆似醉身击掌。”这段文字将诗经表现的苍古之色一下子转换到目前的苇花秋色,前者沉郁凝重,后者颠覆既往,明快激越,落差巨大。妙蓝主播在朗读的陡转之间,用音速来调控,前半部分吟句低缓,以老音来表现,一下子带人入古,然后如坐过山车般,用轻音演绎意境的轻盈,且语速轻快,就像移动着莲步,生风细妙,飘飘然,将散文表现的跌宕情绪,准确传达给受众。
妙蓝创造了声音的童话梦幻世界。“风是风情,轻轻摇曳着苇丛,谁也不知里面藏了什么而招风;顽皮的我,曾投小石其间,常惊奇藏身在里面的飞禽。我喜欢那种被我招惹而飞鸟仓皇窜出的动感画面。”这是童年所见的芦苇画面,主播灌注了声音的情感颜色,首句抒情,主播朗读时,在“风是风情”句后一顿而念思念起,提顿轻盈,却落声遥远。其下叙述故事画面,注入了童话的颜色,仿佛是在讲述王尔德《巨人的花园》的怪异神秘,将一个纯真的童年时代芦苇的影像拉开。语调里有纵情释放却又有调皮无羁的姿态。声音马上给听众一种抚摸的感觉,塑造了情调依旧的艺术氛围,走进而不出,不出而为另一个声音牵住,那种情绪被声音左右而情愿,是妙蓝在弹拉一曲童年的慢镜头,引人入胜,胜而不舍。
妙蓝的声音仿佛如给金银掐丝,自然成趣。“我第一次真切地理解了所谓“蒹葭苍苍”的“苍苍”不仅仅是一种灰白的颜色,更是辽阔与轻漫,就像一张巨大的宣纸,苇花是纸上的纹络,风动波生,我有了运笔其上的冲动。那款款而锦动的样子又像是梦幻,哦,是的,难怪那些农人聚集在他们的梦中。”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时代之色的写真,借助对“苍苍”之色的诠释,以虚写实,在声音表现上,往往会无端拔高,显得空洞,令人难以接受。妙蓝主播运用了很多声音表现技法,灌注了一段抒情曲。在对颜色的“声解”上,主播使用了重音,且拉长了主题词,将“辽阔”和“轻漫”用声情铺开,包裹了听众的思绪。在演绎这个比喻句时,不顾听众是否马上意会其象,将比喻的中心词“宣纸”“纹络”提到了音尖上,挑起了听众的审美意象,传达混沌曼妙的美感,都为句子的尾词“冲动”服务,蓄势急促,造意迫切,传达出“冲动”的原因,这种声音诠释词语的功能,实在难得,更难驾驭。在诵读“梦中”两个字,按常态应该表达飞跃之感,但前面的语势已经很疾进了,这里突然大胆地使用了下压的声音表达方法,就像书法里书写“捺”,放弃“斜捺”,中意于“平捺”,虽平沉,却也有激昂之韵。在声音的响度上,主播有意做了压抑,描摹上如马奔腾,已经放荡不羁了,尾声处则信马由缰,声音波形平缓起伏有致,但依然藏着不尽的妙意,引人入梦,生发出对农人割苇梦的呵护之情。
在《素年锦时》里,我特别赞赏主播对“锦时”的声音色彩的处理,“锦色”程度不同,音色不同,音律微异。
适度夸张对比的声音,音波跌宕。“虽囊中羞涩东借西凑了盘缠,但有踏上锦绣前程的壮怀,瞧不起腰缠万贯;虽仍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衣,仿佛觉得云锦天章我霞披。”这段文字在对比关系的处理上,主播采用了夸张的声音表达方式,前句低沉,充满了同情和酸楚,后句则将“锦”字读出了绸缎风袭的韵致和动感,表达出对作者人生境遇蝶变的惊喜与自豪。
这种韵味曾被古书乐论所肯定,《艺文类聚》说:“大师奏操……沉微玄穆,感物悟灵,此亦天下之妙音也。”妙音,这个词令我想到了“文殊菩萨”,本名妙音,充满慈怀。妙音文殊,蓼蓝染声。名本音译,我宁愿做汉语词汇分解,因声析文,文意亦殊。朗读人最难的是从声音里透出情怀,而妙蓝独步此境。听着主播的流音余韵,一股暖流入怀,其声磁我,与其说文出我笔,情动我衷,不如说有一个声音在摇动我的素笔,拨动着我的心弦,本人听着,都有欲哭的冲动,因主播将一个慈爱的声音送入我的文,且穿透着文字的壳,将峰谷之悬绝之意吟出,虽不想催泪,却已经呼泪滚出。
妙蓝善于营造声音的意境。“我的素年,不乏绚烂。回首之时,如花似锦。岁月赐锦,我不负流年。”这是文章的结句,要流出韵味,不仅仅靠词句达意,更要留足回甘之声。主播在轻重缓急上给足了韵味,“素年”轻盈,“绚烂”声华;“似锦”染情,高吟“岁月赐锦”,以多情的颤音将“我不负流年”的励志精神送出,将文章的沉淀厚韵释放出来,拉长绵延,声音的密度,在字句里疾驰缓行兼具,亦如茶入喉,穿肠游腹。
在声音美学里,有一个“音品”的词语,品即音色,这是声音频谱的奥妙所在。主播在这个段落里,于急切里舒缓,在舒缓里求急,这种把握,极尽了声音的妙韵,真有黄莺出谷的美感,更有鹰击长空的姿态。绵言细语,不能达意;莺舌百啭,不能尽情。只有精准捕字,才可将缓急有致的语流呼出。
声音之于文字,是一场恋爱。文字最恋声音,一旦合体,就是声饰文字,文字附体于声,字与声合一。声音给文字披上了美丽的华裳,文字借声音流出灵魂。这是声与字的关系,我想,妙蓝主播一定也是深谙之妙,才可如此演绎,纵意而不失规矩,敛放自有法度。
二、用声音唤醒散文中故事的旋律。
主播所朗读的两篇散文有一个特点,间插表现主题的故事片段,这些片段并非完整,要用来诠释散文的每一个情感点,若不能确切理解故事对作者心念的诠释关系,可能就读出了另一种不协调的味道。
在妙蓝的声音里,故事并不像小说那样一个板眼敲下来,只有叙述和高潮,而是充满了灵动的韵味,弥补了故事情节的淡化问题。
1、以声音为载体,呈现多变的有声画面。
在《蒹葭苍苍》里,有作者与收苇农人的一段对话,是一个松散的故事,去情节化,怎样成为不散的画面?主播颇用心思,将苇地递烟的细节,读得那么不经意,似乎是轻弹琴弦,是轻启帷幕。叙述农人割苇的壮观,将故事的核心句子“这里漫天飞着的苇花,就是他的钞票”,用饱满的语气点燃了句子的情感火花。叙述农人对芦苇用途的理解,将并列的词语,轻快而急促地吐出,将载重化为轻动。这个画面声情并茂,受众有急切走入画面中的冲动欲望。画面感历来是诗意的特征,这个画面很普通,但有了声音的演绎,画面跃动,人处在动态,更有抒情句子提升了画面的情感强度,唯美唯韵。
2、用声音刻画故事的灵动起伏效果。
《蒹葭苍苍》写孩子们隔着芦苇丛逗夏夜洗澡的女人一节,声音里传达出神秘感,将“羞涩止步”读得细微轻声,仿佛是捉迷藏的调皮。而将孩子挨骂以后笑得“前仰后合”,读得夸张,好像有幸灾乐祸的味儿,更见风趣。听着主播的声音,我感觉她的女人声韵里含着“小兔崽子该死”的暖骂的畅快。一轻盈,一明快,起伏跌宕,故事本无情节,靠声音弄出了戏剧性。我相信,主播以情投入才使得这个画面蓄足了别样的滋味。时光的画面在文字里是睡着的,而在朗读的语调里完全是鲜活的。可以说,朗读的效果,将这段文字的蕴意丰富了很多,且扣紧了散文的主题情趣。
3、口语化的讲故事风格,卸下文字的沉重。
每个散文故事,在妙蓝的声音处理上马上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妙蓝的声音演绎故事令人遐思。《蒹葭苍苍》写作者带领学生参加高考,以声浓染“七月流火”的句子,仿佛是声音在火苗上跳跃,燃烧,充满了激情,感染力特别强大。写在百里苇地农人割苇的画面,则将沉重的劳累化作轻盈的飘声,就像琴曲在似断似连处,将劳作的时光注满了诗意。写作者自制短笛挂壁,希望得到女孩子赞美,妙蓝的声音则给足了心事重重的意味,似有促成一段缘的慈爱。朗读作者的父亲破苇编席的场面,就像用船桨击水,溅起浪花朵朵。这些故事画面,因主题的关系,表达的是因“苇”而欢快的情绪,所以,妙蓝的声音如叙家常,亲切得宛若触目,似见笑容可掬,读者有围坐听故事的气氛感觉。这得益于完全乡土化口语化的声音色彩的运用,从俗中求得了雅趣。
妙蓝的声音捕捉到故事的诗意。《素年锦时》里的画面多是旧时光的掠影,是土旮旯里的流年锦时的影像,如,儿时的身世不幸,在农村干杂活的境况和精彩瞬间,考上学的兴奋,初恋的错失,学生相送老师的离开,茶舍里品茶的时光,都在“流年锦时”的主题词下,所以,流年不悲,锦时恩遇。妙蓝的声音,时而如吹一曲雪花飘的凄冷;时而似一段沉夜窸窣,将流年的时光演绎成促膝的低语;时而如告别断桥的凄美,频频回望;时而如荒野吹笛,风走笛音相随,余音袅袅。也许,只有口语化的声音,才适合沉重的时光。
声音可以将人带进故事是一个层次,可以将文字裁成一行树,播下一畦苗,听着亲切如狎,如醉,这是另一个境界,妙蓝主播得之。故事可以激活尘封的岁月,声音可以串起岁月里的珍珠,如此,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妙蓝用朗读认证了故事与声音相谐的美妙关系。
我于声和音,总是分不清,《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明显就是声与音分开的,而对这句的解释,又各不相同。
此文是写朗诵之美,我们通过此文,也品出如《琵琶行》的妙处,但作为一个专业,郎诵和吟诵真的要有专业知识才能体会到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