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有理也要讲究点(赏析)
朱光潜先生不愧为美学大师,他的文章除了极具审美情趣以外,我以为更多的还是便于读者接受,而且是读者乐于接受,即使是在说一个大家还不太关心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说一个大家不太容易接受的大道理。这样看来,要让别人明白你要阐述的道理,或者是要让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简单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得理不让人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而,有理也应该讲究点。《咬文嚼字》一文就很讲究。
讲究策略,在不知不觉中说理。
在《咬文嚼字》一开始,朱光潜先生并没有拉开教训人的架势,去直接给人阐述“炼字”的道理,而是用郭沫若先生接受演员的意见,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改动一个字,从而使得戏剧人物语言“够味了”,这么一件事为例子引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他说理的环境,因而,第二段开始说“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且你还是乖乖地就范。就这么点小策略。
讲究实际,在切身体验中指导。
纵观《咬文嚼字》全篇,所举事例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绝对没有去刻意求新求异,去卖弄“大家”的丰厚底蕴,而是很实在,很实际,让人看得懂,想得通,悟得到,仿佛都是每个人的切身体验一般,就把道理讲明白了。贾岛“推敲”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吧,而且,如果讲“炼字”怎么会不用到“推敲”呢?然而,朱光潜先生用这个例子把人引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一来,就不怕你不回过头去再去揣摩一番当年贾岛究竟“玩索”的是哪一种意境了。
讲究文采,在耳濡目染中熏陶。
《咬文嚼字》作为一篇文化随笔自然是文采飞扬。是否妙语连珠不敢说,但佳句确是不鲜见的。他在说“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的时候,用了这么一个比喻,“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多美妙的语言!读了这段话,你会觉得朱光潜先生在跟你讲道理吗?还有一处说“套板反应”,更是精彩: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就这随便的援引,那文采却讲究得多了,读罢,不觉你已经在文学修养方面有所提升了。
讲究趣味,在谈笑风生中施教。
要说趣味,不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咬文嚼字》都充满了理趣。读这篇文章,它会让你忘却你在接受教育,也会让你忘却了哪里在列举事例,哪里在阐述理论,都一样的谈笑风生,都一样的兴趣盎然。我们不说贾岛的“推敲”了,也不说李广射虎,单说估计不太容易理解的苏东坡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看着貌似举例子,可实际上呢,文字的那个联想意义上的“理”就给你摆列清楚了,而且还颇具“清沁肺腑的意味”。这个“意味”从哪里来,我也说不好,只是,我在教授此处时,忽然就产生了一句“临名泉品名茶赏明月”的联句,也禁不住想让同学们对上一对。
讲究技巧,在意料之外时“布道”。
这方面朱光潜先生颇为讲究。本来,郭沫若先生把一个“是”字改为“这”字,境界全出,自然是“炼字”的好例,后来发现《水浒》《红楼》这些经典名著里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收效也不错,于是把“你这”句式推广开去,反而“根本不成一句话了”,大出人们意料。也就在此时,朱光潜先生适时地阐明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么一个道理,这正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了,“咬文嚼字”作为文章的题目也应该算是一个意外。你想呀,“咬文嚼字”通常是含贬义的,然而在这里却要反其义而用之,你说是不是意外?
“打铁还需自身硬”,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处处讲究,似乎就在告诉你: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讲究炼字讲究创新的话,那就看《咬文嚼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