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乡情流淌成佳作 益北高奏英雄曲(赏析) ——双双喜老师长篇小说《益北原》序
写长篇小说是件苦差事,要想把长篇小说写好更是件难事。
刘丙学老师把苦差事干好了,把难事做好了。《益北原》证明了我的这个论断。
我与刘老师相识时间不长,因互相欣赏得成好友,常在一起探讨小说写作方向及心得。我对刘老师的认识是:刘老师有很高的传统文学素养,创作有激情有韧劲,更有极强的故事架构能力。《益北原》集中展现了刘老师写作上的所有优势,令我拜读之后,更添敬佩。刘老师邀我为此书写序,虽心中忐忑,然盛情难却,只能勉力为之。
写自己的家乡,写自己家乡的人,写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这是刘丙学老师创作此篇小说的因由。生于斯,长于斯,斯地的人物精神风貌,血液中流淌的精髓,都装在作者的脑子里。爱和热情,让一个文学工作者大脑高速运转,把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一幅幅画面,在大脑中心进行再加工,乡情汩汩,终成就一部佳作。在这益北原上,高奏了一曲英雄赞歌。
一个作家,只有扎根于大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才能写出有特色而厚重的东西。正像是莫言,所有的作品都是立足于山东高密东北乡,写的是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生存的人,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刘丙学老师也是山东人,他所写的益北原,或许不同于莫言笔下的东北乡,然而一省水土,终会有相似之处,只是在不同的作家眼中,在不同的表述之下,不同时代的不同人,还是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小说开头的楔子,看似和小说正文没有太大联系,时间上也有割裂感,然而,正是这个楔子,为这几十万字打好了底色。这是发生在光绪十六年间一桩惨事,拳匪唐一藏、刘铁拳、李卫之被施以惨绝人寰的梳洗刑。这三人是勇于反抗的代表,在这三人中,刘铁拳是重点人物,他在酷刑面前豪气干云,刽子手故意放慢行刑,用了一个多小时来折磨他,而他始终没有呻吟一声。这是一条硬汉。整个行刑过程悲壮而惨烈,让读者能感知到几位义和团牺牲者身上表露出来的英雄气质。一翻开楔子,读者的心就被感染被抓紧。
那么这个楔子和后面发生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呢?民国时期的刘老三,正是刘铁拳的三儿子。小说情节围绕着刘老三一家展开,却也牵着楔子里的故事,一坛唐三香,秘密藏了三十多年,这唐三香也许正是当年先辈英勇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传下来,燃烧在子孙们的血液中。刘老三的三儿子,懦弱的刘青玉,遇到酒就变成了傻大胆;刘老三的二儿子刘汉玉身上本身就长了反骨,先后跟了几个土匪;而大儿子刘光玉,一个标准的赌徒。老刘家的几个汉子看着似乎都没有继承先祖风范,刘老三自己更是狡黠精明会算计。然而,当日本鬼子来袭,刘家的这些汉子,虽没有成为龙,却也不甘做虫,最终都展露出血性,多多少少参与到斗争中去。没有靠酒壮胆的刘青玉凭弹弓打掉敌人探照灯,为地下党活动做出突出贡献;刘光玉帮着救治李正泽;刘汉玉则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被鬼子剥了皮。先祖的血性基因,在刘家兄弟的血液中流淌着。而在这益北原上,从来不缺少英雄,由小木匠成长起来的李正泽,药房掌柜孙正义,舍身炸敌人堡垒的宋世华,家人惨遭屠杀奋起反抗的杨丰智,由土匪成长起来的柳墩儿,甚至那无声支持的驼背大叔,还有深入敌人内部,最终却被自己人冤杀的绒花同志,祝世交家的金桂银桂铜桂铁桂……
益北原战场的斗争,显得生疏而毛草,而这种生疏毛草,恰恰显得更加真实,这些战士们,也是一步步成长的,他们也是在探索中前进,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反抗是源于他们的本能和对家乡的守护。说他们是英雄,并不仅仅是指他们在面对外侵时,还指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重压、灾荒的无情时那种坚韧,那种在无奈中挣扎的既悲怆而又悲壮的的反抗。
刘老师对这些人的塑造,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物的成长,就在于人物的多面性。他没有掩饰人物身上一些黯淡属性,让他们就以最朴实、最鲜活、最真实的状态呈现。这里没有高大上,没有固定脸谱,读者是在和狡黠的农民对话,是在和赌徒对话,是在和土匪对话,也是在和一群有血性的人对话,这群人,共同谱写了益北原的英雄赞歌。
而在这些英雄里,要单独提到的,就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凤桂。
凤桂,似乎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她敢爱敢恨敢承担,爱情失败,无奈嫁给刘青玉,痛恨赌博,偏偏刘青玉给的聘礼就是赌博赢来的,后来刘青玉两次赌博,一次失去了儿子,一次失去了女儿。接二连三的打击和失望几乎击垮凤桂,然而这个女人终究挺立着,又接连生了几个丫头和忠孝节义四个儿子,她用尽智慧承担家庭重担,当战争来临,又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她的身上集结了果断、柔韧、智慧,和最最伟大的母性。她也许更应该是益北原的代表人物,是益北原人民的名片。苦难压不跨,风雨难动摇。正像那书中多次出现的凤桂树,花开时节有异香,花落时分动人心,娘家凤桂有盛姿,婆家又育凤桂苗。这凤桂树,伴随了凤桂的一生。我想作者是有意去进行比兴的,树与人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似性,这不同于《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比兴不是简简单单的年华流逝,而是从命运到品质的统一。
忠孝节义,这是凤桂四个儿子的名字,从她给儿子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在强势的外表下,骨子里刻着中国最传统的东西。如果说其他人物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而凤桂则是作者偏爱的人物,我们几乎看不到她身上明显的问题,除了有些刚烈,风风火火,爱憎分明之外,而这些,谁又能说就是缺点呢?
我想,她也称得上是英雄,是英雄母亲,是英雄女人。
自然,有英雄就有狗熊,益北原这部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反面人物,这些反面人物,作者并没有让他们昙花一现,而是把他们塑造得很丰满,把他们身上的劣根性挖掘得充分透彻,让他们的嘴脸暴露得很彻底。而在敌我斗争中,英雄和狗熊之间才有了精彩纷呈的较量。
我非常佩服刘老师对情节的设置和安排,这部小说拉的战线比较长,从光绪年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小说的主人公从青年时代对爱情的追求,一直到儿女成家嫁人步入老年。期间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经历了民国和抗战时期以及三年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背景复杂,人物命运坎坷,全书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如何把这么多人的故事架构在一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刘老师不仅仅安排得别致有序,还多处埋长线,设悬疑,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抓读者心理。例如,开头唐三香酒坛的疑问,一直到三十多章才揭开谜底;再比如绒花同志,竟然是任谁也猜不到的一个人,且解释合情合理严丝无缝。可见刘老师思维的开阔和缜密。
在写作手法上,刘老师还是以现实主义表现为主,然而有些地方,还是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不是像莫言和陈忠实的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传统的浪漫主义手法,也或者说是给故事点染了神奇色彩。这集中表现在书中多次出现的驼背老人身上,这驼背老人,牵人姻缘,救人性命,未卜先知,似人似神。这正是作者的一种寄托,也是中国文学家一贯的退却和让步。当人在命运面前显得无力的时候,就安排一个神奇力量,让你接受和被引导。或许在这篇小说中,刘老师所要表现的东西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暗示命运已定,另一方面又通过塑造人物告诉读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许,读者朋友读完本书,也会有自己的结论和思考。
最后,我想谈谈刘老师这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刘老师的作品中,有多处对益北原地貌和景致风物的描写,细腻而传神。我想或许,益北原上的人,在益北原上随便走一走,到现在还能发现一些书中所写的风貌。
一部好作品,不仅仅是好的情节吸引人,深厚的语言功底打动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价值和意义。《益北原》这部作品,展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里面人们的斗争和坚持,正是那些年代中华民族呈现出来的特有风姿。
这部小说,刘老师说是致敬《白鹿原》之作,细读,此书在一定意义上受了《白鹿原》的影响,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并未让它失去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此书堪与《白鹿原》媲美。
丙学老师曾经谈过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一是灵性,二是勤奋。我认为刘老师就是一个有灵性的人,靠一部手机戳戳点点,以极快的速度成文,几十万字就成了精彩的故事。写作起来可以不顾形象,几近闭关状态,手指打字到痉挛,一年成就几部小说且精益求精。《益北原》老版书刊四十六万字,新版五十二万字,情节不断完善,人物不断丰满。
我个人常用网名只留阳光,多写散文和短篇小说,至于长篇,堪堪创作一部,第二部正在创作中,也没有什么很能拿得出门的作品,好在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读文赏文方面尚可。得刘老师青眼写作此序,与有荣焉。
姥姥的耙车轿,新麦儿的虎头轿,逃儿的八抬大轿,举儿的扁担轿,风风火火地颠颤着益北原,这是一副极度唯美的画面,就像是一串发黄褪色的电影胶片,胶片中串联着我的姥姥,我的母亲,我的姨妈,以及我深爱的脚下的这方热土。
有朋友问我,为啥不写迎合时代的诸如玄幻修真之类的作品呢?能赚钱啊!我微微一笑,我不想告诉他,我写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情结,一种浪漫,一种挚爱,更是骨子里的一种纯真……
我笃定地相信,相信长篇小说《益北原》会大火、大卖,甚至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