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童年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童年记忆(散文)


作者:丁旺 布衣,22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0发表时间:2019-11-16 19:54:27
摘要:回忆童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

【丁香】童年记忆(散文) 我是母亲生育的第五个、成活的第一个孩子。前边的四个均以新生儿破伤风或出天花夭折。因此我就有了个抱养的姐姐,大我3岁。
   父母在世时,常常提起,我小时特别爱哭,一哭起来没完没了,曾经一晚上抱着步行去过两次相距八里地的乡镇医院。医生一检查,说孩子没病,父母说:“没病怎么老哭个不停,还是开点药吧!”医生坚持不开药。跑回家,又哭起来,已经十分疲惫的父母只得再次抱着去医院,结果同第一次一样。
   有时哭闹不睡觉,哄得时间长了,勉强睡着,但母亲不敢动一动,一动就醒来接着哭。以后总结出一条经验:母亲抱着刚睡着的我不敢动,由父亲轻轻拉母亲双脚,让母亲慢慢睡下。我真不敢想象,自己小时竟然如此难管!
   稍微懂点事的时候,晚上淘气时不睡觉,父母咋劝说就是不睡。父母联想到我特别爱听故事,就不再专门哄劝,直接讲故事,如:“乔马山(嵯峨山)上有一群野羊,偷吃了当地农民的谷子,农民组织起来追赶,追到干涝池时,野羊喝干了一涝池的水,”听到这儿时,我就忘了哭的原因和目的,急着问:“后来呢?”爸爸接着说:“追到石马道时,把几只野羊腿都打断了。”事实上我也知道,石马道就是有一些石羊没了腿。这种转移视线,曲线哄孩子的办法很有效。
   再大些后,学会了说话,也学会了骂人。农村孩子骂人就指的是喊大人名字。记得有一次,不知因啥原因淘起气来,母亲正在做饭,怎么哄都不听,一直叫母亲名字,母亲见恐吓不管用,于是,就把正烧锅的炭掀在火上热了热吓唬,我仍不跑。母亲过来用炭掀在我穿开裆裤的屁股挨了一下。现在已记不清当时有多疼,反正一会母亲又给我屁股上抹了红药水。
   有次,上大学的五爸丛西安回来,带了几个面包,当时还未分家,母亲、伯母、三妈、四妈都在灶房。(五爸还未结婚)我正吃着一小块面包,四妈经过时不小心撞掉了我手里的面包。农村本来就缺吃的,并且是第一次吃好吃的面包,这可不得了了,我不停喊四妈的名字,喊个没完。当时我的不听话、难管,已经尽人皆知。有一次,村子来了位下乡干部,我们一群儿童围上去好奇地问这问那。有几位小朋友就对那位干部说:“这个孩子可胆大了,都敢叫她妈的名字、她妈用炭掀烙屁股都不跑。”干部说:“勇敢,长大当解放军!”
   一年夏天,五爸暑假在家打红薯窖,休息吃饭后再次下去时,发现底下有条蛇,爱好体育的他就用脚踩死蛇,把死蛇提上来交给我让我玩,我也怕得不敢接。经过五爸反复示范,才战战兢兢提着死蛇,到街上吓唬别的孩子了。
   有年秋天,我生病在附近医院治不好,让四爸用自行车带着我到县城看病。途中,四爸一旦停车小便,就问我要不要小便,其实我也便急,但碍于和四爸较生,就说:“不要。”在来回近百里路途中,我已悄悄几次尿裤子、自然干、又尿湿……说是不急尿,就是为掩饰刚刚穿上囫囵裆不久而产生起的羞涩感和难为情,自己却受了不少罪。
   在医院看完病,我打起了瞌睡,四爸让我躺在一条连椅上睡着了。等我醒来,一看身边不见了四爸,四周都是生面孔,吓得六神无主,大哭大叫;“鬼,你把我放这儿,你去哪里了?”正哭喊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生人对我说:“孩子,你四爸去城里办事,一会就回来,你不用着急!”要在以往,我是绝不会善罢甘休,但是这次马上停止哭泣,毕竟出门在外。后来知道他是邻村一位李姓村民,和四爸认识。我至今依然清楚记得,回到家时,家里蒸的红薯刚出锅。这是我所记得的首次知道害怕了的情形。
   那时家里人口多,孩子少,一个夏天的中午,三爸带着我去赶集,回来时刚出城门,(古城门还在)他又想起还有啥事没办,就把自行车放在集镇城外的路边,让我坐自行车上等,他一人进了城。来来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几个妇女指着我说:“你看这小孩穿花布衫,像不像女孩。”以后很多年,我仍然寻思:我一个小孩在自行车上坐着,如果稍微动一动,车子万一倒了,还不摔伤我,跟前又没个大人。
   五十年代末,农村小孩头发大都留得像铲子形状,剃光三面,中间留成正方形。而我没留过铲子头。四爸在离家三里的一所初中教学,他去学校时,带我到学校,理完发后送回或让学生送回。有这条件,所以就可以一直留着现在这样的头型。除了铲子头,还有个别孩子因有过休克记录,(农村人叫“气死病”)家长便在其头后部留一撮头发,名曰“气死毛。”有些心细人家还把气死毛编起来,很有特色。
   我的童年,基本上都和饥饿紧密联系在一起。粮食困难时,父亲在公社赶马车。父亲尽管经常说我们家好像没别的家庭更紧张,因为他每天出差有几角钱补助,有时还可以在山区买点杂粮添补。记得当时家里吃过最难吃的就是红薯蔓炒面,是把冬季本已干透的红薯蔓切碎,烧熟,在石磨上磨出的面粉,说多难吃有多难吃。
   一天晚上父亲回来饿了没啥可吃,就让我下红薯窖取点生红薯充饥,父亲在上面准备吊红薯。我双脚踩着脚窝一脚一脚换着往下行,一共有多少脚窝以前没数过,估计该到底了,就直接双脚一并跳了下去,谁知还有好几级,这么一跳“嗵”的一声,我倒不觉怎么痛,可吓坏了父亲,连忙大喊:“怎么样?”听当我回答:“没事”。时他才放下心来。还有一次,父亲晚上回来,让我上树摘几颗枣子充饥。我家后院的有棵枣树是身子斜着的,我趴着上树时,身子一偏掉了下来,又是虚惊一场。以后多年,父亲老提起这两件事,说:“真把人吓坏了!”
   在饥馑年代,大人小孩都为寻找吃的奔忙,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有年初冬,正上大学的五爸回家了,一个下午,他提着笼,扛着䦆头,带着我到北坡地里挖油菜根,我也带着工具。那时一切可充饥的植物,都发挥了“代食物”的作用。地里稀疏的油菜很小,我俩去得最早,五爸刚进地就说:“快点挖,一会儿人家都来了,咱就挖不上了。“人家”一词是我第一次听到,农村当时还没人这样说。油菜根原本就不是什么食物,但在饥饿时期,只要吃了没中毒就当食物吃,挖回家,洗净,在锅里蒸熟也当成了食物。
   虽然粮食紧张,但每逢过年,大人孩子总会吃几天白馍。有个春节,我和几个堂弟一起走亲戚,中午吃的小米饭,就是用小米和大米饭一样的做法做的饭。里边有不多的白色米粒,是大米又不像,是白萝卜又没吃出味道,至今都没弄清何物。
   饥饿时期,人们对食物特别敏感。有几回,父亲到山里出车回来,我已睡着,一听见核桃特有的响声,马上睁开眼睛,母亲看我醒了,赶快递给我两个核桃:“拿着,快睡吧,明天还要上学。”
   一到春节前,父母就忙着到集市采购年货,有次我无意中发现,买回的鞭炮放在了箱子里,而箱子又放在土炕上的箱架上,我站在炕上够不着。就想办法偷几个先放为快,趁父母不在家时,我把几床被子摞起来,再爬上去,就可以偷出鞭炮来。
   日月如梭,我到了上学年龄,报名上了一年级。当时没有正规校舍,仅一年级,校舍就换过三处地方,一处在我们村的村口旧饲养室里,一处在小学附近低矮的窑洞里,一处在沟边一个小队的建国前的老窑洞里。
   记得我一、二年级没好好上学,是不知道学习,还是不爱上学,反正经常不好好交作业,老被老师拧耳朵。有次放学路上,同在小学教书的舅舅问我:“老师拧过你耳朵吗?”我说;“拧过。”问:“拧过几回?”我说:“记不清了,反正有好几回。”问:“到底有几回?说准。”我回答:“八回。”后来,大概学校给那位代课老师作了处分,就再没拧过。三年级时上学有进步,只能算一般化。四年级升五年级,全辅导区我的数学分数最高。实际上,此时我才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和我同时上学的不少同学都留级了,我总算没留级。
   大概小时太难管,当我背着书包第一次上学去的时候,父亲一直站在门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蹦蹦跳跳去了学校,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以后多年,他经常提起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
   上学了,学生就得按时到校。此时开始,父亲就开始给我传授怎样穿衣速度更快,他用自己在部队当过兵的训练实践,反复对我讲述:先穿上衣,别急着系扣子,穿好裤子后下地,一边向外走,一边系扣子,这样就能节省时间,保证按时到校。
   父亲还喜欢讲述他知道的一些战斗故事,如爷台山反击战就是经常讲述的经典战例。说是国民党部队进攻山头,久攻不下,再次增加兵力,攻上去时,八路军已经全部撤离。五爸一到放假回家,就与我同住一室,他肚子里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他一回来就被我缠着每晚讲故事,我又把听到的故事,在周六班会上讲给同学们听。大概就是在这一阶段,我对军人产生崇敬感,心想着,长大以后当兵、骑一匹高头大马,腰上别支手枪,威风无比。以致一生都有着浓郁的军人情结,如爱看战争故事片,战争电视剧,爱看战争小说,性格里也带有较明显的军人作风。具体表现是:说话不重复,动作迅速、办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曾经在几处地方工作时,有人就问:“你是复员军人?”当我回答不是的时候,人家怎么都不相信。
   上小学期间,我特别喜欢看书,不管是学校图书室的课外书,还是小人书。小学的几年里,每年暑假前,县上都会下来一位老革命来校讲战斗故事,同时还带一些图书销售。这是我小时最盼望的一件事。听着那位穿着黄呢子军装的张姓老军人,讲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我为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自豪、为敌人的被消灭和失败而痛快。当看着书摊上那些想看又没钱买的图书而心里非常难受又无可奈何。老革命先后来过好几次,我连一本书都没买过。因为家里没钱让我买书。
   因为我爱看书,发生过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我们班里一位同村同学,有一本小人书《红樱歌》,厚厚的一本,内容是反映国内革命斗争故事的,我借来看了,就去还他,可是他却说:“我已经看了,先放你那。”又过了几天,我再次还他时,他竟断然说我弄坏了他的书,并让我赔他。这晴天霹雳简直让我猝不及防。我说没坏,他说坏了,这怎么能说得清楚。我就在母亲放钱处私自拿了2角钱,赔给了他。当母亲发现钱少了后,对我严厉追问,开始我还想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后来还是老老实实交代。当父母得知实情后,倒不是怎么气愤。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特别是这位同学还比我大5岁,他怎么如此这般处事,说假话竟然十分坦然老练,不可思议。
   农村孩子接触体力劳动机会最多,父亲干活总喜欢带着我。他冬季到地里拉棉花杆,再冷也不戴手套,双手互相伸进棉袄袖筒里,拉着架子车,装满一车子花杆后,他拉车我推车。尤其是装花杆,才是最不好干的话,花杆上的枝条乱蓬蓬,一不小心就扎着人,你不装它又自己到不了车上,只好不管这些,装吧!
   家里需要土坯时,父亲一般不找人帮忙,就我们父子俩干,他不厌其烦的教我装土、撒灰,挖土,直到我完全掌握每一道工序。
   农村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猪、羊,放学或周末,给猪羊割草就成了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着笼,拿着镰刀,在村周围割草。每次割草,父母定的有任务,必须割满一笼。现在让我看,到处都是草,割一笼有何难。但小时把割一笼草看作是艰巨任务。一是孩子们聚在一起贪玩,耽误割草,更重要的是,我老爱拣又嫩又大的鲜草,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任务难度。割不满回家时,怕父母批评,专门把笼里草弄蓬松,看起来就接近满了。有一年学校也分配割草任务,星期日割好草,星期一交给老师。后来学校杀了猪,还让学生每人带上碗筷,喝了碗肉汤。
   本来割草用镰刀最顺手,有次我却拿把铲子割草,一下不小心,把左手大拇指第一节连指甲铲了下来,回家包扎后,恢复如初,总算没留下后遗症。
   从三年级开始,每年暑假割柴就成了我的固定任务。不知道那时怎么家家户户缺柴烧。早上起来,带上干粮,到附近沟里割柴,早上割一捆,下午割一捆,中午做暑假作业,或上树套知了,下河去玩水。村上的涝池也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小伙伴们在不大的涝池里尽情打水仗,从池边柳树上跳水,天天乐此不疲。有段时间,在涝池饮牲口的饲养员不乐意了,嫌我们弄混了池水,影响牲口健康,就给涝池放了许多皂角刺。我没注意被皂角刺扎了脚,好几天走路一跛一跛的。
   农村孩子很少有玩具,幸运的是父亲还给我买过两件玩具。一件是发条作动力的小孩骑自行车,拧紧发条一松手,三轮自行车就在地上转圈。一件是木制狮子滚绣球,小木车上有平面狮子,拉动小木车,狮子就开始转动绣球。这在当时,还是在村里引起小伙伴羡慕的一件物品。
   虽然过去五十多年,但儿时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我写这些文字,只是想让后辈知道并记住那个时代儿童们是怎样生活,并珍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 4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丁旺老师用激情四溅的情感、生动活泼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一连串细致精彩的情节讲述得充满了童趣童乐,描绘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动人画卷。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但儿时的经历仍历历在目。作者写这些文字,只是想让后辈知道并记住那个时代儿童们是怎样生活,并珍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篇美文,情感真挚,主题饱满,画面感强,描写细腻,情景交融,能够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激发读者也想来回忆自己的金色童年。佳作,编者推荐阅读!【丁香编辑:孙巨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巨才        2019-11-16 19:56:11
  感谢丁旺老师赐稿丁香,祝丁旺老师佳作连篇,创作丰收!
2 楼        文友:孙巨才        2019-11-16 20:00:08
  丁旺老师的这篇回忆童年的文章生动活泼,情趣横生,描写细腻,情节动人,感染力强,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9-11-16 20:46:55
  童年的记忆描写的淋漓尽致,好文佳作,向老师学习了!感谢老师的佳作分享丁香!期待再次看到老师的佳作展现在丁香!问候老师!开心创作!!!
峥嵘岁月
回复3 楼        文友:丁旺        2019-11-17 10:32:43
  峥嵘岁月,感谢你的跟评,向你致敬!
4 楼        文友:秦雨阳        2019-11-16 23:37:59
  丁旺老师满怀情感,用生动活泼文字的讲述了童年的故事,呈现出一个灰色童年里的金色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一个个小故事细致精彩,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童年旧事在笔下妙趣横生。五十多年的往事历历在目,是故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财富。此篇散文,情感真挚,主题端正,描写细腻,表达准确。感谢丁旺老师,分享优秀原创首发纯文学作品。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4 楼        文友:丁旺        2019-11-17 10:34:10
  秦雨阳老师:谢谢你的理解和赞许,向你学习!
5 楼        文友:丁旺        2019-11-17 10:31:33
  感谢孙巨才老师中肯、实际、而又贴切的编按,祝你健康!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