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领略南岳衡山秀(散文)
未到南岳衡山来,已知南岳衡山秀。
因为,人们早有公认:东岳泰山雄,西岳华山险,北岳恒山奇,中岳嵩山奥,南岳衡山秀。
因为诗人早有吟咏:“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独有南岳独如飞。”——清.魏源《衡山吟》。
“南衡惟岳,峻极昊苍。瞻彼江湘,惟水泱泱。清和有合,俊义以藏。天保定尔,茂以琼光。景秀濛汜,颖逸扶桑。我之怀矣,休音峻扬。”西晋.陆机《咏南岳》。
今到南岳衡山来,亲领南岳衡山秀。
二零一九年六月三日,与孩儿们一起三代六人走进三湘四水,登览南岳衡山,领略南岳衡山之秀。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矗立于湘江之滨。在五岳中,衡山的海拔不算高,由于地势平缓而显得高大。衡山绵延数百里,大小山峰七十二座,座座独秀;自然景物旖旎柔美,件件丽秀。想知道我们登了哪座峰,览了哪些秀吗?请随我们一起走进“衡山苍苍如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领略“惟有南岳独如飞”的秀美。
一秀福寿文化
进得衡山景区,登山乘车处的接送车便把我们直接送到了南天门的一个停车场,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徒步登山。登山的路,有石阶路,可以沿着石阶而上;有柏油路,可以沿着柏油路爬坡而上,孩子们选择了后者,以照顾五岁的孙女和我与老伴。
首先经过的是“南天门祖师殿”,接着便到达“南天门牌坊”。石牌坊中正上方有“行云”、“施雨”四个大字,我顾不得探究“行云”、“施雨”背后的故事,只在“南天门”前留张影后,便急急“南天门牌坊”。
“寿比南山”石刻耸立在祖师殿右侧,是南岳众石刻中的杰作,为唐代草书大师怀素和尚所书。据史书《南岳志》记载,这石刻原本是在祝融峰舍身岩石上发现的,后来为了便利香客游人观赏,就重立于祖师殿旁,同时昭告世人:“寿比南山”之“南山”即是古华夏九州最南边的千古名山——南岳衡山。
读书时,读到“寿比南山”的传说故事版本很多,我最钟情于这一个:
有一年,琼州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连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继而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还有些河流、山脉因此而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安然无恙,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死也没伤,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成了仙。
公元七百四十八年,唐代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鉴真大师一行三十五人从杭州启程,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了这里时已经一点力气也没了,南山上的人发现了他们后,便把他们救了起来,带到了南山。他们一着南山的地,立刻眼睛就睁开了,人也有了精神。后来,他们在南山住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他们传播佛教文化,修造大山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把南山叫做仙山,也因此到山上来居住来观景的人越来越多,并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的祛病,无病的健身,个个安康人人长寿,所以,人们便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亲人长寿。
每每读到一个传说,一个故事,我就会心血来潮,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忽然看到了某些人,忽然想到了我们自己,一部分的自己,就像此时站在“寿比南山”石刻前的我们,我们这些游客:
我们来这里,是祈求南山天神赐福增寿,还是来参加西王母办的蟠桃会延年益寿;是倾听仓颉造字解说:上部是一位老人的面相,下部从手从口,用手把食物送入口中,人只要有食物,有饭吃,就可以生存下去,这样人的生命就会长久,从而就能够得到“寿”;是体验孔先生的“智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之道,还是来同“麻姑”一起献寿。
心血来潮正当是时,呼拉拉从接送车上走下来一群老寿星,有的肩背摄像机,有的手拄拐杖,有的手提水杯,有的牵手同伴,个个满面春风,目光炯炯,好不朝气。一看便知,这是一个老年旅游团队。
下得车来,他们并没有各自发挥着手中武器的作用,而是紧紧跟随着队旗来到“寿比南山”石刻前,静静地听着导游的解说。几分钟后,导游转换了释词: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想拍照的,想赋诗作词的,想喝水赏景的自行安排,一小时后还在这里集合,准备攀登祝融峰。
导游话音一落,这群老寿星们哗啦啦一片激情澎湃,三三两两于“寿比南山”之前,惊鸿一笑留下了与“寿比南山”的快乐。本是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硬是扭着秧歌,旁若无人,与“寿比南山”同欢。双手拄拐杖于身前的老爷爷,哪管聒耳欢声,只管大发诗兴:碧云蓝天伴君行,翠屏俊峰秀寿声。白叟耄耋屐齿老,逍遥自在尚年轻。
我被眼前的这群老寿星们感动着,陶醉着,潮涌的心血继续着肆意。
手摇鸭舌帽的秃顶老顽童,分明就是那个八十娱亲的老莱子,托举矿泉水的慈祥老姐姐多像捧着给母亲的一碗长寿面。他们的到来,让我的传说逊色,让我的肆意顿悟:这不就是“寿比南山”的最好诠释吗?这不就是对世人的昭告:普天同庆福寿文化吗?
一个个传说,一个个真实;一个个古人,一个个今人,就是我,我们,我们这些游客的前身与当今。老人们用脚步丈量着福寿的长度,年轻人用攀登诠释着福寿的高度,南岳衡山用“铨德均物”来凭证着福寿的宇宙法度。
“寿比南山”,我与您同框感念。
二秀金山银山
告辞“寿比南山”,走出南天门,我们便开始沿着柏油路爬坡,途径“狮子岩”、“上封寺”、“望月台”,便到达祝融峰。
登上祝融峰,迎你而立的是一个貌状如仙桃的石头,上面醒目地雕刻着“南岳衡山”四个大字。只这四个标志性的大字,让我瞬间有了一种征服衡山的快感,于是心旷神怡,若神似仙。
等稍微缓过神来,眼前的又一快感随目而生。无论是谁,无论如何都得佩服,都得惊讶人们对名山胜水的热情,因为要与“南岳衡山”留影拍照的游人早已排成了长龙依次等候。我也是喜欢留影者之一,也想在这里拍张合影,只是为了合理时间,我们没有排队等候,而是分头随意去欣赏南山之秀。
孩儿们蹦着跳着尽情着他们的兴致,老伴端着相机聚焦着镜头尽情着他的兴致,只有我坐在祝融峰观景台的一个石凳上,远眺着南山无山不绿,无山不树的茂密苍翠,随心想着小时候爷爷讲的那棵摇钱树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南山上,住着一个姓钟的樵夫,他靠砍柴过生活。有一天,卖柴回来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路旁歇脚。这时忽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向他走来,并从衣袖里拿出一粒金黄色的种子对他说:回家后把这种子种下,明年会长成树,后年会开花结果。在开花的第一年,每朵花上要滴上自己的一滴鲜血。说完,老人突然不见了,只有一粒黄灿灿的种子留在钟樵夫的手里,闪闪发光。
钟樵夫回家后,选了一块最好的地方埋下了种子。第二年春天,果然长出了一棵树,第三年果然开花结了果。钟樵夫按照老人的嘱咐,每天从山下担水浇树,每朵花上滴一滴自己的鲜血。夏天过去了,满树金黄的果子迎风摆动,好像摇动着一串串叮叮当当的铜铃。樵夫顺手摘下一串,壳里滚出几粒金瓜子,沉甸甸的闪着金光,原来这是一棵摇钱树,樵夫恍然大悟。
钟樵夫把果子摘下后,在晚上背着钱袋把金子悄悄送给附近的穷苦百姓。
自从有了摇钱树,南山上的树木一年比一年茂盛,穷人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幸福。
后来,摇钱树一事传到了县太爷那里,便派官兵在山神庙前贴一衙门布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中奇花异草概属今皇。不料,第二天,摇钱树陡然猛长,树冠高耸入云。面对这棵撑破天的摇钱树,县官垂涎欲滴直流口水,就叫人拿来一把锯子,想伐树霸钱。谁知,高耸入云的摇钱树忽得火光冲天,瞬间化成了火神。
摇钱树的故事很远了,却又让我觉得很近。在攀登祝融峰的路上,我就在想:那颗摇钱树定是像家乡圣水观前的那棵千年银杏树那样高大挺拔,那样一树擎天,那样身披金黄色的袍服,腰间佩戴着游人香客赠与的大红绸丝带。当来到在祝融峰上,我没有找到摇钱树的身影,只有这个源远的传说仍在激动着眼前南岳衡山的秀景:
连绵飘逸的树木,我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却看得见它们的形态:有的满身青苔,冠盖齐整;有的盘根错节,相拥相依;有的同根所长,枝同连理,让人觉得不仅独秀,而且情深。四季常青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黛,恰似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一山浓一山淡,胜似云雾缥缈的庐山琼林。
我就这么激动着传说与现实的相通相化:祝融峰上无树不是仙人所赐,无人不是钟樵夫的隔代之交。
激动着古老的沧海桑田与神州奋起的壮丽: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秀天人合一
窃以为自己是一个随和的性格,可在旅途赏景时,却表现出异常的执拗。面对景致,不去听导游解说,但由自己想像,即使是胡思乱想,也会陶醉在自身的乱想胡思之中。然而,当我移步于祝融峰观景台上,换景于“孝心石”石刻前时,我的执拗被导游颠覆了,规规矩矩地站在“孝心石”面前,听导游训诂。
这块“孝心石”藏着一个二百余年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双峰县,离南岳衡山仅数公里。小时候他常跟随母亲到这里来烧香拜佛,亲眼目睹过上山的古道蜿蜒曲折,路况的凹凸不平,母亲及乡邻们爬山的辛苦,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重修古道,以此报答母亲和家乡的养育之恩。我们刚才上山走的那条道,就是曾国藩为家乡父老重先修建的,这条古道被当地人称为朝天圣路,并刻下这块“孝心石”以感念曾国藩的孝心孝道。
导游的解说虽简短,却让我理解了登古道阶梯时,一路上听到的“心愿”之声,“孝愿”脚步。
“水喝足了,劲也有了,继续爬山。”路边石凳上的一对花甲老人精神着劲头站起来,对陪伴在身边的儿女骄傲的号令着,脚步坚定在阶梯上。看着这对被搀扶的老人与陪同的儿女,仿佛看到了曾国藩的后辈们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一家三口,年轻的夫妇牵着五六岁的女儿的手,启蒙着知识,和声着脚步,亲情在厚重的大地上。你不觉得这是一幅极美的人与大自然亲密而和谐的精神画卷吗?
“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来点儿刺激的,与大自然同频共振,与衡山树合为一体。”随机一声咔嚓,小伙儿为姑娘采集到了足足的宇宙能量。于是,姑娘通感大发:双手撮起一株绿叶,粉墨的脸庞在绿叶上轻轻抹着,于是,手掌像长了茸毛,身体像生了翅膀,小伙儿随手抓拍,又一声“咔嚓”,姑娘幻化成振翅的雄鹰。你说,这算不算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呢?
我就这么解读着一路上的每个人,领会着一叶一如来,一石一世界,这一叶一石一人原本就是一个共同体,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拥有着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一样的风云四季,一样的古往今来,一切俱在,从未分开。
当我的解读由路上的游人转移到眼前的“接天峰”时,于“天人合一”的领会又深了一层。
“接天峰”矗立在祝融峰观景台的东北面,是用一块块巨石垒起的奇特景观。这些巨石,一石一态,各以坚硬的身躯彰显着岁月的磨砺,以不平的棱角显示着沧桑的轮回,“接天峰”三个大字篆刻在石景的中正面,令它与祝融峰上的巧夺天工的自然奇石有别。
站在接天峰前,观整个山势,雄姿盎然耸傲于天地之间,气势磅礴,山峰似苍天伸指直接苍穹。透过层层云雾,可以看到峰顶上千年古松与接天峰相映而傲,实乃令人高山仰止。
忽然一个身影走进接天峰巅,双腿叉开两脚踩地,双手擎起顶天,多么形象的天地人合为一体啊,真真实实一个“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见,回首白云低。”的意境。
我就这么凝神仰望着接天峰,领略放飞着“天人合一”的想象翅膀,站立着。不觉中,老伴已为我“咔嚓”了好几张神情傻像,然后,走到我身边挑逗着问:
“想不想从那里登上峰顶看看?”
顺着老伴的指点,我看清了“接天峰”石景右面有一个阶梯,拾阶而上可达峰顶。我摇摇头,以示不敢,只为峰顶上的年轻人举手称赞。继而庄重着与接天峰合影留念。
此刻,心是飞的,人是醉的,醉在这秀丽的祝融峰上,飞在这天人合一的画卷中。
“爷爷奶奶,到这里来呀!”耳边传来了孙女的召唤声。随声找去,几个孩子们已站在“南岳衡山”石景前等着我们合影留念。于是,脚步快捷起来。
未等合影成照,我已向张晓风借来短诗一首,作为此张照片的题记:
树在。山在。大地在。
岁月在。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2019年12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