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浅析绝品小说《桃夭》的人物形象(赏析)
大家都知道,性与爱、爱情与婚姻、婚姻与家庭、家庭与事业,是亘古通今永恒的话题。由于时代、地域、种族等不同,价值观念相差,所以观点也就打上各自的烙印。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这个比较开放的年代,但谈到有关“性”的话题,人们还是小心警慎,其反映到文学领域,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生怕越了雷池。我认为,“性”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退避三舍。关键是看我们创作者站在什么高度与角度,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表达或揭示这一主题。读了只留阳光老师的绝品小说《桃夭》,我赞叹文中的写作技巧的同时,更为她正确的写作态度而喝彩。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当今时代,《桃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深省。
小说是以写人、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无论短、中、长篇,人物形象塑造是衡量一篇(部)作品的基本指标。那么,《桃夭》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呢?在此让我借花献佛,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要使人物“活”起来,必须在人物的“内外”下功夫。内即人物精神世界,外即人物外貌及言行。《桃夭》在外貌方面采用了抓住人物特征、动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给读者展示的主人公叶丽是一个长发飘飘、体态优美、皮肤白皙、穿着时尚的女知识分子形象。这样一个既漂亮又有气质的女子,当然会引起更多异性的注意和青睐,为下文旅途中邂逅摄影师张童生而引起他热情似火的爱慕之情创造了硬性条件。倘若叶丽是个相貌平平甚至丑陋的女子,下面的故事情节也就无法展开。所以说,人物外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采用的取悦读者的手段,而是为故事情节,乃至主题思想量身打造的客观因素;反过来说,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请看文中静动相结合的肖像描写:“因为弯腰看鱼缸里的金鱼,更是露出一段嫩白如玉的小蛮腰”;“叶丽有一头乌黑长发,垂到腰际,正随着她的步伐而摇摆”等等。这样的描述,使叶丽的外貌更具立体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桃夭》在叶丽外貌这一点上做得比较适当,即艳而不妖,纯而不俗。
人们都说:“人的命运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表现在人物所思所行之中,并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起着一定甚至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树立典型化人物,必须在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即要让人物有个性又不失共性,以及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与人物性格相吻合。任何事情存在着偶然性与必然性,前者纯属机缘巧合,后者则和参与事件的人物性格——即处理事情的态度,有极大的内在联系。当然,人物性格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逐步突显出来,人物形象也会因此更加丰满。
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主人公的内在,即性格因素,并在分析中渗透人物性格展现的手法。
叶丽的性格简要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多情、善感
叶丽面对瓶子里的金鱼以及溪水中的鱼儿所生发的内心感受,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神形兼备,这不仅说明了叶丽喜欢寻找生活乐趣,而且反映了叶丽当时对婚姻的困惑。小说对鱼的描写,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赋予鱼儿极大的灵性。如描写金鱼,它们开始交颈嬉戏,玩腻了闹别扭分开,遇到风吹草动相聚一起患难于共,到了狭小空间又亲昵如一对亲吻的恋人。鱼儿之间在不同环境下,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于江湖,那么夫妻之间呢?鱼,成了反映叶丽内心世界的真实道具,也成了叶丽与老公唐伟之间化解矛盾的纽带。文中几处对叶丽生活情趣的描述,为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做出了足够的渲染和铺垫,也恰到好处的烘托了人物多情善感的形象。
二、率真、善良
叶丽虽然穿着时尚,但是在一些生活小事情上不太讲究,比如她的吃相也令人咋舌。请看这段描述:“人家那可不是穷讲究,只图一口心里美,吃起来可是真香,像个小老虎见了猎物,眼睛闪闪发光,一动筷子就停不下来,嘴里塞得鼓鼓囊囊,让陪着吃的人也胃口大开。”如此旁若无人,只管敞开肚子吃东西,真是率真得可爱。这段描述初看似乎与文章主题没有多大联系,其实不然。正如文中提到“真实,实在是叶丽最大的优点”,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如果叶丽太矫情、虚伪,一定不会有这般毫无顾忌的吃相,后面发生的故事的过程与结局,也会因为性格问题而大相径庭。作者这段有关叶丽生活细节的白描,让其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虽然叶丽和老公“冷战”,却从来没有停止性关系,哪怕再累也会调动热情,进入“状态”,婚姻因为“性“的存在而维持着;此后,她与张童生初次相识,不忌讳和他讨论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并对张的遭遇有一种打心眼里生发“心疼”的感觉;在桃花林里,在张童生热辣辣的眼神包围下,叶丽竟然问一句“你还爱她吗”这种极易被人产生误会的话——这些都是叶丽率真、善良性格使然。
叶丽生活比较随意,可以从楼下乱石堆里拾石子放进鱼缸做装饰品,但并不是说她对待感情也如此。当唐伟怨恨她打掉了孩子,她为了挽救弥补夫妻感情,主动穿上唐伟买给她的生日礼物——红衬衣,使用唐伟爱闻的洗衣液,可见她对老公的感情是花心思的;在与张童生接触时,没有表白自己心里一丝半毫的感情困惑,非常及时地避开对方充满深情的眼神;在小溪中撑船,张童生借机靠近她的身体时,她立刻巧妙地躲开掉;尤其在桃花林,张童生意欲跨越普通男女之间最后界线,做出只有恋人之间的举动时,叶丽从几乎迷失的状态中惊醒,非常果断地做出了“做个朋友”的表态——综上所述,率真的人并非只是遇事缺少心眼,只能听由别人摆布的小绵羊。在对待感情问题上,有人说叶丽是自我救赎。我认为,叶丽自始至终不存在违背唐伟的举动甚至想法——在外旅游的叶丽好几次想到唐伟和金鱼,说明她心里装着一个家,只是忍受不了近两年的夫妻“冷战”,心里如空旷的山谷,需要一些东西填充,刚好在一个适当时机遭遇一个很优秀的男人,他又能给她这些东西。“桃夭”的启示,更加坚定了她对婚姻与家庭的守护;叶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个过程,而桃花的出现,加快了理性认识的进程。所以,与其说救赎,不如说坚守。一个性格率真、心灵善良的女子的坚守,必然换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的回报,必然实现“宜其家室”的美好愿望。反之,一个心里复杂,“跟着感觉走”,“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定然会如旅店隔壁“好”在一块的“饮食男女”那样,给一个或多个家庭造成伤害。
三、事业心强,外强中干
担任高中两个班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叶丽,为了事业出成绩,忍痛打掉了阻碍她正常工作的胎儿,经过近两年的拼搏,拿了许多奖,晋升为年级副主任,成了新来的校长手下的红人。为了开会不迟到,叶丽将手机闹铃检查几遍,几乎到了神经衰弱的边缘。像叶丽这样事业心强的职场女人虽说不是凤毛麟角,却为数不多。暂且不说是事业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叶丽为了工作出成绩私自打胎,外表看去确实像个要强的女人,可是当老公对她冷漠,与她床第之欢后一言不发,她的情绪几乎失去控制,为了不让老公小看自已而适时去遮掩。另外,从叶丽失眠多梦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事业上的强者之背后都隐含着其脆弱的一面。在这一部分,作者在手法上注意创新,安排了两场梦境,以虚写实,反映出叶丽在现实生活面前精神不安、对打胎无限忏悔的心理状态。叶丽顾此失彼的行为和因此带来的困惑,正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夫妻之间的对与错,永远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存在于他们夫妻间的情感问题。叶丽追求事业成功,唐伟渴望家庭的完美幸福,都是人之常情,只因为叶丽好强,没有和家人沟通,找到双方最佳契合点,夫妻之间才出现了隔阂,好在他们虽然一直“冷战”,但性生活并未停止,婚姻关系因为“性”的存在而维持。这好比一堆尚未熄灭的火灰,只要遇到干柴,又会燃起熊熊火焰。
在叶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都市职场女性为了理想和事业勇敢拼搏的精神之美,以及传统女性不可亵渎的纯朴善良之美,叶丽从婚姻困惑到幡然醒悟,让我们更加明白:桃花之美,不仅因为其灿烂芬芳,更因为其孕育了新的生命之果,为春天营造了自然和谐的美好气氛。作者对叶丽这个典型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叶丽在婚姻上做出的正确选择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给现实生活中依然在“围墙”内外迷失方向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最后简要说说小说中另外两个配角
唐伟是个性格较为内敛、倔强、本分守己,具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男人。小说中,唐伟从进门拥吻到性事完毕,不仅没有对叶丽说一句甜言蜜语,而且连起码的夫妻间的交流也没有;“天天k歌吼着孤独”。这样个性较强的男人,好相处也不好相处,说他好相处,是他“把自已归结到讲道德讲原则的人群中”,虽然有别的女人示好而不容易变心;说他难相处,就是在妻子的行为并不是不可以原谅的情况下,竟然“有性无爱”地“冷战”了两年。试问,像他这样“冷血”的男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有几人?在男人与女人的较量中,男人为啥不能放下姿态,真情实意地走进女人的内心世界,并非只进行简单的肉体缠绵。好在他和叶丽骨子里都保存着纯朴善良,才得以让这场婚姻延续并开花结果,作者对唐伟的着墨不多,但也是抓住了细节来写他的内心世界,比如,穿着拖鞋在地板上来回走,倚在墙上含着泪看着叶丽,对示好女人的态度等,都充分说明他骨子里有着对叶丽的爱,有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做人原则。
张童生则与唐伟不同,他性格外向、热情大方、勇敢但不粗野,是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帅气男人。这样一个黏皮糖似的男人,几乎让叶丽迷失了自己。张童生的言行虽然有些过头,很有趁虚而入的味道,其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观,以及“性,总是要先喜欢了”的说法值得商確。倘若只凭“喜欢了”就有了“性”的可能,这人世间又成何体统?“食色,性也”,造物主赋予世界所有生命体性的权力。张童生追求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和心爱的妻子因为“她的性障碍”分手似乎也无可厚非;但他和叶丽的接触中,没有对叶丽做进一步了解,也不在乎叶丽有无家室,就差点和叶丽“擦枪走火”,却有悖于人们奉行的婚内的性爱观念。性爱所要承担的不仅是两性相悦,其中还包括责任和义务,以及法律和道德。张童生的思想行为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令人欣慰的是,张童生为人处事很绅士,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这与地痞流氓的行为存在质的差别。当他受到叶丽拒绝,黯然离去的那一刻,那份凄凉着实让读者产生同情之心。
《桃夭》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安排比较温和适当。虽然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大悲大与喜的矛盾冲突,却如一股涓涓细流,韵味悠长地漫过读者心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采用网状结构,运用意识流手法,描述了叶丽与唐伟夫妻之间的矛盾、情感困惑、精神压抑、工作及生活的紧张状态;这种结构有利于作者的笔触伸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拓展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后部分采用线状结构,以张童生向叶丽示好为主线,贯穿他们邂逅相遇的始末,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故事推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给读者造成心理落差,达到犹如解开锁链般的艺术享受。与此同时,主人公也在其过程中,一层层褪去面纱与外壳,露出本来面目与灵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细节安排上非常巧妙,如鱼缸里的金鱼与小溪里的小鱼、灿烂芬芳的桃花、显眼的红衬衫,甚至张童生的摄影师身份等,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衬托作用。
即使是精美的艺术品也难免存在一些瑕疵。感觉唐伟与叶丽之间的矛盾似乎火候不够,也就是缺少了一些细节支撑,使唐伟的形象略显单薄;故事发展存在不流畅之处,比如叶丽独自去旅游,唐伟反应如何,文中没有做必要的交待。以上对《桃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许偏颇,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桃夭》作者:只留阳光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1622.html
/>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