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不明物质(小说)
冯教授把他的团队分为三个小组,一个小组进行庞大的运算,模拟奇点的产生所需的条件、状态,并负责在爆炸后按时间段收集数据。试验规定爆炸起点为零点,按10的负20次方秒、10的负15次方秒、10的负10次方秒、0.1秒记录下爆炸的温度及产生的微观物质;第二小组负责收集暗物质;第三小组对奇点模拟实验机进行检测和必要的改进,以适应即将进行的试验。他自己则负责计算奇点爆炸时的威力。威力必须可控,并且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威力大了,会造成损害,带给城市不可估量的毁坏,四周的居民会受到意外伤害。威力小了,达不到目的,得不到想要的物质、数据,失去了试验的目的。对科学的认真态度,让他必须寻找到一个既不能带来伤害又能到达目的的合理爆炸范围。
准备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没什么大的差错,团队成员们都很兴奋,期待着试验的正式开始。冯教授却犹豫不决了,他相信自己计算出的奇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被控制在合理安全范围内,可又担心爆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毕竟是人类第一次模仿宇宙爆炸。奇点爆炸产生了宇宙,无中生有有了质子、中子、中微子、暗物质……时间从奇点开始了,并继续延伸,延伸,终于在时间延伸中产生了星系……这个小小的试验,能不能在自己的控制中或者让自己达到目的,获取一些地球上未有的物质,对于这点他还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再次让每个小组认真检查,仔细查找差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搞科研必须一丝不苟。他本人再次把奇点爆炸的合理安全范围从另一个方向进行了一次计算验证,结果显示爆炸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内。
试验就在物理学园那座叫住蒙古包大楼内进行,因为其就是蒙古包的放大版,因而得名蒙古包。蒙古包直径四十二米,高二十米,半球形顶由钢材支撑,装上玻璃。冯教授设计的奇点爆炸模拟实验机装在蒙古包的大楼的底层中间。建大楼时预先在中间留下一个宽十米长等于直径的、高直接到顶的空间,空间两边建的楼房用作其他实验室。最后再检查了一番监控设备,一切正常后,控制室内冯教授带的博士下达了倒计时口令,一声“启动”,按下按钮,奇点爆炸模拟机猛地震动,一声炸响过去,一切看似恢复平静,一切却在暗中运行。监控设备的指示灯闪烁,显示正在正常工作。肉眼观看爆炸前后没什么区别,可是监控仪器记录下了人根本觉察不出在超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冯教授密切注视着眼前的计算机,数据峰值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着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峰值渐趋平稳,不到四分钟,数据峰值变化平稳多了,基本保持在一个区间内。
冯教授看一眼时间,傍晚八点过四分。从八点钟启动,四分钟内一切数据显示平稳,都在自己计算的范围内,看来试验还算成功。接下来就得看收集到什么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师,您来看看。他带的博士兴奋地叫他,并指给他屏幕上的数据,您看,数据显示有未知物质产生。
大家围上来观看,看到的只是数字变化,博士点着某个数字:看,就是它,出现的频率还不少。
好,抓住它,弄清它的轨迹。冯教授表示满意。满意这次试验,竟然捕捉到了一个未知物质。真正的奇点爆炸产生的已知物质,在这次试验中基本上都有了,令人十分欣慰的是捕获到一个新物质。只是不知在宇宙爆炸时它产生没有?或者已经产生了,人类有没有捕获到它?
经过通宵达旦的努力,大家按冯教授的要求,照时间顺序初步整理出这样一张图表:
奇点(时间起点)为零→
大爆炸后10的负20次方秒量子微观领域形成→
大爆炸后10的负15次方秒统一场分解为电场、磁场、引力场→
大爆炸后10的负10次方秒温度一亿摄氏度,形成质子、中子→
大爆炸后0.1秒温度八千万摄氏度,光子、中子、中微子处于热平衡状态,同时出现未知物质→
大爆炸后1秒,温度继续下降,中微子和未知物质向外逃逸→
……
模拟试验的规模很小,当然不能与宇宙大爆炸相比,但是能获得如此珍贵的数据已经很不错了。冯教授对此很满意,带领学生继续寻找那未知物质,想弄个清楚明白。将捕获的未知物质与某些已知物质靠近,以验证它的特性,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让它靠近电子它成了电子,当它靠近质子却成了质子,靠近光子、中微子亦分别成了光子、中微子,它单独存在就是它自己。
他的博士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摇摇头,也弄不明白,只知道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急待人去探个究竟,弄个水落石出。为此冯教授很兴奋,科研嘛,就是不断弄明白搞清楚一个又一个谜团。他给这个不明物质起了名——迷子。
自从出现一些本主和复制体后,城里的多家媒体、网络第一时间争相报道,这事成了热点新闻。奇点爆炸引起了新闻爆炸,国内外记者蜂拥而至,满城寻找大爆炸新闻,也把那所大学的蒙古包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都想得到第一手的甚至是独家新闻,当然也对本主和复制体进行了追踪采访报道。
物理学院的院长带着两个陌生人走进蒙古包,找到正在观察谜子的冯教授,关切地问:老冯,怎么样啦?
观察了两天,爆炸效果还差强人意。冯教授蹙着眉头回答。他忙着自己的事,没功夫理会周围发生的事情。
院长笑笑:我给你带了两位……
走在前面那位陌生人赶紧伸出双手握住冯教授的手:冯教授,我们对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能不能让我们参观一下您的实验室,然后再向您请教,请您把试验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介绍。
冯教授哦哦地应着,眼睛却看向院长,心里想,他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了解爆炸试验,这东西既枯燥乏味又深奥难懂,难道是同行?
虽然满脑子疑问,但还是点了点头,领着他们绕着奇点爆炸模拟实验机转了一圈。让他感到奇怪的是,他们只问了两个问题,一是爆炸威力,二是爆炸方向。两个问题应该不属于他们说的“对您的研究非常感兴趣”的范畴。感兴趣而提两个非常一般的问题,他心中老大不高兴了,认为院长慎重其事地带两个不相干的人来浪费自己的时间,太不应该了。想告辞,突然发现其中一直未说话的那人,举动着实奇怪,不解地看着他。看样子他对爆炸试验不感兴趣。不感兴趣来干什么?不曾料到,接下来,这两人的举动更是让他吃惊。
那人朝一个方向走去,边走边看。他不是在观看奇点爆炸模拟实验机而是看空间,不是宇宙空间,是实验室的空间。难道他发现了什么微观粒子,仅凭肉眼?不可能,不可能。接着那人走到了墙角,伸手拍拍墙体,从挎包取出一个盒子样的东西上下左右地移动。冯教授有些不高兴,转头看院长,院长刚要开口,被早先说话的人制止了,他调头歉然地冲冯教授来个苦笑:冯教授,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是来了解您奇点爆炸会不会有什么危害,会不会给周边居民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冯教授十分愕然,当初设计奇点爆炸时,做了充分考虑,不让爆炸损坏四周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设计经过精确计算,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控制在条件允许的安全半径的空间内,只是温度稍高些,但很快会降下来,最终与周围的温度一致。奇点只是一个零或者说是个“无”,根本不会有实质形的弹片飞出去伤害人和物,公安局的人为什么找上门来?
院长说:张局长的意思是爆炸产生的物质有没有危害。
院长你又不是不知道,爆炸后产生什么样的物质。我做的这个实验仅仅是模仿宇宙的诞生,至于产生的物质对人和物有什么危害现在还不好说。不过,我想应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危害。我们实验室的墙及穹顶可以屏蔽某些有害物质,其他物质可以散逸出去的。冯教授这样回答道。
那人走过来报告:局长,发现一处墙体有细小的裂隙。
这是意料之外的事。
三
冯教授见到了汪禾苏玉两家六口,原本是一家三口,眼下翻番了。他惊呆了,心中不住地问“怎么回事?”再见到下夜班回来的男人和他的两个老婆,有些揪心了,这该怎么办啦?周围的人都看着他,似乎都在问“这该怎么办啦?”
不知道。
没人知道,又人人希望得到圆满解决。尤其是下夜班回家的男人,他弯弯膝盖似要下跪的样子,哀哀央求:老师,您帮帮我吧,我只要我原来的老婆,不能有两个老婆,这可是犯法的事啊。
冯教授惭愧地握握他的手,张张嘴没说出一个字。
男人又开口了,目光很是期待,声音有些颤抖:要不,您再变一个我出来,老师。
看来捅了个大娄子,局面很不好收拾。一下子多出来这么些相同的人,难辨本主复制体。冯教授此刻还不敢肯定大娄子是自己模拟爆炸造成的,要有证据才能说明问题。有了证据才可以……可以什么,他也说不清了。公安局长则担心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动员居住在那片放射状区域的居民暂时撤离,也按冯教授的建议立刻安排他们体检,侧重体内微量元素的检测。
回到学校,冯教授也对蒙古包进行了检测,墙体的确存在那么一条缝隙。试验爆炸产生的物质迅速扩散,穿透障碍物,如果某一方向存在缝隙,哪怕是极小的,对于那微观物质来说也是一条坦途,一条快速通道。微观物质会在那里聚集成千军万马而又瞬间通过,丝毫不存在拥堵。从缝隙里奔涌出的物质呈放射状扩散,在一定区域内造成了奇怪的后果,制造出人类复制体。
根据冯教授的判断进行了实际检测,发现试验爆炸在0.1秒时温度,八千万摄氏度,光子、中子、中微子处于热平衡状态,同时出现未知物质,爆炸1秒后温度继续下降,中微子和不明物质向外逃逸……
看来最先逃逸的是中微子和未知物质,那么它们是否大部分是由缝隙逃逸的?
冯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只好把精力放在了寻找“逃犯”的蛛丝马迹上,只有找到它们逃跑的路线,才能解决问题。他留下那名博士继续研究不明物质——谜子,带上其余学生和最先进的检测仪器来到那片放射状区域。汪禾苏玉居住的小区空无一人,所有人转移了,四周静悄悄的,冯教授他们的脚步声踏出了回声,好比空谷回音。一声探测仪的蜂鸣,居然吓得一名女生尖叫起来,赶紧躲在一名男生身后。接着是冯教授欣慰的声音:啊,有了!
果然刚才一直静止不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并轻轻地震颤。说明试验爆炸产生的物质扩散到此。大家既惊喜又惊奇,都来了精神,在冯教授的指导下,对该小区来了个地毯式搜索,尤其针对出现复制体的家庭进行了仔细地扫描搜索。
汪禾苏玉家位于九楼的一套八十平米的居室,他们一家三口,千千万万的家庭都这样,小两口上班,孩子上幼儿园。在模拟奇点大爆炸后,又实实在在与其他普通家庭大不一样了,让他们家发生变化的秘密也许就藏在这套房屋内。
门开了,师生们站在门口,无声地打量着曾经普通的人家。这套房这栋楼这个方位从一楼到顶楼的二十多套房,迎面正对试验爆炸从缝隙泄漏出来的爆炸物质,有三户人家全家出现复制体。大家正看着想着,听得那名女生小声说:我害怕……害怕多出一个我!
冯教授看她一眼:多一个有什么不好?你妈不用养就有了两个一模一样上大学的女儿。
另一名学生解释说,她怕有人抢她的男朋友。
哦。那我先进去,有顾虑的人可以不进去,在门口等着。冯教授进了门,开始探测。最终所有学生都先后进了门互相配合开始工作。
用了一整天把小区每个角落和重点的单元楼层检测完毕,连夜汇总分析的数据,没有太大差异,不好对发生的复制结果作出判断。唯一可喜的是,从现场收集了部分试验爆炸产生的遗留物,遗留物中存在不明物质谜子。是不是该物质进行的复制,不好断然下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试验爆炸产生的已知物质是不会有复制作用的,不明物质谜子则存在极大的疑点。谜子作为怀疑对象是有依据的。发现谜子之初,它的表现不同凡响,和谁都能打成一片,说像谁就像谁。
它具有复制人的能力吗?
因为模拟爆炸产生的物质有衰变期,冯教授认为复制出来的人会发生变化,他来到专门安置他们的地方。首先走进那男人临时的家,男人上班了,女人在家热情地接待了他。女人情绪饱满,心情舒畅,有问必答,还笑容满面。从她身上没发现什么异常。可是在另一个她身上发现了一些异常。这两个她,他称之为甲乙,前一个为她甲,后一个为她乙。在不清楚谁是本主谁是复制体的情况下,只好以甲乙区分。她乙不同于她甲,首先是情绪,她乙的情绪低落忧伤,可以理解,被丈夫抛弃了嘛。还有就是从肉眼看她乙比她甲瘦了一些,行动迟缓,思维有些滞后,回答问题总要仰头看天,想想后才回答。摆谈过程中她乙总在掉泪,不时伤心地抽泣。
从她乙家告辞出来,冯教授问陪同的社区工作人员:她乙一开始就这样吗?
刚开始她们都在争王师傅,都想和王师傅一起生活。王师傅很为难,不知哪个是和他一起生活了三十年的妻子,伤心之下拿起刀要自杀,说选哪个都不合适,都伤你们的心,我不想伤你们的心,我先走!好在及时抢下了他的刀,后来她乙主动退让,成了今天这样。末了,社区工作人员叹口气,问一句:冯教授,你说她们哪个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