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雨色空蒙访岔峪(散文)

  【柳岸】雨色空蒙访岔峪(散文)


作者:尚儿君子 秀才,2400.1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7发表时间:2019-12-28 10:18:03
摘要:渭北合阳的大地上,有一条徐水河。河的尽头连接着黄河,滚滚向东,汇入大海。在两河的交汇处,千百年来坐落着一个村庄,她的名字叫“岔峪”。因在黄河岸边,常年有着水运摆渡,所以就有“古渡岔峪”之称。

渭北合阳的大地上,有一条徐水河。河的尽头连接着黄河,滚滚向东,汇入大海。在两河的交汇处,千百年来坐落着一个村庄,她的名字叫“岔峪”。因在黄河岸边,常年有着水运摆渡,所以就有“古渡岔峪”之称。---题记
  
   正值三伏天,我受金水文学社的邀约,去岔峪古渡采风。一大早出门,伴着零星的小雨,准时在约定的地点,我与14名文学爱好者,分别乘坐三辆车前往岔峪。在去往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倒是给这一段的大热天增添了丝丝清凉。
   望着车窗外的雨,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是我在年轻时被组织上抽调,去离岔峪不远的村子上党河驻村“三讲教育”工作。因而,在闲暇时就去了岔峪村。只记得小路弯弯,交通闭塞,在狭长的徐水河沟壑迂回。当我第一眼看到岔峪村之时,只见房舍零散且破旧,村容村貌极为落后,一条黄河在村的东头横断开来,成为天然的屏障。因此,千百年来的岔峪古渡口就传承下来,对望的河对岸就是山西。那时,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里只有感慨“唯见黄河天际流”。
   当车子驶入徐水河的路段时,我知道就离岔峪村不远了。令我惊奇的是,原来蜿蜒曲折的沟路已经是平坦地水泥路了,两旁的树木在雨中显得愈发葱茏,随着雨雾的萦绕,让我的心里多了几许期待,现在的岔峪变得怎么样了?
   大约经过十分钟车程,我的眼前被一个整洁现代的新农村所吸引了。只听车上的同伴说到岔峪村了。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啊!这和我二十年前认识的岔峪村格格不入啊!
   在我下车的一瞬间,只见北面整齐有序的民居从东向西一字排开,上下错落有致,带着江南徽派“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元素,让这里一下子变得婉约柔美起来。再看,高大庄重的村部一楼是多功能大楼,人流出入有序,上面的“移民中心 游客中心”八个大字尤为醒目 。转身而望对面是一湖静水,水波粼粼,有水鸟不时掠过,涟漪点点。在向西紧挨着的是绕湖路径,绿草萋萋,树木葱绿,间隔着十二生肖的石刻像,甚为精致。路的西边就是宽敞的文化广场和生态绿化公园。
   远眺南边,神驼山蜿蜒向西。只见绿色的植被,将整个山覆盖的郁郁葱葱,形成一个天然的氧吧。在山峰的东南面,写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尤为壮美。此刻,我擎着雨伞,呆立在雨中,这还是我原来印象中的岔峪吗?
   最使我诧异的,正是村头的东边,一条沿黄公路横贯南北,与滚滚黄河水一起浪迹天涯,终结了岔峪千百年来没有公路的历史。站在沿黄公路而望,一面是一去不复还的江河水,一面是新建的移民新村,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凸显了山水岔峪,绿色岔峪之美。
   在这次金水采风团的安排下,首先参观了移民中心和旅客中心合二为一的综合服务大楼。进入服务大厅的第一眼,就被设计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布局所吸引,环顾四周整洁有序,功能区分工明确,让游客享受到优质服务。大厅内既有精心布置的村史风情展示,又有为顾客服务的休息区和商品购物区,并且人性化的有图书免费阅览。令我欣喜的是,在大厅有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可见岔峪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着年轻人的加入和了解。在这个大厅让每一位游客可以了解到岔峪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情文化以及发生的日新月异变迁。
   当我粗略了解完岔峪村的风情文化,同行者建议去实地感受一下风景如画的岔峪。于是,一行人陆陆续续走出大厅。外面下着小雨,大家纷纷撑起了雨伞,在雨色空蒙中感受夏日的清爽。沿着伊人湖而行,只见周文王和太姒的塑像映入眼帘,一下子《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随口而出。谁不希望自己的爱情甜蜜,婚姻美满?放眼而望湖中心的小岛,伴有凉亭,借着雨雾的萦绕,仿佛那个“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水袖翩跹,聘婷伫立,凭栏而望,只等心上人涉水而来,能不心怡乎?湖面上烟雨朦胧,既有人工点缀的天鹅戏水,又有白鹭在湖面掠过,亦真亦幻,难辨真假。行走的路径,一边是岔峪村人文的介绍牌,一字错开;一边是十二生肖的塑像,让处在期间的游人在不经意间会询问自己,今昔是何年?为何早生华发?属相在年轮中有序交替,而匆匆时光一去不停留啊!伊人湖的西边就是文化广场与芳草萋萋的生态林,道路蜿蜒迂回,充满了诗情画意。不时间就有“子夏传经”“天作之合”“蒹葭”等等的景致映入眼帘,让行人有了古风情韵,只觉往事越千年。
   看着穿梭来往的人群,在雨中擎着雨伞的我,拥有了江南的几许韵味悠长。只见那些爱美的女子,时而停驻留影,时而停驻观望,随着夏风吹起的裙袂,增添了几许妩媚,含有了尤怜的惆怅之美。为什么雨中会有这么多的游人而来?这是今天岔峪举办“伊尹故里文化节暨放河灯活动”,在文化广场有序进行着会议议程,传播着活动的意义,讲述着岔峪村的变迁。
   这时候,我在雨中仰望神驼山,想当年山上龙居寺的香火兴旺,至今遗址犹存;想当年抗日战争之激烈,古碉堡遗址诉说着因落后遭受侵略者的欺凌。可是,现在这一切都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淹没,成为一曲村庄见证历史的丰厚沉淀。兴亡的交替,对于岔峪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显得沧桑而厚重。
   回头再去村头的岔峪古渡口,已经没有当年的艄公摆渡,货物运输,秦晋往来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沿黄公路让运输更快捷,往来更方便。此刻,但见宽阔的黄河水平缓南下,一去不返。苍茫的水面伴着雨水的倾洒,让人感慨这里的几度风云,几度春秋。
   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同行者催促去品尝一下文化节的小吃。于是,三五个人为伴,一起去新建的民居农家乐。走近时,但见当地的踅面、荞面刀削面、凉皮、肉夹馍、油糕等等,在集会上一字排开,吃饭处以雨棚遮盖,显得整齐有序,而游客则根据各自的喜好,悠闲地品尝起来。
   吃罢小吃,有人提议去高处的观景台欣赏一下岔峪的全貌。随即一行人又撑起雨伞,在坡道甚陡的路径向北而行,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就来到观景台。这是一座仿古式的六角亭子,里面有供游人歇息的木制长椅。放眼望去,东面的黄河水浩浩淼淼 ;南面的伊人湖,生态文化公园尤为壮观,远处的神驼山树木青翠茂盛,游人漫步其中;西面由徐水的沟系延伸着,神秘而沉静。北面是悬崖断隔与新建的村落相连,一气呵成。
   俯瞰岔峪村的全貌,就会惊奇的发现,这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黄河水千百年来让这里的古渡商贸成为传承后代的依托。而徐水在这里也注入黄河,成为村民灌溉农田滋养生命的根本。最为重要的是村里有两口泉水,让这里的村民没有汲水之忧,繁衍生息。在这里,黄河像母亲一样,徐水河如女儿一样,共同滋养着岔峪人安居乐业。这里的山,退耕还林之后,愈发显色苍翠深幽,宛如一道天然屏障,为岔峪震住风脉,才拥有了今天打造出来的江南韵味。有山有水的地方,人们能不安居乐业吗?
   因观景台与村舍离得不远,在雨色空蒙中显得沉静而整洁,于是一行人便有了造访农家的渴望。再则,雨越下越大了,到农家小屋可以歇息一下。这样即能避雨又能聊天,更是此行的一件快事。远观整齐划一的民居,可以看见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筑起的仿古墙体,依次而上共三层,墙体上面绘图着3D民俗画,与江南风格的民居完美融合。并且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小花园,花色正好,十分致美。这足矣体现出移民新村的设计者,用足了“绣花”功。
   当我敲开一家人的大门,开门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汉子,说明来意,他便把我们一行人邀请进屋。房屋内是单元结构形式,有客厅、居室、灶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干净讲究。在聊天中得知他姓雷,也是这个村的主姓。当我问起岔峪为啥是移民新村时,他说:“我村岔峪是黄河岸边偏僻的小村,千百年来就是靠黄河摆渡,种点庄稼,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由于紧挨黄河,受到黄河变道,加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影响,而且我们居住的低,如果一发大水,黄河水就会倒灌村。祖祖辈辈都很苦,但是今天的娃们享福了,过上好日子了。这多亏新的移民政策,经过镇党委政府,移民局、村委会一起为我村精心打造设计,才有了今天的新村庄。当时就是移民政策给一点,我们自己筹一点,用旧房换新房,统一规划,居住面积和风格都一样,做到了公平公正,家家户户都非常满意。特别是移民局帮助我们把村容村貌整饬一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现在,我作为一名岔峪人很自豪,我们的居住条件不比城里人差,而且吃得绿色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是城里人所羡慕的。现在,我村又搞起旅游,好日子还在后头哩。”一番话,让我听到了这位汉子的心声。在聊天中得知,岔峪村的年轻人都陆续回来了,为村里注入新的生机,让以后的发展有了希望。
   寻访完毕,临近傍晚。雨停了,正是华灯初上。这对于岔峪村的人来说,就进入到一年一度的放河灯活动中。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日,是岔峪村的放河灯风俗。最初放河灯是为了祭祀河神,让河神保佑摆渡人平安,以及祈求村上不发大水,风调雨顺。后来人们为了寄托自家的子孙绵延,就把捞到的河灯带回家,以乞求河神赐予自家子孙。因而,每年都有祈福求子,还愿河神的人家。现在,随着放河灯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使放河灯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一来,秉承了古老的祈福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之意;二来,就是祈福国泰民安,共筑中国梦的民族伟大复兴。
   放河灯是从庄重的祭祀仪式开始的。首先是钟鼓礼乐齐鸣,由村里的年长者,德高望重者,身着华丽周服,供献上祭品瓜果、牛羊、花馍等;然后由尊者宣读今年的祭文,告慰河神,行三叩九拜大礼;最后宣读这次活动献礼者的名单。接下来就进入到放河灯的主题。
   这时,在沿黄公路上,已经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还有媒体记者。只见放河灯的铁船上,坐有二十多位精壮的汉子,带着河灯,驶向由南向北的宽阔河面。在离村大约2公里的河面上抛好锚,就开始放河灯。岔峪村的黄河是北高南低,因此就可以顺流将河灯放下。这河灯沿着黄河漂移,最远可达二三十公里,沿途的人们都会争相观望,视为见到者就可以保平安。更有希望添子的人家,就会在沿途打捞河灯,得到者就会请回家。
   放河灯从开始到结束大概一个钟头,由二十个人,相互替换着依次而放,顺流而下,一盏盏的河灯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祝福,一个个心愿,随着观望的人们飘向远方。在河岸上望着河灯,似乎每一个人都把寄托赋予在这河灯之上,脸上流露出释怀的快意。
   此刻,在放河灯的活动中,我想:岔峪之所以古有“仁义”渡口的传说,就是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把“仁义”流淌在血液中,勇于当先,有一种无私的开拓精神。再者,神驼山和黄河水赋予了他们天然独厚的地里资源;其三,岔峪村的人们,崇尚科学,推崇文化,让这里的风物有了灵气,为黄河岸边最美驿站而努力。
   蓦然回首,再看看岔峪。黄河还是那条黄河,神驼山还是那座神驼山,可是,岔峪新村气象万千,生气勃勃,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祝福岔峪,雨色空蒙的岔峪更动人。
  

共 43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雨色空蒙访岔峪》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在朦朦胧胧的雨天里,来到了黄河边岔峪古渡采风时的所见所闻。清新典雅的文字,描摹了去岔峪村一路的风俗民情和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让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回到了二十年前,自己年轻时被组织上抽调,去离岔峪不远的村子上党河驻村“三讲教育”工作的情景。描述了那时候的弯弯小路,交通闭塞,房舍零散且破旧,极为落后的村容村貌,如今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和整齐有序的民居了,惊奇中,看见两旁的树木在雨中显得无限葱茏,随着雨雾的萦绕,让我的心里感慨不已,真是旧貌变新颜。惊诧中的我擎着雨伞,呆立在雨中,问自己:这还是我原来印象中的岔峪吗?随着参观的进展,再看看村里举办伊尹故里文化节暨放河灯的活动场景,展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意愿。回头再去村头的岔峪古渡口张望,已经没有当年的艄公摆渡,货物运输,秦晋往来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沿黄公路让运输更快捷更方便。文章触景生情,再现了生气勃勃、气象万千的岔峪新村,特别是今昔对比,歌颂了岔峪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赞美了国家的移民政策和新农村的建设成就。文章感情朴实真挚,文笔鲜活灵动,优美的语言带领读者游览了风景如画的岔峪村、沿黄公路,领略了今天岔峪村人的精神风貌,和其多姿多彩的风情文化,字里行间传递着新时代的美好,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问候作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12-28 10:18:54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欢迎投稿柳岸!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12-28 10:21:39
  文章感情朴实真挚,文笔鲜活灵动,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游览了如今风景如画的岔峪村,新旧对比,感慨万千!点赞精彩!祝福写作快乐,佳品连连!
3 楼        文友:老百        2019-12-28 11:17:19
  向尚儿君子问好,柳岸花明社团欢迎你。
   为便于联系,请加柳岸文友群QQ:858852421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12-30 09:18:36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