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一个边缘人身上写满了民情世相(赏析) ——刘柳琴小说《二愣子》赏析
刘柳琴老师的短篇小说《二愣子》讲的是一个关于弱势群体生存和抗争的故事。小说一开篇就用白描的手法将主人二愣子的生存困境展示于读者面前。蜿蜒曲折的沁河水在南北两街中央日夜奔流不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于沁河岸边长于南北两道街的二愣子,从小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不务正业,仿佛是一个社会边缘的多余的人。他所能做的,除了默默地承受生活馈赠给他的磨难,就是混混噩噩的人生态度对抗命运施加给他的不幸与不公。就是这样一个灰色的小人物,小说一开篇却冒出这么一句:“南街北街不大,却造就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二愣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式的人物?他到底有着怎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略带悬疑的氛围中展开的。我不得不承认,刘柳琴老师的确是擅长讲故事的高手,她喜欢讲故事,尤其喜欢讲草根故事,擅长将平头百姓的故事用生活化的俚语讲得咫尺兴波,曲折感人。她善于从生活中为人耳熟能详的灰色小人物身上挖掘匠心独运的新意与深意,热衷于把故事中灰色小人物的命运把玩得炉火纯青。
小说开篇由二愣子悲催的身世切入,如话家常般展开情节。整篇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一条是二愣子的身世遭遇线,一条索是南街北街乡邻对二愣子的情感线,将二愣的心路成长轨迹与与命运走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方式上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小说原本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小说大写意式地粗笔勾勒人物外貌,不见眉眼,却入木三分,精准传神,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你瞧,这就是作品中的二愣子,“经常穿一身不知从哪弄找来的旧军装,戴一顶和他大头不相称的旧军帽,见人就敬礼,说话不着调……”读着读着,名不见经传,精神不太正常的二愣子跟我们似曾相识,缘于对小说传奇式人物的猎奇,吸引读者迫不及待急于去探究其中的原委。
一、轻剪巧裁,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
描写街头巷尾灰色的人物,讲叙寻常百姓的平凡故事必须精选摄人心魄的素材。小说紧扣“传奇”二字发力,因果溯因,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为了让二愣子成为街南街北的传奇式的人物,别具匠心,截取了他不同寻常的三段人生经历。
一是轻剪城里断水的岁月,透析小人物的生命意义与生存价值。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二愣子被南街的一位接水的老大爷委以重任,成了负责维持南街、北街人接水秩序的水官。临时受命,二愣子信心满满、当仁不让,谨遵老大爷的训示,履职上任。没有工资,没有报酬。但是从走马上任那天起,无论南街断水还是北街断水,二愣子都在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维持着接水秩序,并且得到了街南街北街坊四邻的称道与拥戴,接水的人对他恭维有加,递烟报笑。这份难得的托付与信赖对二愣子来说比金钱还要珍贵,他从中找回了弥足珍贵的自尊与自信。他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公益性服务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了苟活于这个世界上的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后来政府搞起引水工程,街上水管入门进户,曾让二愣子倍感失落与惆怅,甚至抱怨政府不该将水管接进户,让他无所事事。由此可见,即使像二愣子这样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并不希望自己一天到晚混吃等死,仍拥有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强烈愿望,渴望被社会悦纳,被亲朋理解,被众人认可。
小说中,二愣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小说中,刘老师虽不曾做出对历史变革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但却有着明显的价值倾向,她以冷静的笔调,借二愣子独特的视角表达社会底层民众对中国改革的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演变进程,以煦暖的色调折射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巨变,同时对以二愣子为代表的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灰色的小人物寄予了悲悯同情与人文关照。二愣子尽管心智不太健全,但是他有独立的人格,有强烈的自尊。他比心智健全的人更富有爱心。他的心底比心智健全的人更纯净。他虽然生活于社会的角落,但仍是社会上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不应该被社会大家庭遗弃或遗忘。
二是巧裁旧城改造时光。旧城改造,傻乎乎的二愣子也做着春秋大梦:用父母遗留给他的那一间小屋子换一套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娶个媳妇,成家立业,过上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的生活。可是父母遗留下的小屋却被利欲熏心的叔叔强行霸占,二愣子人生美妙的梦想轰然倒塌,多年来的委屈、疑惑、孤独、压抑就像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瞬间爆发,他以绝食的方式奋起抗争。抗争无果,他便南街北街叫骂叔叔“不是人”,表达强烈义愤。无家可归,他一时间滋生了跳河轻生的念头,是南街北街的乡邻将他从沁河桥上强拖硬拽拉了回家。穷途末路,求生的本能驱使他决意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披星戴月,一锨一土,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他总算为自己垒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巢。让朴素的生存愿望如愿以偿。躺在露星露月的小窝里数星星,二愣子活出了属于他的一份闲适与自得。对这个社会,他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求:只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立锥之地,能有尊严地活着,渴望别人能在他疲惫不堪时递上一根烟,说上几句暖心的话,送上一个灿烂的笑脸……可是即使是这些,对他来说却是望尘莫及。他跟叔叔撕破了面皮闹翻了脸,已经被叔叔扫地出门,任由他自生自灭。在利益面前,血脉相连的亲情却是如此不堪一击!他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三是漫话乡邻的深情。其实,旧城改造,蜗居于小窝中苟延度日的二愣子并非孤军奋战。叔父的强取豪夺,让他无家可归。南街街北的乡亲四邻虽然与他不沾亲,不带故,人人却时时念着他当水官时的千般好。在他穷途末路时,给了他亲人般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当年接水时受惠于他的街坊四邻为他送来了床垫、被褥等生活的必需品。早起晚边,大伙络绎不绝给他送来了烧饼、米饭、水果。乡亲们的临危济贫,让二愣子在拆迁大军包剿式的围攻下依然有吃有喝,安然无恙,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跟开发商打起了蘑菇战和持久战。乡亲们仗义执言,替二愣子四处奔走,上访请命,争取到了残联的支持,让二愣子终于拿到了拆迁合同,喜迁新居。
小说对南街、北街乡邻的描写并不只是为了衬托二愣子的单一存在,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中,无论是拾荒的老汉,还是不让拾荒老汉接水的村霸,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灵动。小说中,对拾荒老汉的描写只有两处,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他卑贱低微,隐忍的善良,面对村霸的蛮横无理,忍气吞声。二愣子路见不平,招呼老汉把水桶拿过来,当街霸朝二愣子吹胡子瞪眼,又要强行夺去老汉的水桶时,身单力薄的二愣子像座山一样堵在了老汉的眼前。一个“堵”字树起了一道人墙,也耸起了二愣子的顶天立地的脊梁,筑就了二愣子勇于担当的精神。二愣子抱打不平的援手相助让老汉感激涕零,涌泉相报。二愣子的小窝被拆迁后,是老汉给了二愣子一个温暖的家,让缺爹少娘的二愣子享受到了亲情的抚爱,让读者不难从这位不善于表达情感却重情重义的老汉身上,感受到中国普通百姓善良的心底和知图报的情怀。拾荒老人的大仁大义与二愣子的那位周身散发着铜臭味的叔父的卑劣行径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抽丝剥葱,表达民众的心理诉求
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将笔触伸及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人物传记的体例,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如话家常般娓娓言说以二愣子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琐碎,表现小人物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内心的悲苦与无奈。刘老师就是这样,将小人物喜怒哀乐的的情感诉求融于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之中,尽可能贴近地描写现实生活,缩小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心理上的认同与心灵上的共鸣乃至震憾。
小说中尽管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结构线索的跌宕起伏,而是以这些平凡、琐碎、突发的家庭邻里琐事和细节,漫画式地粗笔勾勒,为二愣子画像,展示出他窘困潦倒又日趋渐暖的生存状态。小说中大脑受伤失常的二愣子,只是卑微的活着的小人物,面对叔父的强取豪夺,他只有本能的抗争,任由自己生活的夹缝中艰难挣扎,无奈地承受着叔父施加给他的被遗弃的痛苦,为自己垒一个小窝,作为自己最后坚守的阵地。刘柳琴老师就是这样顺着主人公二愣子的心路轨迹,抽丝剥茧,录写下一桩桩一件件的日常生活琐事和南街北街的家长里短,原汁原味地呈出小人物的五味杂陈的生相百态。小说中人情的冷暖,人物形象的卑微,亲情关系的微妙,使整篇作品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透过小说描绘的这幅弥散着人文情愫的世俗人生画幅,我们能体会到刘柳琴老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走向的关注、体察、忧心与焦虑。
三、深挖开掘,描摹小人物的生存本相
五千多字的短篇佳作,言简而意丰。刘老师有意将二愣子这个灰色的小人物纳入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中,去再现二愣子逼仄的生存空间,窘迫的生活困境,深掘二愣子跟叔父之间的血脉亲情被扭曲变形的社会根源,使人物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水乳交融,也使得小说下接了地气,真实地描写了小人物们在生活的煎熬下的困顿与挣扎,迷茫与觉醒。一件件平淡琐碎却又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生活小事与极简单的人物关系勾勒出一幅幅小人物的平凡卑微的生活图景,披露了小人物的真实生存本相。
故事的叙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极为贴近,通过二愣子这个近乎没有正事的小人物的活法透视社会的灵魂深处,剖析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亲情淡漠,人心向善。刘柳琴老师以犀利的笔触透析二愣子的生活状态,把小人物在社会改革浪潮中的生存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南街人搬走了,街上只剩下二愣子孤零零的小窝,在一片废墟中,格外瞩目。晚上,二愣子一个人躺在小窝里,老鼠在身边窜来窜去,夜猫对着他的小窝叫着,孤寂荒凉凄惨,如果是正常人,根本无法忍受,可二愣子却能忍受,因为他孤独惯了,因为他不是正常人。”
犀利的文笔下饱醮着同情的泪水,饱含着悲悯的仁爱。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来展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其中彰显的是一位作家的大胸怀大智慧,也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层次的体察与关照。当开发商不断加大拆迁力度,步步紧逼他的小窝时。“二愣子却对眼前一片废墟视而不见,面对着宏大的拆迁大军,在浪烟滚滚中手握着一根粗大的木棒,站在他的小窝前,如战士般守卫着他最后的阵地。”这是一个心智不全的弱者对他最后的生命阵营的捍卫与坚守。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细节的敏锐细致的体察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感同身受的体验,抒发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灰色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字里行间弥散,而读者则会在这些气息中嗅到社会弱势群体在物竞天择的社会大背景下原始的、朴素的愿望和追求。
小说的结尾以众乡邻帮二愣子和拾荒老汉一起搬进新居完美收官。当众乡邻问二愣到底是南街的孩子,还是我们北街的孩子时,二愣子的回答很是耐人寻味:“二愣子挠挠头,有点懵懵地说道:‘我也闹不懂啊。’他看着大伙,恍然大悟:‘对了,我是两道街的孩子!’小说并没有沉浸在二愣子的悲苦的身世里面去,而是以二愣子的茅塞顿开引领读者用更宽广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温情和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在作家的笔下,二愣子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心,让举目无亲的苦命人成了两道街的孩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沐浴着南街北街煦暖的社会文明之风,承蒙着南街北街父老乡亲阳光雨露的滋润,二愣子这个南北两道街的孩子定然会渐行渐远,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