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路】胶东“将媳妇”(散文)

精品 【柳岸•路】胶东“将媳妇”(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355.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31发表时间:2020-01-09 20:54:31
摘要:40多年前,我将媳妇了,想想我和妻子的嫁娶场面,有点寒酸了,不过,回想起胶东人的婚俗,我用心解读,也多了一份难得的温暖,弥补我的遗憾与失落。

【柳岸•路】胶东“将媳妇”(散文)
   “将媳妇喽……”谁家要迎娶,最兴奋的是那些孩子们,沿街吆喝起来,比村头树上的喇叭还管用。这是六十年代胶东(山东半岛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这里指我的家乡威海荣成市)农村迎娶的前奏。用不着锣鼓喧天,满街童声,就唤醒了迎娶的欢乐气氛。
   大约在1964年的“四清”运动时,七八岁的我就喜欢看“将媳妇”的场面了,孩子们迷上“男欢女艳”的镜头,可能是因为农村文化活动极度贫乏,“将媳妇”和看“将媳妇”是最为隆重的盛事,可以吊起胃口。我们这些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启蒙了迎新娶亲的美好情感。村中凡有红事,我们必追看不舍。“将”是胶东农村的土话,也是保留文言色彩最生动的例子,至今,无论在村里还是城里,这个“将”字还是很鲜活,读去声,表达出那种神怡心醉的快感。人们并不说谁谁结婚,就说谁谁“将媳妇”,女人出嫁,就说“走媳妇”,一个“走”,是为了迎合那个“将”,你“走”我“将”,可能就是夫唱妇随的序曲吧。女子的娘这个时候也嘲弄闺女:看看,是不是某某村有个打磁铁,泼出去的水也能黏糊上。“走”是跑,这是沿袭了这个字的古汉语意义,可见女子出嫁的心情。“将”是领的意思,把跑来的女子拦住。这是给男人高度的抬举,这个“将”就像“将兵百万”的“将”,尽显威武,过足霸气。难怪大家都喜欢看男人娶亲到家的精气神,尤其是那些妇女,就是到了出嫁年龄的女子,也都把脸埋在结了婚见过世面的女人背后,瞄着眼睛盯着看,内心涌动着春潮,彩绘着自己将来被娶的情境。女人们才不看红红绿绿的轿子,单看“将”媳妇的男人的神气,包括所有的动作神态,专挑男人被女人征服的细节去渲染,这也是她们背后私下闲话最感兴趣的东西。
   你看那汉子,将着媳妇,眼睛一条缝,亲媳妇的主!
   你看那小子,将着媳妇,脸蛋火辣辣的,一看就是没见过女人的样!
   你看那个冒失鬼,把个媳妇一把抓起来,就不知怜香惜玉,罢罢罢,人家可能是进了洞房就“轻拿轻放”……
   女人们喜欢凑在一起,拿这些细节来畅谈女人给男人的吸引力,说说“拴马桩”如何如何精致……将心中的满足感一泻而来,尽享温情蜜意,哪怕只是过过嘴瘾,也好。
   曾经听到女人们议论一个青年单膝着地,奉上玫瑰的情境,版本无限丰富,方式太新潮,这是从城市带来的“舶来品”。我想,无非就是想表达对男女相爱的美好憧憬,女人们也羡慕,可表面上还是要嘲弄那个青年多么没出息,心底里偷偷向往着自己的男人也可以重演那一幕。
   也有专门为这个“将”字做了训诂的,出现了很正统的解读版本。“将媳妇”的“将”,在古汉语里,其意或为“送”、“迎娶”。呼“娶妇”曰“将”,此说或起于《诗•召南》“百两将之”,意思是数目繁多的嘉车在迎娶她。《邶风》句云“之子于归,远于将之”,意思是,妹子今日要远嫁,迎娶的队伍不嫌路远途长。“将”字,据经引传至今,本意不变,但内涵加厚,显示出中华嫁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胶东半岛,由着村人去“望文生义”,过度解读,倒是别有情趣,耐人寻味。“将”字何意,演绎至今,我倒是更喜欢解为“带领”“牵引”,既不乏亲切温暖,还尽显男子风流!
  
   二
   我记忆的迎娶仪式,是与大车有关的。我的姐夫是军人,因参战而残废,回村受到照顾,就做了赶大车的把式,他每年都过足驾车拉媳妇的瘾,尤其是赶上节日,甚至办喜事的人家还专门给赶大车的缝制新衣,好像最兴奋的不是新人,而是赶大车的把式。这是我姐夫舍不得放下手里的马鞭子的最大原因。
   我们老街的孩子在村头,看到我姐夫的大车上了半圆的席篷,覆了台布,我们便知这是“赶好事”。问了姐夫,知道娶亲的村子不远,就爬上了大车,做女婿的这天很高兴,就是脾气很差的,也都收敛,我们可以跟女婿说笑,但那时我们这样大的孩子是不开窍的,只会说些肤浅的话,例如:多个婶子多张嘴。晚上抱着媳妇睡不着。大人都是诡异一笑,摸摸我们的头,敲敲我们的脖颈。就是再怎么嘴上没有把门的,也都不随便说笑话了。
   若是喜主给40个工分,十里地之内,就可以驾两匹马,很显阔的样子,一路上很风光,看见的人,都觉得很有面子。还有更摆阔的,要付60个工分,雇两辆大车,每车两匹马。男人结婚,不能让人看不起,都要雇佣村上两架马车,图个壮观阔气,就是拿出半个月的工分,也不心疼。尤其是给女方家庭一个脸面,起码十天八日在女方村子传开,谁听了都要竖起拇指,女方家就是要图个好彩头。两车四马,那才叫“彩队”,后来跟我的姐夫做了亲家的连叔一般跟在我姐夫的大车后面跑。姐夫的大车很有人气,好的时令,总在院子的空地上栽些野花草,到了寒冷季,也挖个地窖,保护好花草,遇到迎娶要出车,就采一把插在车篷一角,给这段“婚程”添着喜庆。那些花多半是模糊了季节时令的麦菊,花儿斑斓细碎,颇受农家的喜欢。不择土地,在薄地上一样长得蓬勃。女方人家也总是多给赶车人一点奖赏,当作给花儿草儿付费。花儿草儿弄出了好心情,人缘与关系,就像朴素的花儿草儿,谁也不想坏了这份如花似草的心情。民风不靠白纸黑字的村规民约来维系,靠一种精神的契合与寄托。就像我的乡邻说,风水总是绕着南桥头,因为这个村子东头有一座桥,聚拢着风从桥涵下过,吸引着水滋润着波澜不惊的东小河。
   我们村迎娶的气派,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所以,外村的姑娘托媒在我们村物色婆家的很多,那时,全村千户,还没有一个男人讨不上媳妇的,村里的干部去公社开会,胸脯都前突得很厉害,腰杆也直,外村的干部也抓住会前的档口介绍本村姑娘嫁给我们村,曾经被公社领导批为“假公济私”,可根本止不住这股婚风。还有一个变化,婚嫁我们村的女人,也不必迈火盆去晦气,我们村成了“移风易俗”的先进,从我们村回娘家的新娘,逢人就说新风尚,形成了感召力量,很多姑娘都托人往我们村钻,“嫁人别走过南桥头”,这是当地人的顺口溜,“南桥头”是我们村的名字,名虽土气,而充满了福气。
   两根柔性很好的竹篾经过微火熏烤加工成半圆,两端往大车两边留出的隼口一插,顶部一根竹板连接,架子就搭好了,那面红色的台布蒙住,四角用麻绳一拴,婚车就弄好了。去路上,女婿可以坐在车篷里,回来可就没有这个福气了。
   回来的时候,媳妇就端坐在车篷里,陪嫁的东西很简单,一个板箱,上着锁,里面放什么是不能外露的,穷人家多是放了老虎枕头之类的东西,娘家以为这样可以壮人气祈福分,女儿嫁出不受气。也有的给了钱,但很少。板箱上面放了娘家给置办的缎面被褥,要看高度评价娘家的窘富程度的。新娘就守在这些嫁妆边坐着。那时就不兴盖红头布了,据说,解放了,这也是妇女解放的一个方面。
   女婿和我们都跟在大车的后面小步跑,我们在路人的眼里就是风景,就是荣耀,遇到阔绰的女方人家,还会给我们三两块糖果,舍不得吃,放在家,有时候偷偷剥开糖纸,舔几下,总想让喜庆的心情延续的时日更长。从那时起,我们懂得了问家长要新衣穿了,生怕自己跟车不体面。
   “将媳妇”关键在这个“将”字。女婿站在车辕边,女人弯着腰,从车篷探出头,看不见脸,女婿握住新娘的手,新娘随着女婿的手劲往下一跃,然后一手牵着媳妇往家领,站在家门口人提前准备好,夹道欢迎,并将剪好的红红绿绿的碎纸花抛撒在新人的头上,按风俗,牵手一直到炕头才可以,这就是“将媳妇”。这个“将”字,此时也就有了将军般的威风,真有过凯旋门的气派。
   那时,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遇到胖胖的如祥婶那样的女人,可怎么办?后来大家统一了意见,说,将媳妇的时候,女人都不会发胖,从大车往下跳,就像悟空从花果山一跃而下,肯定用不着担心。
  
   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将媳妇到家的方式变了,我的姐夫和他的大车也失宠了。记得我们村第一个赶着自行车迎亲的是小老鹰,人称“鹰哥”,他对外号并不反感,小孩子叫,他总是笑着呵斥一顿,吓跑孩子。他个子矮,不能迈过车大梁,就推着自行车而抄路跑了20几里,娶回了新媳妇。我们几个孩子看着他推车走出村外,估摸中午回来,便在村口等着看,因为告别了大车,用自行车,还是头一遭。他赶着自行车,一个着红的女人在一边扶着车子,车座后面绑了一个暗红油漆着色的板箱。我们并不看好这样的迎娶仪式,不热闹,没有喜庆色彩,两个人一前一后,适合羞涩,不适合眼神交流。而且“将媳妇”的“将”字从此就失去了那份温柔之意,变得徒有虚名。倒是我们这些孩子受了有喜事家庭的主人的“关照”,一旦男女结对走进村子,我们就跟着唱念顺口溜,顺口溜是村子一位很有文才的“顺爷”编写的,就那么几句,易懂上口,充满喜庆。现在还记得几句,虽不完整,可一读依然神采飞扬,掩饰不住内心的狂热与奔放——
   小媳妇你别羞,鹰哥从此告别秋。
   一朵花跟在后,一挂车难牵手。
   快盼天儿黑不溜秋,撂下车子,羞羞羞!
   这是过来人的心理,顺爷编词,将男女的名字嵌在词里,这样,喜主才可以赠送好礼,多是农家农产,外加两包点心。当然,我们几十个孩子也很起劲,一定要高歌数遍,偷看着新娘子的脸一阵阵红,心想,不能辜负喜主给我们每人几枚糖果。
   自行车娶亲很方便,也有人喜欢“摆谱”(讲排场)。本来男女是一个村子的,甚至两家相距百八十步,那也要推着车子,载着嫁妆,在村子里转悠一圈,就是为了让人知道今天是这对新人的喜庆日,就是为了赢得全村人的注目,品头评足最好,总是要给村人留下念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刷存在感”,让更多的人分享新人的幸福。
   七十年代,我们村大队小队都有12马力拖拉机,大队有50马力的东方红,迎娶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村上富了,凡是村民结婚迎娶的,大队的“东方红”不能拉亲,书记批条,那至少要提供三五台12马力的拖拉机,组成迎娶车队。车前脸贴着鲜红的“囍”字,还要在挡泥板上贴对联,披红挂彩,加上轰鸣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喧闹的氛围,连说话都要高八度,人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拖拉机多了,喜主家没有多少人登车,就腾出一辆车给孩子们,一般放在车队最后。中间的准备拉女方家的随礼嫁妆,无非就是板箱、炕琴(放在土炕一边盛衣物,上面可叠放被褥),再就是一包一包的胶东大饽饽。最前面那辆车,是结婚的男女并列站在车斗的前面,双手把住车斗的前梁,迎着风,不管什么季节,都是春风,因为此时心情如春风,赛过春风。
   迎娶的车队进村,第一辆车的挡泥板上各坐着女方的一个送客的,从此,女方送客就不能少于二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是毛主席诗词句子,村民仿词:无限风光全占尽。
   迎娶的拖拉机熄火停在结婚新房门口,那就要把“将”字做一次透彻的演绎。此时,什么鞭炮啊,乐队啊,统统鸦雀无声,用诗意的话来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男人要一个转身,来一个利索姿势,跳下车斗,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这惊人的一跳,将男人的欢喜和潇洒留在家人和邻居的记忆里,那时还请不起摄像,只能把这个影像摄在心底。
   男人伸出手,接住女人投递给他的双手,就像做儿童游戏,女人蹲在车斗边的框上,要大着胆子,一个鹞子上窜,扑在男人的怀里。有的女人恐高怕跳下去男人接不住,人们说,那是还没有把心交给男人,大家不看好,投去的眼光都是轻蔑的,所以很多男女在定亲以后,都要找个没有人看见的地方,选半高的园墙,学做几遍这个动作,免得到时候心慌不敢跳。可能结婚的喜庆,首先在于给自己一份一生无与伦比的仪式感,夫妻感情不能完全靠这一“将”而维持,但是不可能或缺的一环,是最为动人的一幕,这一幕的情境在于给别人口口相传,娓娓道来。村民口传这个细节,就像说书人讲武打故事,就怕听到“下回分解”。
   男人一手拉住女人,高举着,将女人手腕上的手镯戒指曝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有了向众人表白炫富的意思,无语胜千言,这种仪式更适合不善言辞的农人,这是农人的迎娶文化,这种情态的内涵极为丰富,从符号到实质,都是释放着鲜明的个性。
  
   四
   我这个年龄,没有看见花轿娶亲的场面,《红高粱》里九儿坐在花轿里,歌谣翻天,唱响地道的浪漫:抱一抱呀抱一抱,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其实,那时国人是相当内敛的,通过文学作品的张扬,将那种内心的情感爆燃在人物的喉咙里,那个“抱”字就是胶东人“将媳妇”的“将”的写真。我的母亲曾经做过花轿,场面难与电影里夸张的情节相比。母亲的娘家距离她出嫁的村子大约11里路,跑鬼子的时候也不允许铺张,父亲雇了四人花轿,顺着小路抬到了村里,连锣鼓也不敢敲打。这是母亲曾经羞涩地告诉我的大致情节。我想,母亲若健在,看看《红高粱》,她会后悔的,银幕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是不同的。她没有见到那种如螃蟹横行霸道的八字步,晃得人醉晕,扭得轿中人心花怒放。妈妈曾经羞涩地低眉跟我说,不管轿子怎么摇,唢呐怎么响,得想着落轿后怎样做出闺秀的礼仪来,给人文雅可亲的好感。妈妈说,那一弯腰钻出轿子,那一抬头,露出娇艳之容,都是百般演练过的,可临阵还是不尽意,遗憾太多。或许这是每一个爱美的女人的共同心思,我想,遗憾的美才是真的美,因为渴望唯美才是最美,就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共 69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口气读完作者的散文《胶东“将媳妇”》,像是看一部火爆的雅俗共赏的连续剧,生怕断了续集情结。山东半岛的胶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闪耀着她独特的光芒,除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还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作者描绘的胶东“将媳妇”便是重彩纷呈的人文历史的一束艳丽的花朵,透着幽幽的花香。作者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中,感受着胶东民俗“将媳妇”的历史变迁。胶东俗语,将媳妇便是娶媳妇之意。一个“将”字,拉开了胶东几十年婚娶的序幕,人物形象鲜活般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清”时,作者七八岁时就懵懵懂懂地看到农村“将媳妇”,那时的农村文化活动极度贫乏,“将媳妇”和看“将媳妇”是最为隆重的盛事。从六七十年代的赶马车,骑自行车将媳妇,到八九十年代的开拖拉机将媳妇,都是移风易俗的一个飞跃。再到新世纪新时代的宝马奔驰的迎亲车队。这说明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将媳妇的仪式也更文明更时尚。《胶东“将媳妇”》是一部生动的婚俗变迁史,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作者擅长使用精美的画面,表达将媳妇的场面,叙述历史变迁,通过将媳妇的风俗,串起时代蝶变的音符,歌咏生活的变化,文章充满着情调,可读性好,应该可视为地方风俗简史。文章架构多变,行文跳跃,如音符,有追兔的感觉,很抢眼球。作者对农村风俗知晓甚多,演绎生动,文采飞扬,文笔如行云流水,语言风趣幽默,信手拈来,文章自然天成,韵味无穷,读之爱不释手。问候作者,佳作推荐,美文共赏!【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111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0-01-14 14:58:05
  品读佳作,将媳妇的故事,红尘有情,岁月不老。问候才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14 16:20:14
  感谢蓝色老师美评,麽目了,快要春节了,祝蓝色老师春节快乐!
12 楼        文友:张静雅        2020-01-18 11:27:49
  我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听说“娶媳妇”还可以叫成“将媳妇”。或许因为年代和地域不同,叫法也不同。读老师写的这篇“将媳妇”真的将我带到那个年代的那个场面,回忆变得更加温暖。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18 20:09:04
  我们这里现在还说“将媳妇”的话,很温暖。谢谢静雅老师磨目。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