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春联的记忆(散文)
在我的记忆中,热闹的年味不仅是吃吃喝喝,不仅是鞭炮声声,更有乡亲们挤挤挨挨地在我家门口求对联的场景。那时候村里的读书人很少,而我们家的两个叔叔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高中生,于是给村里人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到了两个叔叔的头上。那时候,他们给村人写春联都是免费的,有时候还要自己拿出红纸来。但多数人是会自己带纸来的。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到,乡亲们就走上门来,求两个叔叔写春联,于是我们家的农家小院就热闹起来了。奶奶准备好茶水,妈妈准备好糖块,都是为了招待来求春联的客人。
在农村,过了春节就是备耕的日子了,于是人们喜欢和春天有关系的春联,于是二叔就给乡亲们写这样的春联:“春催万亩红和绿;鹊唱千家福且祥”横批是“春回大地”或者是“九州清除寒冬雪;万民沐浴温暖春”横批是“冬去春来”两个叔叔都是文学青年,他们写的对联很少有“恭喜发财”什么的,除非有人提出要求,否则都是按照各家住宅的方位和外貌写的。比如住在河边的村民就得到这样的春联“河边雨笼千重景;窗外风吟万里春”横批是“春意盎然”。乡亲们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对于这些美文一样的春联甚是喜欢。于是七里八乡的人们都来我家求对联,就连一些识字的学生也来和叔叔们一起切磋写对联的技艺。一时间我家的农家小院甚是热闹。
有时候,对于岁数大的老人,叔叔们格外照顾,记得给村里年纪最大的爷爷写的对联是“禄厚又添福满;寿高更伴康长”横批是“福寿康宁。”这位爷爷很高兴,赏赐了二叔一支狼毫的毛笔,叔叔欣然接受,老爷爷说那是特意托人到城里买的,去年二叔写的对联保佑了老爷爷一年没病没灾,今年又来找二叔写对联了。
二叔和三叔一起组词造句,现场发挥聪明才智,写的对联不落俗套,诗意盎然,乡亲们都很喜欢。有时候三叔还会根据农历年来编词,比如“马蹄驰骋催枯木;羊角扶摇迎巨鹏”或者“马辞留吉兆;羊到送祥光”横批都是“羊年迎春。”这样的对联格外受人欢迎。我就记得三叔有个对联写了十几张,就是横批是“三阳开泰”的那一个,内容是这样的“喜看神州春灿烂;欣逢盛世舞蹁跹。”
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是寒假回家过年的。于是我拿一个小本子,将叔叔们现编现写的春联记下来,一边笔记,一边背诵,叔叔们创作一天下来,我的学习收获也不小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精美的楹联还在我的记忆里发光……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看着村里人拿着两个叔叔创作并书写的春联满意的离开我家,我的心里非常自豪,叔叔们也是又疲劳又高兴。他们感觉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事,是幸福的,说明书没有白读;我则自豪自己有两个能干的叔叔。
在两个叔叔的影响下,我对春联也十分喜欢,小时候,我创作不出好的春联,只会将叔叔写的春联抄下来,背下来,作为我写毛笔字时候练习的内容。叔叔们的文字才华是我从小就敬佩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喜欢上了文学写作和春联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50年代后期,叔叔们的春联作品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跃进”等有关系,可惜那时候我都没有记录的习惯了。到了60年代后期,三叔就把对联的内容变了,不再写春天和花草,牛羊马什么的,开始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些春联适应了那时候的政治形势,村人也很喜欢。但是我却没有详细记录了,因为那时候我长大了,已经不喜欢写对联了。
后来,岁月不断地向前推移,两个叔叔都先后去世了,我也进入了老年时代。我慢慢地喜欢上了楹联,开始收搜集名家写的楹联,后来自己也写一写楹联。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楹联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受律诗的影响,非常讲究对仗,平仄和蕴意,是诗歌中的精品之作,又称为“诗中诗”,中华文学历史中不能忽略楹联的存在。《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小说中,都有楹联的影子。我们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贴上对联,以此来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虽然过去几十年来,但是小时候留下的记忆还在心中,成为我有关春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我的年味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今年我又在家门上贴了对联:“福自心生到万家;安如地载催新木。”横批是“仁者同春”。这是一位书法界的朋友赠送的,我孙子非常喜欢。文学创作中小说,散文,诗歌,还有楹联,都是互通的,都是中华文学必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桃符门挂映春联,爆竹声中又一年,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为宗旨。以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今年是鼠年,我感觉烟台联友的新作写出了我们的心情,她写的是:“鼠笔描春花缀锦;鸿猷展卷梦铺新”。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创造出更多更伟大的人间奇迹吧!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也在鼠年创作出更加精美的文学作品吧!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春联这种文学形式,跟随了我们上千年。我们不能丢弃这种美好的事物,应该将它保存和继承下来。目前人们感觉年味淡了,春联的淡化也是其中之一,许多城市家庭,过年已经不挂春联了。昨天有个外国留学生问我春联怎么读,怎么写,我听了很感动,许多外国朋友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华夏子孙,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二呢?让我们把春联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吧!那其中有很多乐趣呢。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在我们迎接新一年到来的时候,春联是文学爱好者表达喜庆的一种形式,让我们应用好这种形式,让她像冰雪中的红梅一样盛开吧!
这本《静夜思》是我从2013年末到2019年末在《齐鲁晚报》《烟台晚报》《烟台日报》《胶东文学》和《芝罘文艺》等媒体上发表的小散文。主要包括四个内容,第一是与亲情有关的,这里的亲情包括父母的恩情,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和老公的亲情,为什么说老公的感情也是亲情呢?因为我感觉亲情是最高级的感情,我和老公共同生活了四十年,早已经将爱情升华为亲情了。老公是我成年以后最亲近的人,他不仅仅是我孩子的爸爸,也是我的亲人。对于他的去世,我久久不能释怀,总感觉心痛,总想如果能够代替他该多好,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必须快乐的生活,才对得起老公对我的爱。
第二个内容是与读书学习、校园、教育有关的话题,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文学是民族的历史,也是灵魂的历史这个话题;把写作当成修行也是我在静静的深夜里读书得到的启示。书使我走向光明的人生,使我感觉活的有意义,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第三是对故乡的眷恋,这也是我深藏于内心的一种感情。我生在太行山,那里是我的原生故乡;后来跟着父母亲生活在乌兰察布市,那里是是我的第二故乡;17岁的我离开了父母独自去锡林郭勒草原,那里是我的第三故乡……至于地处渤海湾的烟台,是我生活了35年的地方,她更应该是我的故乡了,我多次说过,久居烟台成故乡,是的,因为我一辈子的大部分喜怒哀乐都与烟台有关系。所以我把这些文字归集到“回望故乡”这个小辑里面。
最后一个小辑是往事如烟,自从来到杭州跟着儿孙生活,我经常回忆那些过往的岁月,在那些岁月里我留下了星光闪闪的记忆碎片,这些记忆好像是陈年酒酿一样散发着幽香。我非常喜欢这种回忆往事的感觉,于是搜集了自己写的几篇文章。许多当时流过眼泪的记忆,回想起来却也是思绪万千、倍感亲切,让他们陪伴着我的老年吧,于是将它们集在一起。
编辑这本书,为了纪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为了与文友交流,希望这些淡淡的乡愁、如蜜一样的亲情、学海泛舟的惬意,都能给读者带来温馨的感觉。2020年开始了,虽然开始的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我相信人类会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一天。祝愿我的文友们在新的一年里举步高远,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