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缘】大师风范,如沐春风(随笔) ——《白鹿原·序言》读后
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来说我自己真正合适。
《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各种关于《白鹿原》和陈忠实的赞誉或者批评铺天盖地,作为文学圈子里的人,姑且让我这么说吧,不可避免地打开过许多相关链接,多多少少对这部作品和作者有了一些了解。然而,我不是一个爱跟风的人,始终对这作品提不起兴趣,也或许是我的内心,始终藏着一种盲目的自大,我向来在批评自己的时候不吝于一些词语,是的,就是自大吧,自大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自我,也是因为没有真正的领会到文学的精髓。然而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我算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人,这一次的自我批评,就是读《白鹿原》引起的,准确地说,是读了《白鹿原•序言》之后。
是的,我的反思是在我还没有读到《白鹿原》正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陈忠实先生所写的序言并不洋洋洒洒,也不自夸自诩,语句是平实的语句,用词是普通的用词,却一下子让我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长者风度,一种醇厚而深刻的情怀,一种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我一下子觉得,我辈后生小子,实在是嫩了点。
陈先生的序言,其实概括起来也就简简单单几句话。
第一句话:到50岁才捅破了一层纸,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
我们曾经听无数人讲过兴趣这个词语,我也曾经给我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讲,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我以为这是一个已经俗烂的话题,却没想到,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序言,第一句话就是谈兴趣。陈先生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很俗的话题,他谈得从容而投入,深情而又平和。甚至于,他说,这层纸是50岁才捅破了的。
一个似乎众所周知的词语,为什么陈先生到知天命之年才得以领悟呢?
我想,原因之一大约是身在此山中。
跋涉在文学路上,我相信任何一个作者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思考我为什么会写作,写作的意义是什么,遇到瓶颈的时候还会问,我要不要坚持下去?也许,都曾想过靠写作出版、挣稿费,出名,爆红,或者聊以自慰地说,我写作不过是有个心灵寄托而已。陈忠实先生半生所思,得出兴趣一说,仿佛让我这浮躁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宁静,继而深觉这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中,蕴含了多重的转折。就仿佛是修行人常说的三境界: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我想先生大约也曾经迷茫过吧,无论是因为什么迷茫,终归是应该有过的。当一切迷茫变为清晰,当一切浮躁变为踏实,当终于登上荣誉的殿堂,回首,原来如此。先生讲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历程,他是被阅读兴趣带到写作行列的。还谈到由兴趣上升至热爱,为了文学这个魔鬼而不悔。是的,由兴趣生发到热爱很重要。
反思自身,对于文学仅仅是停留在兴趣上。从未真正投入地去创作过,起码,没有为了文学废寝忘食,甚至抛弃其它,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写作者。惭愧呀惭愧。但是我很庆幸,我拥有兴趣,到现在这兴趣还未消退,很难说,有一天我也会在我的某部作品前面的序言中写那么几句让人惊叹到佩服的话,即便是仍寂寂中摸索又如何,无愧于心即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生的第二句话:到50岁时还捅破了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
这句话,似乎比第一句话深刻和专业了许多,也许更像是一个文化人说的有水平的话。然而,我们看先生的用词,“也不过是”这四个字给我们的感受,仍然是长途跋涉之后的大彻大悟。先生所说的体验,包括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在我看来,我目前仅仅停留在生活体验上,而且生活体验又由生活的丰富与简单决定,而艺术体验才刚刚起步,尚处于方向不清,迷茫混乱的状态。
在这一部分,先生谈到了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强调了包容和百花齐放。
“出于对创作这项劳动的如此理解,我觉得作家之间和作品之间只能互相宽容百花齐放,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谁的那种独特体验,谁也代替不了谁的那种独特体验。”每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受到的熏陶不同,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都有着明显或者细微的区别,表现在文学上,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就像李白和杜甫风格迥异,但谁也不能说他们哪一个不是大师。华丽与朴素,奇崛与平实,不过是风格而已。就像是花,“红花没有必要嘲讽白花,黄花也没必要笑傲紫花,家花更代替不了野花,洋花鄙视土花并不能以此显示尊贵。”文学有流派,这很正常,各个流派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学习和补充,而不是攻击和诋毁,不是贬低了对方就能抬高自己。先生说:“作家是用作品和这个世界对话的,企望依靠非花(即非文学的因素)去达到花(即文学)的目的,肯定说是不可能的,文学史上无论在中国和外国,在这方面都没有得手的先例;应该消灭的不是任何一种花,而只能是罂粟毒株。”
作家个体的独特性需要尊重,作家群体的合作性需要提倡。文坛上要想说得起话,必须有过硬的作品,容不得任何投机。现在的中国文坛,也开始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互相吹捧,媒体炒作,甚至于各种大奖评定的前夕,某些人和某些作品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舆论。我认为先生说的这话可谓是重锤定音。靠作品说话,才是一个文学人要做的。
先生的第三句话:关于文学和创作的两层纸才捅透打破了,也发觉自己完全固执于独特体验的己见了。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先生新的思考,先生用的词是“完全固执于”,尽管他之后并没有具体谈到自己要如何,但是他写到了新体验,新方向。
在这一部分里,陈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活的依然沉静如初,也还基本健康。读到这里忽然发现,这篇序写于1995年,而我读到此文的今天,陈先生已去世四年了。然而,这句话依旧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并不因时间而褪色。
名已扬,利已有,人间喧嚣。一个成熟的人能做的,是沉静如初。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我永远不提倡用生命创作,人最大的任务是在好好活着的前提下伟大。当然,我说的是和平时期,安定时代,如果国家需要,另当别类。
这篇序言字数不多,但是却让我的心得到了平静和启示,让我从浮躁中解脱出来,反思自己。我同时相信,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一定是一个进步很快的人。《白鹿原》的正文我刚读了第一章,心里有许多疑惑,也许对于这部作品,我也会提出种种质疑,但是对于先生的序,我很肯定我是深深被打动了,故写此文以致敬。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最后我想请教老师一个小问题,就是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葬贵”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很久没想清楚。还望老师指点迷津。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