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一部勇者的呐喊 (赏析)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赏析
“他使出浑身劲儿地拼命拉钓线,大鱼被拉得侧了过来,但随之竖起身子,游走了。”“鱼呀,‘老人说,’鱼呀,反正你是死定了,难道你要把我弄死?”下一回同样是差点逮住,但又竖着身子游走了。就连读者都感觉到焦虑,老人呢?下面还有更精彩的描写:“你要弄死我,鱼,老人想,不过你有权这样做。我还从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或者更沉着、更高尚的东西,兄弟,来吧,把我弄死吧,我不在乎是谁杀了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旋而已,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看到这样的文字。读者会不会被如此经典所感动,同时又是一种风趣和幽默。作者的描写,简直要唤醒一个个沉睡的灵魂。在我们品味这段文字魅力的时候,更为故事感动。没有一个勇者居上的能耐,能征服吗?作者很善于描写,构思精美,出其不意,表现手法及其独到。
“他又试了一次,……又慢慢地游走了,巨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晃晃地前进。”“他忍受着一切痛苦,拿出余下的力气和早已丧失的自尊来对付和鱼的痛苦与挣扎。”老人在鱼面前没有自尊了。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决心,是感动天地的心智。我为老人为了捕鱼连自尊都不要的精神,深感敬佩。
鱼终于“朝他身边游过来,在一旁温顺地游着,鱼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鱼开始从小船旁游过。身子又长又宽,入水很深,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鱼身显得长不可测。”“它高高地跃出水面,展示了它巨大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所有的力和美。”成功就在眼前,这是钓鱼人的期盼。就在一刹那,心花怒放,欣喜若狂。谁都会为自己取得战利品自豪。但是,无情的鱼,再次游走了。扫兴与失落再次交集。故事把人的心都揪得生疼。
日常见到鱼,谁去夸鱼的美?不过比起这条来,是小巫见大巫。欣赏鱼的美,只怕寥寥无几。何况作者挥笔助兴,令读者赏心悦目。起码知道了这条鱼不但大而且美。海底的东西成为一种神秘。鱼的美,除开种类区分,更重要的是水质。干净水质的濡养,使鱼透明干净。就我常见的,家乡原来一湖清澈的水,养出的鱼,质地透亮,吃起来,鲜嫩可口。深海的鱼,无置可否。作者这一笔,让人回味,保护大自然何其重要。
“‘镇静些,用足力气、老头儿。’他说。”“我拉动他了,老人说,‘我拉动他了。’”“他再次感到头晕……脑袋,帮忙坚持一下,你从来没有晕倒过。这回,我要把它拉过来了。”
最终,这条鱼被老人征服了。它大得跟船一样长。或者说,根本装不下。老人想尽一切办法,把鱼绑在船头,船尾和船中间的横坐板上,仿佛比小船大得多的鱼。可想这条鱼大得什么程度。从钓起,到绑好,耗尽老人的全部力气。接着他竖起桅杆,张开打补丁的风帆,起航了,朝西南方向行驶。吃过马尾藻,和鱼虾,该喘口气了。
钓到这条鱼,老人十分清楚,是一笔财富,可以换取货币,来经营生活。比如还可买到一台收音机什么的。这是通过一个昼夜,死拼烂打取得的战利品“马林鱼”。老人终于凭自己的勇敢,打赢了这场战役。
起航了。回家的路上,将会迎来更残酷的挑战。
大约行驶一个小时左右,第一条鲨鱼来袭击了。就如俗话说的:“强盗遇到打劫的。”好像命运中无法逃避的劫数。
鲨鱼的来袭是因为大鱼的身上放出的血,拖了一英里远的路程。鲨鱼闻到血腥味,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过来的。它们毫无征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它们天不怕,地不怕,靠近小船的目的,是要吃这条大鱼的肉。只看到鲨鱼的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活生生地咬掉一块。看得毛骨悚然。想必作者的笔力如此厉害,只要能想出来的,就能写出来,将矛盾暴露无遗。将鲨鱼的残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与其说是来吃鱼肉,不如说是来吃掉老人的心。因为这是老人含辛茹苦捕到的鱼,沿途费尽多少心血。他就是来攻击老人的。面对险恶,老人没有示弱。他竭尽全力保护这条鱼。在我们鉴赏这个故事的时候,虽然有别于宫廷争斗,需要揣摩人心,面对这样不会说话的水生动物,同样需要心智。相反就被动物吞噬。
老人清楚地听到,他将鱼叉狠狠地刺去,又砸向头部,没命了,慢慢地下沉了。新的一场搏斗开始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营造曲折惊险。将故事进一步推向高潮,形成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老人想“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打败。”老人下定决心,不愿意败在鱼的面前。
“这时,微风吹来了,船走得很顺。他只看到鱼的前半段,恢复了一些希望。”二个小时过去,好景不长,要吃鱼肉的鲨鱼,接二连三地又过来了。老人展开了与鲨鱼之间的殊死搏斗,简直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地步。既残酷,又激烈。而且反反复复,直到老人筋疲力尽,人家仍然不放过,老人也不放弃:“另一条鲨鱼,游进游出,这时张大了嘴巴又游过来了。鲨鱼撞击着大鱼,咬紧了嘴巴,老人看到白花花的鱼肉从它嘴巴上挂下来。”“他向这条鱼打去,却只敲在船头上。”第二次打的时候,“却只敲在厚实的橡皮上。”鲨鱼无休止地继续叼,老人拼命还击,一次次,一场场惊心动魄,直到最后剩下一具骨架。经过两个昼夜钓起的鱼,慢慢被鲨鱼吞噬。他哪里不心疼。成功被击溃。胜券在握变成被掠夺,毁在鲨鱼嘴里。二天二夜上演的是一场悲剧。
看似老人与鱼打了个平水仗,没输也没赢。其实输了。作者的描写,成为一种悲壮。命运对他不公平。
他朝着哈瓦拉的灯光,回到了属于他的港湾。圣地亚哥千辛万苦,殊死搏斗得来的战利品,被带回的不仅是毫无用处的骨架,还有孤独与失望。
老人的态度是:“只怪我走远了。”如果近,这条鱼是能够完整地带回的。他很平静。对孩子说:“别忘了告诉佩德里科,鱼头归他了。”他不吝舍,仅仅鱼头分享给别人了。在他心目中,忘我!他不需要别人怜悯,他实现的是自我价值。
四、环境与精神的融合
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没有明确的分段。我认为可以从四大部分去理解。一是:出发前的部分,就是准备工作。二是:如何钓鱼的全部经过。三是:与鲨鱼搏斗的全程。四是:回到老屋与孩子见面的过程。小说的矛盾焦点是老人与鲨鱼搏斗,它以大鱼全部被吃光回到故地结束。虽然小说不给予历史剧那么错综复杂,但是它站在了人性的高度去履行强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智慧,胆略,胸怀,见识等。
在我们欣赏这篇作品的时候,不能以失望而责备。应该看到的是精神力量。老人对生活充满敬意,把艰苦当乐趣。海上的老人“看到蓝色山岚的山顶,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他还能看到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等,作者的交代,老人的船只虽然在汪洋大海里飘摇,但仍然有山顶,白雪,云彩,阳光等与它相伴。在写好环境的同时,表达老人在那个环境里,精神富足。大海青睐人,人依赖大海,相互存活。人总要生存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除了大海,还有高山,沙漠,草原,丘陵等等。我们更可以理解为,虽然大海如此磅礴,它并不是独立存在。与其说这些都从老人眼里看到的,不如说作者胸怀全局。也象征着老人的精神与天地存在。
“这时,陆地上升起了山一般的云,海岸成了一条绿色的线,背后映衬着几座灰蓝色的小山。此时海水变成了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他低头往水里瞧了瞧,看见深蓝的海面上散布着红色的浮游生物,也看到了此刻太阳折射的奇异之光。”这一笔白描,成为老人在大海航行的背景。是大自然与人交相辉映的美。尽管老人骨瘦嶙峋,那双深蓝色的眼睛,映射着这座山,海岸线,还有蓝色的海水。老人不是鲁莽无知,他有思想,有灵心。在他徜徉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在拥抱着他。也给文章带来灵性,不死板。
这些提示我们,在如何写好小说的同时,离不开环境的衬托。人的故事都会在一定环境里发生。金庸老人的故事,总发生在十分优美的环境里。比如《绝代双骄》,山林,茅屋,峡谷,平川,溪流,瀑布,阳光,月辉等。惊险时,狂风暴雨作背景,舒畅时,绿林烟霞作背景,这是不是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老人在海上不是孤立的,他行走在大自然的空旷里,小船行驶在属于他的自然轨道上,在那条轨道上,发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的创作不断联想丰富,更富有缜密的推敲与思维。在书中,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由此看出,作者思维十分活跃。老人是生活的“硬汉。”风骨峥嵘。
他回忆自己年轻时比手劲的那一幕,与码头强壮的黑人,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以取胜结束。人家叫他“圣地亚哥”冠军。如今老了,但还是以此为殊荣。他不会在困难面前屈服。他是生活的强者,他生性如大海般的宽阔,湛蓝,坚毅。他没有倚老卖老,而是自食其力,凭自己的能力生存。
其实这一节,是作者有意思的插曲,通过这个故事,更能衬托老人从年轻时就具备百折不挠的品质,让读者信服。
就如一篇文章里这么说:“圣地亚哥捕捉这条鱼的意像,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凭着意志和智慧在改造自然中迸发远大的热情,创造了许多奇迹。”
小说很干净,它突出了文学内涵的优良品质,语言里透露出一种极其辉煌的道德语言美。无论读哪一句,没有故弄悬虚,而是实实在在地从劳动本质出发,将人的形象塑造得朴实无华。讲究的就是守正。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徜徉在文学海洋里。
《老人与海》是一部奇迹,神话,又是一部寓言。

最美花儿献给您。还有清茶三杯。祝姐姐日日春,美美丽丽。
中华儿女英雄志,亘古走来多从荣。风暴疯狂何俱首,依然天空飞骄龙。
一一再贺美篇赞文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