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在藏地(散文)

精品 【宁静】在藏地(散文)


作者:七天 白丁,1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70发表时间:2020-03-03 16:23:13
摘要:这也是与生俱来,植于骨子里的虔诚与坚定。


   一、拉萨时光
   四月,收拾好心情,前往西藏拍摄纪录片。
   兼程并进,从成都转机到达拉萨已是午后时分,这个时间看拉萨别有一番韵味。阳光倾泻而来,使整个城市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下。追忆历史亘古通今的足迹,聆听城市拔节生长的声响,五色经幡随风而舞,遗风余韵,便是这雪域高原最绚丽夺目的色彩。
   当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时,就被它气贯苍穹,美轮美奂的雄姿所吸引。顷刻间,心潮澎湃,泪眼婆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以言表。那种在凄凉和桎梏中脱颖而出的勃勃生机,尽显对于生命的礼赞,有如天纵。
   我仿佛看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依偎在日光殿前,俯视着脚下的一方疆土。巍峨的雪山之下,拉萨河静静地流淌,田垄阡陌,格桑花开,牛羊成群。
   这一切,使我怦然心动。
   正在遐想之时,一个十岁左右的藏族小女孩来到我面前,脸上洋溢着青涩的笑容。
   “扎西德勒”。
   小女孩拿着一个五彩绳编的金刚结挂饰递给我,褐色的皮肤,映衬着淡淡的腮红,有些粗糙干裂,眼睛明亮清澈,犹似一汪清水。我摇摇头,小女孩腼腆地一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扎西德勒”小女孩说完,转身离开了。
   那清秀灵动的眼神夹杂着丝丝羞怯,让我难以忘却,并由此产生一种无法碰触到的灼热感。或许我应该还回去一个微笑,哪怕是轻微的嘴角上扬,也不为过。无疑,在我心中,那个眼神像是圣洁的一朵云,透着这个地方应有的质朴和纯真。
   到了八廓街,藏式美食、手工艺品皆在那里。空气中弥漫着藏香,肆意飘散,神清气爽。售卖桑烟和银器的店铺前,三五成群的康巴汉子,忙着搬运佛像;一间不大不小的茶馆前,席地而坐的老人依靠着石墙喝着酥油茶;一堆高鼻梁的欧洲人在店铺前,反复看着刻有经文的牛角;画唐卡的男人时不时看向从门外的行人;一个戴着花头巾的老阿妈,手持转经筒从身旁走过,神情虔诚,步履沉稳,嘴上默念着经文,练了气息,净化了心灵。
   我同这一切,沐浴在温煦的阳光下。
   随着人流走到大昭寺,大门已关闭,可惜了这暖阳下的时光。纵然如此,驻足门前,举手礼拜,夕阳在指缝间跳跃,让自己借以传递一种崇拜并表达自身的期望,连同这里的气息一起镌刻在记忆里,毋庸置疑,这一份虔诚。
  
   二、山南之行
   托弟弟小虎的关系搞到一辆可以去山南的车,司机是个年轻人,说话做事爽快,技术娴熟,一路上讲着他与西藏的故事,我便在他孜孜不倦的讲述中睡着了。
   车不知行驶了多久,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了,司机说雍布拉康到了。车停下来,司机指引着我们到达入口,便回车里睡觉去了。
   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坐落在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的扎西次日山脊之上。上山的道路迂回曲折,三三两两的人群,混杂着马和驴子,倒也显得喧嚣。
   还未到达山顶,空气中就开始弥散着煨桑的清香,沁入心脾。拐弯处,看见一位老阿妈半鞠着身体,围在煨桑炉旁。面色古铜,其间挤满了皱纹,那是时间和生活的印记。她用手把一些柏树枝放到纸壳里,上面撒上些糌粑,便是当地的一种祭祀用品。然后神情肃穆地将撒有糌粑的柏树枝放进煨桑炉中,香烟冉起,合手祈祷。
   我正看得出奇。
   “五块,五块。”老阿妈伸出五根手指看向我。
   我犹豫片刻,递给她十元钱,老阿妈笑容可掬的递给我两盒撒有糌粑的柏树枝,有模有样的学起了她刚才的动作。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每至一处,便会增加一份神圣和敬仰,血液在全身放缓了速度,让我安静了下来,似乎能听到这里所有人的呼吸和脉搏。雍布拉康可以参观的地方不大,没多长时间,就走遍了整个地方,之所以有人来,想必也是和我们一样,慕名而来。
   从雍布拉康出来,陆续来到了昌珠寺和桑耶寺,在我的眼中这些寺庙有诸多的大同小异。精美绝伦的壁画是最吸引我的,这些色彩艳丽的图案,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同时所具有的灵性,既能圆通众生,亦能顿悟世事,透视着我们的灵魂。
   寺庙中的众多僧侣,择一事,终一生,静心去探索自然与生命的真谛,消弭困惑,衍生平常心、平等心。后来我才明白“扎西德勒”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万物吉祥”,有了自然万物的平安才会有人的吉祥。那么他们的信仰便很自然了,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契合,也才让这片广袤的高原,如此不凡。
   踱步拐角处,望见盘坐的僧侣,我热情地向他投去笑容,他却没有反馈我任何表情,我却不知所以?
   也罢,一个无我的人怎么会有情绪呢。
  
   三、驻地狮泉河
   在拉萨休整两天后,就匆匆前往藏西阿里。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那么阿里就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从飞机上向下看,原野廖阔,莽莽苍苍,一切景致尽收眼底,大大小小的湖区,散落其间,像是镶嵌在大地上的蓝宝石。
   与生俱来的恐高感以及机身强烈的颠簸让我有些不安。心中不免恐慌,飞机越是颠簸得厉害,恐慌越加严重。坐在我身边的是个日本男人,一直在小本上写着什么,还不忘给旁边的同行讲解着,脸上浮现着一种按耐不住的兴奋感。我望着他,心里便轻松了许多。
   落地的一瞬间,内心得以平静。但转念一想,回去的路程是否也会如此恐慌?在等待行李的时候,居然遇到了熟人,可谓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大厅内寒暄几句便各自离开。
   接我们的是一个极热情的老兄。他和爱人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风仪秀整,生活中应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男人。从机场沿着山路前行,翻过狮泉河达坂,一路下行,就到了狮泉河镇。森格藏布河穿城而过,冲积而成的两岸红柳丛生。森格藏布汉语音译为狮泉河,是阿里地区最大的河流,在国内蜿蜒300多公里后,在扎西岗汇入噶尔藏布河,出境后流入克什米尔地区,改称印度河,是有名的圣河。
   我们住在森格藏布河北岸的陕西大厦,透过窗户便可见冈底斯山脉。这里时间比内地晚两个小时,晚上七点,天光还大亮。趁时间还早,我们沿着红柳花路向北闲逛。路边风格迥异的酒吧、茶馆倒是吸引着我,屋内悬挂着女色系的帷幕,摇曳生姿,光线粉红诱人,已经有几家陆陆续续的开了门。
   按着路人的指引,来到了进藏先遣连烈士陵园,偌大的地方没有看守,便推门而入。漫步在烈士的墓碑前,追忆那些峥嵘岁月,孔繁森、先遣连,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永远响彻阿里高原,不由得弯腰鞠躬,算是对于先烈的缅怀和敬意吧。
   担心误了晚上的招待宴,回去的路上加快了脚步,明显有些吃力。走一会,便要气喘吁吁的休息几分钟。回到房间便迫不及待地吸起氧气来,以保证有个极好的状态,同行李奇洋洋自夸,说是第二次进藏,高反适应了,不用吸氧。我只顾听着他说,在高反这方面我是绝不会掉以轻心的。
   晚饭时间,自以为是,一直不肯吸氧的李奇突发高反,脸色发青,头晕目眩,看上去难受极了。好在有援藏的医生在场,测了血氧,属于轻微的高反,立即吸氧便可恢复,只是可惜了李奇与这顿丰盛的晚宴无缘了。
  
   四、风雪冈底斯
   由于时差的原因,醒得比较早,楼下吃完早饭,我们便驱车前往“北半球最高的天文观测点”。这里地处冈底斯山脉,海拔5100多米,长年的积雪与裸露的山石相呼相应,云雾缠绕其间,虚无缥缈。
   山顶上零下二十多度,身上的羽绒服竟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一直刺到骨子里,有些瑟瑟发抖。随同的两名援藏队员早已钻进风里,剩下我和摄制组的其他两人面面相觑,夹着膀子跃跃欲试。低压缺氧的环境,迫使我大口的吸着冷气,担心会缺氧,便放缓所有的动作。两名援藏人员或许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恶劣环境,已经走了很远,我便默不作声的跟在其后。
   走上山顶,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竖立着大大小小的十几间房屋,各式形状的设备立在屋顶。
   现在恰逢旅游淡季,尚且天气又太冷了,做什么皆是费事,大风胡乱刮着,让人起嫌。但若无了这风,藏西的这个季节岂不单调至极。我来回搓动着双手,稍有了些暖意,便拿起相机,对着雪山拍摄。看惯了家乡的雪,觉得这里的雪少了些温暖与柔和,总觉得缺点人情味似的。
   片刻下来,手便失去了知觉,脸上也像是封上一层蜡渍,做个简单的表情都略显吃力。我本以为自己是个受得了寒冷的人,现在明白以前的寒冷是未能沁入骨子里。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迅速钻到车里,两名同行的援藏队员早已坐在那里,绛紫色的脸颊,开始泛起红晕。
   午饭时间,援藏队员带我们返回狮泉河镇,来到一家新疆饭店,援藏队员建议我们吃他们家的羊肉和面。听人劝,吃饱饭。果不其然,他家的羊肉特别之处在于肉质鲜美,作料丰富。面条筋道有力,汤味浓郁,大快朵颐之后,寒气悉数散尽,浑身有了暖意,外面的风也变小了。
   我们也继续出城,车沿着边境公路行驶,远处冈底斯山脉巍然屹立,连同山顶的风雪都清晰可见,身旁的河流在荒漠中开辟出蜿蜒曲折的河道,向着下游缓缓流淌,还未来得及融化的冰层足有一米厚。忽然,感触这凄凉也是一种独特的壮美。
   一路上看不到一辆车,很快到了扎西岗边防哨所,再往前就是边境地带,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被称为“边境第一村”的典角村。和军方沟通后,我们顺利通过。
   典角村与印度隔河相望,河岸边的山顶是印度的碉堡,半山腰清晰可见诸多的壕沟和掩体,山下的印控典角村只有为数不多的石头房子,破破烂烂,没有电,没有网络。相比中国的典角村,这里村路整齐划一,房屋修葺得宽敞明亮,一点也不羞于内地的乡村别墅。
   我们走进村中唯一的小商店兼茶馆,进门坐下,我正在感觉到口渴时,主人尼吉拉姆就把酥油茶放在桌子上,并逐一斟满。我环顾四周,屋内打扫得干净,一尘不染。尼吉拉姆虽下肢残疾,脸上却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由于她的勤劳乐观,自力更生,还荣获自治区巾帼脱贫攻坚女能手的称号。
   或许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我和尼吉拉姆的对话几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好在有酥油茶让我缓解了这种氛围。
   告别典角村,我们原路返回,天光渐暗,气温下降,透过车窗,雪山、戈壁、河流、村庄快速的甩在身后,虽是瞬间,却记忆犹新。这一切让藏西别有一番秘境,我便活在这景致里了。
   此时,风又吹起,夹杂着雪花。突然,想到家乡竟是那么遥远。
  
   五、遇见冈仁波齐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羊尾山,呈现一抹金色,空气中吐露着暖意。从狮泉河出来,沿着G219公路前往普兰,司机卓玛是藏族人,在阿里行署开车,常年载着援藏干部奔走于狮泉河与各县之间,所以,卓玛轻车熟路。
   翻过冈底斯山脉,沿着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噶尔藏布河谷向南行驶,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只有寥寥几个乡镇。道路两边的积雪依旧很厚,景致单调粗砺,荒蛮如斯。车内一直放着听不懂的藏语音乐,韵律倒也好听,好似是看到了雪山、牦牛和心爱的姑娘,像极了爱情,伴着美妙的乐曲,我竟睡着了。
   当我从梦中惊醒时,车已行驶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之上,笔直的公路通向远处的白云深处,极目远眺,一群野驴让我欣喜若狂。
   为了更好地抓拍到野驴,卓玛远远把停下车,我们则带着设备悄悄靠近。野驴三三两两,有的在放足嬉戏、有的在俯首寻食,步履匆匆却无拘无束,恣意行走天地间,为食物而奔波。野驴皮毛光滑精致,四肢健壮,于阳光下裸露着清晰的肌肉线条,大朵的白云漂浮在深蓝色的天空之上,像是在守护着这些雪域精灵。于欣喜中看到这里的壮美与辽阔,自然与和谐。
   旷野之中,寒风瑟瑟,我追着一群野驴奔跑了起来,边跑边喊,像个痴人。跑了几十米便气喘吁吁,头晕目眩,野驴们停下来看着我,如在揶揄我。
   车在巴尔兵站停下,卓玛转身去了一家藏式餐吧,屋内阴暗,桌椅黑渍油光锃亮,卓玛点了份藏面和酥油茶,我吃不惯藏餐,便到门外的阳光下同一妇人攀谈起来。
   “这里除了藏餐厅,其他饭店都是内地人开的,我们是黑龙江人,一家子都在这边”,妇女指着巴尔兵站唯一的一条街。
   我问她在阿里多少年了?
   她说:“有十几年了,这里的钱容易赚到,从狮泉河到普兰,一路上的‘东北饺子’都是她家开的”。
   话刚说完,一辆车停在饭店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个拉着狗的男人,妇人颠着跑过去招呼。
   我无所事事地上了车,卓玛早已在车里等待了。
   海拔虽有所下降,冷空气仍旧如影随行,刚进入普兰境内,从冈底斯山脉吹来的风又大了起来。车窗外,雪山绵亘不绝,在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有如天梯般的雪山,在蓝色天空映衬下粲然可观,不需旁人告诉,我也能知道那是冈仁波齐。
   离冈仁波齐越来越近,内心越不能平复,起初只是泛泛的认为是一座山而已,后来看了张杨的电影《冈仁波齐》,才豁然开朗。冈仁波齐即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精神,蕴含着无量的幸福,净化人的心灵。从四面八方前来的朝圣者把心中最崇高的希冀赋予它,让这里变得不再普通。

共 84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藏美景图。未读此文之前,我对西藏的印象无非就是“藏牦牛”“藏羚羊”和那些摸不着头绪的藏文化。当我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地走进藏腹,让我顿觉震惊,如此厚重的藏家文化、饮食……让我对西藏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藏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完全感受不到她的美。与其说是一篇藏地美文,不如说成是传播藏地人文历史的种子。亲爱的读着朋友们,如果您也想了解藏家文化和藏地的一些景点,不如跟着作者的文章一起去浏览,去感受那些美妙绝伦的藏文化,在里面去享受繁华都市所不具备的、纯粹的、原生态的美吧!美文,强烈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想飞的企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30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3-05 09:24:31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3-06 22:10:40
  欣赏七天老师美文。为方便文学交流,请加我QQ 1781249695 若尘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3-06 22:15:01
  为方便联系沟通,或请老师加我微信 luxy20060621 若尘。
浩渺若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