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寺巷里的苏轼情(散文)

精品 【八一】寺巷里的苏轼情(散文)


作者:黄金珊瑚 举人,515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2发表时间:2020-03-19 09:01:32

【八一】寺巷里的苏轼情(散文) 姑苏城有许多小巷。我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条。对于小巷,我是喜欢的,有时会独自一人去走走。走在青石板路上,似穿越到古代。若是雨天,还期盼着能偶遇到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但是我终究没有全部走遍,因为姑苏的小巷实在是多,大的像街一般,小的只是“一人弄”。喜欢走小巷,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风景与历史文化背景。小巷深处,蕴含着苏州人别有清韵的雅致与灵秀。小巷之美,美在丰富而深藏不露。小巷,也是苏州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对于姑苏小巷,我兴趣甚为浓厚的大约有十多个。定慧寺巷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东入口在官太尉桥塘岸,西出口在凤凰街与干将路口。定慧寺巷不长,不足三百米,也不宽,十米刚出头的样子。
   喜欢去定慧寺巷看看,只因,那里的寺庙很有名。
   苏州有十大著名寺庙,定慧寺名列期间。虽然我不是神明信仰者,但是历史的遗物还是值得敬仰的。
   对于定慧寺,特别喜欢的是大雄宝殿前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一年四季,银杏树的变化,却是极美的。特别是深秋之季,披一身午后的阳光,走进寺院的漫卷光阴里,习习微风拂面,抬头细看那金黄色的叶儿,似精灵般层层叠叠贴在几百年的古树上,时而借微风飘飞几张不耐寂寞的树叶,随着沧桑巨变的历史,洇散在泥土里。春天里,催发了一簇簇新芽,静下心来细数,心便像绿芽般生机勃勃。深居闹市,难得走近带着唐宋遗风的禅院,让心怡然恬静,感受历代的文化底蕴,是极好的。
   定慧寺的后面有一座“苏公祠”,原先的在咸丰年代被战火烧毁,现在的是同治七年后重建的。寺的东侧有一条小弄堂,叫“苏公弄”,因苏轼而得名。
   从小,就听父亲讲过苏轼,关于苏轼的“东坡肉”的故事。那时,能吃到肉是很难得的,哪里还有可能做个东坡肉来吃。父亲跟我们说,真正的东坡肉有个特征,就是用一根稻草捆着一方块猪肉烧。我和弟弟抢着问,为什么要用稻草捆着烧,于是父亲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传说苏轼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小孩父亲去割了一块肉来招待苏轼。两斤猪肉,是用一束稻草捆着提回来的,当时苏轼正在填词,口中念道“禾、草、珍、珠、透心香”,那家长便认为是要将肉和稻草整煮,而且要煮透心。没想到这样的煮法别有风味,鲜美无比。到最后传来传去,这样的肉便叫“东坡肉”。
   我真正吃到东坡肉,是十几年前带着女儿一起去杭州的夏天,那日傍晚,我们刚到西湖边,坐于一家干净的小店,点了个东坡肉,耐心地等待着,谁知天空一片乌云来,紧接着一场大雨倾泻而下。我们遇到了杭州难得的大暴雨,西湖是游不成了,还不如好好地享受一下当地有名的东坡肉。回到宾馆,查找到苏轼的《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没想到,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自有生活的乐趣。将猪肉从基层走向了上层领域。
   真正喜欢上苏轼,而且对他印象深的,却是一条成语,“雪泥鸿爪”。出典是苏轼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因为此诗,而对苏轼有了关注,也对他“来去无定”的人生深为同情。
   苏轼一生,走过的地方不少,因为求官、做官、贬官而四处漂泊。定慧寺巷深处的“苏公弄”,便是他的“雪泥鸿爪”之处。
   我前年去了扬州,游玩“个园”时请了私人导游,那人具有扬州特有的清秀女子的相貌,对园林的专业知识讲解得非常到位,而让我敬佩的是她知识渊博,她是十足的“苏轼迷”。在个园里,移步换景式的讲解后,对于苏轼在扬州的为官为人都作了详细的解说,特别是在浏览“大明寺”时,她显得格外激动。一座苏轼修建的“谷林堂”,便是她开启苏轼的讲学课堂。“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柔软的嗓音下吟诵此诗,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吟诵之美。她告诉我,当时是取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谷林堂”堂内有楹联和书画作品,说实在的,我倒是喜欢上此处的清幽,想来也多了几分对苏轼的敬仰之心。
   回过头来,再去“苏公弄”时,感觉苏轼似乎又回到了苏州,这是他曾经居住过的小巷。虽然苏轼在苏州没有做过官,而苏州的百姓还是比较爱戴他的,敬仰先贤之心和崇文重学的社会风气无处不在。这近千年为他题名的小巷——苏公弄,便是印证。
   追究是何原因,苏轼在靠近定慧寺的小巷居住,查找了一下资料,原来是苏轼与定慧寺的长老关系密切。苏轼仕途失意时,贬谪惠州。当时定慧寺的长老派遣僧人卓契顺徙步从苏州到惠州,去探望苏轼并带去苏轼长子家信。千里迢迢呀,两千里的脚程,几个月的辛苦,那情感,真让我感动。见面后,苏轼问契顺想要些什么,可是契顺什么也不要,无奈到最后,只能应了苏轼,要了他一幅墨宝。苏轼以一首《归去来辞》相赠。契顺真是君子,路途经过江西时,将墨宝归于陶渊明故居。后来,苏州太守况钟和江苏巡抚周枕得知,才有了《归去来辞》的原碑拓回,复刻定慧寺。这也算是苏轼的墨宝回归于苏州。
   站在定慧寺两棵双生并列的古银杏树下,面对这两棵相依了几百年的灵树,怀想着苏轼与苏州的渊源,心中无比激动,也深深地理解了扬州美女导游对苏轼的敬仰之心。
   姑苏城与古代文人、名家有关联的还不少。几百年来,一直被守望的这个寺巷,裂开时光,透出难以捉摸的气息,随光阴漫卷,闪耀着金色般的光辉。
  

共 21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寺巷里的苏轼情》这篇历史名人散文,从苏州的石板巷情结入手,喜欢小巷的风景,更欢喜小巷蕴含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而然地为下文埋下伏笔。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们一起走进定慧寺巷,古老的银杏树被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人的体貌特征,披着阳光,借微风飘飞耐不住寂寞的树叶,这般奇特联想的神韵跃然纸上,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定慧寺宁静的美,氤氲着苏公祠苏公弄文学大家苏轼的才气。跟随“东坡肉”的故事,作者的脚步不再局限于苏州,而是穿越到杭州的游历,大文豪的诗词之中。《食猪肉》的风趣飘逸,《和子由渑池怀旧》的人生哲理,一生漂泊不定的苏轼。扬州“个园”相貌清秀的女导游精深的解说词,更加深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收放自如的文笔在“回过头来”一句,把文笔的视线拉回苏州,再解“苏公弄”,又一段人间佳话汩汩流淌,定慧长老千里遣家信,《归去来辞》赠契顺,墨宝安放陶潜居。银杏树依旧在风中沙沙着,苏轼与苏州的渊源一直守望着不老的时光,荡漾着文学永恒生命力的光辉!回眸全文,语言精美,如诗如画;记述历史,娓娓道来;历史做经,地点转换织纬,穿插编织,时空穿越,收放自然;开篇结尾,相互呼应,结构圆润,不愧为文章大手笔。感谢作者,赐八一如此美文,期待佳作叠出。【编辑:郭秀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3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20-03-31 13:42:10
  读完此文,品出了精湛二字。
红袖揽叶
回复1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3-31 17:42:13
  谢谢红袖老师 苏州有着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所以大街小巷都有故事,有些与古代文人有关,有些跟皇帝或官员有关,若是细细研究,还真的有趣。谢谢关注,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