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感动】草垛,不能再现的风景(散文)
几载青春年华似沙漏,弹指间,青春的尾巴也不见了,诗和脚步,都留在昨天。但那远逝的流年和那永不褪色的感动,在我的内心深处,将永远是人生旅程中挥之不去的一抹亮色。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对于草垛,那不能再现的风景,我只能用文字为消逝的农业文明唱最后的挽歌,温情地留住这份“乡愁”。
一
“双抢”时节,农人一边收割稻子,一边把稻子一担一担地挑到修整过的旱地,用人工脱粒机脱粒,然后尽心尽意地将稻草捆扎成一个个草拉子,成片成片地晾晒在田埂上、山坡上,稻草如人一般,一撇一捺,整齐列队,成排成行,胜过千军万马,好不威武雄壮,好不壮观美丽!当稻子收割完毕,颗粒归仓之后,稻草的水份也被阳光悉数收走了。秋收后的稻田,水干了,地皮裂开纵横交错的口子,农人便把金黄的稻草垒成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一排一排地站在田间,也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鸡鸭来回穿梭,也让小鸟无比踏实地把家安于此处,为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增添了一种美好的诗意。
每年秋收之后,妈妈会把垒好的草垛,一捆一捆地扎好,用竹杠一担一担地挑回,放在楼梯口,妈妈在下面将一捆一捆稻草高高举起,爸爸在楼上接住妈妈高举的稻田,一捆一捆码好存放于木制楼上,这种保管方式,一点也不亚于粮食。因为,这是牛儿过冬的粮草,也是我们人过日子的必须品,它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
二
那时,妈妈经常说得一句箴言:有柴有米,有锅有灶,有老有小,有说有笑这就是家。世上所有幸福的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一家人在一起,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这是在那清贫的年代,每个人生命中最隆重,对日子最美好的期盼与寄托。
稻草,脱粒后的稻杆,在它履行完为人类养身立命的责任之后,它依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它是农家最好的燃料,它应对人们所说“灶里有柴”。每次煮饭炒菜的时候,妈妈总是叫我烧火,燃起的稻草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火苗蹿出灶膛,把整个厨房照映得通亮,和着饭菜的香味,散发出幸福的味道。
唐朝伟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度赞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而稻草在自己化为灰烬的时候,它依然没有结束自己奉献的精神,“稻灰盖秧,儿见亲娘”的农谚,说的是春播落谷,谷芽难扎根时,撒上稻草灰后,稻谷种子就像婴儿见到了母亲,吃上了母乳一样,马上生根长苗,所以,稻草在农耕时代,一直被誉为爱农、护农之神,发挥着独特作用。撒了稻灰的秧苗,长势可观,不但叶片绿油油,根茎粗壮,而在移插拔秧苗时,根系蓬松,拔时根部较平整,不易断根,插在水田里成活速度快,给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真是情有千千结。
三
对于孩子来讲,草垛更是我们的好去处。我和伙伴们在草垛里“捉迷藏”,我们一任把自己埋在草垛里,滑稽的是,有时“找”得那个孩子一时半会找不到,而“躲”得这个孩子有时躲得太久,居然撒手叉脚,呼呼地睡着了,做着黄粱美梦。或者玩“抓特务”的游戏。“抓特务”的游戏比“捉迷藏”更过瘾、更刺激。一方为“鬼子”一方,一方为“八路军”一方,各方选一个身强力壮的作为“队长”,“八路军队长”一声冲呀,队员便一口气爬上高高的草垛,如果哪个队员爬不上去,就会让“鬼子”抓走。生怕自己会被“鬼子”抓走,大家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呀,冲呀,爬呀,爬呀,稻草虽柔软,但也有弹性,有时爬上去了,下一个一拉扯,咕溜溜地又从草垛上滚落在地,像一粒粒滚落一地的果实,这下,被“鬼子”抓起,用稻草捆绑手,丢在田埂上,等“特务”全部抓完,才给松绑,然后进行下一轮的“抓特务”游戏。我那时特别羡慕,崇拜身手敏捷的“孩子王”新仔,他总是第一个占领高高的草垛,双手叉腰,俯瞰一切。我有几次也爬上了高高的草垛,幸福和威武教我立马长高,霎时真实。几次,夕阳已渐渐走远,下到山的那一边,我们还是一个个不愿离去,不肯归巢。我想,我们一个个,是不是早已把天地当家、草垛当房,把温暖的软绵绵的干草垛当作母亲宽大的怀抱了?
农人辛苦垒好的草垛,只要我们这群“脱缰的野马”所到之处,没有不凌乱不堪,满目疮痍的。我现在回想,当时草垛的主人没有一个,会因此而对我们这群孩子表示责怪,他们总是那样纯朴敦厚,宽容待人。正因为他们的宽容,让单调的生活显得鲜亮,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因为他们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所有日子变得温謦,人生也会安宁。
有一次,我玩得太尽兴,不知把鞋丢哪里了,那可是外婆千针万线纳的千层底呀。快半夜了,我都不敢回家,大伙相继散去,我躲在草垛旁不敢回去,听见妈妈在村口焦虑地呼唤着我的乳名,一声更比一声大,一声更比一声急,我只好战战兢兢地应声,回到家里,我唯唯诺诺地提着木制盆打水洗脚,妈妈发现我是打赤脚,明白了我是因为鞋子弄丢了不敢回家,用眼睛瞪了我一眼,然后搬来凳子,垫起脚跟,从箱子底下掏出一双新做的布鞋丢在我面前,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至今,我还深刻地记得当时妈妈那愤怒的表情。但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心中应该多一份谨慎与反省。
四
稻草,民间普遍称之为仙草,救命草。千层皮勿及一层草,稻草能够暖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垫床的稻草床铺早已改成席梦思,然而,作为农民出身的我,我是睡在稻草长大的一代,稻草曾经带给我的温暖记忆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那时农村的床都是木板拼组铺成的,虽然结实但是生硬,每当天气渐渐凉了,秋风开始萧瑟,木板和凉席与屋外凛冽的寒风遥相呼应。此时,早已停止生命的稻草在这寒冬腊月里继续生长温暖,帮助千家万户抵御风寒。妈妈找来了又长又壮实的稻草,在太阳底下一遍又一遍曝晒拍打,通过手指的梳理,让稻草不仅干净而且更加轻软。到傍晚时分,妈妈将变得分外柔顺的稻草钧匀地铺在床板上,再垫上棉絮和床单。当我躺在床上,总有一股清香的稻草味和阳光的气息扑鼻而来,淡淡的香味,温软的感觉,让我睡得踏实而安怡,稻草之上留存着我无数的香甜的好梦,让清苦的日子增添了缕缕暖意。
那时,邻里关系亲密无间,堪比一家人,都是巷连巷,墙挨墙,门对门,要是谁家有时大人出远门,或者上较远的地方干活,放学或玩耍回来,看到家里没人,跑到邻君家又吃又喝,玩困了睡在邻居家,那是常有的事。农闲时期,大人也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聚在一起。男人们掏出旱烟袋,你装我的一荷包,我也尝尝你的烟丝味,卷着“喇叭筒”,巴嗒巴嗒一边吸着,一边谈着农耕,交流种植技术,也谈历史,谈国事,谈听来的奇闻异事。女人们喜欢坐在一起不是纳鞋底就是缝补衣服,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扯东址西,漫无边际的闲聊着,孩童们更高兴了,快乐地扎成一堆跑到床上窜上跳下,做游戏躲猫咪,用稻草铺垫的床被孩子们搅得里是里、面是面,里面分家,裸露稻杆,散落在地,一片狼藉,每当此时,大人们只是相视一笑,从不作理会,等睡觉时拾掇拾掇照样睡得香甜。
五
稻草灰提取的碱水,包的粽子,又香又经留。而今,粽子的花样可谓推陈出新,花样百出,但还是比不上记忆中的美味,粽子最古早的做法,是我们用稻草灰提取碱水做的粽子。
每逢端午节,妈妈拿来稻草,选一块空地,将稻草烧成灰,冷却后,找来竹筐,竹筐里覆盖一块干净的纱布,把稻灰装入,架放在早已准备好的一口大木制盆上,用挑来的新鲜井水一瓢一瓢地淋在稻草灰上,过滤下来的就是纯天然的碱水了。把香香的白糯米浸泡在用稻草灰做成的碱水里,白糯米顿时变成金黄,用棕叶将用碱水浸泡好的糯米一个个包成粽子,再用稻草灰做成的碱水煮粽子,粽子熟了出锅后,嫩黄嫩黄的,咬上一口,感觉软糯顺滑,清香飘散,真是口味独特。
入冬,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乳。那时我读中学是寄宿的,学校没有食堂,一周就是星期六晚上回来一次,星期天下午就要赶到学校,我们全靠带萝卜干和豆腐乳下饭。制作豆腐乳,可少不了稻草,没了稻草,那个味总是感觉缺点什么。首先将稻草多余的草叶捋净,斩断首尾,留一尺多长,把一小块豆腐码在上面,均匀地盖上一层薄稻草,再码上一层豆腐,再盖上稻草,就这样反复着,直到豆腐码完。不出几日,豆腐上生出了霉菌,再将豆腐一块一块地夹出来,撒上盐,辣椒粉,讲究的还可撒些切碎的桔子皮,豆腐乳就成了。
无论何时何地,记忆中的美味,它总是萦绕心尖。那个贫困的年代,正是母亲智慧和勤劳,让我们的日子丰盈满足,滋味溢香。这种感觉,像风筝线拉扯着我,那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六
稻草始终谦卑地回报着辛劳的牛。冬天,寒风凛冽,冰雪连天,户外没有太多的草供牛生存,稻草,就成了牛的主粮。早晨,把牛牵出,拴在一当阳背风处,提一桶洗米水,加少许盐和一瓢粗糠,再携上几把稻草,那就是上等待遇了。牛一饮而尽,然后四肢蹲坐在地,不紧不慢地一口口地咀嚼着干稻草,悠闲地享受着冬日阳光,任山雀在背上跳来跳去。晚上,牵回到牛圈,同样携一捆稻草扔进去,这时,稻草既是晚餐是是过夜的被子,记得那时,总是我把牛牵回,放进牛圈,妈妈总要再三嘱咐我,多放几捆稻草,冬天一夜漫长,牛儿又冷又饿不好过,每每此时,我总是添一把,再添一把,牛儿高兴地望我几眼,然后低下头,用头顶上的角把稻草顶开,仿佛也懂得用四肢把稻草摊平。牛的粪便与稻草掺和,经过长期发酵,成了庄稼上等肥料,回馈给土地,回馈给新一轮生长的期待。
而今,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耕文明的消失,机械化替代了人工收割水稻,稻草随之被斩断、绞碎直接撒入了田野,草垛随着消逝了。大批的农民卷着铺盖涌入了城市,面临着呆不住的城,回不去的家的心酸现状。人们吃得、喝得、用得,都变了,再也不用稻草灰提碱,用稻草做豆腐乳;再也不用稻草铺床,或稻草灰盖秧了,乡村的牛儿也随之消逝了!可真得好吗?各种食品上有意无意地添上了防腐刘、抗氧剂、合成色素,各种化肥,饲料,层出不穷,穿的盖得一不小心什么甲醛、荧光剂又超标了……数不胜数,无时不刻地在伤害着我们人类自己的身心健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故乡,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但如今,再见草垛,重拾那份美好,都只能在梦里依稀,这份乡愁,成了一种奢侈品,祖先延绵下来的民俗和文化,消失了,当年的一切一切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的田野似乎还弥漫着昨日的气息?这不禁令人感到一阵怅然,难道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田园牧歌的生活场景,变成了回忆,我不愿意相信,我在用我的回忆和文字为消逝的农业文明唱最后的挽歌。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着眼传统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既有摩登的城市,又有温馨的田园,那高高的草垛,留住“杏花村的牧童”,保留远古的风韵,穿行在这田野里,能感觉到现实,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有处依存,乡愁有处可寄,诗意的栖息,幸福的生活!
我想躲进草垛抠出的洞,屏住呼吸,别让童年的伙伴发现,可我更想招摇一番,让他们也看看这篇关于草垛的故事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