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读史明理(随笔二章)

精品 【宁静】读史明理(随笔二章)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47发表时间:2020-04-07 14:03:04

一、《论语》尧曰
   我读古今评论孔子的文章,很少有谁能超出《史记•孔子世家》。也许,司马迁才是圣人真正的知己。
   《论语》到了第二十章突然有了变化。第一节不再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而变成尧帝禅让帝位时告诫舜帝的话,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向上天祷告的话,周武王胜利后分封诸侯时说的话。后人不知道这些话为什么放在这里,就认为前后文字可能有所脱落,或者是想说明孔子的思想都是来源于尧舜文武这些古圣贤。其实孔氏及其门人把这段文字放在这里是有深意的,而答案可以在《史记》里面找到。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这段话既是对周公、孔子的推崇,也是对自己的期许,司马迁觉得自己就是继周公、孔子之后,五百年一出世的,传承中华正统文明的的人。不过显而易见,孔氏及其门人对自己的期许却远高于此。
   在《论语》第二十章中,尧对舜说,上天安排帝王的顺次到你了;舜对禹说,天底下的人有过错都是因为我啊,我有过错就不要连累到天下人了;周武王说自己并不是灭掉殷商,而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让天下之人归心。周武王虽然不说天之历数,然而吐露的言辞却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天之历数。
   那么当西周灭亡,东周软弱不堪,齐、楚、燕、晋虽然是万乘之国,可他们的君王却只不过是纠缠于眼前利益的小人,老子虽然“静”,墨子虽然“廉”,接舆虽然“狂”,伯夷虽然“清”,柳下惠虽然“和”,却都有偏颇,又该轮到谁来继承天之“历数”?
   在孔氏一门人的心中,能继承天之历数的人当然是孔子,然后延及他的门人弟子。而且,以后朝代或许继续更替,孔氏一门的地位却永远无人可以替代。然而,孔子没有辽阔的封地,没有带甲的战车,没有丰厚的利禄,于是就以另一种身份出现,那就是“素王”: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的素王。他以道德为车舆,以仁义为矛戈,以万古为疆域,纵横驰骋,无人可敌。并且还制造出麒麟送瑞、水精之子的传说,来反复印证这一论点。
   除此之外,在孔门之中或许还有这样的自负:世俗的权势早就不复尧舜禹汤时代的清明、纯净,倘若孔子真的做了世俗的帝王,或许就“污”了圣人这一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没收到祭天的腊肉就离开鲁国,遇到南子的纠缠就离开卫国的原因。世人或重名、重利、重安逸、重清净,而孔子重的是“千古”,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天下师范。
   其实,这种自负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在《论语•阳货》中说,“我再也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大惊说,“如果您不说,那我们怎么办?”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你看这里他把自己比作老天爷,岂不是气派很大?而在孔子生病的时候,子路持戟站在门外,做大臣守卫的样子,已经是把活着的孔子当成君王对待了。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而在《论语•子路》中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说,如果是我来扭转乾坤的话,只不过一两个月而已,而那些圣王,却必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到成效。从这里,又能看到孔子的自许了。
   凡是大人物都不是谦虚的人,曹操说,我视天下英雄如草芥;毛泽东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林肯当总统之后从不主动看报纸,对秘书说,那些人的观点一般超不出我的思想。那么对于全面批判、继承和发扬了之前社会、文化遗产,编纂四书五经,精通六艺的孔子,自然也是极为有抱负,极为自许的,只不过这种自许含而不露,只是在《论语》这部书的最后模糊提了一下,让后人揣摩而已。
  
   二、汉书与史记
   读《汉书》到鸿门宴,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对照《史记》,果然是少了一句话:归,立诛曹无伤。是说刘邦鸿门归来之后,立刻杀了打小报告的曹无伤。
   诛杀曹无伤,这才像刘邦的作风,若是留着他,刘邦就不是流氓起家的刘邦,而变成圣人虞舜了。当时天下汹汹,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这时候留一个内奸在身边,肯定是自掘坟墓。而班固为了维护刘邦高大全的形象,在相关的传记文字中故意忽略这一点,要塑造一个完人出来,只是这样的刘邦,难免让人怀疑。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通过与壶遂的问答阐述自己的观点: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文章中,他反复提到《春秋》,因为司马迁把自己当成五百年后的孔子,《史记》就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的《春秋》。
   这里的司马迁有一股不平之气。
   而班固在《传叙》中,对于自己高超的学识,低贱的职位以及在名利中埋没的一生,也是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解释:方今大汉洒扫群秽,夷险芟荒,廓帝纮,恢皇纲,基隆于羲、农,规广于黄、唐;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太和,枝附叶著,譬犹草木之殖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得气者蕃滋,失时者苓落。
   面对命运,班固是坦然平和。
   《史记》神采飞扬,《汉书》庄严工整。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超过《史记》,许多文人对《汉书》推崇备至,苏轼更能全文背诵;而《史记》的待遇就差了很多。西汉宣帝儿子东平王刘宇,向皇帝刘骜求《史记》。王凤劝告说:《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记》都是作为“谤书”而存在的,直到宋朝,一些学者才开始推崇《史记》,而到了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才算扬眉吐气。
   难怪司马迁当年要“藏诸名山,传之后人”了。
   读《史记》,面对的是一侠客:作者年轻时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山水灵秀、天遥地阔是一辈子的财富,落笔之时神采飞扬。而到《报任安书》时,侠客已经老,一生的遭遇积郁胸中,从文字中迸发出来。如同杜甫的诗,文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沉郁悲痛,千载之下犹有泪痕。我常觉得文字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取胜的不是文采,而是思想,许多人的婉约词,比李清照还要婉约,许多人的牢骚,比屈原还要激烈,然而不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只有婉约而没有思想,所以没法千古流传。
   读《汉书》,面对的是一君子,是个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学问通达的君子。班固家族累世簪缨,其父班彪是史学家,弟弟班超威震西域几十年,妹妹班昭号称曹大家。他自己更是九岁能诵诗书,十三岁就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优越的环境中,培养出了高贵的气质,然后是优雅的文字。无论是汉初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激昂,还是征服匈奴的豪壮,都可以透出安然之气。
   作为后来者应该学谁?太平文章不妨学《汉书》,诛杀曹无伤略而不写;做侠客不妨学《史记》,狂狷恣肆、酣畅淋漓。
   大家会喜欢哪本书?

共 28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二则随笔组合而成,第一则中说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论语》,遂成历代文人们以及历代帝王所推崇与研究的经典。确实,如本文作者所说,历来很少有人特别注意到第二十章以后的文字与前面不同的深意。本文所表达的是这样的观点:“我读古今评论孔子的文章,很少有谁能超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所以成为历代帝王所尊崇的“万世师表”,成为“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的素王。”以及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的自序,都不约而同地印证了“凡是大人物都不是谦虚的人”。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二则随笔生动地描写了汉书一直以来的正统地位与司马迁长期处于野史地位的不平遭遇,直到宋朝才开始有所改观,直到鲁迅先生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人们才更加推崇史记。作者从“归,诛杀曹无伤”这个细节入手,以对比的手法,评点作者的这样的观点:史记与汉书两个作者的不平之气与平和态度。两则随笔文章叙述而看,作者的随笔有随手拈来,即成文章的功夫,取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深度,解读出不同的思想理解维度。推荐给文友们欣赏。【编辑:老书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41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书生        2020-04-07 14:04:56
  作者妙笔生花,选取角度与观点很有独特性。问候作者!
2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4-07 15:19:08
  谢谢老师鼓励,儒门学问,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3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4-08 14:25:53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4-08 14:28:15
  读古而不拘泥于古,从而才能发现新的东西,好文赏读,宁静期望更多精彩!
浩渺若尘
5 楼        文友:子骞        2020-04-08 14:33:06
  文章给我们展现了作者读史的开阔视野,立论新颖,从小处着手,娓娓道来,皆成雅文。
6 楼        文友:铁禾        2020-04-18 15:31:23
  读史有学问,也喜欢历史。
铁禾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