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情】母亲的天空(小说)
一
巴特居住在一个自然景色非常优美的小村,那里土地肥沃,水草肥美。除部份农田外,四野都生长着茂盛的芨芨草。村里居住着汉、维、哈、蒙等民族。村民多以种地为生,也有极少部份村民重点养殖。那片很大的芨芨湖就是牧民们牧放牛羊的天然牧场。春、夏、秋三季,牲畜们徜徉在这绿色的草原里,用牙齿啃吃着青青的小草,使草地流淌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牧歌。村子因辽阔无际,有草有庄稼地而取名,叫:卧龙湖。这是一个充满诗意,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名字。它使人想到了水,想到了草,想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它使人想到了牛羊,想到了马,想到了牧马人骑着俊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扬鞭驰骋。
他的父亲自幼生长在外蒙,是地道的蒙古族。解放前,父亲携带着母亲和他来到了新疆,其他的兄弟姐妹十三人全部留在了外蒙。当时,他才七岁。母亲走在山路上,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哪里都把他背在脊背上。他要下来自己跑。母亲却说:“不行,儿子,你太小,跑不动路,腿疼呢。”这件事对他触动很深,在他幼小的脑海里,母亲的影子便刻在了他的心里,永远留存在他的记忆里。他那时便想: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的伺侯妈妈,以报答母亲的恩情。后来,政府派了一辆嗄斯车,拉着父亲和一帮子归国侨胞到疆内的许多地方考察,以确定定居地。那辆嗄斯车穿越吐鲁番、和田、喀什……穿越塔城、巴里坤……载着他们去寻找安身立命的场所。父亲跑遍了新疆的很多地方,最后来到了卧龙湖,父亲一眼便看中了这个地方。那时的卧龙湖水草肥美,树木茂盛,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榆树林。林子和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在无际的原野铺上了一块硕大无边的绿毯,直通到天的尽头。太阳悬在中天,把它的万千道金光穿透树隙,洒落在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牛羊成群,在安闲地啃吃着青青的嫩草。林中的鸟儿往来穿梭,欢快地鸣叫着,此起彼伏,吵醒了蛐蛐和蝈蝈,它们也争相呼应起来。一时,那悦耳的脆鸣打破了林中的寂静,林子里到处响彻着蛐蛐和鸟欢快的歌声。
父亲以一种世态的眼光,走南闯北的经验,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构想,毅然决定留在这里。这是一个能让他发展养殖业、实现梦想的地方。
卧龙湖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父亲凭着他的聪明才智,把精力投入到养殖业上。没几年功夫,父亲的养殖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迅猛发展。
当然,母亲也帮了父亲不少忙。
母亲的家在外蒙。父母、兄弟姐妹在外蒙一个比较偏远的小村生活着。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就随着父亲四处漂泊,谁也说不清父母的婚姻是怎样的一种姻缘。后来,也许母亲给孩子们讲过,他那时小,把母亲讲过的陈年往事给忘记了。也许,母亲根本就没有讲过自己和父亲的那段婚姻。父亲和母亲结合充满了神秘,对他来说,即好奇又感到不可思议。
母亲是父亲的贤内助。母亲共生育了十三个儿女,巴特是最小的一个。父亲当初来到中国,只带了母亲和巴特。他想在中国安定下来,再接其他的孩子来中国团圆。当时,政府给了父亲一头牛、十几只羊。短短几年时间,便象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三头牛、几十只羊。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父亲的养殖业发展的很快,后来,成立合作社,父亲饲养的牲畜全部入了社,归集体所有。接着,又开始了接二连三的运动,父亲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父亲便打消了接其他儿女来团圆的念头。
二
巴特那时刚二十出头。
他想离开卧龙湖,离开父母,到外面自谋生路。于是,他带了两件换洗衣服,便到了很小的县城。
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却在奔波中意外地邂逅了一个女人。
那女人挺着大肚子,像似即将临产。她坐在一家小饭馆的门边,低垂着头,双手抱着膝盖,木然地瞪着两只呆滞无神的大眼,盯视着前面的这条空空荡荡的街道,眼中充满了无助和失望。
巴特是去小饭馆吃饭时看到她的。只一眼,他便无法忘记那女人满眼哀求,无助而满怀失望的眼光。那眼光饱含了人世的心酸和人情的冷淡,以及对人生、对生活的失望,看着让他怦然心动。他想起了平时父亲对他的教育,让他做一个乐善好施之人,遇到有困难的人,要尽力帮助别人。他想:“如果父亲遇到这种事情,这个女人,会咋样做呢?”以他对父亲的了解,父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她的。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盯住姑娘问:“你咋了?”
女人抬头惊疑地望了他一眼,又垂下头,不吭声。
他又问:“你是哪的人?怎么坐在这里?”
女人抬头又望了他一眼,还是没说话。
他不由地摇摇头,轻轻叹息了一声,转身就要走。
“大哥。”女人低沉地喊了一声,声音低的只有她自己能够听到。但,他听到了,也许是感觉到了,或者是他的心听到了,他转过身。他看到了一双满含热泪的眼,飘洒着泪花,正无助地望着他。
他走近女人,把她搀扶起来,把她带进了饭馆。他给女人买了一盘炒面。女人狼吞虎咽的一阵猛吃,像似饿极了一般。等女人吃饱了,他又问:“你是哪的人啊?”
女人说:“我是古城子的。”
他继续问:“这里有亲戚吗?”
女人摇摇头。
他又问:“你打算去哪?”
女人不说话,只是望着他,眼中充满了感激。
他摇头叹息着,站起身向外走。
“大哥。”女人又轻轻地叫了一声。
这次他听到了。他问:“你要回古城子吗?我送你。”
女人木然地摇着头,低声说:“我没有家了。”
他想离开那里,又觉得不妥。可这个女人他即不熟悉,又不知道根底。再说了,他一个大小伙子该把一个孕妇如何妥善安排呢?
他摇着头,无奈地说:“我真没法帮你。你还是赶快回家吧。”
女人满眼噙着泪水,扑闪着,就要夺眶而出了。
他叹息着:“你这不是难为我吗?”
女人像似认准了他,深情地望着他,眼中充满了希望。
他一狠心,直视着女人的眼光,坚定地说:“你敢跟我走吗?”
女人不加思索地点了点头。
他以为自己的一句话能把那个女人吓走,没想到女人到显得坚定固执起来。他只好在县城的一个朋友家借了辆毛驴车,把那个女人接回了家。
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太傻了。一个纯小伙子带回一个即将生产的孕妇,这算咋回事啊?他一辈子做过无数的好事、善事,可没做过这么不靠谱的荒唐事。这个儿子做事简直不考虑后果。那个女人生下小孩怎么办?谁来哺养?谁来伺候月子?孩子的父亲呢?肯定是两口子淘了气,女人离家出走的。如果是个黄花大闺女倒好办,大不了让儿子娶了当媳妇。可她毕竟是有家有男人的人,贸然收留,她的男人和家人找来了咋办?该给人家做何解释?儿子太年轻,太不懂事了,根本不考虑此事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母亲倒不这样认为。她觉得:既然姑娘落难了,又无家可归,只有收留帮助她了。她马上就要生孩子了,一个大肚子女人举目无亲,她该怎么办啊!
母亲并没有责怪儿子。她觉得儿子做的很对。她腾出了一张空床,让那个女人住了下来。没几天,女人便产下了一个女婴,他给女婴取名为吉娜。
那女人在巴特家住了四十天,提出要走,并要把孩子留下来,求母亲收养那个可怜的小女孩。
母亲答应了,给了女人四百块钱打发走了那个女人。
巴特回来发现那女人消失了,却把那个女婴留了下来,由母亲哺养。他不能给母亲增加这样的负担,他必须要找到那个女人,把孩子还给她。他找遍了附近的村庄和县城,又去古城子找了两天,也没有找到那个女人。他不由地自责起来,后悔当初欠考虑,给自己找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所有的这一切似乎已经晚了。
三
巴特二十岁时,和一个叫芦尔兰的姑娘结了婚,芦尔兰长的很漂亮,瓜籽脸、梭鼻、大眼睛、一头浓浓的黑发,身材高挑,是那种典型的蒙古族美女。
结婚三个月,芦尔兰为家务活顶撞了母亲。母亲正在给吉娜洗尿布,让媳妇去做饭。媳妇气呼呼地说:“要做你去做,我不会刚结婚就当娘,伺候别人的野孩子。”
巴特知道后,问芦尔兰:“你咋了?为什么要顶撞妈妈呢?”
芦尔兰说:“我没有顶撞妈。我要单另过日子。这种日子我过够了。”
巴特愤愤地说:“结婚才三个月就要分家,理由是什么?”
芦尔兰说:“我不愿意伺候了老的,再伺候小的,早早就当妈。”
巴特一把揪住芦尔兰的那头黑发,举起右手。当看到她闪烁的大眼,漂亮的脸蛋,不由地把举起的巴掌放下了。他狠狠地说:“不能对老人那个样子。那是妈妈。你对妈妈不好,就是长得再漂亮也不行,也不要你。”
芦尔兰跟他吵了起来。他一气之下,便和芦尔兰离了婚。随即,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娶了第二个媳妇。
巴特身材魁梧,一表人材,而且能说会道,很能吸引姑娘。他几乎没费什么事,便娶了叶青。
叶青比芦尔兰还漂亮。只是脾气大,很有个性。比芦尔兰还要厉害。谁都要管,而且,还爱吃醋。不准他和別的女人说话,就是和岁数很大的老太婆说话都不行。在家里,她对巴特言听计从,可就是容不下婆婆和吉娜。在背地里经常和婆婆发生口角,在丈夫面前又换上了另一副嘴脸,使巴特无法察觉她和婆婆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几个月后的一天,巴特从大龙口水库工地挖渠回家,却发现叶青带着自己的所有物品搬走了。他问母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说:“她和我吵了几句便回了娘家。儿啊,这个媳妇子不太好。你自己决定吧。你跟上媳妇子去也行呢,你把她接回来也行呢。要不你就和她单另过。她是容不下我和吉娜呀!无论你怎样做,我都不会怪你的。”
巴特对母亲说:“妈妈,放心吧,我不会离开你的。我宁肯不要媳妇也不能不要娘啊!”他赶到岳父家去接妻子。叶青却说:“让我回家可以,你得和我单另过。我可不伺候你妈和那个野孩子。”
巴特气愤地说:“做我的女人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得对我妈好,做不到这一点,没有资格做我的女人。”
叶青说:“我自从跟了你,是真心和你过日子,不想让不相干的人打扰,更不想替别人养那个野孩子吉娜。”
巴特问:“这么说,你是不想和我过了?”
叶青说:“我只想过我自己的小日子。我这样想,有错吗?”
巴特说:“没错。可你不管我的妈妈,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叶青愤愤地叫道:“我是不会跟那个老卖货过的。”
巴特的眼里充满了血,一股火突地升腾起来了,没容她骂出第二句,他一轮胳膊,一记耳光煽过去。随着“啪”的一声脆响,叶青一个侧身倒了下去,那张俊俏的脸上留下了五根清晰的手指印。
巴特扑上去,腑下身,又轮圆了胳膊。
“哇”的一声,叶青嚎哭起来。
巴特狠狠地瞪着她,果断地说:“我们离婚。”
叶青说:“离就离。这种日子,我早过够了。”
巴特又举起了巴掌,略迟疑了一下,又把举起的巴掌放了下来。瞪了她一眼,凶巴巴地说:“明天法院见。”
巴特回家,征求母亲的意见。
母亲把巴特骂了一顿:“两口子过日子,那能没有个磕磕袢袢的?不要因为我,你们去离婚,你和叶青的日子还长着呢!”
巴特愤愤地说:“这个女人对你不好,她的心肯定不好,我和她没法过日子。”
母亲说:“凑合着过吧,她也不是什么坏女人。”
巴特说:“这个女人留在家里,和妈妈有淘不完的气呢。”
母亲说:“我都不计较,你计较那么多干嘛?”
巴特觉得母亲说的在理,便打消了离婚的念头。他听母亲的话,把叶青接了回来,几年过去,叶青给他生下了两个孩子。家里的人口逐渐多了,巴特选定了一块宅基地,盖了三间小土房。房子修好后,他把家搬到了自己的房子里,可叶青宁可住在办公室,说啥也不往新家搬。他和母亲便在新家居住了下来。叶青带着两个孩子独自住在办公室。她提出要和婆婆分家,让丈夫和自己居住在办公室单另过。可是,巴特是个大孝子,岂能为了媳妇丟弃母亲。他劝她,苦口婆心地对她述说着母亲的不易,说着母亲背井离乡,只身跟着父亲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在这里和父亲共同撑起了一个家。这个家不能散。他不会离开母亲,他也不让母亲离开他。
叶青铁了心,听不进她的劝,提出有她就没有母亲,有母亲就不会有她。让他二者选一。他当然不会抛弃母亲,便向她提出:“想跟我过日子的女人,必须抚养母亲。”这次,是叶青坚决要和他离婚。为了母亲,巴特又和叶青离了婚。
两次离婚,都是为了母亲。
在巴特的心中,母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可以和他吵,和他骂,甚至和他打架,可就是不能冒犯母亲,他认准了一条死理:“对母亲不好的女人绝对不要,就是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能娶那样的女人。”
四
卧龙湖有个叫桃花的寡妇,丈夫死于突发性心脏病,留下三个孩子和一个老母无依无靠,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她家由于人口众多,又没有男劳力,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多数时候都是靠队上救济。一次,巴特从她家门口路过,听到屋里传出孩子凄厉的哭声,他不由地停下了脚步。他不知道这家人遭到了什么不幸,便不由自主的推门进了屋,却发现屋中有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最大的叫阿西,刚好七岁。开始是阿西在轻轻地哭泣,阿旦和阿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吓得跟着哭起来,三个小孩子竟像比赛一样,一个比一个哭声大,将哭声传出了很远。
在巴特的心里,母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此,他和前面的两个妻子离了婚。在母亲的心里,祖国是最好、最神圣的。在母亲回了一次外蒙后,切身感受到了两个国家的不同,在生命的最后,还一再叮嘱儿孙:“中国是最好的,你们无论如何都不要离开中国啊!”
母亲的话,说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
致敬这位爱国的母亲!
致敬我们伟大富强的祖国!
一个善良的男人,自己深陷泥沼,却一次次向他人伸出双手……总以为月是故乡明,母亲的乡愁,在回到阔别的家乡后,才发现最温暖的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