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闲话印度的饮食(随笔)
一
礼拜天下午,窗外大雨倾盆,老李拿出瓜子、花生,几个人就在那里侃起了大山。
老张说:“前几天,一个印度人很严肃地问,听说你们中国有什么几大菜系?那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所有中国菜都起源于印度!只可惜到了中国以后,好些传承都丢失了!”
当时有好几个同胞在,那个印度人看到大家目瞪口呆的样子得意洋洋。接着解释:“你看我们炒菜,哪样不得炒两三个小时?这样才是炒菜嘛!”
老牛当时就跟他杠上了:“这洋葱、鸡肉,炒两三个小时还勉勉强强;菠菜、西红柿也炒这么长时间,那不都成泥巴了?还有什么色香味?”
印度人一愣:“什么乱七八糟的色香味?吃饭就是吃饭,为什么要搞那些外在的东西喧宾夺主?”
老牛是个急性子,听他这么一说,眉毛竖起来,眼睛瞪圆了:“不讲究色香味?那牛粪你吃不吃?”
老牛不会说英语,印度人一看老牛急赤白脸的样子,就一再追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旁边就有人进行了翻译,印度人听后一脸坦然:“我们在做这项工作啊,牛粪已经入药,还做成了化妆品、洗涤剂、驱虫药,下一步就准备端上餐桌……”
老牛以为让人家吃牛粪是必杀技。可对方轻松化解,这回轮到老牛懵了,看着坦然自若的印度人,半天找不出词来。
想到一贯咋咋呼呼,辩论罕遇对手的老牛吃瘪的样子,大家都笑起来。
老张在那里总结:“不要跟印度人斗嘴,咱们很难获得胜利。我来印度快十年了,从来没见谁当面辩论赢过印度人。印度有2300万神祇,护佑着每个印度人,于是每个印度人都是天神独一无二的宠儿。对于有无数天神做靠山的人,你靠什么去赢?而且印度还有本书叫《辩经》,专门教人辩论,我们这些业余选手,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小李补充:“而且印度人的脑回路跟咱们也不一样,咱觉得让人家吃牛粪是侮辱,印度人还觉得是赞扬呢!印度神牛嘛,吃神牛的粪便,那是一种荣耀。”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小李接着说:“印度人吃饭,还真是不在乎色香味。印度人的饭菜,大部分看上去都跟米田共一样,而且越是精心烹制就越是神似。门口有家早点店,早晨的主食是萨摩撒:外面一层黄澄澄,里面一滩黄乎乎,咋看都像刚从厕所最浓处捞出来的。老葛劝我尝了一个,其实就是油炸的,咖喱味的,豆泥馅的大水饺!味道还算可以,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外观要做得这么恶心。不止是萨摩撒,好些印度菜肴都是这个样子。”
上次参加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宴会,看了一圈自助餐之后,感觉自己像掉进了大粪坑,满眼都是黄乎乎、黏糊糊的东西。同去的美女小王,胃浅得很,看到当地人把黄汤子往嘴里送,扭头就跑到门外呕吐起来。
老张显然善于深究:“跟那个印度人聊天之后的第二个礼拜,我去考巴市的饭店吃饭,专门到后厨看他们做饭,饭菜炒两三个小时还真不是玩笑。尤其是与米饭炒在一起的时候,不论是辣椒、土豆,还是西红柿、洋葱,都炒成颗粒状,与米饭充分融合在了一起——这显然与印度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他们吃饭是用手抓的,吃饭的时候,五个手指头把米饭攒在指尖,然后捏来捏去,捏来捏去。捏成饭团子之后,又在盘子里擦来擦去,擦去擦去,把碗碟周围的油花都擦得干干净净。吃完饭之后,餐具同时也被擦得锃明瓦亮,甚至都不需要刷碗。”
最早来巴考的老马补充说:“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邀请业主人员来吃饭,汤汤水水各色菜肴满满一桌子。印度人非常兴奋,南狄先从盘子里抓了块红烧鸡脯肉,第二个人抓了一把西红柿炒鸡蛋,第三位瞄准了油焖茄子,茄子看上去色泽诱人,其实温度很高,那个印度人放也不是,拿也不是,狗咬刺猬一样急忙忙放到自己的食碟里。大家笑完之后也傻眼了,特别是连清汤丸子都让他们一把捞出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继续接手?印度人皮肤的那种颜色,根本看不出是否饭前洗手,而且印度人很不喜欢洗手。连十八九岁的青春小姑娘,都是放下满是油墨的文件就吃东西,上完厕所也不是每次都洗手……最后大家只好吃碗面条了事。再后来宴请印度人,我们准备了公筷、公勺,才算解决了‘汤水淋漓’这一问题。”
侃山会到此算是个高潮,大家吃着瓜子越聊越兴奋。
小齐说:“印度人自称是饮食之祖,其实普通印度人吃饭很简单,比起‘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可不是差了一星半点。”
“半个月前,有辆送钢管的大货车来到现场。在那里停了四五天,没有人卸货,司机也不着急,也不打电话联系接货人、卸货人。而是弄出个小小的煤气炉子,方便面碗大小的平底煎锅,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的米面,然后就和大货车过起了日子。”
“那个印度司机每天就是烙面饼。烙饼的时候,放一点食用油,一点盐巴,不至于一点滋味都没有。早餐面饼、午餐面饼,晚餐面饼,顿顿都是面饼,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忍受的。摊面饼的时候,周围全是苍蝇,面饼上是苍蝇,厨具上是苍蝇,这个人的身上还是苍蝇。这个人做饭、吃饭都不洗手,就这么坦然地吃喝。据说之前有位司机,更是这样生活了三个月,喝水就靠路边排水沟的雨水,睡觉是拴在货车底盘的吊床。那种韧性,那种平和,那种坦然自在,真得像神迹一样——咱就纳闷了,他老婆在家就不着急吗?”
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污言秽语一大堆,全是关于司机老婆的故事。
我刚到印度,忍不住打听:“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在印度馆吃到了一种非常美味的馕,又大又圆、又香又脆,不知道这儿有没有卖的。再就是当地人到底吃什么?去年有个印度人来中国,是我全程接待的。我们一起去无锡的一个工厂考察,吃晚饭的时候,那个印度人不吃牛肉、不吃羊肉、不吃鸭子、不吃龙虾,大家都不知道该给他点什么菜品才好。”
老杨笑了笑:“你说的那种馕,更像是产自新疆,估计在印度找不到。因为印度人的馕,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位司机所做的小面饼,软软塌塌、少油少盐,离着又香又脆要多远有多远。而世博会印度馆的馕,要么是被中国人改造了,要么就是借用了印度的名头。就像咱们说起印度飞饼,印度人全都不明所以一样,因为印度根本就没有飞饼。”
老杨也是老印度了,而且显然善于总结:“你刚才提到的印度人到底吃什么的问题,是与他们的宗教紧紧连在一起的。印度国内的宗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印度教,教徒占了全国人口的85%,一个是伊斯兰教,教徒占了全国人口的14%,其余是基督教徒和佛教徒等等。印度的佛教徒是吃肉的,化缘嘛,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不忌口;伊斯兰教跟我们国内回族是一样的,饮食习惯不用说了。而印度教徒,越是高等人越是吃素,而下等人因为没钱买肉,所以大部分时间也是吃素。”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出现了印度人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的情况。一句话,大部分印度人主要是吃素。”
“因为总是吃素,而且饮用水大肠杆菌超标十万倍,还有各种病菌寄生在体内,所以很多印度人看上去块头不小,其实并不强壮。南部的印度人,更是个头矮小,身体瘦弱。在国内,经常有人扛着几十斤重的氩气瓶走来走去。而在巴考,在印度的中部,需要两端套上绳索,四人一块抬才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少见印度人在奥运会上一显身手的原因——2008年奥运会,印度人获得了一块射击的金牌,全国放假好几天进行庆祝,那可真是把印度人高兴坏了。”
老杨接着说:“不过,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特别节约资源。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用左手擦屁股,用手擦屁股当然可笑,但是印度人几乎不长痔疮,而每年节约的纸张,更是天文数字。在过去,印度人吃饭是没有碗碟的,就是用香蕉叶子,加上不用筷子、勺子,绝大部分人吃素,想想看,该是多么环保!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按照印度人的方式生活,这个星球至少还能多养活一倍的人。”
老杨大概是想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的一面,听到自己愿意听的话。于是,尽管很有道理,却没有一个人应和,反而让气氛变得尴尬起来。
二
我换了个新话题:“那种看上去黄黄的、黏黏的,像溏稀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人吃过?”
大家笑了起来。小马告诉我:“那种东西看上去确实很恶心,但那才是印度饮食的核心、精华所在,而且你吃上几次,说不定也会喜欢上它。因为那些溏稀,就是印度咖喱熬制的汤料。”
“在印度,咖喱其实是一个总称,品种有好几千种。南方的咖喱和北方的咖喱不同,甚至相邻两家的咖喱都不一样。总之,咖喱的配方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咱们中间的好些人,吃过几次之后也爱上那种味道,回国时候会买很多带回家。”
老严说:“其实吧,不但咖喱不错,咱们生活区外边菜市场卖的河鱼也不错,个头很大,非常肥胖。不是国内鱼类的那种肥胖,而是整个身子圆成球那种肥胖。而且至少一米多长,真正是‘北冥有鲲鱼,一锅炖不下’。可我们一般都不会买,宁可去千里之外的加尔各答或者到邻近的奥里萨邦购买海鱼。”他顿了顿,“当地人实行水葬,一想到那些鱼可能是因为是吃人肉才长得那么胖壮,就没人敢买了。”
小马补刀:“现在也开始吃了,昨天我就买了一条,吃起来还挺香!”
一些人显然也吃过,就微笑不语;而那些没吃过的人就摆出作呕状,还一个劲儿地恶心人:“鱼肉里面没什么硌牙的东西吧!”这样一问,有些人是真的在呕吐了。
老马接着补充:“要说咱们最爱的,那应该是‘咔秋哇’,也就是甲鱼了。当地人不吃甲鱼,而且吃甲鱼是犯法的,所以造成甲鱼泛滥。知道中国人吃这东西之后,就有人抓来卖给中国人。一开始的时候只要几块钱,后来甲鱼越吃越少,价钱越涨越高,涨到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前几天小马刚弄了一只,脸盆那么大,接近100块钱。那么大的野生甲鱼,吃完之后,就跟在肚子里生了个小火炉一样,补得那些小伙子半夜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围着球场一圈圈瞎转悠。”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喜欢刨根问底:“不是违法吗?怎么吃起来了?”
老马说:“当地人给送啊,通常用尼龙袋子装着,然后送到宿舍来,或者送到某个地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马警告,“在印度这个地方,千万不要自己出去买,一旦被抓住后果不堪设想。”
小齐幽幽地说:“有个印度分包队的老板,给我们送过一个磨盘大小的甲鱼,大家可以想想有多大!送来之后,根本没人敢动手,当天晚上就放生了!”
小齐接着补充:“这边羊肉也挺便宜,一只羊不到一百块钱人民币,不过羊不是很大,去掉羊头、羊尾、羊蹄、羊肚、羊肠,大约还剩有十来斤吧。之所以把那些东西去得如此干净,是因为当地人只吃羊肉,我们也就入乡随俗了。我们一般礼拜天上午去买羊,下午开始架在火上烤。除了孜然、盐巴等调料,一大罐蜂蜜是必须的,烧烤过程中不停往羊肉上涂抹。蜂蜜的作用不只是增加羊肉的口感,还能保证羊肉的细嫩。等烤上四五个小时之后,肉香四溢出来,然后用刀子一割,小酒一喝,也觉得日子过得倍得儿劲。”
小马接着说:“集市上有两家店在卖羊肉,除非是有什么庆典,当地人很少买肉,就算买,数量也很少。而几个中国人就能组团买一只羊,所以两家店都争着做中国人的生意。肉店的老板经常拿着羊外腰吆喝:“白送!白送!”以此来吸引同胞。”
旁边小武说:“最不像话的是考巴的药店工作人员,只要看到中国男人,老远就喊‘神油!神油!’你别说,自从咱们来到这儿以后,半年之内神油的价格都涨了5%了,看这个架势,10%都打不住!算一算,买啥股票啊,买神油最保险,稳赚不赔!”
这次,连最端庄的人都笑起来。
老张说:“要说中国人吃的战斗力那真是相当了得,在印度德里的那个工地,咱们的人硬生生吃光了方圆百里内的公鸡,价钱也由最初的一两百卢比一只,吃到了2000多卢布一只。据说那里的公鸡是纯散养,味道好得很。”
小颜说:“不但是吃的,印度的果汁也不错啊,纯天然。”
小朱接话接得快:“你可拉倒吧,对于印度果汁的纯天然,我可是有切身体会。”
小朱接着讲古:“去年夏天在考巴市区的街头,我遇到一位印度人朋友,他很热情地邀我喝杯鲜榨的橙汁。橙汁榨好之后,摊主问我,加冰吗?”
“那天的气温是42摄氏度,于是就欣然应允。只见摊主把地上的一块塑料布掀开,赤着脚的黑脚丫猛踹三脚,一些碎冰就从桌面般大小的冰坨上掉下来,然后摊主把碎冰放进橙汁里:“来吧,先生请喝吧!”
“从那以后,只要是在印度的地界上,到哪儿我都不加冰。也是从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好多印度人都不穿鞋子啊!”
小朱接着说:“还有就是牛奶,印度号称世界产量第一,可是,不论瓶装还是散装,喝一回就拉一回肚子,那真是减肥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