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感动】给夕阳涂上最美色(随笔)

精品 【浪花•感动】给夕阳涂上最美色(随笔)


作者:习之乐哉 举人,339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9发表时间:2020-05-24 05:49:55
摘要:网络传播的一起儿子埋母案,令人震惊,让人唏嘘。我感叹的同时想起了老家的几起赡养老人个案,我把它说出来,一是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二是更好的弘扬善待老人的正能量。因为这个时代,任何老人的夕阳晚景应该是最好的。

【浪花•感动】给夕阳涂上最美色(随笔)
   一
   央视有一档《夕阳红》栏目,近年来我比较喜欢,经常盯着看。这栏目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独特视角观照社会,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现实。内容丰富多彩,是老年人的连环画。
   我最喜欢那首《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主题曲: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这首歌是给老年人的生活描绘出的最美画卷。在夕阳下,老年人出双入对,牵手漫步林间小道,或是公园广场,红光满面,笑容如花。生活如陈年的酒,香醇。生活满满的爱,幸福。可这样的画面,有时候会被蒙上阴影。
   有句话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多少带有一种感叹岁月短暂的遗憾。夕阳放射出多么迷人的余晖,美好静谧,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很快就会为夜幕所笼罩。
   近日,在网络上曝光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埋母案。陕西一位男子将自己79岁的瘫痪母亲活埋进了一处墓地,理由则是因为母亲瘫痪在家,空气中都是屎尿味,自己内心有很大的压力。
   男子夜间用小推车将母亲推出了家门,随后找了一个废弃的墓地便将母亲塞了进去,接着无情地盖上了厚土。任凭老人在地下呼救,男子还是绝情离开了。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当今社会的活生生的现实。这位可怜母亲的夕阳骤然坠入黑暗的地狱,作为儿子,何等残忍,作为母亲是何等的悲惨和不幸。据说是儿媳报案才挽回母亲奄奄一息的如草芥般的生命。
   我不希望这轮夕阳不应该沉落的时候而沉落,她应该有好的晚年光景。挡不住夕阳西沉的步伐,也应该涂上最美的色,坠入山窝窝,也要恬静浪漫。
  
   二
   现实中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个案么?城市中的老年人的生活也许“温馨又从容”,而农村中的老人是否也都是“晚开的花”,“陈年的酒”这样富有诗意呢?
   疫情期间,我在家照顾老母,虽未出门,但从乡下人的口里听到了一些农村老人的夕阳无光的晚年生活例子,我感到十分愕然和震惊。心想,也许是误传。
   大哥讲了邻村孙氏兄弟四人“赡养”母亲的大概。这个孙氏大家庭以前的情况我比较了解的。我本家的一个奶奶的娘家就是这孙家,是孙氏四兄弟的大姐,还有一个二姐与大姐嫁同村,前几日刚刚因癌症去世。孙氏六姐弟的父亲曾是四邻八舍德高望重的公办老师,而且我小时候亲自得到过老人家的教诲,他老人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一生历尽万般艰辛养育六个儿女,并扶养成人,长大后男婚女嫁,都成家立业。我真希望孙老的晚年美满幸福,令我尊敬的老师的人生更不应该有遗憾。
   在农村的传统风俗上,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为父母养老送终,都是儿子的事,当然女儿绝不是无情女,即使这样,女儿也忘不了对父母的孝敬。这孙氏四兄弟在村子里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在村里任职的,有在外当工人的,有接替父亲从事教师职业的,在农村曾是方圆十几里让人羡慕的好家庭。可这些光彩,并未给老人的生活涂上最幸福的颜色。
   孙老先生死得早,母亲却是长寿。孙家母亲身体好能自理的时候,家庭还是一片和风细雨,其乐融融。然而,母亲八十多岁以后,身体开始不能自理,到了儿子奉亲养老的时候了,如何养老的细节外人不可能得知,但从孙氏大姐那里知道四兄弟是怎样的“伺候”母亲。
   兄弟四人把母亲从老屋请出,搁置在一间破旧黑暗的房子里,起初,兄弟四人还能做到给母亲一日三餐,至于母亲如何在小屋里吃喝拉撒,却无人问津,没有一个儿子陪侍在母亲身边,冬天冷得发抖,夏天热得生痱子。尤其不能让人容忍的是,老人大小便都在屋里,没有一个儿子帮母亲清理。到了送饭的时候,因屋里恶臭,儿子们就捏着鼻子把饭扔给母亲走人。
   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事还是让知情的邻居告诉社区干部,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四兄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轮流赡养,把母亲接到家中。现在已是90高龄的母亲正在享受幸福的晚年。
   我遇到孙家小儿子,他跟我谈起为母亲养老,说,谁知道我们兄弟姐妹会鬼使神差地做那些缺德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丑陋,向善之心没有丢失。
  
   三
   我离开老家在外工作多年,村子里发生的奇闻怪事,都是间接听说,至于是否是事实,多是打些问号。也是这次的埋母案发生,引起大哥的伤感,又让他沉重地说起了本村柳家的一起侍母“案”。
   柳家在旧宅时,我们离得不远。两家处得很友好,我父亲与柳家男主人是发小,我称呼柳大爷。柳大爷在生产队里喂牛,夫妻生育两男三女,一家人本分厚道,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家,也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小时候,我常常跟父亲去柳家串门,有时吃喝在柳家。大爷喂牛的牛棚就是我家的前邻,我经常去那里玩耍。可惜大爷命短,不到六十岁就与家人阴阳相隔。日子还得继续,柳大娘拖着并不康健的身体,将儿女抚养成人,虽说没有成龙乘凤,但都婚嫁有主,成家立业。三个女儿有远嫁他乡的,也有花落本村的,两个儿子都在家本分务农。
   柳大娘长得慈眉善目,乐善好施。大集体时,家家并不富裕,但柳大娘常常拿自家的东西接济他人,人缘很好,村人都说她老人家有福。
   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几十年的岁月沧桑,柳大娘也到了风烛残年时,不能再像年轻时那么健壮,慢慢地,生活不能自理了。然而,儿子们也都借口忙小家,对老娘的赡养不是那么到位。
   两个儿子开始了轮流“伺候”老人。轮到谁家就去谁家生活,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了。然而事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两个几近老年的儿子都在外打工,起早贪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儿媳们除了打工,还要到儿女家照看自己的孙辈。柳大娘似乎成了多余的孤家寡人。
   儿子们想到了“办法”,在出外打工,家里没人的时候,就把老人一天的饭做好,放到床头,老人只能吃喝拉撒“自食其力”,无论你是否吃得可口,冷热咸淡,一概自理。我想,这里面有儿女的原因,但如此对待老人,的确欠妥。
   农村的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大多都能生活自理,生活有保障。像柳大娘这样的空巢还是不多见。
   听大哥说,柳大娘也是长寿之人,已是90多岁,却得了小脑萎缩,身体不听大脑指挥了,有时会不自觉地到处乱走动,一人在家,为确保安全系数,儿子们就又想出了“绝招”,就把老人绑在椅子上,只留下两只能动的手,用来吃饭。我想,这也是没法的“法”了,但这毕竟不是好的办法。
   听大哥说,这事发生不长时间,就让远嫁外地的大姐知道了,开始非常生气,而知道内情后,也同情两个年过半百并不富裕的弟弟的无奈。在大姐的调和赞助下,给老人找了保姆。现在的柳大娘晚年生活有了保障,而且也不再孤独了,儿孙们也能尽量抽时间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了。
  
   四
   我想起了我知道的另一件让人心痛的旧事。
   吉庆奶奶是我老家相隔不远的街坊,大集体时是同一个生产队。吉庆奶奶的一生充满了离奇和不幸。婚姻的不如意源于娘家母亲的一次偷邻村生产队的庄稼,被相貌丑陋的光棍汉吉庆爷爷抓住,面对公了挨罚,私了把不满十八岁的女儿嫁给光棍的两难选择,最后穷困潦倒的母亲选择了私了。就这样吉庆奶奶嫁给了大自己十多岁的吉庆爷爷。
   婚后育有两男两女,长男幼子,中间俩女儿。孩子们都还未成年,吉庆爷爷因病去世,中年丧夫的吉庆奶奶一人将四个子女含辛茹苦地拉扯成人。如君参军入伍几年后退役务农,几个兄妹虽然都没有跳出农门,都还是在吉庆奶奶的艰难操办下平平安安成家。
   孩子们陆续做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孙辈,有了自己稳定的窝。吉庆奶奶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破旧的老屋。从年轻时因劳累过度落下了咳喘的痨病,老年后更是咳得厉害。
   吉庆奶奶没有一点积蓄,儿子们每年给的赡养费寥寥无几,捉襟见肘,只够维持温饱。夏天日子还可应付,到了冬天,吉庆奶奶的屋里透风撒气,没有煤炭生炉子取暖,屋内水缸里的水常常是结着厚厚的冰,经常看到吉庆奶奶,独自一人目光呆痴地坐在门前晒太阳。这让我不难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的形象来。
   刚刚七十出头的吉庆奶奶,看上去仿佛是八十多岁的样子,老态龙钟,昔日“铁娘子”的形象荡然无存。生活的艰辛,孤苦无依的寂寞,病痛的无情折磨,使吉庆奶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每况愈下。儿子们仍一如既往地忙碌着自己的“正事”,老母亲仿佛成了多余,除了给母亲那点不得不出的寒碜“养老”费外,似乎没有尽一点陪伴。
   风烛残年的吉庆奶奶,终于有一天不能自理了,真心需要儿女们的照顾了,却很少见到儿女们的面,艰难度日子的生活再也撑不下去,日益加重的病痛让老人倒下了。去医院看病是理所当然的事,这让两个生活并不困难的儿子犯愁了,去医院是要花钱的,花钱是要两个儿子掏腰包的。因过节从不来往的兄弟俩为了母亲的病,终于凑到一起了,为了挡街坊邻居的颜面,还是勉强带母亲去医院看看,检查的结果确是癌症晚期,病入膏肓。躺在医院病榻上的吉庆奶奶神志还是清醒的,在两个儿子面前,始终没有睁开眼睛。但两个儿子在病房里说的话,却加速了老人的死亡。“咱娘已经这样了,干脆拉回家,别治了,那是白花很多钱。”老大说。“那行吧!”老二紧接着答话。
   在兄弟俩把生养自己的母亲从病床上抬走的瞬间,吉庆奶奶的眼睛里却溢出了泪。
   回家的第二天,吉庆奶奶总算给亲生儿子们甩掉了包袱,永远地合上了那双泪眼。或许,在癌症面前,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但温暖的话总是可以让老人不心寒啊。当然,对于吉庆奶奶的死因和儿子们的言行,是否真是这样,我也只是听说,但愿不是如此。也许是兄弟俩已尽了最后所有的心力,只是没有能力挽回病入膏肓的生命。
  
   五
   有的人把爱奉献给了宠物,当作天使宝贝,一旦有个病和灾会立马想到宠物医院,不惜花费重金。宠物的作古也会痛哭得泪满衣襟。更有甚者还会挖坑厚葬之,清明祭拜。这是怎样的“大爱无疆”啊!
   为什么生养自己的母亲就如此不得待见呢?我深知道这样的例子极为罕见。我想母亲即使再不待见,也不至于不如一只宠物吧。
   也许我有些感情用事,埋母案的反面教材,让我把一些养老的极端又极少的个例说了出来,让读者和社会评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的正能量,发现正能量,去弘扬正能量。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或许,这些榜样,可以刺激不孝之子的内心良知。
   我本家的二爷,生养五女一男,都结婚生子,而且有了自己的孙子和外孙。虽然都在农村生活,家庭并不富裕,但赡养老人的事情,始终是姐弟们至高无上的责任。年近九十的二爷二奶,由于年轻养家时劳累过度,透支了身体。到了耄耋之年,生活还是过得有滋有味。因为六个子女都争相赡养。
   毕竟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们思想觉悟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最近我母亲所在的农村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走访团”,对所辖区70岁以上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情况,进行不定期走访调查,发现有失伦理道德的现象将马上纠正。这个措施,对那些不敬不孝的行为将是一个监督,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进步,我有理由相信,养老会越来越好,夕阳应该很灿烂。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制度正在日臻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养老措施和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城乡迅速发展起来。我想,像埋母虐母的极端个例将不会重演。老年生活会真正像《夕阳红主题曲》唱的那样:
   ……夕阳是晚开的花/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这个时代,应该是晚景最好的,夕阳应该是最红的。我希望这个判断不会错,也不能错。
   就像我们关注扶贫攻坚,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也不能让每一个老人老来无所养。我们的时代,可以有阴雨连绵,但不能有阴霾笼罩的反常态。夕阳红,红彤彤,这才是时代的风貌。
   夕阳的金灿灿颜色本就很美,如果暗淡了,我们就用最美的彩笔,涂上最美的颜色吧。
  
   原创2020年5月13日,2020年5月24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4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日子富裕了,孩子们就能够好好赡养自己的父母吗?未必啊。社会的教育责任,一天也不能放松。这篇随笔从今日网络上传播很快的埋母案说起,列举了作者身边所见的几个老年人的凄凉晚景,尽管不算恶劣,但足以让我们为之心惊。作者列举了孙氏四兄弟“赡养”老母的事,住黑屋,吃冷食,受尽折磨,好在邻居的干预,才少一点遗憾。柳大娘的遭遇,也令人唏嘘。因小脑萎缩,而遭到儿子的捆绑,实在不堪目睹。好在邻居出面,柳大娘才少受虐待。作者熟稔的吉庆奶奶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一生操劳,晚境凄凉,在癌症面前,我们可以无奈,但在人情方面,我们必须义正辞严。但作者也看到了太多的老年人过着安心的养老生活,作者自己也是一个孝敬老母的好人,所以他也敢关注这个话题,敢于说出真话。这篇随笔,所谈合情合理,展开养老事业里并不光鲜的一面,要读者引以为戒,言切情恳,感人肺腑。所举例,是身边的,这些足以撞击着作者的心胸。文章有理由寄希望于我们这个新时代,因为我们的生活好了,人的精神境界也应该跟着提高,所以作者才可以将那些有碍人眼的事件推到我们的面前。在随笔里,作者深情表达出希望老年的生活有保障,夕阳可以最红的美好愿景。随笔充满情感,语言质朴,化人心于事例,震耳鼓以事实,有很强的震撼力。故事表达有分寸,叙述细腻,让我们深切了解了老人的状况。从文章可见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值得我们尊敬。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希冀,也是时代的呼声,值得期待。推介赏读,保持一颗孝心,永远做一个好儿女。【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53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24 05:54:42
  这是一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随笔,就居家养老的问题,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词切情恳,值得好好读读。感谢投稿浪花,希望精彩纷呈。问候作者,谨祝笔健。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06:01:13
  怀才老师的精彩编按总是让我备受感动,小文分析的细腻透彻,有赞美有鼓励,有老师自己的精辟见解。不但是对小文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文章的充分补充和伸展。感谢怀才老师,辛苦了。致敬,遥握平安!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24 06:04:22
  这篇随笔,视觉特别,眼光尖锐,笔法从容,观点朴实,特别是充满了对老年人现状的忧虑与关心,可以看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之强,给那些不敬不孝的人一个忠告,给老年人一个安慰。作者不乏浪漫情怀,呼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夕阳应该最红的声音,是符合时代进步特征的,也是呐喊。点赞本文。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06:39:17
  怀才老师的点评正说到我的心里。我们这个奋进的时代,是需要有正义感有责任的人站出来,抨击和揭露社会的某些丑恶和弊端,目的是使这种现象不再出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老有所终,夕阳美好,才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感谢怀才老师精美点评,致敬!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5-24 09:22:43
  这篇随笔,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也可以说是为人类敲响了一段警钟。但愿这场及时雨能穿透人物厚重的外壳,抨击那即将接近麻木的心灵,愿这尊老孝老的警钟长响耳畔,愿夕阳从此无限好!拜读佳作,为习之老师点100个赞!
回复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09:28:10
  湘莉老师的点评很喜欢。总是给习之以表扬和鼓励,同时直抒胸臆,表达对小文的自身感受。这样的小文最能激起同情者的呼应。让我们的文章多些正能量。感谢湘莉老师造访,此致夏安!
5 楼        文友:东辰        2020-05-24 13:20:08
  针砭之作,是否震醒那些冰冷心灵,习之之作鞭策号召性强,温馨文字,希望呼声,但愿愚人早曰觉醒。好思想中华美得理应泓扬。
回复5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13:34:18
  感谢东辰老师造访并读小文。当今社会还有如此虐待老人现象,实在是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这个时代创建的道德文明。我们应携手用文字抨击丑恶,弘扬真善美,让正能量的声音在江山文学这个舞台,放出一束亮光,温暖一些心冷如冬的人。遥祝夏安!
6 楼        文友:东辰        2020-05-24 13:31:58
  读者愤怒的文章,人!谁不老去。酸酸甜甜感觉,甜是习之老师,赞他好大思把它成文,教育,觉醒不孝之人。好文再赞。
回复6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13:38:17
  也许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抨击声音,让东辰老师再次发出心灵深处的最强音。能投石大海激起一簇浪花,我心已意足以。知我者东辰老师也。再次致敬东辰老师呼应!
7 楼        文友:东辰        2020-05-24 13:51:01
  此文!我读哭了,十六年前在妈妈的临床,她用求助眼神望我,我不敢多言。她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那女儿此我还大,今算起她有六十五了。
   一天傍晚,四点点多钟,夏季。我正奔病房去换哥哥,当要开病房房门时,她拉住我说,看看,我妈咽气没有,我愤怒一甩臂走进屋。啊!那位阿姨在抢救。不到二十分钟,老人一一我想她这一去算是幸福了。
回复7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4 20:30:37
  我被东辰老师的真情所打动,我为东辰老师的悲愤和良知所感动。我的小文只这一点,我就觉得我的小文没有付之东流,而是在浪花掀起了一波涟漪。谢谢东辰老师几度造访小文,小文有色了。致敬夏安!
8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5-24 22:16:45
  看完我很惭愧,儿子害母亲,反而是媳妇救母亲。物质上脱贫了,精神却还是贫困,精神还是需要脱贫。制度需要完善,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起努力。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8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25 16:25:29
  句号老师说得很对。物质脱贫,还要精神脱贫。小文中的“儿子们”似乎在奔小康的路上都得了精神“贫血症”,也许这篇小文算作“导医”,把“贫血症”患者,送到应该送去的地方。谢谢句号老师造访,致敬夏安!
9 楼        文友:岚亮        2020-05-26 15:49:39
  有几天没看江山了,今一看,便见习之大哥的夕阳红。受益匪浅,点赞了!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