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从名师抄袭看人心百态(杂文)
深圳某名师抄袭案处理结果出来后,网上似乎没有就此罢休的意思。有人认为对当事人处罚偏轻,有人认为应当全面追责,甚至还提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被看到,甚至被采纳。
事态将如何发展,时间会给出说法。作为一个圈外人,隔岸观火,未必看得真切。所以,仅从有限的观察谈一谈从此案中折射出来的人心百态。
冒昧揣测一下这位抄袭名师的心态。
首先,抄袭者因为贪婪和侥幸,才开始了抄袭。只是没承想,铤而走险却风平浪静,一条发家致富、名利双收的终南捷径也就出现了。凭借着数年如一日的笔“抄”不辍,她获得了不少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和荣誉,风头一时无两。这时如果有人问,你要是知道事情早晚会败露,还会这样做吗?恐怕她会说,会吧,我没得选啊。是的,答案可能就是“没得选”。
小剧场:藉藉无名的时候无人问津,忽然有一天身边同事凑过来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啊,没想到你还挺厉害的。我厉害吗?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悄悄比划了一把剪刀的姿势。我暗自窃喜,轻快得想要跳芭蕾。后来,我用这只剪刀手换来了一些光环,只不过光环越多负担越大。我不得不抄下去,以匹配社会对我的认可。我真的骑虎难下。
其次,名师在抄袭后,之所以能心安理得,绝不是因为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或许只是因为心理建设很到位,自我安慰很及时。当人性中的羞耻感叩问她良知的时候,很遗憾,她已经原谅了自己。
小剧场:我是一名教师,我坚持做公益阅读推广,我的公众号资源都是免费开放的,家长学生都给我点赞,我是心中有大爱的点灯人。灯是一定要点的,不能因为我没有火种,就不给孩子们点灯吧?用一下别人的火种也是一样的。你说这是偷,那就是吧。为了孩子们,我受点误解和委屈算什么?
再来看看东窗事发后,为何要以死相逼,遗书奉上。我是个普通人,在我看来,这跟夫妻吵架时的情景太过相似。夫妻吵架,一方烦不胜烦,歇斯底里吼道:“我都道歉了,你还想怎样?你是要逼死我吗?”这份不耐烦,暴露出来的,往往是此人道歉缺乏诚意,不想着深刻反思忏悔,反倒抱怨别人咄咄相逼;是十分不耐烦别人批评自己,找个由头让所有人闭嘴,好让事情赶紧过去。可是,这么一出“逼原谅”的戏码,发生在校园里,真是怎么看怎么怪诞,怎么看怎么不爽。怪不得网上炸开了锅,骂声一片。
说完抄袭名师,顺道说说沉默的众人吧。
对此网上多有分析,我不想再重复。只补充几点个人看法。
为什么这次案件水花有限,沉默者众,声援者寥寥?恐怕是因为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件事。既不关心,便置身事外;既置身事外,又何来沉默?沉默是属于那些潜水围观的人的。为什么关心此事乃至诸如此类事情的人不多,推测有这几种可能:
一是愤怒疲劳。这是类比心理学上的“同情疲劳”临时造的一个词。我相信原先很多人都是极有正义感的,也愿意振臂高呼。但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见过了太多的不公和荒诞后,骂也骂了,恨也恨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于是,气够了,感到累了,再遇到类似的事,就有点不想管了。这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然天天气鼓鼓,简直没法儿活。
二是心存恐惧。罗斯福提出过“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大家可以用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实现了几个。不一定会有人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随时可能会有人把你静音、让你消失,你恐不恐惧?安稳度日不香吗?干嘛来蹚这浑水?
三是匪我所喜。这是娱乐至死的年代,多的是爱追综艺明星、花边新闻的吃瓜群众。这也是追名逐利的年代,人人皆为稻粱谋,为生计打拼已经十分辛苦,无暇顾及其他。人们所关心、所喜爱的,是赚大钱、吃大瓜,是肤浅而短暂的快乐。抄袭?跟我有关系吗?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