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感动】半年溪(散文)

精品 【浪花•感动】半年溪(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324.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7发表时间:2020-06-01 06:06:48

【浪花•感动】半年溪(散文)
   一
   老家的北山是两座形似馒头的山,中间有沟壑,水从中而下,穿过老街,冬春水涸,夏秋小洪,也就是半年为沟,半年为溪,故名“半年溪”。妈妈不喜欢这个名字,一提起“半”就不舒服,说,月半总让人觉得少点什么,我以为就是少团圆,她说,少光。她晚上要在月光下做农妇的手工活,最喜欢满满的月,少费点煤油。所以,妈妈就叫“东大沟”,在我家东边,距家二十步。她说“沟”字好,山沟山沟,吃穿不愁。根本没有因果逻辑,或许只是妈妈的心愿吧。
   夏秋时节,因溪而老街也有了生机。第一场雨来,就唤醒了这条沉睡半年的溪。从此,溪也不再枯水,山体渗出的细流,汇聚成溪,也能划开老街的笑脸。“笑脸”是妈妈的说法,他说,窜着水花,不像笑?我无力反驳。长大以后,觉得这沟溪还真很有点诗意。
   我很佩服老家沟岸两侧的邻居对这条溪的打扮,老街的风景,卧着的就数“半年溪”值得好好看。
   上游的沟壁土质是很硬的铁花壃,壃土里夹杂着闪亮的铁屑点点,日光下,就像眨着眼,为小溪添上了灵性,不管山洪多大,沟壁依然是不变的,多少年也没有增加宽度。溪西是我家、六母家、贵叔家的小块园地,贵叔领着三个儿子,选了一处“掐腰”的逼仄地方,搬来散石,就势垒砌桥墩,搬来两根石条架上,三户人家进地,不再绕弯,尽管小桥只能过独轮车,可在我的心底始终胜过马路,仿佛打开了我的视野。站在青石桥上看,左右都是风景,树木掩映里是老街农户的房舍。我21岁去烟台读书放假回家,总是从这座桥上温习关于桥的诗,仿佛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字就是看了这座青石桥而即兴创作的。去年回家,半年溪的模样都变了,唯独青石桥没有变,似乎贵叔还站在桥上。真没有物是人非的仓皇感,有的是故乡还保留着我的记忆的温存感。
   溪东是山路和五六户人家,溪边是一溜青石条,太哥说,那是门前座,来的都是客,摸摸青石上的浮尘,就是上座。大集体的时候,队上的人出工,都先在这里焐石头。现在想来,老街的人是要焐热平淡的日子,用座位来表达着邻居间的问候,坐下,左右转头,一笑,或点头,就算打过招呼了。
   溪东也有与古诗仿佛契合的诗,不过,“大儿锄豆溪东”(辛弃疾句)要换成“太哥锄豆溪东”了。太哥在房西开一窄逼的菜园,种些夏令的眉豆芸豆菜豆,若遇到豆儿可做菜了,太哥会看眼神,摘一把递给看他劳作的人。那种相处就像是一家人,不必推让,接着就是,至多给一个微笑。记得太哥很内向,若说,只半句:“打个卤子。”入夏以后,老街人中午都喜欢吃面条,最名气的美食就是“胶东打卤面”,打卤面若没有豆,就不出味,即使没有肉丝,也要有一把豆,切得细细碎碎,面上撒满了绿星星,色香味,全出。
  
   二
   与其说半年溪盛着夏洪,不如说是盛着诗。我记得,六七十年代,老家的雨水很充沛,三五日就一场,雨水大了,半年溪会发声。特别是下雨时,支开老窗(上部可以30度打开),将小山洪的声音纳进屋里,打破了沉闷,多了一份满足,就像有人和我作伴,不再寂寞。沟溪并不是直线的,雨水就有了活跃的空间,撞击着沟壁,发出沉闷的声音,在拐角处,溪水要掉向,自南北而向东,扑打着民叔家的屋后,就像击鼓一样,惹得我有时要踏着脚步,跟小洪流和成变奏曲。我常想,我会被吸收进初中校文艺宣传队,是不是与小山洪给我带来的乐感有关。
   谚语说,小溪声大。是的,小溪是村庄的灵魂,有逸动的灵感,即使小溪并不发声,可在审美者的内心,小溪就是一曲百变音阶的音乐。
   有一天,我听《时间煮雨》这首歌,马上想到了老家的半年溪,找到了一种完全吻合的情境,在闲雨的日子里,让时光缓慢地流过,半年溪的雨水被煮得滚沸,咕噜咕噜,卷着水花,真想去捞上来,做一碗麻辣烫。我姑爷常年在南方工作,说,讨厌“时时雨”,我却从来没有对雨生厌。喜欢在曼妙的时光里慢慢煮雨,沉淀那些浮躁与芜杂。我笑着对姑爷说,你把童趣带进南方的雨,马上就有了“时时乐”的味儿了。
   听雨,我历来以为是懒懒的表现,我这个人,在童年少年时代,是最不安分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成为兴趣,入夏落雨,我们喜欢在雨中淋湿,在雨中追逐。邻居六母家就在半年溪边,她的街门处有可以避雨的过道,我和福子哥、强子弟、军哥等一帮子孩子常常在夏雨来时“啸聚”于此。漫天的雨幕弥漫着屋舍,摔下很粗的雨柱,我们忍不住惊呼,尤其是小山洪呼啸着从半年溪奔泻而来的时候,我们顾不得披上蓑衣,雀跃着冲出过道,追赶着洪水的浪头,吆喝着一起往东河奔去,那真的是“送一程”的亲切感,小溪的浪头,似乎就是我们孩子里的霸王,我们拥戴它。返回以后,我妈妈就在过道等我,迎头劈脸就是一番心疼地挖苦,然后说一句“大没个大的样,小也不知好歹”,憋不住笑,递过粗布毛巾让我擦干雨水。批评“大的”就是指福子哥,他伸伸舌头,算是认错了,下一次来雨,带头冲雨的还是他。
   儿时的快乐,没有附加条件,就是冒雨走进去,冲进去,就是不管不顾。妈妈的唠叨都是激励语,天性若雨,来去无拘。
   雨后的“半年溪”,安分得就像一个大姑娘,扭着九曲十八弯的溪槽,缓缓地送下北山流集下来的水。我们老街的孩子,分成三两组,做着“水游戏”,各选一段溪沟,用泥巴截流。要抢占先机,抓紧截流,尤其是最后一道水坝,要经得住上游大水的冲击,可常常是一冲即垮。我们一群孩子站在垮塌的水坝边一齐欢呼。乐趣,好像很轻易就获得了,没有等着心情好再玩水游戏,同伴之间有过小过节,似乎一玩便没有了,童心,并非没有芥蒂,而是芥蒂经过欢乐就脱落了。
  
   三
   雨后天晴,是否上工,大家拿不准,就在半年溪岸蹲着看水,看我们这些孩子玩水游戏,找个眼趣。刘家大院的“胜哥”刚刚结婚,可总是长不大,看见我们围堵水坝,就捡一些石头装进衣兜,瞅着我们不注意就扔石,溅起的水花,湿了衣服,湿了脸,等我们去猜是谁恶作剧,胜哥总是装得若无其事。胜哥自以为得意,哪知我妈妈和六母就站在树下唠嗑,妈妈和六母不乐意了,开始了唇枪舌剑。
   “那么大的石头,打中了还不头破!”六母从石头大小上找理由,发动进攻。
   “打鸟只能穿个小窟窿。”胜哥拿出还没有扔出去的石头玩着说。
   “不行就找俊子嫂出来管一管。”我妈妈看六母不能说服了,便想抬出胜哥的妈妈,大声吆喝着,希望胜哥的妈妈可以听见,胜哥往自家窗户看看,心中也是胆怯,缩一下头。
   六母更是厉害的角色,一点不饶人,大声道:“告诉胜媳妇回家跪板儿。”六母觉得还不过瘾,“头胎准俩丫头片子……”
   这些话,在今天可能会引起冲突,可邻居中间找到了说话的柄儿,多一句少一句,不管怎么尖锐,都不恼不怒。胜哥的脸红了,还要赔上笑脸。
   “怕了怕了。”胜哥无法战胜两个婶子,就自认输,转头望槐树林跑去,他去打雀儿了,他的弹弓很准,打“麦地溜”那种小鸟,他是行家。
   那时的邻里关系,在老街,好得就像一家亲。家长也不会因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而和对方家长叫板。调皮的大男孩也不敢放肆,生怕对方家长告状,胜哥就是这样的角色。
   穿过老街的半年溪上没有架桥,而是不知何时垒砌了一道月牙溪底,就像半个圆弯下去。溪壁溪底都是老大块的光滑石头砌成,雨季的清晨,出工的男人没有谁在家里洗脸的,都是到了半年溪的月牙边就蹲下,掬水湿脸,噗噗地撒欢儿洗。收工回来,汉子们将鞋子一脱,就坐在溪边石上,濯足聊天,多半是晚上吃什么的内容,我以为,他们就是在这里先开胃,吊足胃口,准备好味蕾。农家的日子,在那年月,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饮食并不丰富,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始终是乐观向美的,也有苦中作乐的事儿,队上的家农爷喜欢吹牛,常说吃饭怎么好的事,总不忘让人看看自己的嘴唇,唇亮得很,油渍渍的,他说顿顿有肉吃,才这样。其实,有人揭短,是出门往嘴唇抹点花生油,不然嘴唇会裂纹,难受。是啊,谁也没有看见家农爷蹲下在半年溪里洗过脸。旧日子里,有农人的快乐,也有他们的心酸,可不管多大的难处,他们都背起来,依然笑对生活,眼前一条溪都可以成为他们洗脸的镜子,成为他们的“欢乐池”,还有什么不能让他们满足的啊。
   半年溪里还藏着老街人的乡俗。入夏大雨冲刷了溪沟的污浊,女人们也将家里收拾的杂物拿来濯洗,曰“涤尘”,意思是去旧迎夏。虽无“万杵千砧捣欲穿”的壮观场面,可也是捣衣声起压溪声,加上女人们凑在一起的欢笑,真的是一曲动听的民乐小调啊。其实,洗衣捣衣是次要的,女人们就是要在自己的半年溪里找到日子的节奏,这种俗成的风气,不知起于何时,勤劳聪明的乡亲,总是能够在自己的天地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盛事”欢乐。在我老家,每年有两次很隆重的“爱家卫生运动”,一是在年前“扫灰”,再是不定日的小溪“涤尘”。农人们总是会在自己的日子里找到生活的仪式感,再怎么朴素的情感,也离不开仪式。
  
   四
   麦收和秋获的时候,往家运粮运草,都要经过半年溪的月牙弯,小溪映着收获日和农人的快乐,记下了那些年的画面,画面又走进了我的心中,一直惠存于今天。
   那些劲头大的劳力,借着下坡的惯性,身子一弓,向上一顶,独轮车就越过了月牙弯处,借势省力,可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翻过小溪的。那时,我们每年都放麦假秋假,每个假,大约十几天,帮助家人收麦收秋,大点的孩子去生产队劳动,也挣工分。我们小点的,就在月牙弯处帮助大人们推车助力。后头一个推着大人的腰,前边两个赶快将拉钩挂在独轮车的前横木上,一阵紧跑,将车拉上溪壁。
   那时,老街的大人都不说文绉绉的“谢谢”两个字,就说“好孩子”仨字,语气里充满了感激,我们做了好事也美滋滋的,有时候会脸红。返校以后,各个小组要总结,我们老街孩子的事迹总是被学校提炼成典型,在全校交流。助人的情怀,可能就是从那时有了,助人的快乐,无需怎么渲染,心底干干净净的,如充满了炽热的阳光,暖暖的。我曾经交流过体会,有一句“脱了衣服才过瘾”,还被老师极力称赞过。现在想来,老师赞美我们的是朴素的助人为乐的情怀。
   也许是上游盖了房子,也许是截流了,或者就是环境变化,夏秋的雨水在减少,老家的半年溪几乎断流了,常年也难有流水。但曾经的风景,曾经的诗意,还装在我的心中。
   有时候,不自觉在夜晚想起,或许一轮月还挂在半年溪上,跟着溪水而流淌着银色,天上月和溪流上的月牙弯,交融重合,将我的故乡情抱得紧紧的。如今,提起“半年溪”,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了,一个名子的消失,不等于一段美好的往事会被埋没,更不等于曾经盛着我们快乐时光的小溪会哑声,会褪色。
   进入五月中旬,胶东也走进了雨季,近十天连降几场雨,气象台说有100多毫米了。老家的半年溪,也应该开始欢唱了吧?潺潺的溪水,在沟溪里犬牙参差的乱石上翻出舞姿,弹出音符,莫非是在迎接游子的归来。我很想找个日子去看半年溪,找回曾经的少年时光。
   前些日子我听说,小溪还招来一群写生的画家来,画半年溪和海草房,我有些失落,若是儿时他们就来,我应该会在他们的写生画里的。
   半年溪,我依然记得你,你年年都在我的记忆里。
   半年溪,深蕴着美好的时光,如今,难以复制了,唯有文字,可以留住它依稀的模样,写给那些曾经在小溪边生活的农人,还有我的伙伴。
  
   2020年6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作品选取老家“半年溪”为写作对象。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让“半年溪”当年的情景似诗如画地跃然眼前。文章开篇交代了“半年溪”得名的来历,紧接着以“半年溪”为中心,将记忆中多个片段进行剪辑,连缀成文,表现的生动细腻,饱含深情。“半年溪”上游是很硬的铁花壃,为小溪添了灵性。溪西住着“我”家和六母家还有贵叔家的小块园地,贵叔带着孩子架了石桥,当“我”站在石桥上观景时,联想到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在此尽兴而作。溪东住着五六户人家,溪边是一溜青石条,太哥说,那是门前座,来的都是客……太哥在房西开了菜园,会顺手给乡亲一把。这片段细致的描写,可见是作者心底珍藏永不衰败的风景,浓浓的“一家亲”在生动细致的描写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与其说半年溪盛着夏洪,不如说盛着诗,半年溪会发声,“我”开窗纳溪声,小山洪给“我”带来乐感。在童年时代,最不安分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成为兴趣,入夏下雨,喜欢在雨中淋雨。雨后孩子们分成三两组做着“水游戏”。雨后天晴,是否上工大家拿不准,就在半年溪岸蹲着看水,看孩子们玩水游戏。刘家大院“胜哥”瞅孩子们不注意扔石头,妈妈和六母对胜哥“舌枪唇战”。这一章节作者用充满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童真童趣,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如身临其境那欢乐场面。读罢,让人情不自禁的生出向往回到童年。穿过老街的半年溪上没有架桥,而是不知何时垒砌了一道月牙溪底,男人出工洗脸,收工濯足聊天。半年溪里还藏着老街的乡俗“涤尘”,女人们凑在一起欢笑,总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盛事”欢乐。作者抓住乡邻的对话,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这一切给人是那样的自然、淳朴而美好,意味绵绵,充满生活的情趣,也深刻体现出那一代人特有的情感。秋获时节,我们放秋假,大的孩子去农田干活挣工分,我小一点在月牙湾帮助大人推车助力,大人们不说“谢谢”,就说“好孩子”。“我”助人的情怀,可能就是从那时候有了,帮助别人自己心里暖暖的。也许是上流盖了房子,也许是截流,老家半年溪几乎断流了,但曾经的风景,曾经的诗意还装在我的心中。文段末的议论抒情自然简洁,文尽意远。本文遣词造句精致优美,抒怀表意,自然深挚。详略得当的勾勒和细腻再现了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深切的怀念与热爱之情!在不经意间触动了读者最为敏感的思乡情愫。是呀,对故土家园的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注定一生不停的回望。来吧,随着作者绘形绘声又绘色的笔墨,一起领略“半年溪”这幅生动的“风景画”、“风物画”和“风俗画”。问候作者祝好!【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0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6-07 15:43:40
  半年溪,诗意的名字,唯美的画卷!文字随溪水流淌,情感借文字潺潺地流入心田,跳动着灵动的音符,舞动着欢快的节奏。美好的童年,纯朴的邻居,勤劳的农人,浣衣说笑的女子……在怀才老师的笔下,一切都和谐而美好。全文有声有色,铺叙有致,情怀丰盈,读之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感谢怀才老师奉献精美佳作,遥祝夏安!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7 16:48:26
  多谢罗老师留墨鼓励。其实,在农村,也不乏诗意的日子,只是我们曾经被艰难打败了,没有去感受诗意的日子。那些曾经的画面,可能不能入眼,多年以后,这些东西就跳跃在眼前。看罗老师的文章,诗情画意,很喜欢,我读后也是印象深刻,那些淳朴的生活都走进画面,留下乡愁。谢谢老师精彩点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笔健。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