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五周年】长歌向天(散文)

精品 【晓荷·五周年】长歌向天(散文) ——《狂夫》赏析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6发表时间:2020-06-14 11:24:49


   (一)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这首《狂夫》写于上元元年(760)夏天。前四句描写了草堂清幽美丽的环境,五六句笔锋一转,用凄凉的笔调写出生活艰辛和世事无常,而七八句则把生计潦倒与老而弥坚两种属性在狂夫这一形象下统一起来。有大美而无言的天地,简陋到只能栖身的茅屋;遇乱世而无着的颠沛流离,致君尧舜上的拳拳之心;困顿落魄的现实生活,倔强疏放的顽强坚持,这些对比强烈的要素,通过短短五十六个字,巧妙投射到诗人的身上,成为暮年诗人的写照。千年以后读来,仍然摇动心旌。
   读《狂夫》这首诗,仿佛能看到一位穷困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他的身形是羸弱的,头发是花白的,然而眼睛是明亮的,表情是热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要素集合到他的身上,让他成为一个行动的矛盾体——现实与理想都在逼仄他,现实逼迫他低头,理想要求他勇猛精进,两者都强健有力,两者都毫不妥协,终于将他逼仄成了“狂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狂夫,才高八斗、心雄万夫,却不得不向“尔曹身与名俱灭”的后生小子,蝇营狗苟的庸俗同僚低头的狂夫。
   这世间天高海阔、红尘万丈,看上去有无数种人生可以选择,无数种风流可以恣肆。然而,真正具体到每个人的时候,却又被命运的绳索捆绑得紧紧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成了无奈的叹息——李白的诗句,成了诗人那种抑郁情节最好的诠释。
   大家提到杜甫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将他和李白放在一起评论一番。从很早开始,文人们就在争论,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才是唐朝第一诗人?也许这种争论永远没有答案,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喜好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诗仙一直是诗仙,诗圣却不是一直都是诗圣。
   李白离开四川来到长安之后,立刻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不但照亮了长安城,照亮了盛唐,而且照亮了千秋。他与纨绔子弟斗鸡走狗,与皇帝老子称兄道弟,与风流公主眉目传情。即便是赐金放还,仍然一路高歌,仿佛漂浮在云端。直到遇见永王李璘,然后兵败成为阶下囚,才真正坠入凡间。然而即便是这样,遇赦的李白,照样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样流光溢彩的诗句。
   而杜甫呢,来到长安时间不长,就开始了“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生活。一直到去世,居无定所与向人乞食,加上不停受人冷眼,这三条绳索就牢牢束缚在杜甫身上。杜甫是个苦情戏演员,一直在舞台上卖力演出,多少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终成熬成名角,成了千古传奇。
   诗仙是天生的,所以学不来;而诗圣是后天努力而来的,所以拥趸众多。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喜欢杜甫的人远比喜欢李白的人多,无数人认为杜甫胜于李白。这是因为对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古诗词是学问,是安身立命的支柱之一,所以他们希望能缘着诗圣的脚步提升自己。而在今天,古体诗已经不再那么厚重,人们半是赏玩,半是寄托情怀,在这种情况下,俊逸潇洒的李白,地位自然就越来越高。
   杜甫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同谷之前,这时候的杜甫还是个诗人,虽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名句,但是和高适、王之涣等人相比,也不过是伯仲之间而已。
   第二个阶段是同谷之后,杜甫完成了从诗人到诗圣的蜕变。深味杜甫这时候的诗作,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规的地步,如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他本来就没有剑招,你如何能破?诗歌已经了无痕迹,又如何去寻找脉络?也许留给后人的,只剩下景仰、敬慕而已。在这一期间,许多小诗都浑然天成,或许不如前期的《望岳》《三吏》《三别》激昂快意,但是对于文字的把握,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春夜喜雨》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月夜忆舍弟》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苏轼激赏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些句子,都是把身边的景物信手拈来,充分反映了作者举重若轻的高超写作水平。“晚节渐于诗律细”,既是对自己写作技能的描述,更是对自己的肯定。
   除此之外,杜甫还善于表达眼睛能看到却难以形容的东西,“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随船返照来。”读中国古代诗歌,能将眼前不起眼的景物表达的诗意盎然,又不落夸大、捏造等俗套的人,不过是寥寥数人而已。
   经历同谷生死绝境之后,杜甫的诗作中少了大气磅礴、忧国忧民的宏篇巨制,开始更多关注自我。落花、残寺、孤峰、瘦月,成了常见的主题,这种转变,并不是诗人诗心减退,而是长久的怀才不遇和愤怒失望,转变为说不出口的孤独压抑所致,是年龄渐长之后,人生越来越转向自我的结果。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那样,这时候的杜甫,已经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种境界。在生活上,他或许还需要朋友的接济,但是在诗歌方面,他已经坦然自信。
   杜甫生性狂简,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那就更有资格狂简了。然而性格的痴狂与受人轻视,才华横溢与怀才不遇,离奇而自然地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有了《狂夫》这首诗。夏天来了,万物开张,而杜甫面临的却是生存的挑战。万里桥、百花潭、翠竹、红莲、微风、细雨,其实都是他哀叹人生的道具,他写了一个被生存折磨得无可奈何的老人,景色越美,主人公就越凄凉,诗人越落魄,志向就越远大。而面对困苦,他没有哭,而是歌,长歌向天,因为人间找不到他要倾诉的对象。
   《狂夫》这首诗,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是音节之美。字节中透露出来的那种从容、坦荡,不是老杜这类高手是绝难办到的。前人在总结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提出了很多见解,例如《诗经》注重的是风雅颂、赋比兴,《离骚》的特色是想象力丰富,汉代诗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唐朝多大气自然,宛如天籁,宋诗大部分从精深出发,对细节的发掘有独到之处等等。然而一首诗歌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内容有独到之处之外,还需要注重音节之美。例如《诗经》的《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全诗全部平音或者长音,音节舒缓,就有了从容舒缓的气质,从而反应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享受,以及坚持和决心。而在杜甫的《岁暮》诗:“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大部分字节都用仄音,就有一种敲击心灵的铿锵力量。
   而在《狂夫》这首诗当中,作者再一次巧妙地运用了音节之美,并通过反衬的手法,将诗人的思想表达出来。诗中的主人公本来是悲苦的,全诗所用的音节却是舒缓、和洽的。乐事写哀,而哀倍增,通过强烈的反差,将诗人的不幸遭遇传递给每一个读者。《容斋随笔》中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就是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最好概括。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杜甫就是个积极进取,但不得其门而入的狂者,诗题的《狂夫》,是自身的写照,也正与夫子这一论断暗合。
   在杜甫的性格中,除了“狂”,其实还有天真。
   杜甫的天真,胜过襁褓中的孩童。在奉先,他的儿子饿死了,他没有去耕地贩菜,只是吟诗流泪;在同谷,全家人生死一线,全靠掘木薯维系,他没有投靠权门,学习生存的技巧,仍旧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成都他自己狼狈不堪,却在《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写到:“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我猜想,当时被“推荐”的王郎定然是不信的,说不定还暗暗嘲笑诗圣的无知狂妄。古人说,生死事大,然而杜甫的天真却超过了求生的本能;中国文人主张中庸,然而诗圣却总是乖张恣肆。于是在别人看来,就成了无可救药的荒唐。然而正因为诗人的天真,才让他不受世俗的污染,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让一个身份卑微的人,达到“每食不敢忘国优”的地步;然后才有“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样豪情万丈的句子;才让诗人在五十几岁的年龄,在困顿的生活中仍能写出“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这样清新、秀丽的诗句。
   也许上天有意造就这样一批人出来,他们生活在我们中间,受我们嘲笑,却远比我们活得高尚。
   当然,思想的高尚并不能解决生活的困苦,也阻止不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失落。诗人穷而后工,之所以穷而后工,就是思想中那些抑郁、气愤、感慨、荒僻的成分在发酵,然后酿成诗句打动千载。
   这难免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诗思是从哪里产生的?同事老张年轻时诗思如潮,经常能写出奇伟瑰丽的诗句,然而这几年却寂寂无声。询问原因,他报以赧然一笑:现在在后勤工作,工作压力小,每天办公室、家庭两点一线,心无所感的人,哪里还有好诗?由此可见,诗思首先是不平之气,其次是千山万水。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思虑一直在动荡之中的时候,诗人的诗思就滚滚而来了。
   杜甫写诗的时候,习惯于从身边的景物,自己的遭遇开始,却不止步于身边的景物,而是把那份深情扩展融入到国家、民族、万里河山里去的。也正因为这样,杜甫才成为史诗、诗圣、情圣,他的诗作才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
   今天,网络上的诗人很多,诗作很“巧”。可是,为什么杜甫那些诘屈聱牙的律诗可以流传千古,而那些华丽文章反而转眼就印象模糊了呢?
   因为杜甫的诗作“耐读”,而那些流量作品失之于尖巧、轻巧。太过轻巧的文章,被风一吹就吹跑了。
   杜甫有一种本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就是诗思在方寸之间的曲折往复,不绝如缕。
   宋朝的张文潜,经常诵读杜甫的《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遣缔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并且称赞说:“这首诗是《风》《雅》神髓的再现和发扬光大。”
   其实不止是这一首,杜甫的很多诗歌都反映出这个特点,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圣的曲折,也造成很多地方不可学。例如在《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前六句都可以理解,启程转折中规中矩,然后到了最后两句,忽然就到了天下的局势,忽然就涕泪交加。要知道,这可是大家乐呵呵饮酒作乐的时候,这含在眼眶的泪水实在不知道从何而来。偏偏最后这两句,不但不像夹生饭,反而提高了作者的思想高度。
   这一部分就不可学,或者很难学。
   从杜甫以后,无数人都想学那种曲折往复,然而很快就发现,那串起诗文的那根“线”特别容易断,追求曲折的时候,很容易将诗歌“腰斩”。能放不能收,能收不能放,在肆意与诗思之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并且在这辗转之间,还要言语简练、内涵丰富,耐人品读,需要的水平就更高了。
   杜甫诗句的曲折,在于人生际遇带给他的曲折,在于他性格的曲折。独一无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诗圣。《新唐书•文艺》卷中对杜甫的描述不多,评价也不高,书中给出的评价是:“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书中还历数了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开始种种荒诞行为。如果说杜审言还只是狂躁轻险的话,那么杜甫简直可以用不通世物来形容。面对封建社会的皇帝,他的自荐书近乎指责;面对护佑他的严武,他放肆辱骂,以致严武非要杀他泄愤——要不是严武的母亲极力阻拦,后面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就看不到了。
   这样的人,无论在哪种环境里都不会活得很好。但是,若没有天马行空、出人意表的思维方式,哪里能有波澜壮阔的诗句?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在杜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乞白食的杜甫和清高的杜甫混合在一起;志向高远的杜甫和行为幼稚可笑的杜甫混合在一起。于是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分析杜甫是否是个精神分裂的人。
   杜甫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不愿入州府,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然后又说:“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还说:“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到了后来,老杜干脆回草堂修养,不去跟那帮人纠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扛鼎之人,然而李白把诗歌当成生命的装缀,所以李白的诗行云流水;而杜甫却是在用生命写诗,所以厚重沉郁。这也是两者文风看上去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共 68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唐诗宋词是我们伟大民族永远的文化瑰宝。素有“诗圣” 之称的杜甫,以卓尔不群的诗才、忧国忧民的情怀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诗章。《狂夫》一诗写于上元元年(760)夏天,前四句写草堂清幽美丽的环境,五六句写生活艰辛和世事无常,七八句则把生计潦倒与老而弥坚两种属性在”狂夫“这一形象下统一起来。大美而无言的天地,只可栖身的茅屋,乱世之中的颠沛流离,致君尧舜上的拳拳之心,困顿落魄的现实生活……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正是暮年诗人生活真实的立体写照。读《狂夫》这首诗,仿佛能看到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他身形羸弱、头发花白,然而眼睛明亮、表情热切。现实逼迫他低下头颅,理想要求他勇猛精进,两者都强健有力,且都毫不妥协,终于将他逼仄成了“狂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狂夫。杜甫生性狂简,却又饱受轻视,才华横溢与怀才不遇二者离奇而自然地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这就有了《狂夫》这首诗。夏天来了,万物开张,而杜甫却是生存艰难。万里桥、百花潭、翠竹、红莲、微风、细雨……这些都是他哀叹人生的道具。景色越美,主人公就越凄凉;诗人越落魄,志向就越远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苦,他长歌向天,因为人间没有他要倾诉的对象……本品在《狂夫》一诗的字里行间,寻得杜甫生活的大时代与小日子,将他的伟大理想与苦难现实清晰地展露出来,仿佛为读者制作出一部关于诗人杜甫的专题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再回唐朝,来到杜甫草堂,与大诗人杜甫谈山川风物、国计民生……本品以诗解诗,以时代品诗章,以“狂夫”的家国情怀来解读杜甫形象,颇有深度,颇具内涵,颇有画面感与时代感,是一篇卓然独立、意象丰满的绝佳之作,值得力荐分享!真心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晓荷有你,风生水起。特此敬茶致谢!【编辑 张福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福洲        2020-06-14 11:32:59
  这世间天高海阔、红尘万丈,看上去有无数种风流可以恣肆。然而,真正具体到每个人的时候,却又被命运的绳索捆绑得紧紧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用今天的话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是本品这样理性的分析,才能够把真实的杜甫还原到现实中来,才能让读者更爱杜甫,更爱杜诗。欣赏老师佳作!期待精彩连连!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2 楼        文友:张福洲        2020-06-14 11:37:18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的扛鼎之人。然而,李白把诗歌当成生命的装缀,所以李诗行云流水;而杜甫却是在用生命写诗,所以杜诗厚重沉郁——这也是二人文风看上去差异分明的原因。赞赏老师警句!诚心向您学习!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6-14 15:46:52
  问好刘老师。感谢老师投稿晓荷参加周年庆,敬茶。
何叶
4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14 16:01:57
  谢谢两位,对于杜诗,我的一贯看法就是学以致用,如果我们不能在学习中有所裨益,只是拜倒在那里,那不如不学。基于此,想说的反而太多,希望与诸位老师一起讨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