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蜀秀蓉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蓉城】北宋邓州“祭祀窑”考证与反思

编辑推荐 【蓉城】北宋邓州“祭祀窑”考证与反思


作者:梦外人 秀才,177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60发表时间:2020-06-14 12:59:04
摘要: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醒悟,寄死窑弃老现象不是邓州先民的陋习和恶俗,而是无德无耻的统治者们强加于黎民百姓头上的罪恶之刃!

在邓州西部三山一带,一个悲惨的故事亘古流传:过六十甲子以后的老人,全部要送到村外一个砖箍墓里等死!此墓群连成一片,一般背靠陡坡建筑,坡后挖一坑洞,下大上小,恰能蜷曲一人,墓前用青砖垒砌券门,券门上方仅留两块砖的小孔,以供透气和儿女探视。这就是传说中寄死窑,窑中仅放一盏棉油灯,一个盛满食物的瓦罐,一个舀饭的黑瓦碗。按照律法,孝男孝女不可二次送饭,如果偷送被守墓人发觉,抓住一次,便罚一块砖头垒堵洞口,抓住两次,洞口堵死,人就被活活闷死在墓里。
   笔者对这个邓人弃老传说,从小就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与中州儒家文化大相径庭,甚至有悖伦理纲常。中国的传统历来提倡孝字当先,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残忍之恶俗?
   为此,笔者同邓州市文史收藏家侯保国先生、文史学者许满贵先生、文学爱好者魏新征先生一起,走访了土生土长在彭桥的三位老人。
   年过古稀的彭承孝老人说:“六十花甲,都说是六十岁换甲子。哪个朝代说不清楚,人到六十,自己去村西公墓挖一个寄死窑钻进去,画地为牢,让子女从外面用砖块垒死,不几天人就死在里面。”
   王姓老人接着说:“寄死窑或是自死窑、急死窑,传言没个准,音同字不同,反正都是一个意思。过去犁坡地,时不时就能犁出来一堆半截头老砖,只要发现下面有瓦罐陶片和黑瓷碗片,准知道这附近全是活死人墓地。”
   另一位八旬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呵呵:“咱这地方,没啥大惊小怪,过去村村都有这玩意儿。鸡老不繁蛋,人老光耗粮,要说我这岁数,换那世道早就沤成骨头渣啦!”
   笔者2015年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一篇有关寄死窑的小说故事,把一段传说变成了文字,题目叫作《西鼠闹东京》。这是一篇流传于邓州且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奇。故事开篇先叙述了夏王为了“少康中兴”盛世的和谐与安定,颁布了一条因循成矩的律法,大意是:鸡老不繁蛋,人老徒耗粮,为解决口粮紧缺问题,老者应当给后辈创造休养生息的机会。天下万民,人到六十岁,自掘坟墓入住其中,至死不可重见天日。接着又制定出几项细则:以部落为单位,在背阳之坡开凿公共墓室,墓里供给一个猪头,一碗面食,两盏油灯,十个馒头,一旦活死人入内,马上砌砖封墓,只留一个小孔,便于通风和提供儿女探望使用,油尽灯枯、水断粮绝之时,墓中人也就死期将至。这条禁律实施了很久,上官下民莫敢违例。最终这个局面被西域使者偷偷带来且放出来的的怪物“西鼠”打破,这个怪物见风就长,凶残无比,连吃了十几人,且能上天入地,大内高手对它束手无策,难以捕捉。夏王无奈只好采取悬赏捉拿这种方法,结果各路勇士纷纷成为怪物腹中之食。就在夏王一筹莫展之际,邓林听从父亲之言前来揭榜,言要捉拿怪物。夏王本不以为然,然而邓林是勇者无惧,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气概也感动了夏王。邓林面对怪物毫无惧色,放出一只九曲大狸猫,这个正是“西鼠”的克星,“西鼠”立马缩回原形被擒。就在问罪“西鼠”之际,“西鼠”忽然口出人言,道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外族掘地洞准备炸毁王宫,被西鼠噙水弄湿引信!夏王念其有功,放其一条生路,勒令永世不得随意变大。同时感念邓林之父的智慧,亲临古邓国活死人墓,将邓老和一干幸存的六十岁老者统统放出来,且亲自登门谢罪!“蚌老生珠,人老成精,寡人今天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这个忠孝两全的结局让读者皆大欢喜。
   通过走访考查可知,在邓州彭桥杏山一带,确实存在着大量祭祀窑这样的墓葬遗址,也称作自死窑、弃死窑、气死园、寄死窑、急死园等等。为此笔者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却发现这种令人发指的墓葬制度起始于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十国,废止于北宋初叶。
   据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太祖建隆四年七月九日,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上言:当道百姓家有疾病者,虽父母亲戚例皆舍去,不供饮食医药,疾患之人多以饥渴而死。习俗既久,为患实深。已喻今后有疾者,不计尊幼,并须骨肉躬亲看视,如更有违犯,并坐严科从之。”《续资治通鉴》卷第三也载:“唐、邓之俗,家有病者,虽父母,亦弃去,故病者辄死。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以为言,已未,诏禁之。”
   张永德,公元961-977年任武胜军节度使(武胜军军治穰,今邓州属地),《宋史》钦定《续通志》有传。《宋史》列传第十四载: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太祖即位,加兼侍中。永德入朝,授武胜军节度。太平兴国六年,进封邓国公。
   明代三朝宰相李贤(邓州人)《明一统志》,当代邓志专家许满贵《北宋宗臣范仲淹》《龙川别志》均载:(张永德),太祖时为武胜军节度使,邓人戴之如父母。太祖既登极,以邓州节钺授永德,许之终身。尝有人告永德谋反,艺祖曰:“张道人非反者”。即械而送之永德。曰:“尔敢告吾反,胆甚大。”破械,杖而遣之。艺祖闻之喜。及太宗嗣位,宠之不替,遂终于邓。
   从上述记载可知,邓州历史上在宋代以前,确实有过“病者弃养的习俗”,经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上言,朝廷诏令禁止。这恐怕就是传说中六十换甲子的故事源头,以至于留下口口相传的寄死窑、弃死窑、自死窑、气死园、急死园等等口语谐音。
   从实地考察可知,邓州西部山区的寄死窑墓葬方式,与汉水流域中游发现的大批古代寄死窑陋习,基本相同。邓西的汤山、禹山、朱连山,处于鄂豫陕三省交界点,和鄂西北的丹江口、十堰市山水相连,鸡鸣犬吠相闻,因相近的文化底蕴,形成的民间习俗也十分相似。这些洞窟绝大部分都凿建在山村西边的山包上,头枕西北,脚蹬东南,遵循着典型的中国墓葬常规。
   但在离邓州城不远的丘陵和平原区域,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六十岁的父母,安置在村外的预先用青砖砌好的瓦罐坟中。不封墓门,每送一次饭就在墓口砌一块砖,就这样,过不了多久老人就死在了墓中。陪葬的东西很少,就是一个瓦罐一个破碗什么的,用来装水或是饭菜。最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亲人。这种坟墓的样子至今在邓州刁河两岸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影子,这种坟墓也是邓州历史上活埋“花甲人”陋习的另一个证明。
   百善孝为先,爱吾之老以及人之老。邓州这地方是一个尊老爱幼的礼仪之乡,如此陋习简直在抹黑邓州的璀璨文明。在那个生产力严重低下的岁月,我不耻于用最肮脏的想法去揣测先民们弃老保命的无奈之举,但触目惊心的事实就血淋淋摆放在眼前,多年来让人痛心,让人费解。
   直到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了世界各地。为了遏制疫情,在英雄辈出的江城,无私的市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义无反顾地把自己隔离家中,熬过一个拐点又一个拐点,终于将罪恶累累的瘟神封印在禁锢魔鬼的瓶子里。武汉保住了,中国的抗疫保卫战胜利了!然而在西方其他国家,由于制度缺陷,疫情仍在肆虐。迄今为止,美国新冠肺炎患者突破一百五十万,死亡人数超十万有余。美国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在这场灾难中首当其冲,已经达到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严重倒退,特朗普焦头烂额,要让老人“自生自灭”准备“弃老”换取美国的畸形繁荣。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州副州长帕特里克与总统特朗普保持高度一致,宣称,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恢复经济要比老年人的生命重要,称要让老人“自己照顾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醒悟,寄死窑弃老现象不是邓州先民的陋习和恶俗,而是无德无耻的统治者们强加于黎民百姓头上的罪恶之刃!他们为了一己之私,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把农民一年到头积攒的口粮据为己有,人为造成一次又一次人吃人的灾荒。唐代诗人李绅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正是当时历史的鲜明写照。唐末乱世,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台,频繁的战争让百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在如此惨境下,无生产能力的老人们就成了当政者丢卒保车的弃子,而无可奈何的老人们,为了让子孙幸存,也横下心来慨然赴死……历任官府隐于史册的不成文的屠杀行径,已经让一代又一代的穷苦百姓约定俗成,在道德和良心的双重撕扯中,心碎一地,变得麻木不仁。
   鉴于当下疫情,对照史书记载的“太祖建隆四年七月九日,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上言:“当道百姓家有疾病者,虽父母亲戚例皆舍去,不供饮食医药,疾患之人多以饥渴而死。”笔者突发奇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最为频发的朝代,有史可查的大小瘟疫先后发生42起,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迁徙、流动,还直接造成了大面积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邓州传说的故事,和遗留下来的遗址框架,更像是一种隔离传染病患者的简易方式。
   古代医学不发达,一旦染上瘟疫,无异于挺倒等死。与其横竖是死,何不远离村落自生自灭?这样才能更好地遏制自身的传染源,让更多不被瘟疫接触的后人存活下来!这种“万人不死,一人难逃”的无奈之举,正是邓州这片土地上历代先民甘于自我牺牲的优良传统。
   活活饿死病死在墓中的先人,把死亡的阴影留在活死人墓里,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子孙后代,他们更应该享受今天邓州本土人的虔诚祭祀。窃以为,把邓州的这种活死人墓,称之为“祭祀窑”更为精准适度。
   站在废址边,遥想昔日的风物,总把几滴清泪,留给作古的土著。
   安息吧,多灾多难的邓州先民!(同考协作:侯保国许满贵魏新征)
   (原创首发)

共 3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其实我在一开始读本文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作者可能要结合时下美国在此次应对新冠状病的做法,将60岁以患上新冠状病毒老人无情地舍弃,不予以治疗。果不其然。也许世界通史的法则在必要时是政府在无奈之取之下舍卒保车的不得已的做法。这读完北宋邓州一段市志,将60岁老人放进寄死窑,慢慢饿死,恶俗不得说是在华夏民族忠孝廉耻的脸上抹黑。虽然华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地域广阔,但是在先秦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早已统领了整个华夏疆土,一些儒家思想文化早已普及到华夏的各个角落。况且邓州乃儒家文化出先贤伟人的地方,对于在当朝普遍重视的中庸之道,孝字为先的大道钢常还敢违背逆行?经作者多翻多维度论述阐明,也不足为奇了。放眼长望,每个民族能生存下来,其实都是多么的不容易,在应对疾病,饥荒战乱,侵略,弱肉强食,作为执政者,也是无奈之举,作为领导者,从来都没有捷径和现成的政策照搬使用,都是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一般是借古训颁布新的合法时局的新规令,所以在大灾大难来临之时,往往领导者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完全符合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法律法规,很多有效的法规法律都是在实践当中慢慢汲取合成,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出错误,一条有效的法令颁布,既要从实质性多种渠道应急措施着手。这其中也会不断地调整取舍,整合保取利弊衡量,所谓领导者,也不是圣人,更有实施者,在过程当中关于攻心利禄及执法者,延时力度等等有关。翻开历史长卷冤案假案错案比比皆是,又何足不会有一个邓州的寄死窑存在?再翻开中国的“深层结构”又有多少错案假案得以澄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作为历史长河当中的一块垫脚石。还是老子庄子所谓的世间一切取决于无常说的最好,我们的华夏能发展到今天,正是在无常当中,我们才得以了一次次的变更重生,如果一切都固化的模式了,那是非常可怕的。我们需要在历史的思考当中应用东方社会的结构来指出,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和关联交织性。历史在现在,将来,没有哪个圣贤来灵摹出一套既安全又稳固的“宿命论”?感谢赐稿蜀秀蓉城,祝笔丰词健,夏祺安康!【责任编辑:上官蓉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20-06-14 13:00:03
  感谢赐稿蜀秀蓉城,祝笔丰词健,夏祺安康!
2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20-06-14 13:01:21
  梦总有心了,这段时间都在研究历史,真是让人膜拜!
3 楼        文友:梦外人        2020-06-14 16:30:46
  感谢社长精心编按。祝心如止水,清凉一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