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与恶共生:论《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的审美意义(作品赏析)

精品 【流年】与恶共生:论《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的审美意义(作品赏析)


作者:墨黎 童生,77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3发表时间:2020-06-17 15:01:01

《呼啸山庄》问世之后,评论界对它的评论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正如特拉维西在他的论文中所写到的那样:“在所有被公认的十九世纪的古典小说中,也许哪一部也比不上《呼啸山庄》那样引起这么分歧的意见。”小说中的希克厉冷酷无情,不仅给小说中的林敦和欧肖两个家族带去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在半个世纪里给作品本身带来了非难。早在《呼啸山庄》问世之时,就曾有评语如此说道:“主人公是一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就连作家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为该作品写序言时,也不无讽刺地说:“只有希克厉才真正是白罪莫赎,在他那直奔地狱的道路上从没有一次偏离过方向。”在十九世纪中叶时,一位美国评论者明确地认为,作者把兽性凑合起来创造了希克厉这样一个半是畜生半是魔鬼的形象,使得这部恶劣的小说成了群魔乱舞的噩梦。直到二十世纪,《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后,评论者才开始探索怎样令人信服地论证希克厉人格价值的角度。可以看到,对希克厉形象的评价的争论焦点是:希克厉是不是一个“恶”的文学形象。在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希克厉无情的个人复仇,甚至是赤裸裸的虐待狂的表现。希克厉的“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希克厉至始至终是与恶共生的。以下将从恶的缘起、恶的行为、恶的出口三个方面来论述希克厉形象独特的审美意义。
  
   一、恶的缘起
   “真正的恶是无法遏止的,破坏性的行为几乎可以无坚不摧地到处蔓延”,可以说,希克厉在他人生的复仇期表现出的恶与他少时所处的“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少时所遭受的苦痛、所承受的折磨正是其后作恶的根源。
   希克厉的天性是质朴善良的。通过小说叙事者纳莉的讲述,可以得知,希克厉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欧肖先生外出时在利物浦大街捡回的一个不足六岁的饥饿流浪儿,这时的他“又肮脏,又破破烂烂”“黑黝黝的,就像是从地狱里出来的”,他的出现立马引起了欧肖先生家各方力量的冲突。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在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引得了老欧肖先生的疼爱、纳莉的改观和凯瑟琳的主动接近,尤其是老欧肖,喜欢希克厉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亨德莱,由此可以知道,希克厉的天性是质朴善良的,心肠不坏,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家庭立足。
   但是,疼爱希克厉的欧肖先生离世后,希克厉周围的恶势力再也没有了压制,以各种报复的方式宣泄出来,在希克厉心中播下了恶的种子。从希克厉踏进欧肖家开始,欧肖夫人恨不得把他踢出门外,亨德莱和凯瑟琳也拒绝和他同床休息,甚至家里的仆人纳莉也将他放到楼梯口不管不顾,巴不得他自己离去。在欧肖夫人去世后,希克厉因为格外得到欧肖先生的宠爱而被亨德莱视为眼中钉,是篡夺父爱、侵占财产的仇敌。再也没有了老欧肖这把保护伞使得希克厉少遭欺凌。亨德莱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旧怨新仇雨点般洒落在希克厉身上,用纳莉的话来说,“受到了足以使天使变为魔鬼”的对待。首先是希克厉的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被剥夺了作为家庭成员的资格,沦为供人使唤的卑贱仆人;其次是他被剥夺了与凯瑟琳的交往;再次是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和权利。亨德莱痛恨希克厉夺走了自己父亲的关爱,对寄人篱下的希克厉百般折磨、欺压侮辱、使其在无知和野蛮中走向堕落。
   正是童年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和攻击,使希克厉饱尝了不幸和屈辱,性格不再温和善良,变得和“锯齿一样的粗”、“岩石一样的硬”,人格在压迫势力下逐渐恶化,为他其后的恶的行为埋下了祸患。
  
   二、恶的行为
   (一)复仇的愿望
   乌克提茨在《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的耳朵里从小就灌满了——我们应该做这个,而不能做那个……我们心里也就逐渐形成了概念,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过,这倒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不断努力去做真正对的事情”,因为乌克提茨认为,“任何社会都没有放弃复仇思想”。这一复仇的愿望,使得人能想到以各种残忍方式对待各自的敌人,甚至只是被宣称为敌人的人。
   对于希克厉来说,他与凯瑟琳的爱和友谊是他得以承受外界加以他的仇视的力量源泉,但是,随着老欧肖先生的离世,亨德莱逐渐剥夺了他的这种心理需要。更甚的是,唯一愿意与希克厉玩耍的凯瑟琳也逐渐远去,当他们二人无意间闯入画眉田庄后,凯瑟琳得到了林敦夫妇的百般呵护,他则备受歧视,被指责为是坏孩子,赶出了画眉田庄。随着凯瑟琳为时五周的画眉田庄之行的结束,这个粗野的姑娘变得举止优雅、仪态万方;与此同时,亨德莱夫妇也开始警告阻挠他与凯瑟琳的会面。希克厉尽管喊着他就是要脏,却不免为之自惭形秽。然而,这些遭遇并没有让此时的希克厉难以承受,他只是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受到了威胁并发出了微不足道的反抗的声音。致命的一击是不久之后凯瑟琳接受了林敦的求婚,希克厉也碰巧听到了凯瑟琳向纳莉吐露的心声,她爱林敦,因为他长得年青俊俏,满脸春风,并且富有、爱慕她;但她又承认说:“在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做错了”,“我嫁给艾德加·林敦,就像我在天堂里那么不相称”。凯瑟琳说她以整个灵魂挨着希克厉,“他比我更是我自个儿。不管咱们的灵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个料子”,“我就是希克厉!”凯瑟琳的话,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卑贱和即将失去的爱情,他一声不响的从这个家里消失了,复仇的导火索就此铺下。
   “一个人的良心有多好或者多坏,这取决于他个人生活的很多因素。”在上述的特定情形下,复仇的愿望在希克厉心中深种,亨德莱的摧毁、凯瑟琳的背叛,使希克厉陷入绝境,之后再次归来时成为了疯狂的复仇者。
   (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乌克提茨提到洛伦兹的攻击理论,洛伦兹认为,攻击的本能是一种自然存在,如果这种本能受到遏阻,它就会自发地找寻一个出口,并总是以暴力和破坏方式宣泄出来。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报复模式——“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圣经·旧约》中,上帝对摩西说为以色列人向麦地那人复仇,担当胜利者凯旋时,摩西愤怒了,命令他们“杀死孩童中的所有男孩和所有与男人交媾过的女人!但是所有没有与任何男人交媾过的少女,你们可以让她们活命。”尽管社会并未放弃复仇思想,但复仇的针对性是显而易见的,希克厉的复仇亦是如此。
   希克厉的复仇锋芒主要指向亨德莱和艾德加·林敦,同时,也伤及了貌似无辜却与这二人有关的哈里顿、小卡茜、小林敦和伊莎贝拉。
   亨德莱是希克厉失意的悲剧爱情的罪魁祸首。希克厉在多年后归来,先是设法成为了呼啸山庄的租客,接着投其所好同亨德莱赌博,慢慢将他的家业纳入自己囊中。最后,亨德莱的全部家产都被希克厉用欺骗手段夺取,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葬送在希克厉手中,他的呼啸山庄、无依无靠一无所有的孤儿哈里顿,全都落入了希克厉的手中。
   艾德加·林敦是夺希克厉所爱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在凯瑟琳死后,希克厉为了报复他,先是拐走了他的妹妹伊莎贝拉,婚后对她百般虐待,直到她不能忍受,发出“希克厉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我究竟嫁给了什么东西?”“他是个说谎的恶魔——是个妖怪,他不是人!”的呼声之后出逃。接着是步步为营,设计强迫落在他手中的卡茜和他奄奄一息的儿子小林敦结婚。病势垂危的艾德加·林敦得到女儿失踪的消息果然很快去世。希克厉收买了律师,画眉田庄的财产归入卡茜的“丈夫”名下,而同样垂危的小林敦也长辞于世,画眉田庄成为了希克厉的财产,正如希克厉在全书开头所宣称的那样:“画眉田庄是我的产业。”
   复仇的对象同时转向亨德莱和林敦的子女。一无所有的哈里顿只能听任希克厉的摆布,在卡瑟林和纳莉离开呼啸山庄后,很快完全变成了一个野孩子,嘴里咒骂不断,举止粗野。“好一个孩子,现在,你是属于我的啦!咱们倒要瞧瞧,这一株树是不是也会长得弯弯曲曲,跟另一株树一个模样——假使它也长在风口里,让猛风来扭它的树枝树干!”一个新的复仇计划在希克厉头脑中产生。哈里顿几乎遭受了和希克厉当年同样的对待,首先,哈里顿被希克厉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我把他抓在手里,比他那坏蛋老子掐住我还紧些,而且把他压得更低,你瞧,他为自己的野蛮劲儿而得意呢。”他希望寄此使哈里顿永远成为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蠢东西,像狗一般的对施以他虐待的人产生依恋之情;其次,哈里顿不被允许与小卡茜发生正常的友谊。每次哈里顿对小卡茜的主动接近,都会受到希克厉的阻挠,当面对卡茜日夜守护她垂危的名义上的丈夫,哈里顿表示愿意帮她的忙,但是受到了希克厉的阻止,小卡茜因此并不知情,知道身边的人,包括哈里顿在内,都是没心肝的家伙,其后林敦离世,卡茜在客厅露面,哈里顿的主动接近都因之被泼了冷水。
   当然,希克厉的复仇使得小卡茜的遭遇更具悲剧性,小卡茜整个人几乎遭受到了折裂和毁灭。故事的最初,比起他的表哥哈里顿来,小卡茜幸福得多。她有父亲艾德加·林敦的疼爱和女管家纳莉的爱护,长成了一个秀丽活泼、温柔多情的姑娘。但是,在一次误入呼啸山庄后,小卡茜很快成为希克厉复仇的对象。希克厉以自己体弱多病,但却深得小卡茜眷恋的亲生儿子小林敦为诱饵,把小卡茜骗进了呼啸山庄,并使她失去一切自由,遭到生平不曾遭受的拳打脚踢。希克厉阻止小卡茜去拜辞她快要死去的父亲,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逼得她与小林敦结婚,买通律师,在艾德加·林敦死后,霸占了画眉田庄。希克厉禁止她看书,剥夺了属于她的精神财富,小卡茜一无所有了,很快,她的丈夫小林敦死了,她陷于孤立的处境中。一年后,当洛克乌闯进呼啸山庄时,看到的小卡茜仍然保留着令单身汉心动的容貌,而原本跳动在她心海的爱早已经窒息冻结。山庄里一个心地还不算坏的女仆席拉毫不客气地评价道:“在我们中间没有一个爱她或是喜欢她,她也不配;只要谁对她说半句话,她就转过脸去,一点都不客气。”本来是一位讨人喜爱的善良的好姑娘,现在却恨人、冷漠高傲、不近人情了。希克厉对她的摧残简直使人透不过气来。
  
   三、恶的出口
   “即使最残暴的恶也始终能为自己找到出路。”恶早已经在希克厉小时候就伴随他的左右了,不仅如此,恶为希克厉的一切行为都投下了阴影。他的暴力复仇如一道炫目的光柱刺得人睁不开眼来,但是,在希克厉人生的最后,他却丧失了作恶的力量,这股复仇的激情找寻到了另一个出口。
   小卡茜和哈里顿最后和解了。他们冲破了“恶”设下的种种障碍,“一个是爱着,只想学会尊重对方;另一个是爱着,只想能获得对方的尊重——他们俩都努力要最后达到一个目标。”现在,小卡茜和哈里顿既是表兄妹也是师生,更是一对幸福的情侣。他们两人的“爱”震撼了希克厉,“我穷凶极恶,却落到这样的一个结果,不是太荒唐了吗?我……要把这两人家都摧毁了,我把自己磨练出一股狠劲儿,拼了命干,像赫克勒斯。谁知等到一切都布置好了,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我却发觉我的意志力消失了……我几十年的冤家对头并没有把我打败呀。眼前正是时机,向他们的后代报仇解恨……我又懒得去干那无缘无故的破坏”希克厉最终认识到,他对所有人的憎恨来自于他的受挫折的爱,“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一个幻影——是我不顾一切地想要保护我的权利的一个幻影——是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我的痛苦的一个幻影——”至始至终同样藏在希克厉心中的爱消弭了恶。
   爱,成为恶的出口。失去爱让希克厉作恶,驱使他干下一个又一个的暴行,渴求爱让希克厉放弃作恶。“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可怕的纪念馆,处处提醒我她存在过,而我却失去了她!”最终,希克厉忘记了复仇、吃饭和睡觉,迎接死亡的到来。
  
   四、结语
   希克厉并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恶”的文学形象,他身上强烈的爱与恨的交织,使人无法对其简单定性。希克厉作为文学形象,从审美角度来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善与恶、爱与恨,从来就是人类情感的两极化,希克厉身上强烈的恨和强烈的爱碰撞产生的巨大的作恶力量,并没有使人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而是因之具有了不朽的内涵和凝重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8月.
   [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著,《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
   秦柏茹,《爱的火焰在恨中燃烧——浅论希克厉形象的美学内涵》,语文学刊,2004年第6期.
   郭建辉,《论<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的审美价值》,云梦学刊第30卷第5期,2009年9月.
   洪牡丹,《撒旦式英雄——试论<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池州师专学报第16卷第2期,2002年5月.
   王嘉美,《<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异议》,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孙莉娜,《<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再议》,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12期.
  

共 515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希克厉。希克厉是个流浪儿,被欧肖先生收养后,倍加宠爱。欧肖先生的夫人却不喜欢,儿子也嫉妒,下人也不喜欢。可以说除了欧肖先生,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希克厉。为此,欧肖先生去世后,希克厉便遭到了这些人的虐待,并被赶出了呼啸山庄。仇恨的种子由此发芽,恶,也由此聚集在了希克厉的心中,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复仇。所以,《呼啸山庄》一出版,主人公希克厉就被认为是一个恶人。然而,经过此文有理有据地分析,得出结论:希克厉的恶是从小埋下的种子,在恶中铸就的,是由环境造成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就此说明,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造就的。此文知识性强,语句凝练,观点明确,让读者对希克厉有了个新的认识。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6-17 15:02:31
  文章观点明确,具有一定的深度。
   感谢作者分享,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墨黎        2020-06-18 18:00:30
  谢谢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