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故城遐思(散文)

精品 【八一】故城遐思(散文)


作者:皋狼常青树 布衣,17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07发表时间:2020-06-23 12:18:34

【八一】故城遐思(散文)
   重读有关文章,再琢磨碑文,狐突——狐突庙——护国利应侯——司雨(雨神)的脉络渐渐清晰。
   狐突是晋文公的外祖父,因“教子不二”,成就了重耳成为晋国君主。在被杀死后的第二年晋文公即位,感念狐突的忠心,厚葬其于封邑的马鞍山,且立祠祀之。
  
   百姓对狐突的遭遇和忠心非常同情、敬佩,所以祭祀狐突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渐渐地也有了一些神奇的传说,在民间首先开始了神化的过程。百姓心目中的神是万物之尊,有求必应。他们其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自身的切身利益寄托于神,让神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平安无事,这种祈求神灵的信仰充满了功利色彩,虚无缥缈。因“坐下有泉,遇旱祈雨辄应”,狐突就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雨神,狐突庙就是百姓祈雨的地方。
   如果说百姓对狐突的信仰是为了求吉避凶,祈福消灾,那么宋徽宗在宣和五年(1142年)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目的则是为挽救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赵宋王朝。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完成了狐突由忠臣到神灵的转变,特意在狐突的封号上加上“护国”,指望自己封的神灵保佑自己,结果还是美梦一场,最终摆脱不了“靖康耻”的悲惨命运。历代统治者把忠孝节义等宗法道德观念注入民间信仰的血液,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也就不难解释金代又立“护国利应侯”龙凤碑的原因了。
   由此,白马山上修狐突庙的意义昭然若揭,同时也说明在修狐突庙之前已有白马神祠,可见白马山建庙的历史在千年以上。
   烽火台是最古老的军情传递方式。古人之所以在白马山上建烽火台,是因为这里是故城地域的制高点、战略要地。时移事异,陵谷变迁,今天的烽火台荒凉颓败,恍兮忽兮,似有若无。走近仔细端详,台的下半部分掩埋土中,结构虽遭破坏,基本轮廓尚清。裸露在地表上危若卵石的石块,绝非建筑的原貌,肯定是有使命感的有心人为千年古迹刻制标签,试图让它诉说曾经的过往……
   伫立于烽火台前,眺望四周,顿感“一览众山小”,远山近水,平原旷野尽收眼底。整个白马山绿树葱茏,丛草繁盛,绿色中隐现出慢慢移动的小股牛羊群,传来叮铃作响的铃声。山腰中有一泓清澈见底,甘美味甜的山泉。一幅自然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下山时,骄阳当头,我们走在林荫之中,微风的吹动,树叶沙沙,清凉恬静。那绿里透水,嫩翠欲滴青杏挂满枝头。张书记说:“这几年春上时不时发生春冻,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凋谢,一年收成全无。但是白马山上的果实树却无影响。怪不怪,老百姓就相信狐爷庙,说是狐爷保佑着哪!你看,山上梅杏逐年增多,村民在山杏枝上嫁接梅杏,效果很好,当年嫁接当年受益,今年梅杏受灾面积大,这里又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狐突庙、龙凤碑、烽火台,古色文化加上绿色农产品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发为旅游景点效果应该很不错,你们想过没有?”我问道。
   “想过,我们也觉得走这条路是致富路。说来惭愧,传说,阳公岭建村就是守护狐爷庙,结果没有尽了责任。现在开发搞旅游,无资金,无人才,故事讲不了,宣传没能力。这次你们来了,我们就十分高兴,希望能好好宣传出去,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能够把白马山开发成旅游景区。”张书记无奈中又充满渴望,寄希望于各级领导和社会仁人志士的支持。
   旅游是时下人们休闲养生,开阔眼见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白马山凭吊、观光、采摘兼备,条件优越,开发旅游,搞活经济不失是利好的选择。
   旅游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振兴乡村战略离不开宣传的力量,我们应该听从时代的召唤,为历史,为人民做出贡献,尽一份责任。
  
   三、南沟村的回响
   南沟村位于故城镇西南,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上出类拔萃人物不少。清乾隆年间,郝壬照,武生出身,官至都司,中级军官,正四品。郝照黎为武生守备,正五品,相当于今天地市级军区司令员。嘉庆年间,郝晟、郝炳照均在布政司(省府)做官。道光年间,郝晋昭在翰林院任待诏,六品官,此职“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才能胜任。咸丰年间,武生郝晋升官居昭武都尉,钦加正四品衔。武生郝晋璧,诰封守御所千总,五品官。光绪年间,郝晋元,分发河南即补县丞。清朝乾隆之后还有不少例贡等人士。民国初年,郝宝桐考取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获取政治学士学位,是武乡屈指可数的留洋学者。
   南沟村的历史着实让人惊羡,赞叹。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她的名字随着日军的侵占和武乡最大汉奸郝泉香的卖国投敌,蒙上羞耻,遭其亵渎。
   郝泉香,泉香是字,名为煴。1908年出身于清末的豪绅家庭,父亲郝晋升是清代武生,授正四品衔(民国九年,因捐助赈款,内务部奖给一等金色义赈章,和大有裴玉澍一同受奖)。其家业为武乡“四大家”之首,是沁州三县(沁县、武乡、沁源)有名大富户。著名诗人,人民作家冈夫(王玉堂故城人)在《故城翻身记》中首开写道:“山西武乡县,故城南沟川----劳动人民祖辈流血汗,开辟下千亩好庄田;西看白马山,东看大南河,南沟村里出清泉,柯山不烂尘世烂,涅水流绕烂柯山。城川千倾好庄田,南沟地主占去一大半”,故城号称土地有三万三,郝家就占去一大半以上。“南沟地主辈辈传,故城佃农辈辈干,佃农瘦成干骨架,地主竖起高旗杆;佃农躺上挺人板,地主挂起金字匾;斧柄烂,镢柄烂,农民千年的生活没改变。”地主是以压榨、盘剥人民血汗获取利益的,郝家就是这样才成为财主大家的。1933年,郝泉香太原新民中学毕业,后入山右大学,肄业。1938年入政界,任武乡县财政局局长兼难民救济委员会副主任。“一声忽雷满天响,中国人民把日抗。农民拨开浪头往前冲,地主一个一个往下躺,暗勾结,明来往,最后死心塌地把汉奸当。”1940年5月,郝泉香公开投敌,任敌权店维持会长。同年夏,日军占领段村,任敌武乡县维持会长。“狼靠狈,狈靠狼,糟蹋人民害家乡,拆上民房盖炮楼,‘新交新交’认爹娘。出发强粮五猫六狗一拉溜,游击队追在他屁股后,吹胡瞪眼没办法,只怕送他回‘老家’去”。1945年8月,段村解放,跑回南沟据点,任武乡县伪县长。1946年6月,武乡全境解放,郝畏罪潜逃。1949年7月,在平遥县城被乡人发现,缉拿归案。1951年5月5日,在县城召开万人大会,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修建白晋铁路在1935年阎锡山政权时期就开始了,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时仅仅修了15公里,没有进入武乡境内。1939年,占据太原、长治的日军为了战略利益的方便,重新修建这条铁路,起点为祁县的东观,终点为长治城,日军称为东潞铁路,依然以一米窄轨单线铁路,于1940年建成通车。此路从武乡南关进入,经分水岭、权店到达南沟。在南沟设一车站,同时筑起城墙,建起炮楼、碉堡等工事。
   日军车站、据点的建成,形成以铁路为“柱”,公里为“链”,碉堡为“锁”的网状包围圈,恶毒地对我抗日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南沟据点北依南关、南连沁县、东接段村之守军,互相策应,联合“讨伐”,使故城大部地区沦陷为敌占区。盘踞期间,有一个日军中队驻扎,平山、高屋三郎先后任中队长。这个中队疯狂扫荡,捕杀我抗日领导干部、民兵战士、革命群众,残害无辜妇女儿童,抢粮抓丁,杀人放火,制造了多次诸如“山交沟惨案”“大良惨案”“果则沟惨案”等令人发指的惨案。南沟村的核桃沟、南泉上、桃树沟、麻地沟成了残害革命义士的“靶场”,土地上浸透了抗日烈士的鲜血。其城墙上时不时就挂着烈士的头颅,钉着烈士的尸体。群众称平山为“杀人魔王”,南沟据点是“魔窟”。1945年8月日本投降,阎锡山军队收编接管了南沟据点,继续与人民为敌,疯狂破坏,捕杀干部群众。1946年4月27日参与了“青修惨案”,6月26日制造了“邵渠事件”,直至7月才全部撤退,结束了这段肮脏的历史
   我在小学期间,启蒙老师是南沟人,姓郝,星期天曾带我回过他家一次。记忆中这里非常美,村的前山松柏翠绿,小河流水潺潺,大水池里水映蓝天,池的出口处龙头嘴里不停地喷着清泉。村湾大部是菜园地,一畦一畦,整齐有序,绿叶黄花,蝶飞蜂舞,令人心醉。今天我再次走进南沟村,不一样的目的,不一样的感觉。
   村支书、村委主任阎三平早已在村头迎接,带着我们走进村中。村容整洁干净,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对面山上仍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只是河道干涸,不见当年涓涓细流。急于想见到的水池,不是记忆中的位置,四周被新盖的房屋所包围,水池有点水,但龙嘴里不流水,阎书记说前段日子还流淌着,近来天旱,水流就断了。
   采访人员最感兴趣的是看看郝泉香的豪宅大院,阎书记一脸茫然,指着村中的房子说,这里都是郝家的,日本人来了之后,所有房子都被霸占了,穷人们更惨,只得躲进山沟里刨个窑洞凑乎安身。
   冈夫在《故城翻身记》里写道:“地主地,平展展。农民地,山梁梁,沟湾湾......东家狗腿子穿绸缎,农民穿的破破烂,农民住的窑泼绽,地主住的砖包院。”走遍南沟村没发现一个特殊的,富丽堂皇的院落,与郝家的地位、名望皆不相称。突然,脑海里冒出一个不成熟的答案,日军占领南沟村,赶走村民,拆除房屋修筑据点,郝家并没能幸免于难,同样也被掠夺抢占,成为服务法西斯侵略的殉葬品。
   走进一家农户院内,我发现在通往后院的街大门上挂着三块小牌子,黄色小牌写有“烈属光荣”,蓝色小牌写着“军属光荣”,还有一小铜牌是写着“光荣人家”。正好从家中走出一位老人,我们便围坐在他身边,请他讲牌子背后的故事。老人叫郝二树,今年85岁,三块牌子是他家的荣耀。他父辈老弟兄五个。“烈属光荣”是因为他四叔,叫郝庆和,我地下工作人员。1945年4月22日,他与刘月成(河北人),李木小(西良侯人)被敌人发觉后抓捕,惨遭严刑拷打,当日敌人将全村群众赶到村河底(地名),三人以“通共”罪名当场被杀害。“军属光荣”的牌子是因为他五叔,四叔死后不久,怀着对日军的深仇大恨,偷偷参加了八路军。“光荣人家”因为是他侄儿的孩子,现在部队服兵役。
   在场的所有人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对外界人评价南沟人的不实之词有了一个新认识。南沟村的老百姓每天生活在敌人屠刀下,含着泪水,带着无奈,被迫为敌人修炮楼,筑工事。有时还逼迫着跟随日军“扫荡”,于是,有人就说南沟人借助日本人发“洋财”,其实那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不足于代表全体南沟村人。即便在日军统治的核心区域,最为危险环境中,村里仍有地下工作者为了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在坚持战斗。他们冒生命危险,向我抗日组织传递敌伪动态,提供敌据点军事部署等情况,为粉碎敌寇疯狂扫荡,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做出了积极贡献。更有张水泉、李元江烈士等,逃出敌营,投奔八路军,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还有郝生德、郝五金等戎马倥偬,解甲后,投身新中国建设。
   为了进一步了解日军在南沟村驻扎情况,阎书记、郝大爷带我们实地考察,首先爬主炮楼所在的制高点——寨子山。郝大爷告诉我们,日军占领时,汽车可以开到山顶,现在不通了,路难走。他兴致勃勃,爬山腿脚十分利索,我们紧追都有点跟不上。循着荒台野径,踏着光滑的杂草,吃力地在陡坡上爬行,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阎书记说爬了一半路程了,有几人望望山顶,已累得瘫坐在草坡。我们继续前行,终于到达山顶。这里四周地势开阔,居高临下,北锁故(城)权(店)之路,南扼沁(县)武(乡)之门,东、西尽在掌控之中,日军重兵把守,可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日军在山顶修有炮楼、碉堡,北侧山坡还挖有战壕。郝大爷说,这里驻军最多,村里老百姓每天给挑水,送物资,敌人动辄就训斥、打骂。敌人撤退后炮楼、碉堡被拆除,至今七十年过去了,但遗迹犹存,战壕明晰可辨。
   我们从寨子山的东侧返下,往东百米是敌南沟据点的北门。郝大爷说,南沟据点共分东、南、北三个门,北门不常开,主要是让车辆来回的出入。北门两侧是高高的悬崖,崖下的土墙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夯打的城墙。阎书记让我们辨认他手机里保存着的一张照片,是日本人在南沟时拍下的,两个日本军官在山崖上,挂着军刀,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照片上崖地形和长的两棵树的标志,与北门进去的一个地方极为相近,照片极其珍贵。
   日军的南沟车站建在村的东南角边,白晋铁路由西北进入,环南沟村绕了个弯向南延伸。车站的房屋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坚固结实的三座铁路跨河小桥,显示出当时站内设计有三股车道,其中一股通往前方现已成为村民责任田的地里。这里左侧有一条钢筋水泥筑成的地沟,右侧是一米高的数十根水泥柱。我确定是牵引机车的整备线,机车的加水、加煤、掏灰、检修等都在这里进行。如今这些废物仍静静地横卧在田地中,村民的种田很不方便。
   南沟遗迹是岁月的年轮留下的轨迹,是野蛮行径的真实记录,是人性泯灭铁的罪证,是民族遭受欺凌历史的生动读本。
   阎三平书记站在车站遗址感慨地说:“南沟有过一段耻辱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和阎锡山反动军队在这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南沟村名被玷污,村民无房无地,苦不堪言。战争结束,村民开始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医治创伤。近年来,我们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干群一心,攻坚克难,全村已整体脱贫。村中规模性产业有梅杏、油用牡丹,今年又大力发展谷子、辣椒,销售不成问题,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们村支两委还着眼于长远,利用南沟村的那段经历,恢复遗迹,建设‘不忘村耻,牢记历史’教育基地,形成“观赏+采摘+参观教育”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努力把南沟建设成美丽乡村!”
   望着阎书记高大魁梧的身材,听着他信心十足,充满希望、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对这位年富力强,有责任担当的“领头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镇党委李旭东书记充满信心地说:“故城是古老城镇,文物大镇,农业强镇,有历久弥新的文化,有千年孕育出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故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将紧紧依托“古”“绿”“红”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做出特色,旅游创出品牌,筑牢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让故城的人民愈来愈富裕,生活愈来愈幸福!”
   夕阳西下,霞光映染。遥想昔日古城的铁马金戈,都付与荒烟蔓草,腥风血雨也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页。喜看今日之故城,到处是一派生机怏然,活力四射的景象。
   祝福你,故城,明天的你会更加辉煌灿烂!

共 10696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散文《故城遐思》,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史料传闻,记述了初夏小满时节,作者一行来到故城平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故城镇有关烂柯山的版本众多的传说中,开列出一连串的史书例证,如《述异记》《晋书》《水经注》《方舆胜览》《增订文舆记》等,引经据典一丝不苟,来解读“王质烂柯”的典故,史料之严谨,句式之典雅,气势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间以有序合理的评判,如“揭示出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山水的深爱,”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历史上的烂柯山,名家辈出,近现代的烂柯山依然毫不逊色。李逸三等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谱写了故城人民伟大豪迈的新篇章!抚摸故城镇阳公岭村北的白马山上的石狮、石碑,瞻仰狐突庙和申生庙遗址,追思先人,祈福百姓,发展致富,开创白马山更加美好的明天,故城镇西南的南沟村,是作者此次探访的第三站。南沟村从清代就名人贤达层出不穷。抗日战争中日军车站据点的建立,使这里惨遭蹂躏,也造就了一个个英雄为国赴难。汉奸郝泉香虽一己之利为虎作伥,终被钉上了历史耻辱柱上,和军烈属的光荣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45年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巨笔如椽,勾去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今天的南沟村,景色宜人屋舍俨然,已成为人见人爱的宜居家园。‘不忘村耻,牢记历史’,是南沟人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铿锵誓言。回看这洋洋洒洒的万字散文,语达意畅,文笔精炼,排比互衬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张力,扩充了表述的内涵。大量史料的佐证,增添了说服力可信度,作为观感类散文,这样磅礴的引经据典,如此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让人钦佩不已。每一处的景物人事,均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桩桩件件有条不紊地串连起,形成纵横捭阖的编织纹路,相得益彰。感谢作者赐稿八一如此宏伟散文,遥祝夏安笔丰。【编辑:郭秀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秀玲        2020-06-23 12:36:46
  散文中的宏篇巨制,条清理析史料丰富,让人心生敬佩!
郭秀玲
2 楼        文友:雨荷清妍        2020-06-23 15:26:23
  老师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布局精巧,让人佩服,学习了。
雨荷清妍
3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06-23 15:59:07
  感谢郭老师的辛勤编辑,感谢对文章给予极高的评价。那认真细致,一字一句认真的的审阅,特别是文笔优美,点评到位的编者按让我心悦诚服,由衷敬佩!再次感谢!
   感谢文友们鼓励!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0-06-23 16:40:33
  拜读老师美文,引经据典,令我长知识了,问好老师!
春草葳蕤
5 楼        文友:墨林        2020-06-23 17:29:15
  一镇一山一村,尽显故城的历史文化。如此之多的当地历史资料,非一日之功,佩服!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6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6-23 18:03:38
  很佩服老师能写这么长的散文,而且写的是有底蕴的故城。珊瑚先来点个赞,稍后细细品,认真学习。
   感谢老师分享,期待更多精彩。问候老师晚上好,遥祝夏安,并祝创作愉快。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7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06-23 18:52:55
  感谢各位老师厚爱!
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0-06-24 08:51:49
  常青树老师的文字条理清晰,笔调沉稳,以点带面,辐射面广。故城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灿烂辉煌的明天。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笔丰快乐!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