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探秘秦直道(散文)
我的记忆,也不知何时,就有了秦直道的印象。很模糊,一直都是很朦胧的记忆。
在我的内心深处,或许是我在这里生活,在长辈谈话里听到这个词汇。我对它的印象不是很深刻,秦直道是那样的神秘,它又是怎样的的一个存在?
从少年变成一个中年人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随着时间推移,秦直道在我的内心更加深刻,就这样不断抨击我内心的探索神秘的哪根神经。
在2020年7月4日,我和忘年交老刘从铜川新区一路,一路打开空调前往旬邑段石门山的方向。天气不是那样晴朗,阴沉沉是那样郁闷,让人很是不舒服,气温让人感觉怄热,途径小丘镇慢慢进入山区,空气一下子清爽多了,随着不断推进我们来到革命圣地照金镇,听着老刘的讲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
途径兔儿岭逐渐山高林绿,老刘给我讲着公子扶苏的故事,他说在这附近有座扶苏庙,我就急着探寻扶苏庙,结果没有找到,只能继续去探索秦直道的神秘。
这个被历史掩盖了很久的,一条存在于石门山便道,是那样的不起眼,它有是如何承载着我们大汉文明的历史使命,它让我们这些陕西人感到骄傲。
我和老刘游走在石门山的峡谷中,想去从历史的尘埃中唤醒历史的记忆。在石门山森里公园,听一个老农给一群人讲述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的故事。大山里空气,和我在城里生活习惯的环境是那样不同,空气一下子清爽起来,让我感觉大自然的亲切。
而秦直道之行,也让我对这个普通的便道,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起我的好奇心。而此时天公不作美,正当我们准备深入石门山的腹地,突然天空泼起了瓢泼大雨,幸亏临行时携带了一把雨伞,才让我感到这次旅行的意义。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临时决定撤出秦直道文化公园。等雨过天晴再做打算。
随着短暂的暴雨,也给我带来别样的心情。再次提起我探索秦直道秘密。我在附近找到了有关秦直道的一些信息。重新让我认识了秦直道。
从这里了解到,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秦直道目前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
然而随着秦朝灭亡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势力曾两度试图进犯关中,其中一次入萧关,直抵雍县和甘泉。既然匈奴奴隶主有意窥伺甘泉,为什么不从九原直接南下,却要远远绕道六盘山下?在子午岭的东西,分别是洛河河谷和马莲河河谷。游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原地区,一般都是取道河谷。而当时洛河河谷和马莲河河谷都没有受到骚扰,这又是什么原因?推究其实际情况,正是子午岭上增添了一条直道,使得匈奴贵族不能不有所顾虑。
对秦人开辟直道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历史总结。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的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有所着力。秦直道的修通,使直道和长城相互依托,构成了一条即能直接阻挡匈奴南下牧马,又能为前线输送军需后备和武力的防御整体。和平时作为商贸流通信息传递,战争时运送兵马的“高速公路”。以后各代在不同程度上也利用过这条古道路。
汉武帝出巡就是沿着秦直道而北上的;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也是沿着秦直道走向塞外的;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当年率军沿着秦直道南下长安,一举攻克长安城;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沿直道北上,至直罗一带大破薛仁杲部;宋与西夏战争中,子午岭上秦直道曾被交战双方所利用;明代,秦直道部分段曾被商贾利用。
在革命战争时代,秦直道富县至旬邑马栏一段,曾是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碾转由关中赴延安的必经之路。时至今日,一些简易公路,仍用了秦直道的部分路基辟作通途。
解放战争前,石门关为陕甘宁边区后期部队所在地,设有大型储粮仓库,凤子梁更成为转运军需粮草的大路。这些事实说明,自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道仍在沟通陕、甘、宁、内蒙诸省区的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
现代发生在这一条古道上的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当属直罗镇战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直罗镇战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军事基础。
直道如上所述,只能是一条交通线。当然可以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军士们所需的生活用品等,一般地说只是在战时是这样。通过历史的脉络,我发现秦直道上留下了“昭君出塞”“汉武帝北征”“蔡文姬归汉”“张骞出使西域”等故事。浓重的历史烙印在中国发展历史阶段,分别起到了它自己的作用,今天和平日子,来到这里也是对汉民族过去辉煌的回顾,追忆往事,教育今人,抵御我们目前的不健康思想,抹黑祖国曾经的辉煌,用我们英雄的前辈激励后辈,人要活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