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李白之死两篇(杂文)
1.李白之死
《容斋随笔》卷三“李太白”条云:“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当然,这不是事实。洪容斋考证后指出,李太白醉酒捉月溺江身亡的传言,与杜甫死于喝白酒吃烤牛肉的传言,同样“不足信”。“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显然,诗人真实的死因是死于疾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且才情卓绝的诗人,不仅一生与酒结缘,他笔下多彩多姿的明月更是璀璨了千年华夏诗坛。虚构的诗人之死与当今的醉驾身亡相仿佛。人在因醉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的状态下,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何况是李白,一个对诗酒明月一往情深的李白!虚构诗人之死的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比当下许多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编导者的贫瘠的想象力,似乎更加靠谱,更加合乎情理。
尽管诗人捉月溺亡是虚构的,但这并不妨碍它被广为流传,由文献形态而山水形态。这也是许多旅游景观起源的一般情形。因虚构的诗人之死的发生地而得名的捉月台,在洪容斋生活的时代,就早已经是游人不绝于路的登览胜地。江山依旧,明月同古。人们在意的,不是诗人的故事是否真的在这里上演过,而是登览本身,以及对一个伟大诗人的凭吊。
2.说“五”
中国人对于数目字“五”“九五至尊”之五,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黑格尔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五’这个数目,中国人把它当做基本数目,就像我们的‘三’那样屡见不鲜。”
“五”作为基本数目,由数、名词直接组合而成各种“五X”,比如“五谷”、“五官”、“五服”、“五方”、“五行”等等。这里的“五”具有全要素意涵的特点,是组成某个系统的基本数目(单位);并由此引申出完满、咸备等意思。求全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人们常常将其等同于“成功”、“幸福”。
但老子是一个例外。
《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在老子看来,视必五色,听必五音,食必五味,这种“求全”——追求奢侈、热衷炫耀——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是“为目”一类,为有道者所不屑为。与“为目”相反的是“为腹”——代表务实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旨趣:二者彼此对立。老子在这里对“五X”说不,并非如有的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反映的是“老子对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老子对“五X”说不,显然是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的批判和警告。另一方面,其适度的消费观念在今天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老子所说的,穷奢极欲,不事节制,乃是人类的自我戕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不能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不深入思考如何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不能不深刻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老子对“五X”说不,表达了一种知足知止、随顺自然的观念。“五X”作为一个消费文化符号,它是完满、咸备的象征。但在老子看来,“祸莫大于不知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切要求完满,不如退止。
世界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妨害我们对这个世界发自内心的赞美。“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与其苦苦追求“完满”、“全备”,不如“知足”。欠缺本身就是一道特殊的风景。能欣赏不完满,更需要审美智慧。做事留有余地,论人不求全责备,是中国人历来安身立命的箴言。
“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认为,一个有道者,他不求“完满”,但这不妨害他不断取得新的成功。自然主义的随顺与人道主义的激情并非绝然对立。亦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