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丁香花开】在工地我们一起读书(散文)
路遥老师的书跟着我所在的施工队,北上宣化古城,南至太行山脚下的月山寺,坐船驶进白洋淀的淀中村等。去年盛夏,我把《路遥全集》裹进换洗衣服,背起行囊,来到北京通州土桥地铁站附近的市政热力工地。首都北京寸土寸金,项目部在街头搭起几顶帐篷。我和来自陕西宝鸡28岁的电焊工—杨帅,江苏南通23岁的测量员—王浩,河北邯郸57岁的钢筋工—刘建国,我们四个人住进其中一顶帐篷里。宿舍除了两架高低床,没有任何陈设。这不难,我们摞起砖头、背来竹胶板,宿舍里很快有了家居。当把《路遥文集》放在枕边,这意味着,我在北京的施工日子开始了。
七月的北京热浪席卷全城,我在一台老旧电扇吹出的热浪里做预算。杨帅提着电焊机、握着焊把,或躺、或跪、或趴在沟槽里焊接钢管。王浩站在恶毒的太阳底下,调试经纬仪测量放线。刘建国扛着滚烫的钢筋,咬着牙把钢筋打弯、打断和打钩。临下班,乌云遮住整片天,当一阵大风袭来,瞬间吹散热浪。开始降温,雨点跟着筛下。我和杨帅、王浩站在雨里狂欢:“爽~”黑炭似的刘建国看着我们,望着天空笑了。雨密集了,我们任凭它浇打…….
黑夜,大雨倾盆。打开小台灯看路遥的小说,是我最逍遥的时刻。杨阳和王浩忙着聊微信。“小江,你看什么书呢?”建国大哥打破宁静。“路遥的《人生》~”我沉浸在小说世界。刘建国顿了顿:“我不识字,你能念给我听吗?”“可以啊!这并不难。”我答应。
中篇小说《人生》开篇,也是暴风雨的场景。我一字一字地念给刘建国听,路遥的书情境结合,通俗易懂,代入感强,建国大哥很快融入《人生》故事里。窗外下起冰雹,杨帅和王浩跳下床去看,冰雹有鸡蛋那么大,他俩兴奋地大叫。当发现我们不为之所动,两人惊讶地眨着眼睛。杨帅用手捅捅王浩:“走,我们也过去听听,是什么让他们那么入迷。”
“杨帅,你读两段。”我把书和小台灯递给他。杨帅先是一怔,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这是回到小学语文课堂了。”杨帅逗笑大家,清清嗓子,斜卧着身子,声音低沉地读着。忽然,杨帅猛地坐起来:“江哥,这篇小说发生在我们黄土高原吧?”
“是的,路遥是你们陕西榆林人。他的作品里有黄土、戈壁、信天游、秦腔、臊子面、羊肉泡馍等等。”因为路遥,我向往那片土地。杨帅跳下床,把书和小台灯一股脑塞给王浩:“哥们该你读了,我给瑞琴和北北打个电话。”
“我正和小秋聊微信呢!”小秋是王浩的女朋友,在河北一个小山村支教。
“瑞琴、宝贝儿北北。”很快听筒里传来杨帅妻子和儿子的声音。
“王浩,快点读。”刘建国催着。
“噢~”小台灯点亮王浩床头,他声音略带软糯的吴语。随着美丽的女主人公刘巧珍出现,王浩的眼睛跟着亮了。我、杨阳和王浩轮流读书,帐篷外风声、雨声悄悄住了。熄了小台灯,我们睡了。明日那一轮火热的太阳等着我们......
建筑工人太苦了,我们用血汗浇灌着热力工程。因为路遥老师的书,我们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男人成为好哥们。小说《人生》共13万字,篇幅并不长,我们从酷夏一直读到深秋。
中秋节的前夜,我们没有加班任务。吃完月饼,吹着凉凉的风,我们早早地躺下。杨帅不由分说,从我枕边拿走小台灯和书,翻到小说《人生》第十九章开始阅读: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她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跑而去了。等加林抬起头的时候,眼前只剩下了满川绿色的庄稼和一条空荡荡的黄土路……
高加林抛弃刘巧珍,让杨帅的声音颤抖,他把小台灯和书丢给王浩:“气死人,我不读了。”一阵秋风袭来,静悄悄的帐篷开始摇曳。“我恨死高加林了,我也不想读。”王浩把书压在枕头下。《人生》我已经看过很多遍,每次读到这里我内心依旧触动。我点开歌曲《叫一声哥哥你快点回来》: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煮了那个钱钱哟下了个
米,大路上搂柴了一了你,啊......
伴着伤感的歌儿,刘建国哭了。杨帅拨通电话:“瑞琴,北北睡了吗?我想求你一件事。”
“北北早睡了,什么事?整得这么神秘。”瑞琴声音很脆。
“你会唱《叫一声哥哥你快点回来》这首歌?我想听。”杨帅一脸认真。
“我不会,不过我可以学……”
天刚亮,杨帅带着几名电焊工钻进井里焊接钢管。没想到,火星点燃保温碎屑,杨帅把逃生机会留给工友。当我们把杨帅从井里救上来,他的脸灼伤了,人也昏迷。瑞琴带着北北从宝鸡赶到北京,杨帅脸上缠满了纱布。他撑起身子抱着儿子,在脸上亲了又亲。瑞琴握着丈夫的手哼起“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北京狂风呼啸时,我们读完了小说《人生》。关于高加林丢了巧珍这块金子这个话题,我们四个人举手表决一致同意:高加林咎由自取。
《你怎么也想不到》是我们欣赏的路遥第二部小说,因为有读《人生》的经验,我们读书节奏快了,对出人预料的故事也理智了。工地生活是寂寞的,异地恋的王浩和小秋出现矛盾。王浩认为小秋清高,放着大城市不来,选择到山沟里教书。其实,小秋到山区支教,并不是王浩想象的,单纯的只是喜欢。
薛峰和郑小芳是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男女主人公,两人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发生分歧。薛峰为成为一名诗人留在城市,郑小芳回到家乡毛乌素大漠做育林员。开始时,王浩和薛峰一样,每天都在说服小秋来北京,而小秋像小芳一样倔强。我们知道王浩苦恼,在有限的读书时光里,用路遥的小说为他排忧解难。到了薛峰向郑小芳妥协的情节,我们开始给王浩支招:
“王浩,请假去看看小秋吧。”刘建国一副老大哥的口吻。
“去晚了,怕是小秋……”我有所担心。
“夜长梦多~”杨帅一字一顿。
“我才不怕~”王浩嘴硬,内心却开始动摇。
“王浩测量放线我先给你顶着。”没等我说完,他把图纸塞给我,跑着去请假。
王浩没有提前通知小秋,当到了她的学校,小秋的学生们把他迎进教室,孩子们热情地捧来核桃。小秋带着王浩登上红叶满山的太行山,王浩在山坳里看到整洁漂亮的民居,改变了他对山村贫穷落后的印象。此刻,王浩比谁都清楚,他的小秋和刘巧珍、郑小芳一样,是不能辜负的女子。
北京的气温跌至零度,为保证北京通州市民供暖,我们施工现场沦为战场。正加工钢筋的刘建国接到电话,说是家里出事了。十天后,刘建国顶着一头白发,从河北邯郸老家回来。原来,他的老伴突发心梗去世了。刘建国18岁到工地一干就是几十年,走遍半个中国,每年只有春节时回家一趟。刘建国和妻子约定,六十岁时从工地解甲归田,在有三年妻子就等到,遗憾,她永远去了……
我们如期完成供暖任务,街头的帐篷里冷得像是冰窖,我们把床并在一起睡通铺取暖。《在困难的日子里》是我们读的第三部路遥小说。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角落里的刘建国听得认真,他和马建强一样,都处在人生的低谷期。随着故事深入,主人公马建强砥砺前行,给人带来对生活的渴望和斗志。
在和路遥小说相伴的日子里,刘建国走进马建强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在寒风里,刘建国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一头白发染回黑发。
北京通州热力工程验收合格,我们也要离开北京放假回家过年。来年我们依然奋斗在施工一线:我回到家乡雄安新区,杨帅去了广东珠海,王浩考取小秋所在山村的村官,刘建国北上黑龙江哈尔滨。因为路遥,我们成为交心的朋友。每次联系,我们谈论最多的是路遥老师的小说......
(纯原创首发。)